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咳嗽原由症治

錢乙曰。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必實。非久病也。其症面赤痰盛。或身熱。宜葶藶丸下之。久者不可下也。十一二月嗽者。乃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穴入也。宜麻黃湯汗之。有熱症面赤飲水涎熱。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桔湯。若五七日間身熱痰盛唾黏者。

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瀉白散。若傷風嗽。五七日無熱症而但嗽者。亦可用葶藶丸。後用下痰藥。有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常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阿膠散補之。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微下之。痰退。即補肺如上法。

蓋久嗽者。肺亡津液。故必用阿膠散。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即補之。更量虛實。以意為增損。

聖惠方曰。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其痰上搏於咽喉之間。痰與氣相擊。隨嗽動息。呀呷有聲。其咳嗽本體雖同。而於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耳。宜聖惠射干散。

羅謙甫曰。小兒齁䶎症。本由暑熱所侵。未經發散。邪傳心肺。變而為熱。熱生風。風生痰。痰實不化。因循日久。結為頑塊。圓如豆粒。遂成痰母。推本其原。或啼哭未休。遽與乳食。或飼以酸鹹。氣鬱不利。致令生痰。或風寒暑濕侵襲。或墮水中。水入口鼻。傳之於肺。

故痰母發動而風隨之。風痰潮緊。氣促而喘。乃成痼痰。急宜去風化痰。先以五苓散同寬氣飲、寬熱飲。稍用薑汁和勻。沸湯調服。次進知母湯、半夏丸治之。

張元素曰。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小柴胡湯。嗽而嘔苦者。屬膽經。黃芩半夏生薑湯。嗽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甘桔湯。嗽而失氣者。屬小腸。芍藥甘草湯。嗽而右脅痛者。屬脾經。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烏梅丸。嗽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麻黃湯。咳而遺尿者。

屬大腸。赤石脂湯。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溺者。屬膀胱。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虛者。屬三焦。異功散。

曾氏曰。脾虛亦能作嗽。當投補劑。醒脾散、茯苓厚朴湯。令脾氣實。然後間與清肺飲。疏解肺經風寒。及藿香飲助脾養胃。亦救子益母之法也。有一症。咳嗽至極時。頓嘔吐。乳食與痰俱出盡。方少定。此名風痰壅盛。肝木克脾土。用白附飲治之。

薛己曰。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參蘇飲。咳嗽面赤。心火刑肺也。人參平肺散。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異功散加柴胡。嗽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六君加桔梗。嗽而吐膿痰。熱蘊於肺而成肺癰也。桔梗湯。凡風邪外傷。法當表散而實腠理。其用下藥。非邪傳於內。及胃有實熱者。

不宜輕用。面色白。脈短澀者。肺之本症也。易治。面色赤。脈洪數者。火刑金也。難治。

白話文:

咳嗽的起因與治療

錢乙說:咳嗽,是因為肺部感受到輕微的寒氣。八九月時肺氣旺盛,這時得的咳嗽通常是實證,不是久病。症狀是臉色發紅,痰多,或發熱。適合用葶藶丸來瀉下。如果是久病,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十一二月得的咳嗽,是感冒引起的咳嗽,風邪從背部的第三椎骨,也就是肺俞穴侵入。適合用麻黃湯發汗。如果伴隨發熱,臉色發紅,想喝水,流熱涎,喉嚨不舒服,可以搭配甘桔湯。如果發病五到七天,出現發熱、痰多、唾液黏稠,適合用褊銀丸來瀉下。

有肺氣過盛的,會先咳嗽後喘,臉腫脹且想喝水,有些人不想喝水,但身體會發熱,這時要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咳嗽,五到七天沒有發熱,只有咳嗽,也可以用葶藶丸,之後再用化痰藥。如果是肺虛引起的咳嗽,會咳嗽時哽住,常常出氣,喉嚨有聲音,這是久病了。可以用阿膠散來補養。如果痰多,要先調理脾胃,讓它強健,然後再用褊銀丸稍微瀉下。等痰退了,就用補肺的方法,如同上述。

總之,久咳是因為肺部津液虧損,所以必須用阿膠散來滋養。治療咳嗽的大原則是,實證就瀉下,久病就補養。要根據虛實的情況,靈活調整藥方。

聖惠方說:小兒咳嗽時發出「呀呷」的聲音,是因為胸膈痰多,咳嗽時痰液上湧,停留在咽喉之間,痰液與氣流碰撞,隨著咳嗽發出「呀呷」的聲音。雖然咳嗽的病理相同,但治療要加用消痰破飲的藥物,以此作為區別,適合用聖惠射干散。

羅謙甫說:小兒「齁䶎」的症狀,主要是因為暑熱侵襲,沒有及時疏散,邪氣傳入心肺,轉變成熱。熱會生風,風會生痰,痰液堆積不化,久而久之結成硬塊,圓如豆粒,形成痰母。追溯病因,可能是哭鬧不止就餵奶,或餵食酸鹹的食物,導致氣鬱不暢而生痰,也可能是風寒暑濕侵襲,或是跌落水中,水從口鼻進入肺部。

因此,痰母發作時會伴隨風邪,風痰壅盛,氣促而喘,形成頑固的痰病。要立即祛風化痰,先用五苓散,搭配寬氣飲、寬熱飲,稍微加點薑汁,用滾水調服。然後再用知母湯、半夏丸來治療。

張元素說:咳嗽時兩脅疼痛,屬於肝經的問題,用小柴胡湯。咳嗽時嘔吐苦水,屬於膽經的問題,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嗽時喉嚨有異物感,屬於心經的問題,用甘桔湯。咳嗽時會失氣,屬於小腸的問題,用芍藥甘草湯。咳嗽時右脅疼痛,屬於脾經的問題,用升麻湯。咳嗽時吐出蛔蟲,屬於胃經的問題,用烏梅丸。咳嗽時喘息吐血,屬於肺經的問題,用麻黃湯。咳嗽時會遺尿,屬於大腸的問題,用赤石脂湯。咳嗽時腰背疼痛,甚至咳出涎沫,屬於腎經的問題,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咳嗽時小便失禁,屬於膀胱的問題,用茯苓甘草湯。咳嗽時腹脹,不想吃東西,臉腫脹,氣虛,屬於三焦的問題,用異功散。

曾氏說:脾虛也可能引起咳嗽,應該用補養脾胃的藥,如醒脾散、茯苓厚朴湯,讓脾氣強健起來。然後可以間斷服用清肺飲,疏散肺經的風寒,以及藿香飲來幫助脾胃。這也是「救子益母」的方法。有一種情況,咳嗽到極點時會突然嘔吐,將奶食和痰液都吐出來,之後才會稍微穩定,這叫做風痰壅盛,肝木克脾土,可以用白附飲來治療。

薛己說:咳嗽流鼻涕,是外邪侵犯肺部,可以用參蘇飲。咳嗽臉色發紅,是心火克制肺金,可以用人參平肺散。咳嗽吐出青綠色的水,是肝木侵犯脾土,可以用異功散加柴胡。咳嗽吐出痰和奶,是脾肺氣虛,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桔梗。咳嗽吐出膿痰,是熱邪積聚在肺部形成肺癰,可以用桔梗湯。凡是風邪外侵,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疏通,增強肌膚的抵抗力。使用瀉下藥,除非邪氣內傳,或者胃部有實熱,否則不應該輕易使用。臉色蒼白,脈搏短而澀,是肺部本來的問題,比較容易治療。臉色發紅,脈搏洪大且快,是火邪克制肺金,比較難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