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3)
卷二 (3)
1. 五臟癇
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齧舌。心煩氣短。其聲如羊。曰心癇。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曰肝癇。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屍。其聲如豬。曰腎癇。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曰肺癇。面痿黃。目直腹滿。四肢不收。自利。其聲如牛。曰脾癇。五癇通用五色丸為主。參以各經之藥。
王肯堂曰。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錢氏始分之。而無馬癇。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強名之耳。故丹溪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有五者之分。所以不必分五也。
白話文:
薛己說:臉色發紅、眼睛瞪大、吐舌頭或咬舌頭、心煩氣躁、呼吸短促、聲音像羊叫的,叫做心癇。臉色發青、嘴唇發青、兩眼向上翻、手腳抽搐、身體向後彎曲、聲音像狗叫的,叫做肝癇。臉色發黑、眼睛顫動、口吐白沫、身體僵硬像死屍、聲音像豬叫的,叫做腎癇。臉色像枯骨、眼白向上翻、驚嚇跳動、身體向後彎曲、搖頭吐白沫、聲音像雞叫的,叫做肺癇。臉色萎黃、眼睛直視、肚子脹滿、四肢無力、腹瀉、聲音像牛叫的,叫做脾癇。治療各種癇症,都以五色丸為主,再根據各經脈的情況搭配其他藥物。
王肯堂說:查閱《千金方》記載的六畜癇,並沒有五臟的區分。錢乙開始將癇症分為五臟,但沒有提到馬癇。曾氏認為剛發作時聲音像羊或狗叫,是因為咽喉被風痰堵塞,所以發出的聲音像這樣,道理很清楚。說像六畜的叫聲,只是勉強稱呼而已。所以朱丹溪說,在經典中沒有根據,而且治療方法也沒有分為五種,因此不必這樣區分五種。
2. 癇症治法
劉完素曰。大抵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如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此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釣之患。諸癇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
以掩聲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炮為末。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極效。若錢氏五癇丸、南星散。以菖蒲湯調下。治癇之要藥也。
白話文:
劉完素說,大概來說,癲癇是因為血瘀阻滯心竅,邪氣侵擾心臟,累積驚嚇所造成的。治療重點在於疏通心經,調理血脈,順暢氣機,化解痰液。如果小孩子有發熱、痰多的情況,不想喝奶,睡不安穩,常常受到驚嚇,這些都是癲癇發作的徵兆,可以用紫霜丸來引導,根據情況調整藥量,減輕盛熱之氣,就能避免驚風、癲癇等問題。
各種癲癇發作時不能說話,是因為咽喉是氣的通道,風邪損傷了氣,堵住了聲音的出口,也可能是因為血瘀阻滯心臟,心竅不通造成的。可以用炮製過的南星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少量服用,效果很好。錢氏五癇丸、南星散,用菖蒲湯調服,都是治療癲癇的重要藥物。
3. 諸癇不治症
錢乙曰。五癇甚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婁全善曰。小兒癇病。目直無聲。目睹不轉。眼生白障。唇黑眼慢。瞳人瞬動。目間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白膿。口噤肚脹不乳。喉如牽鋸之聲。多睡不乳。身熱下血不乳。身體痿軟不醒。腹內虛鳴。痞逆而痛。吐利不止。汗出壯熱不休。臥久不寢。身體反張。大人脊下容一手。小兒脊下容一指。並不治。
白話文:
錢乙說:五種癲癇症狀非常嚴重的會死亡,病後癲癇症狀加劇的也會死亡。
婁全善說:小兒癲癇,眼睛直愣愣的沒有聲音,眼睛看著一個地方不會轉動,眼裡長出白色的障礙物,嘴唇發黑、眼珠轉動遲緩,瞳孔頻繁顫動,眼眶周圍青黑,臉色發青、手指發黑,口中流出像白色膿液般的口水,牙關緊閉、肚子脹氣不喝奶,喉嚨發出像拉鋸子的聲音,嗜睡不喝奶,身體發熱、下體出血不喝奶,身體軟弱無力、昏迷不醒,肚子裡發出空響,胸腹痞塞不通、疼痛,嘔吐腹瀉不止,流汗、高燒不退,躺很久都睡不著,身體向後反張,大人脊椎下可以容納一隻手、小孩子脊椎下可以容納一根手指的,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
4. 痙必拘攣
張渙曰。小兒痙病。所受肝風。怯弱。致筋脈攣縮。兩手拳。伸展無力。是名拘攣。宜薏苡丹。
白話文:
張渙說,小孩子的痙病,是因為受到肝風的影響,加上身體虛弱,導致筋脈攣縮。會出現兩手握拳,難以伸展,這種情況就叫做拘攣。應該使用薏苡丹來治療。
5. 疳積
古稱兒病。驚疳最大。驚得心肝。疳得脾胃。臟腑因由。各不相蔽。童稚之時。病則為疳。弱冠而後。病成癆瘵。同出異名。惟年齒計。元氣虧傷。氣血虛憊。其原則一。非有他癘。曰惟小兒。臟腑嬌脆。飽固易傷。飢亦為害。熱則熏蒸。冷則凝滯。故疳之來。必有伊始。或幼闕乳。耗傷形氣。此疳之根。積漸生蒂。或兩三歲。乳食無制。此疳由脾。過飽反瘁。或喜生冷。甘肥黏膩。此疳由積。腸胃氣閉。或母自養。一切無忌。喜怒淫勞。即與乳吮。此疳由母。傳氣為戾。或因病餘。妄行轉泄。胃枯液亡。虛熱漸熾。此疳由醫。冒昧錯治。大抵疳病。緣此等弊。
然而古人。五臟分隸。各有症形。各有方劑。肝心腎肺。脾總多累。二十四候。更宜體會。莊氏家傳。最為詳備。總之疳候。必先貪嗜。鹽酸炭米。好吃泥塊。口渴且饞。形體憔悴。潮熱腸鳴。面黃便穢。漸漸腹脹。牙干目眯。揉鼻撏眉。脊高項細。甚至縮腮。頭皮光異。肚大筋青。發焦毛萃。齦爛腿枯。周身疥癩。種種惡候。詎必齊逮。約略形神。實惟危殆。為語病家。毋徒嗟喟。失治於前。今亦無奈。
白話文:
這種病古時候稱為小兒病。其中「驚疳」最嚴重。「驚」會傷到心肝,「疳」會傷到脾胃。雖然影響的臟腑不同,但原因並不互相衝突。小孩子生病的時候就稱為「疳」,等長大成人後,這種病就變成癆病(肺結核)。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因為年齡的差別所致,根本原因都是元氣虧損,氣血虛弱,道理是一樣的,並不是有其他的病。主要是因為小孩子的臟腑很脆弱,吃太飽容易受傷,餓太久也會有損害,太熱會使身體內悶熱,太冷則會使氣血凝滯。所以,疳的產生一定有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嬰兒時期缺乏母乳,損耗了身體的精氣,這是造成疳病的根本原因,慢慢累積後就形成了病根。
或是兩三歲時,吃奶或吃飯沒有節制,這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疳病。吃太飽反而會使脾胃衰弱,或是喜歡吃生冷的、甜膩的食物,就會因為積食而引起疳病,使腸胃的氣機閉塞。還有,母親自己沒有好好調養身體,生活沒有節制,隨意發怒、縱慾、勞累,然後又給孩子哺乳,這樣也會讓孩子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而生病。也可能是因為生病後,隨意地使用瀉藥,使腸胃的津液枯竭,產生虛熱,這也是因為醫生的誤診而引起的疳病。總的來說,疳病的原因大概就是這些。
古代醫家將五臟與各種病症對應,有各種不同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法。肝、心、腎、肺都有可能被影響,但脾胃最容易受到牽連。疳病有二十四種不同的症狀,更應該仔細體會。莊氏的家傳醫學對此有非常詳細的記載。總之,疳病的症狀一定會先出現偏食的現象,例如喜歡吃鹽、酸、炭、米飯,或是喜歡吃泥土塊,常常口渴又很想吃東西,身體消瘦憔悴,還會出現潮熱、腸鳴、臉色發黃、大便穢臭、肚子漸漸脹大、牙齒乾枯、眼睛半睜、揉鼻子、拉扯眉毛、脊椎突起、脖子細小,甚至會臉頰消瘦、頭皮發亮、肚子大且青筋暴露、頭髮焦黃稀疏、牙齦腐爛、腿部枯瘦、全身長滿疥瘡等各種不良症狀,但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全部出現。大概觀察一下病人的精神和體態,就知道病情已經很危險了。所以要告訴病人的家屬,不要只是悲嘆,如果在先前沒有及時治療,現在也很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