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18)
卷三 (18)
1. 赤白痢原由症治
曰瀉,帶血純白凍,來三五點而疼者,曰痢。 輕重陰陽,於此而分,斯為治法。 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日輕夜重,或日夜頻數,食減痛多,並用萬金散、神效散。 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榮衛不調,五穀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日久不散,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利痛。
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 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復丹,煎五苓散送下,或可療。 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此風毒停滯於脾,瀉黃散。 若赤白同下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飲食不進者,難治。
薛己曰: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乾薑治虛寒之痢。 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飲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 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升陽益胃湯。 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五苓散。 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止者,脾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倍升、柴。
瀉痢兼嘔,或腹痛,脾胃虛寒也,異功散,加木香、炮姜。 或變為瘧者,肝克脾也,六君加升、柴、鉤藤。 若積去仍痢,脾氣虛也,四君送香連丸。 若因母膏粱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兼治其母。
葉桂曰:膿血痢,㽲痛後重,初用宣通驅熱,如芩、連、大黃,必加甘草緩之,非如傷寒屎堅,須用芒硝咸以耎堅直走,破泄至陰,此不過苦能勝濕,寒以逐熱,足可卻病。 噤口痢都因熱升濁攻,必用大苦,如芩、連、石蓮清熱,人參輔胃益氣,熱氣一開,即能進食,藥宜頻頻進二三口。
小兒休息久痢,變為糞後下血,最難速愈。 有因氣弱下陷,補中益氣。 虛寒若飲食不化,益黃散。 濕熱未淨,氣分延虛,清暑益氣湯。 胃強善食者,苦寒清熱,更節飲食,須善調經月。 久瀉久痢,必傷腎,腎司二便也,必肛門後墜,與初病濕熱裡急後重不同,治以攝陰液,或佐疏補。 久則純與攝納。
白話文:
腹瀉,如果排出帶血的純白色黏液,像冰凍一樣,每次來三五點就感到疼痛,就叫做痢疾。痢疾的輕重、陰陽性質,可以由此來區分。這是基本的治療原則。
如果排出膿血混合的排泄物,而且持續不斷,白天輕微晚上嚴重,或白天晚上頻繁腹瀉,食慾減退且疼痛加劇,可以用萬金散、神效散來治療。
如果排出五種顏色的痢疾,那是因為五臟積聚熱邪,榮衛之氣不調和,五穀食物不能消化,腐敗後熏蒸臟腑,導致精神昏沉,久久不散。這種情況已經很危險了。最痛苦的是腹中疼痛。
小孩如果出現五色痢疾,很難治療,因為五色痢疾是五臟之色顯現於外,代表病情嚴重。年紀較大的小孩,可以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復丹,用五苓散煎湯送服,或許可以治療。
還有一種風痢,多為黃褐色,和疳瀉很像,但沒有臭味是其區別。這是因為風毒停滯在脾胃,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
如果出現赤白痢同時排出,而且無法控制,小便量少澀痛,同時有發熱、嘴唇乾裂、眼睛發紅、呼吸急促、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口渴想喝水、肛門脫垂、飲食難以下嚥等情況,就難以治療了。
薛己說,李東垣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治療虛弱的痢疾,用四君子湯加乾薑治療虛寒的痢疾。我曾治療過手腳發熱喜歡喝冷的患者,這是實熱,用香連丸治療;手腳冰冷喜歡喝熱的患者,這是虛寒,用異功散送服香連丸。如果同時感到身體沉重、肢體疼痛,這是濕熱傷脾,可以用升陽益胃湯治療。如果小便不利,陰陽失調,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如果濕熱消退,但痢疾久治不癒,這是脾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用升麻、柴胡來治療。
腹瀉兼嘔吐,或伴有腹痛,這是脾胃虛寒,可以用異功散加木香、炮姜來治療。如果痢疾轉變成瘧疾,這是肝木克制脾土,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升麻、柴胡、鉤藤來治療。如果積滯消除後仍然腹瀉,這是脾氣虛弱,可以用四君子湯送服香連丸。如果是因為母親吃肥甘厚味或感受六淫邪氣、七情內傷導致孩子生病,應該同時治療母親。
葉桂說,膿血痢疾,排泄時有痛感和裡急後重,初期要用宣通、驅熱的方法,如黃芩、黃連、大黃,必須加甘草來緩解藥性。這種情況不像傷寒導致大便乾結,需要用芒硝這種鹹味藥物來軟化堅硬的大便,直接瀉出至陰經。痢疾只需要用苦味藥來勝濕,寒涼藥來驅熱,就足以治癒。噤口痢是因為熱邪上炎、濁氣下攻所導致,必須用大苦大寒的藥物來清熱,如黃芩、黃連、石蓮,並用人參來輔助脾胃、補益氣。熱邪一解,就能進食。藥物要頻繁少量服用,每次吃兩三口就好。
小兒痢疾反覆發作,變成大便後出血,很難快速治癒。有的是因為氣虛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虛寒、飲食不消化可以用益黃散;濕熱沒有完全清除,氣分轉為虛弱,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如果胃強健、食慾好,可以用苦寒藥清熱,同時節制飲食。必須善於調養月經,因為久瀉久痢,必定會損傷腎臟,而腎臟負責二便的排泄,必定會出現肛門下墜的情況,這與初期濕熱導致的裡急後重不同。治療要用攝取陰液的方法,或者佐以疏散、補益的藥物。
久病則以純粹攝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