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7)

1. 赤白痢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兒痢如膏血者。名赤痢。腸氣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也。蠱毒痢者。寒暑不調。小兒解脫。為毒癘之氣所傷。邪與氣血相搏。毒蘊腸胃。值大腸氣虛。則其痢狀。血瘀如雞肝。此毒氣甚熱。狀如中蠱。故名。脾毒痢歌云。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

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毒伏。治先涼脾。次去積。若胸骨忽高。更加喘急。不治。宜金華散、香連丸。風毒痢歌云。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

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絕食不堪看。若歸白痢還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聖惠方曰。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腸。則成血痢。小兒腸熱。則痢下鮮血。如腸風一般。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

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有渴痢兼症者。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穀痢。津液枯渴。臟腑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小便澀者。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

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先醒脾散、勻氣散。調一二日。後用調中飲。自愈。有痢後羸瘦。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冷。或挾疳氣。則下痢。痢斷後。腸胃尚虛。穀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羸瘦。桔梗丸。痢後浮腫。歌曰。冷痢日久失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

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教食飽還憂滯。此疾先因積損脾。用止渴聖效散。小兒赤白久痢不止。腹痛瘦弱。不思飲食。宜黃連散、肉豆蔻散。

曾氏曰。赤白之痢。世人無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曰無積不成痢。至於調治。若冷熱藥更進。或單投去積藥。必難效。蓋風木克胃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白交雜。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若既分。仍赤白同下。則專究所因。若先白後赤。乃內傷生冷。失於蓋復。

又元氣感於暑熱。宜先救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後白。乃先傷熱而後感冷。先宜解熱。後治痢。有夾熱痢者。則純下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及當歸散加醋炒蒸柏葉。有夾冷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豬肝瘀血。皆為陰症。蓋血得寒則凝也。先五苓散加守中湯。

次固真湯。倘不辨虛實冷熱妄治。必脾胃愈虛。或成噤口。又有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後腹痛為後重。裡急大腸澀也。先大順飲加寬氣散。利解寬腸丸。後重為氣虛。五苓散加人參送香連丸。若二症俱作。雙金飲。然瀉痢二字。自是兩症。糞夾水。來多而順者。

白話文:

赤痢與白痢的病因與治療

巢元方說:小兒拉出來的痢疾,如果像膏血一樣,稱為赤痢。這是因為腸道氣虛到極點,導致腸間的脂肪與血液一同排出。蠱毒痢,則是因寒暑失調,小孩身體虛弱,被有毒的氣所傷,邪氣與氣血相搏,毒素累積在腸胃。當大腸氣虛時,拉出來的痢疾會像雞肝一樣,瘀血塊狀。這種毒氣極熱,就像中了蠱一樣,所以稱為蠱毒痢。

脾毒痢的歌訣說:脾臟有毒,屬於純陽之熱,多因醫生用熱藥所傷,導致大腸阻塞,許多血滴在乾燥的腸道中。如果風邪入侵,肚子閉塞難以睜眼,身體發熱頭部溫熱,腳卻冰涼,舌頭紅、胸部高聳,這都是此症的症狀,常會啼哭、喘氣、像發狂一樣。必須先解熱並開胃,才是高明的醫師用藥之道。這種情況是脾臟受熱積聚,如果沒有好好治療,毒素會潛伏下來。治療要先涼脾,再消除積滯。如果胸骨突然高起,加上喘氣急促,就難以治療。適合使用金華散、香連丸。

風毒痢的歌訣說:八種痢疾中,風邪引起的轉變最難治療,大便像青草汁一樣稀薄。毒風像豆汁一樣,會增加邪熱,胃氣敗壞,大便會出現像雞肝一樣的血片。如果出現赤痢,不需先消除積滯,閉眼不吃東西,情況很嚴重。如果是白痢,必須先瀉下,溫補臟腑才能恢復正常。

《聖惠方》說:小兒血痢,是熱毒侵入血液,血液進入大腸。血液隨著氣在經絡中循環,通行臟腑,通常不會停滯。如果被毒熱侵襲,遇到腸道虛弱,血液滲入腸道,就會形成血痢。小兒腸道有熱,就會拉出鮮血,就像腸風一樣。小兒膿血痢,是因為熱毒在內臟,血液遇熱流動,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結聚,血液化為膿液。腹部虛弱就會腹瀉,所以形成膿血痢。

如果痢疾同時伴有口渴,這是因為水穀痢,津液枯竭,臟腑虛燥,就會想喝水。如果小便順暢,痢疾就會停止,口渴也會消失。如果小便澀滯,水無法從小腸排出,滲入腸胃,口渴就無法停止,痢疾也不會斷。凡是這樣的情況,都是因為身體浮腫,脾氣虛弱,無法控制水分。也一定會出現眼睛疼痛生翳的症狀。小兒上焦本來就熱,現在又拉肚子,下焦虛弱,上焦的熱氣更加旺盛,熱氣熏到肝臟的緣故。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理一兩天,再用調中飲,就會自然痊癒。

有些小孩痢疾後會變得消瘦,是因為腸胃虛弱,受到風寒,或是夾雜疳積,導致腹瀉。痢疾停止後,腸胃仍然虛弱,穀氣不足,無法滋養血氣,所以會變得消瘦。可使用桔梗丸。

痢疾後出現浮腫,歌訣說:冷痢久治不癒,會導致全身浮腫像吹氣球一樣。脈象洪大,是因為氣化為水;脈象沉實,是因為體內有積滯。順氣消腫是最好的方法。氣平穩後兩天,就會多尿。不要讓小孩吃太飽,還擔心積滯。這種疾病一開始是因為積滯損傷脾臟,可使用止渴聖效散。

小兒赤痢、白痢久治不好,肚子痛、身體瘦弱、不想吃東西,適合使用黃連散、肉豆蔻散。

曾氏說:關於赤白痢,世人大多認為赤痢是陽熱,白痢是陰冷。或者認為無積不會成痢。至於治療,如果冷熱藥物交替使用,或者單純使用消除積滯的藥物,一定難以見效。這是因為風木克胃土,不是暴瀉就是變成痢疾。赤白交雜,是因為陰陽不分,必須先區分陰陽。如果區分後,仍然赤白同下,就要專門研究病因。如果先白後赤,是內傷生冷,沒有做好保暖,加上元氣感受到暑熱,要先救護體內,再解除暑毒。如果先赤後白,是先受熱後感受寒冷,要先解熱,再治療痢疾。

有夾熱痢者,會單純拉出鮮血,這是因為風邪能動血,適合冷服黃連香薷散,及當歸散加醋炒蒸過的柏葉。有夾冷痢者,會拉出純白冰凍狀,或是白色帶有粉紅色,或是像豬肝瘀血一樣,都是屬於陰症,因為血液遇寒凝固。先用五苓散加守中湯,再用固真湯。如果不辨別虛實冷熱,妄加治療,一定會使脾胃更加虛弱,甚至會造成噤口。

還有裡急為陽,後重為陰。解大便前肚子痛是裡急,解完大便後肚子痛是後重。裡急是大腸阻塞,先用大順飲加寬氣散,搭配利解寬腸丸。後重是氣虛,用五苓散加人參,搭配香連丸。如果兩種症狀同時出現,使用雙金飲。腹瀉和痢疾是兩種不同的病症,糞便帶水,來勢多而順暢的是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