《幼科釋謎》~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痰涎

大人痰飲,小兒涎痰。痰由涎結,涎乃脾泔。脾運胃液,肢體皆咸。

脾氣不足,風熱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壯熱,驚搐漸添。脾熱乘心,涎亦中含。心忡心悸,胸膈常惉。涎流口角,痰自喉探。

或喘或嗽,皆痰之嫌。雞聲鋸聲,皆痰之占。凡屬驚癇,痰必深潛;凡屬痞積,痰又牢堅。

瘧必有痰,寒熱難堪;眩亦多痰,痰火上炎。凡諸痰病,涎亦均沾。

然痰與涎,津液所涵,實為元氣,相附如緘。不圖其本,痰涎是劖。元虛而脫,難免儖轞。

錢氏遺法,白朮散拈。涎痰之治,此其大凡。勿求小效,心存二三。

白話文:

大人會有痰飲的問題,小孩則會有流口水、夾帶痰液的情形。痰是由口水凝結而成,口水是脾胃運化食物後的剩餘液體。脾胃運化水液,使得身體各處都帶有鹹味。當脾氣虛弱時,若又受到風熱侵襲,導致脾胃氣機阻滯,就會有口水不斷冒出的情況。接著會發高燒,甚至出現抽搐等症狀。若脾熱侵犯心臟,口水中也會含有熱邪,進而導致心悸、胸悶不適。口水會從嘴角流出,痰則會從喉嚨深處咳出,可能會伴隨喘氣或咳嗽,這些都與痰液有關。呼吸時出現雞叫聲或鋸木頭的聲音,也是痰液積聚的徵兆。凡是驚風、癲癇等症狀,都與深層的痰液有關。凡是痞塊、積滯等問題,痰液也比較凝結堅硬。瘧疾發作時一定會有痰,並且會出現忽冷忽熱的難受情況。眩暈也多與痰有關,這是因為痰火向上衝引起的。所有痰病,都與口水有關。然而,痰和口水都是津液所化,它們本質上都是元氣的一部分,彼此緊密相連。如果沒有探求根本原因,只是一味地處理痰和口水,反而會損傷元氣,導致身體虛弱,情況變得更糟。錢乙先生遺留下來的方法,使用白朮散來治療。治療口水和痰,這是個大方向。不要只追求短期效果,而是要考慮更深層的原因。

2. 痰涎原由症治

錢乙曰:「余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如故。醫以鐵粉丸下涎,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余取白朮散一兩,煎三升,任意飲。朱疑其瀉,余曰:『縱瀉勿怪,但不可下耳。止瀉、治痰、清神、退熱,皆此藥也。』又煎三升,服稍盡,愈。三日,又服三升,不渴無涎,投阿膠散二服,安。」

聖惠方曰:「小兒多涎者,風熱壅脾,積聚成涎,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小兒多涎,亦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補益中氣,而徒去其痰涎,痰涎雖病液,亦元氣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虛脫。每見驚搐、壯熱等症,醫以下痰小見功效,屢下之而致夭亡者多矣。姑備方:半夏丸、牛蒡子散、譚氏金珠丸、白附丸。」

白話文:

錢乙說,我曾治療朱監簿的兒子,五歲,夜裡發燒,早上又恢復正常。醫生用鐵粉丸來減少他的痰涎,病情反而加重。到了第五天,他大量喝水。我用白朮散一兩,加水煎成三升,讓他隨意喝。朱監簿懷疑這藥會導致腹瀉,我說,就算拉肚子也不要緊,只要不使用瀉藥就好。這藥能止瀉、治痰、清神退熱,都有作用。我又煎了三升,他喝了一點,病就好了。三天後,又喝了三升,就不再口渴、沒有痰涎了。我給他服用了兩次阿膠散,就痊癒了。

《聖惠方》說,小孩子多痰涎,是因為風熱阻塞脾臟,積聚成痰。這樣會導致無法進食,痰涎凝結,引起高熱。小孩子多痰涎,也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將津液輸佈全身所致。如果不及時治療根本,補益中氣,只是一味地去除痰涎,痰涎雖然是病液,但也依附著元氣,過度去除反而會導致虛脫。常見到驚厥抽搐、高熱等症狀,醫生用祛痰藥稍微見效,多次使用反而導致夭亡的情況很多。姑且準備一些方子,像是半夏丸、牛蒡子散、譚氏金珠丸、白附丸。

3. 五臟傳變皆痰

李梴曰:「五臟傳變,皆痰為患。蓋痰乃風苗,火靜則伏於脾,風動則壅於肺。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嗽痹;痰火結滯,則為癇釣,或為咳嗽;痰火來去,則為瀉青,皆由脾濕而成。所以驚風忌純用風藥,當以養血藥為使,古方保元湯加白芍,為慢驚美劑也。」

脾肺母子也,二臟俱虛,則生頄涎。頄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則流溢在於咽喉,如水雞之聲,喘嗽煩悶,宜抱龍丸、奪命散。

白話文:

李梴說,五臟之間疾病的傳變,大多是因為痰引起的。痰其實是風邪的苗頭,如果火氣平靜,痰就潛伏在脾胃;如果風邪動起來,痰就壅塞在肺部。痰和火交相作用,就會導致急性驚風,或者形成咳嗽、痹症。痰火結滯,就會導致癲癇抽搐,或者咳嗽。痰火時來時去,就會導致小兒腹瀉,這些都是因為脾胃濕氣造成的。所以治療驚風,不能只用祛風的藥,應該以養血的藥為主。古代的保元湯加上白芍,是治療慢驚風的好方子。

脾和肺是母子的關係,如果兩個臟腑都虛弱,就會產生口涎。口涎是脾肺所產生的,涎液會流到咽喉,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並出現喘氣、咳嗽、煩悶等症狀,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抱龍丸、奪命散來治療。

4. 咳嗽哮喘

咳嗽哮喘,肺臟所招,為虛為實,有本有標,析而治之,理無或淆。

咳則無痰,其聲必高;嗽則無聲,其痰若膠;聲痰俱有,咳嗽名昭。

大抵咳嗽,由傷肺杓;或風乘肺,頭痛汗饒;或寒乘肺,肢冷酸痟;或熱乘肺,面赤熱潮;或火乘肺,涕唾血條;或燥乘肺,毛髮如燒。

惟嗽之痰,脾濕未消。更詳時令,四序分鑣:秋冬多實,春夏虛勞;更分久暫,莫任歊歊。

初時感冒,邪舍皮毛,淫淫習習,喉癢難搔;嗽久液耗,華蓋難澆,聲連氣促,涎沫盈瓢。

更參臟腑,仔細推敲:嘔苦屬膽,脅痛肝撓;小腸失氣,喉梗心苗;長蟲胃嘔,吐乳脾嘈;大腸遺糞,喘息肺搖;膀胱遺溺,腎痛背腰;腹滿面腫,此屬三焦。

須明種種,咳嗽堪標。

哮喘相近,細覈實遙:哮專主痰,與氣相撩;或嗜咸醋,膈腕煎熬;口開呷吸,口閉呀嗷。

呀呷二音,乃合成哮。

喘氣促急,專主熱燎;痰聲喝喝,肚擷胸堯;抬肩張口,鼻扇氣烋。俱為惡候,非可易調。

故知肺病,不自一朝。金為火克,熱被寒包,根因不一,辨析釐毫。肅清嬌臟,永令堅牢。

白話文:

咳嗽和哮喘,主要是因為肺臟引起的。病症有虛實之分,也有本源和表象的差異,需要仔細分析才能對症下藥,治療原理不能混淆。咳嗽時如果沒有痰,聲音通常比較高亢;嗽則沒有聲音,痰像膠水一樣黏稠。如果聲音和痰都有,那就是典型的咳嗽。大多數咳嗽是因為肺部受傷,可能是風邪侵入肺部,導致頭痛多汗;或是寒邪侵入肺部,導致肢體冰冷痠痛;或是熱邪侵入肺部,導致面色赤紅發熱;或是火邪侵入肺部,導致鼻涕、口水帶血絲;或是燥邪侵入肺部,導致毛髮乾枯如燒焦。至於嗽,通常是脾胃的濕氣沒有消除的緣故。

還要進一步了解發病的時間,根據四季的變化來區分。秋冬季節多屬實證,春夏季節多屬虛證。也要區分病程的長短,不要隨意忽視。剛開始感冒時,邪氣侵入皮膚毛髮,會有輕微不適的感覺,喉嚨發癢難以抓撓。咳嗽久了會消耗津液,導致肺部無法得到滋潤,出現呼吸急促,口中充滿痰液。更要參考身體其他臟腑的狀況,仔細推敲病因。嘔吐苦水可能是膽的問題,脅肋疼痛可能是肝的問題,小腸氣機不順暢,會感覺喉嚨梗塞、心神不寧。胃裡有蛔蟲會導致嘔吐,吐奶可能是脾胃的問題,大便失禁可能是大腸的問題,喘息則與肺有關。

小便失禁、腰背疼痛可能是腎的問題。腹部脹滿、臉色浮腫可能是三焦的問題。需要仔細辨明各種情況,才能判斷咳嗽的病因。哮喘與咳嗽相似,但仔細分析其實差異很大。哮喘主要是痰的問題,並與氣機不暢有關。可能因為喜好鹹酸食物,導致胸膈不適。發作時會張口吸氣,閉口時會發出呼嘯聲,這種吸氣呼氣的聲音就形成了哮喘。喘氣急促,主要是因為熱邪導致的。痰聲呼嚕作響,胸部會感到不適。發作時會抬肩張口、鼻翼搧動,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表現,不能輕易處理。

由此可知,肺部的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肺屬金,受到火的克制,熱邪又可能被寒邪包裹。病因複雜多樣,需要仔細辨析。只有肅清肺部,才能使其永遠保持健康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