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癇痙

仆地作聲。醒吐瀺涎。異於驚病。命之曰癇。小兒惡候,癇其一焉。所以然者,氣骨不堅,臟腑尚弱,血脈未全,乳哺失節,客氣相干。惟風驚食,乃癇之原。風屬外感,驚屬內緣,不內不外,食所是專。蓋此三因,三癇各纏。別其經絡,脾與心肝。然古癇症,稱有五端,五臟配合,六畜殊看。一曰馬癇,馬叫連連,此其所屬,心火熬煎。二曰羊癇,羊叫綿綿,此其所屬,肝風作愆。三曰雞癇,雞鳴關關,此其所屬,肺部邪干。四曰豬癇,豬叫漫漫,此其所屬,右腎病傳。五曰牛癇,牛吼嘽嘽,此其所屬,脾土濕湮。應聲而發,俱各僕顛。心則面赤,吐齧舌尖。肝則面青,手足掣攣。腎則面黑,體直屍眠。肺則面白,驚跳頭旋。脾則面黃,四肢緩癱。古人分辨,若是班班。然諸癇症,莫不有痰,咽喉梗塞,聲出多般。致疾之由,驚食風寒,血滯心竅,邪犯心官。隨聲所發,輕重斷聯。雖似六畜,詎竟確然。奚分五臟,附會戔戔。耑通心主,血脈調宣,豁痰順氣,治法真詮。醫者識此,慎毋改遷。癇為心病,痙乃肝瘨,風邪所襲,太陽最先。肝風內煽,相與招延。內外風合,強直難扳。角弓反張,發則如弦。不搐不搦,目惟上觀。有剛有柔,悉心以探。大約氣虛,病根內拴。兼痰挾火,病勢難安。治痙之法,其旨甚元。搖頭噤口,相類為緣,乘脾合膽,區別其間。

白話文:

病人突然倒地並發出聲音,醒來後會吐出很多口水,這與一般的驚嚇不同,因此稱之為「癇」。這是小孩子容易發生的疾病,癇是其中一種。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孩的骨骼和氣血還不夠堅固,內臟也還很虛弱,血脈也尚未完全發育好。加上餵養不當,受到外邪侵擾,主要原因就是風邪、驚嚇和飲食失調,這三者是造成癇症的主要原因。風邪屬於外來的感染,驚嚇屬於內在的因素,而飲食失調則是不內不外的因素。這三種因素導致三種不同的癇症,病位也分別在不同的經絡,主要在脾、心和肝經。

古人將癇症分為五種,配合五臟和六畜的特性來看:第一種是馬癇,發作時像馬叫一樣,連連不斷,這是因為心火過旺引起的;第二種是羊癇,發作時像羊叫一樣,綿綿不絕,這是因為肝風作祟引起的;第三種是雞癇,發作時像雞鳴一樣,關關作響,這是因為肺部受到邪氣侵擾引起的;第四種是豬癇,發作時像豬叫一樣,漫漫長長,這是因為右腎病變導致的;第五種是牛癇,發作時像牛吼一樣,氣喘吁吁,這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引起的。

癇症發作時,都會立刻倒地。心火旺盛的會面色發紅,吐舌咬破舌尖;肝風作祟的會面色發青,手腳抽搐;腎臟病變的會面色發黑,身體僵直如屍體一般;肺部邪侵的會面色發白,驚恐跳動,頭暈目眩;脾土濕重的會面色發黃,四肢癱軟無力。古人對這些症狀做了詳細的區分。

但所有的癇症,都會有痰,導致咽喉阻塞,發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造成疾病的原因,通常都是驚嚇、飲食失調、風寒侵襲,或者是因為血瘀阻礙了心竅,導致邪氣侵犯心臟。發作時的聲音和症狀,以及輕重程度都是相互關聯的。雖然症狀看起來像六畜的叫聲,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像。硬要區分五臟的病變,實在有些牽強附會。治療時應該專注於調養心臟,疏通血脈,化痰理氣,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醫生應該要理解這些原則,不要隨意更改治療方向。

癇屬於心臟的疾病,而痙則屬於肝臟的疾病。風邪侵襲人體時,通常會先侵犯太陽經,肝風在體內煽動,會與外來的風邪相互結合,導致身體僵硬難以彎曲。嚴重時會角弓反張,發作時身體像弓弦一樣緊繃。症狀表現為不抽搐、不顫抖,眼睛只是向上看。痙症有剛有柔,需要仔細分辨。大致上來說,多是因為氣虛導致,病根藏在體內,同時又夾雜著痰和火,病情會更加難以控制。治療痙症的方法,關鍵在於根本。

搖頭和牙關緊閉的症狀,看起來很類似,病因也可能相關。但如果合併脾和膽的功能失調,則應該仔細區分。

3. 癇痙之分

張元素曰。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反張。強直如弓。不時醒者為痓。十無一生。痓與痙。亦驚風之屬。

陳藏器曰。驚癇。即急驚之症。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時吐涎沫。急慢驚。俱不作聲。不吐沫也。

楊士瀛曰。痓者。手足冰冷。痙者。舉身強直。痓痙本一病。當以陽剛陰柔別之。剛者無汗。柔者有汗。其症肢體強直。腰身反張。甚於風癇。大抵不治。癇者。卒然暈倒。目瞪流涎。神氣鬱勃。四肢搐搦。沉默昏憒。似死似生。其聲惡叫。過後惺惺。治法惟以驚風食三種。

陰陽二症。別而治之。如驚癇者。恐怖積驚而發。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麻湯。風癇者。風邪外襲。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宜追風祛痰丸。食癇者。乳食時遇驚停積。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霜丸。始也身熱。抽搐啼叫。是為陽癇。易治。宜龍腦安神丸。始也身無熱。

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為陰癇。難治。宜引神歸舍丹。因急驚成癇。宜三癇丹。因慢驚成癇。宜來復丹。取利。胎中受驚成癇。宜燒丹丸。癇病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急用爪破。須令血出啼叫。尤得氣通。更易效也。

薛己曰。錢云。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太陽經也。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眥而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皮膚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發熱不搐者。風傳太陽也。宜人參羌活湯。丹溪云。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

用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之藥。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前輩雖云十無一生。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

白話文:

張元素說,身體軟弱時會清醒的叫「癇」,身體反弓、僵硬像弓一樣,時常無法清醒的叫「痓」,這種病十個有九個都活不了。「痓」和「痙」也屬於驚風的一種。

陳藏器說,「驚癇」就是急驚風的症狀,但驚癇發作時,會倒地發出聲音,醒來會吐口水。急驚風和慢驚風,發作時都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會吐口水。

楊士瀛說,「痓」的症狀是手腳冰冷,「痙」的症狀是全身僵硬。「痓」和「痙」本來就是同一種病,應該用「陽剛」和「陰柔」來區分。剛強的沒有汗,柔弱的有汗。這種病會肢體僵硬,腰身反弓,比風癇更嚴重,大多是無法治好的。「癇」的症狀是突然暈倒、眼睛瞪大、流口水、精神煩躁、四肢抽搐、沉默昏迷,好像快死了一樣,發出怪叫聲,過一會兒又會清醒。治療方法要針對驚風、食積、情志這三種原因來處理。

陰陽兩種類型的病症,要區分開來治療。像是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累積而發作,會啼哭、恍惚,要用「定魄丸」和「沉香天麻湯」治療。風癇,是因為外感風邪,會先彎曲手指,像在數東西一樣,接著才發作,要用「追風祛痰丸」治療。食癇,是因為喝奶或吃東西時受到驚嚇而停滯,或形成積食,或大便酸臭,要用「紫霜丸」治療。剛發病時身體發熱、抽搐、啼哭的,是「陽癇」,比較容易治療,要用「龍腦安神丸」治療。剛發病時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不抽搐、不啼哭的,是「陰癇」,比較難治療,要用「引神歸舍丹」治療。因為急驚風變成癇的,要用「三癇丹」治療。因為慢驚風變成癇的,要用「來復丹」治療,以達到通利的效果。因為懷孕時受到驚嚇而造成的癇,要用「燒丹丸」治療。癇病剛要發作時,耳朵後面的高骨之間,一定會有像線一樣的青色紋路,看到時要趕快用指甲把它劃破,讓血流出來並發出哭聲,這樣才能使氣血暢通,更容易有效。

薛己說,錢乙認為,身體像弓一樣反弓,是因為風邪侵犯了太陽經。足太陽經主管全身的氣,它的脈絡從眼睛內角開始運行。肝臟屬木,主管風,所以風邪容易侵入。小孩子的皮膚不夠密實,容易受到外邪的傷害。肝臟是相火,容易發怒。如果身體反弓僵硬、發熱但不抽搐,是風邪傳到太陽經,要用「人參羌活湯」治療。朱丹溪認為,痙比癇更虛弱,需要帶補,大多是氣虛有火,同時有痰,要用人參、竹瀝來治療,不要用祛風的藥。這個說法是前人沒有提出的。前人雖然說這種病十個有九個都活不了,是因為沒有用過這種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