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瘧疾

(寒熱往來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云瘧病,必由風著。內經之言,宜為細度。夏月盛暑,腠理開發,汗出當風,浴後磅礴,衛氣不守,邪氣內薄,舍於膜原,應時而劇。暑日得風,根因是托。然而小兒,多由食摶,脾弱胃衰,乳食停積,諸邪悉附,與正相角,壅遏陰陽,二氣交錯,陰盛陽虛。

先寒而慄,陽勝陰虛,先熱如烙。邪與衛並,故日揮霍。邪深入里,故間日作。瘧必有痰,停滯胸膈。瘧必有濕,痠疼手腳。癉牝溫寒,鬼瘴名各,為症不同,而可約略。冷起毫毛,伸欠蕭索,戰慄鼓頷,頭痛如鑿。及其熱時,內外火鑠,渴欲引飲,身疼筋縛,或先寒侵,或先熱灼。

陰陽偏勝,如酬如酢,故以往來,寒熱如約。丹溪有言,最為精確。無汗發汗,散邪為主。有汗止汗,固正宜速。務期邪盡,陰陽和協。無奈世醫,不知用藥,小柴胡湯,以為定法。不知前賢,再四叮囑,早服柴胡,淹纏難卻。邪由外散,正無內削。用和陰陽,才可下山亢。

莫慢輕疏,切宜斟酌。久瘧不愈,瘧母內托,胸脅之間,可按可摸。治應消散,毋俾正弱。

白話文:

(瘧疾的寒熱交替發作)

夏天如果因為暑熱而受傷,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另外,也有人說瘧疾的病因,一定是受了風邪侵襲。內經的說法,應該仔細考量。夏天盛暑時,皮膚毛孔開張,汗出時吹風,或是洗澡後不注意,衛氣無法保護身體,邪氣就趁虛而入,停留在膜原,到了發病時就病情加重。暑天受風,就是這樣造成的。然而,小孩子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節制,脾胃虛弱,乳食積滯,各種邪氣就附著上來,與正氣互相爭鬥,阻礙了陰陽二氣的運行,導致陰陽失調。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時,會先感到寒冷而發抖;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時,會先感到發熱如燙。邪氣與衛氣並行時,發病就來去迅速;邪氣深入體內時,發病就會間隔一天。瘧疾一定會有痰,停留在胸膈;瘧疾一定會有濕氣,導致手腳痠痛。癉瘧、牝瘧、溫瘧、寒瘧、鬼瘧、瘴瘧等,名稱各異,症狀雖不同,但大致可以歸納。

開始發病時,會感覺皮膚起雞皮疙瘩,打哈欠、精神萎靡,接著會發抖、牙齒打顫、頭痛像用鑿子鑿一樣。等到發熱時,體內外都像火燒一般,口渴想喝水,身體疼痛、筋脈緊繃。有時先發冷,有時先發熱,陰陽之氣偏盛,就像酒醉一樣,所以才會寒熱交替,就像約定好一樣。丹溪的說法,最為精確。沒有汗時,要發汗,以驅散邪氣為主;有汗時,要止汗,以鞏固正氣為主。務必使邪氣完全消除,達到陰陽調和。無奈現在的醫生,不懂得用藥,只把小柴胡湯當作治療瘧疾的固定方法。不知道前賢多次叮囑,早早服用柴胡,會讓病程纏綿難癒。邪氣應該從體表散去,而不是削弱體內的正氣。只有調和陰陽,才能真正地去除病邪。

千萬不能輕忽疏忽,一定要仔細斟酌。久病不癒的瘧疾,會形成瘧母,停留在胸脅之間,可以按壓到。治療時應該消散它,不能讓正氣更加虛弱。

2. 瘧疾原由症治

曾氏曰。內經瘧論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謂腠理開而汗出遇風。或得於澡浴。水氣舍於皮膚間。因衛氣不守。邪氣並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慄。腰背俱痛。骨節煩疼。寒生則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乃陰陽二氣交爭。虛實更作而然。陰氣獨盛。則陽虛。故先寒戰慄。腰背頭項骨節皆痛。

陽氣獨勝。則陰虛。故先熱。發時不嗜食。喜嘔。頭疼腰痛。小便不利。陰盛陽虛。則內外皆寒。陰盛陰虛。則內外皆熱。此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蘊積痰飲。病氣與衛氣並居。故病日作。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五臟病氣深入。不能與衛氣俱出。

則間日而作。當衛氣所至。病氣所在。則發。在陽則熱。在陰則寒。俟陰陽各衰。衛氣與病氣相離。則病休。陰陽相搏。衛氣與病氣相集。則復作。各隨其衛氣之所在。與所中邪氣相合而然也。先寒後熱者。先傷寒而後傷風。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先傷風而後傷寒。名溫瘧。

但熱不寒者。名癉瘧。身重寒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濕瘧。但寒不熱者。名牝瘧。其病不一。故治當隨其陰陽虛實。汗吐下溫。對症施治。以平為期。然必因正氣虛。感受邪氣。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自表傳裡。先汗後下。古今不易。故治瘧必須先表。用百解散加薑、蔥。

次小柴胡加桂枝、薑、棗。以和解表裡之邪。自然作效。若表裡實。用當歸散、五和湯、烏犀丸下之。勻氣散止補。後以藿香飲加草果、良薑、薑、棗。正胃氣。去寒邪。則自平復。如表解後。寒熱往來。以二仙飲截之。寒熱既除。用平胃散鹽湯空心調服。溫胃健脾。則外邪自清。

此為明論。有寒多熱少。經久不愈。致脾胃弱。飲食少。神色變。二姜丸及清脾湯為治。

婁全善曰。治小兒瘧疾。多與大人同法。以出汗為瘥。宜桂枝、柴胡、參、芩輩。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小兒多由食積得之。必兼消藥為先也。

葉桂曰。瘧因暑發居多。方書雖有痰食寒熱瘴癘之互異。幼稚之瘧。都因脾胃受病。然氣怯神弱。初病驚癇厥逆為多。在夏秋之時。斷不可認為驚癇。大方瘧症。須分十二經。與咳症相等。若幼醫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參。或香薷、葛根之屬。不知柴胡動肝陰。葛根竭胃汁。致變屢矣。

幼科純陽。暑為熱氣。症必熱多煩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湯。二進必愈。其有冷食不運。有足太陰脾病見症。初用正氣。或用辛溫如草果、生薑、半夏之屬。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瘧久色奪。唇白汗多。餒弱。必用四獸飲。陰虛內熱。必用鱉甲、首烏、知母。

便漸溏者。忌用。久瘧營傷寒勝。加桂、姜。擬初中末瘧門用藥於左。如初病暑風濕熱瘧藥。兼脘痞悶。用桔梗、枳殼、杏仁、厚朴、(二味喘最宜)、栝蔞皮、山梔、香豉。頭痛宜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此方淡滲清上)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

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甚則用芩、連、山梔。夏季身痛屬濕。羌、防辛溫宜忌。宜用木防己、蠶沙。暑熱邪傷。初在氣分。日久不解。漸入血分。反渴。不多飲。唇舌絳赤。芩連膏。如不應。必用血藥。涼佐清氣熱。一味足矣。輕則用丹皮、(汗多忌)青蒿、犀角、竹葉心、元參、鮮生地、細生地、木通、(亦能發汗)淡竹葉。若熱久痞結。

瀉心湯選用。又夏月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症。譫語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長者。大便必黑為是。桃仁承氣湯為要藥。幼稚瘧久。面腫腹膨。泄瀉不欲食。或囊腫。或跗腫。必用東垣益氣以升陽。倘脾陽消憊。前方不應。用理中湯或錢氏益黃散。得效二三日。須投五苓散。一二日。

再與異功、參苓白朮散之類。必全好。徐忠可注金匱。有云。幼兒未進穀食者。患瘧久不止。用冰糖濃湯。余試果驗。瘧多用烏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用常山、草果。乃劫其太陰之藥。以常山極走。使二邪不相併之謂。用人參、生薑曰露姜飲。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穢惡之氣。

總之久瘧氣餒。凡壯膽氣。皆可止瘧。未必真有瘧鬼。又瘧邪既久。深入血分。或結瘧母。鱉甲煎丸。設用煎方。活血通絡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