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陰陽二癇

史演山曰。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為去風下痰。則再發。曰三次者。或一月。或一季。一發驚搐。必經過三度。故曰三次。非一日三次也。所謂驚風三發即為癇者是也。其候身熱自汗目上視。嚼沫咬牙。手足掣搐。面紅紫。脈皆浮數。以白解散加五和湯疏解。下痰用水晶丹、半夏丸。

陰癇者。因慢驚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嚼沫。牙關緊閉。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脈沉微。治以固真湯。調寬氣飲和解。

王汝言曰。癇。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神氣怫鬱。瞪目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脹。手足掣搐。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者。則為痙症。不可不辨。

白話文:

史演山說:「陽癇這種病,是因為連續三次受到驚嚇而引發抽搐。如果不祛風、化痰,就會再次發作。所謂三次,指的是可能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每次發作驚搐,都一定會經過三度抽搐,所以稱為三次,並不是指一天三次。也就是說,所謂的驚風發作三次就成為癇症,就是這個意思。陽癇發作時,會有身體發熱、自汗、眼睛向上看、口中嚼沫、咬牙、手腳抽搐、臉色紅紫,脈象呈現浮數等症狀。治療方面,可以用白解散加上五和湯來疏散解表,再用水晶丹、半夏丸來化痰。」

「陰癇這種病,是因為慢驚風之後,痰沒有完全清除,導致痰進入心包絡而引起的。發作時,會有四肢冰冷、吐舌頭、搖頭、口中嚼沫、牙關緊閉、抽搐不嚴重、哭鬧、臉色可能蒼白或青紫,脈象呈現沉微等症狀。治療方面,可以用固真湯,配合調寬氣飲來調和。」

王汝言說:「癇症,是小兒的重病。這是因為小兒的血脈還沒收斂,氣血骨骼還沒聚攏,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或是因為哺乳不當、飲食不節制,造成體內積聚痰濕所引起的。發作時,會有神情煩悶、目光呆滯、臉部肌肉抽動、口噤流涎、肚子脹大、手腳抽搐、昏迷不醒、時而發聲時而失聲、或是頸背反張、或是腰部僵硬等症狀。但四肢柔軟,發作後能醒來的,就是癇症。如果全身僵硬,整天昏迷不醒的,則是痙症。這兩者一定要分辨清楚。」

2. 風驚食三癇

王肯堂曰。全嬰方云。風癇因將養失度。血氣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風。其症目赤面青發搐。宜琥珀散、驅風膏、大青膏。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丸下其痰涎。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啼。精神傷動。外邪入之。其病在心。

心主驚。其症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鎮心丸。有熱。四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食癇其病在脾。脾納食。其症噯吐醙氣。即發搐。此症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以上三症。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翻斜。手足潮搐。或作豬聲。發過即瘥。皆十生一死。

白話文:

王肯堂說,全嬰方記載:風癇是因為照顧不周,導致身體氣血不調,或是穿太厚出汗,毛孔張開,風邪入侵。這種病症在肝,肝主風,症狀是眼睛發紅、臉色發青、抽搐。應該用琥珀散、驅風膏、大青膏治療。如果有發熱,用四順飲。等熱退後,再用利驚丸來排出痰涎。驚癇是因為身體氣血旺盛,內臟產生熱,或是受到驚嚇大哭,精神受到擾動,外邪入侵。這種病症在心,心主驚,症狀是突然大叫一聲就開始抽搐。應該用琥珀散、鎮心丸治療。如果有發熱,用四順飲。再用利驚丸來排出痰涎。如果沒有引發其他疾病,就沒事。食癇的病症在脾,脾負責消化食物。症狀是打嗝、吐出酸臭的氣味,接著就開始抽搐。這種症狀可能會有大便酸臭的情形,用紫丸子來治療。以上這三種病症,大致相同,只有小部分差異,都屬於陽症。共同的症狀是眼珠翻白或斜視,手腳抽搐,或是發出像豬叫的聲音,發作過後就恢復正常。這三種病症都是十個病人裡面只有一個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