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胎寒胎熱

虞摶曰:「何謂胎寒?芽兒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慄,曲足握拳,日夜啼哭不已,或口噤不開,名曰胎寒。其症在胎時,母因腹痛而致;亦有產婦喜啖甘肥生冷,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治以涼藥,內傷胎氣,則生後昏昏多睡,間或哯乳瀉白,不早治,必成慢驚、慢脾風。

宜沖和飲合當歸散加煨姜微泄,次用勻氣散調補,次參苓白朮散養胃,白芍藥湯去寒濕。

何謂胎熱?兒在胎中,母多驚恐,或食熱毒物,生後旬日間,兒多虛痰,氣急喘滿,眼閉目赤,目胞浮腫,神困呵欠,吸吸作聲,遍身壯熱,小便赤,大便秘,時驚煩,由胎中受熱,或誤服溫劑,致令熱蓄於內,熏蒸胎氣,故有此症。不早治,則鵝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自此而生。

母宜先服木通散,亦與兒服,次以四聖散溫洗兒兩目,目開,進地黃膏、天竺黃散、當歸散、牛蒡湯,亦同母服。

凡有胎疾,當先令母服藥,使藥過乳,漸次解之,百無一失。如以涼藥攻之,必生他病。乳母尤必忌口。」

白話文:

虞摶說:「什麼是胎寒呢?剛出生百日內的嬰兒,如果感覺口中冰冷、腹部疼痛,身上起雞皮疙瘩,時常發抖,彎曲雙腿、緊握拳頭,日夜啼哭不停,或者嘴巴緊閉張不開,就叫做胎寒。這種症狀是在懷孕時,母親因為腹痛而導致的。也有些是因為產婦喜歡吃甜膩、肥厚、生冷的食物,或者懷孕前感染了風寒暑濕,用涼性藥物治療,反而傷害了胎氣。這樣生下來的嬰兒就會昏昏欲睡,有時會吐奶、拉白色稀便。如果不及早治療,必定會變成慢性驚風、慢性脾風。

應該用沖和飲合當歸散,再加入煨過的生薑稍微發散。接著用勻氣散調理補養,再用參苓白朮散來養胃,白芍藥湯去除寒濕。什麼是胎熱呢?嬰兒在母體中,母親多受驚嚇,或者吃了熱性的食物。嬰兒出生後十天左右,多有虛痰,呼吸急促、氣喘胸悶,眼睛緊閉、眼眶發紅,眼皮浮腫,精神困倦打哈欠,呼吸時有吸吸的聲音,全身發熱,小便赤黃,大便不通,時常驚嚇煩躁。這是因為在胎中就受到熱邪,或者誤服了溫補的藥物,導致熱邪積聚在體內,薰蒸了胎氣,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不及早治療,就會出現鵝口瘡、重舌、木舌、紅腫、紫斑、丹瘤等疾病。母親應該先服用木通散,也讓嬰兒服用。接著用四聖散溫水清洗嬰兒雙眼,等眼睛睜開後,再服用生地黃膏、天竺黃散、當歸散、牛蒡湯,也讓母親一同服用。凡是有胎疾,應當先讓母親服藥,使藥效通過乳汁傳給嬰兒,逐漸解除病症,這樣就不會出錯。如果用寒涼藥物來攻邪,必定會引起其他疾病。乳母尤其要注意飲食禁忌。」

2. 撮口

孫思邈曰:「小兒初出腹,筋骨未斂,肌肉未成,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沮敗,不成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閉口,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此多不育,宜龍膽湯。」

李仲南曰:「外症,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飲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療。其或肚脹筋青,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胃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疏利,宜辰砂膏。初生七日後,此症可免。」

白話文:

孫思邈說:小孩子剛出生,筋骨還沒收斂,肌肉也還沒長成,血液凝結才會形成肌肉。如果血液腐敗,無法形成肌肉,就會導致臉部、鼻子、嘴巴周圍都呈現黃色,而且哭的時候嘴巴閉合,嘴唇緊縮,臉部肌肉也跟著收縮,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展,這些都是因為血脈沒有收斂的關係,這種情況大多會導致無法順利成長。應該用龍膽湯來治療。

李仲南說:外在症狀是舌頭僵硬、嘴唇發青、嘴唇緊縮、臉部肌肉收縮、臉色黃紅、呼吸急促、哭不出聲音、喝奶有困難。如果口中吐出白色泡沫,而且四肢冰冷,就無法救治了。如果出現肚子脹氣、青筋浮現、吊腸卵疝(指疝氣的一種)、內氣牽引疼痛,這些都是腸胃阻塞不通造成的,治療方法要以疏通為要,可以用辰砂膏。新生兒出生七天之後,這種症狀就可以避免了。

3. 鵝口(一名噤口風。又名雪口。)

巢元方曰:兒初生,口裡白屑滿舌上,如鵝之口,故名。由在胎時受穀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治法: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時,黃丹煅,出火氣,摻舌上。如用此法不效,敷保命散。

李梴曰:噤口風者,眼閉,啼聲漸少,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血沫,二便皆通。此胎中熱毒流於心脾也。此症亦初生七八日內患之。

鰲按:鵝口瘡,用硼砂細研敷之,立效。

王肯堂曰:茅先生論,兒喉中壅一塊肉瘤閉卻,為喉痹;身大熱,舌硬不轉,為木舌;口閉,滿口黃如膏,名鵝口。三症皆熱甚生風,風壅熱毒至此,為實熱。先用三解牛黃散,微與通利,次用天竺黃散、共牛黃膏與服。如喉響似鋸,及眼直視,面青黑,不乳食者,死。

白話文:

巢元方說,嬰兒剛出生時,口裡舌頭上佈滿白色屑狀物,像鵝的嘴巴一樣,所以稱為鵝口瘡。這是因為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吸收過多穀物的氣,導致心脾有熱氣,熱氣往上熏蒸到口部所引起的。治療方法,用頭髮纏繞在手指上,沾井水擦拭。睡覺時,將煅燒過的黃丹,去除火氣後,塗抹在舌頭上。如果這些方法沒效,就敷保命散。

李梴說,噤口風這種病症會導致嬰兒眼睛閉上,哭聲漸漸變小,舌頭上會長出像小米粒一樣的肉塊,無法吸吮乳汁,口中會吐出血沫,大小便正常。這是因為胎中的熱毒流到心脾所引起的。這種病通常在嬰兒出生七八天內發生。

鰲說,鵝口瘡用硼砂磨成細粉敷上,立刻有效。

王肯堂說,茅先生認為,嬰兒喉嚨裡長了一塊肉瘤堵住,稱為喉痹;身體發高燒,舌頭僵硬不能轉動,稱為木舌;嘴巴閉合,滿口黃色像膏狀物,稱為鵝口瘡。這三種病症都是因為熱邪太盛而生風,風邪阻塞、熱毒蔓延到這個程度,屬於實熱。先用三解牛黃散,稍微通利一下。接著用天竺黃散,與牛黃膏一起服用。如果喉嚨發出像鋸子鋸東西的聲音,眼睛直直的看著,臉色青黑,不吃奶,就會死亡。

4. 臍風 臍濕腫 臍瘡 臍突

孫思邈曰:臍風者,斷臍之後,被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入心脾,遂令肚腹脹滿、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食乳,甚則發為驚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

朱震亨曰:初生七日內,見噤口、撮口、臍風三症者危。百日內見此症,手足蜷者,亦不治。

曾氏曰:如稟賦充實,發熱有痰、驚搐,投黑白飲、溫蜜湯,空心調下。微泄似茶褐色二三行。進白芍藥湯加薑棗。常用此法,亦妙。臍突一症,又非臍風。此亦因初生洗浴,系臍不緊,穢水浸入於內。產後旬日外,臍忽光浮如吹,捻動微響,間或驚悸作啼。治用白芍藥湯加苡仁,次以外消散塗貼,自然平夏。

陳無擇曰:小兒初生一七日內,忽患臍風撮口,百無一效,坐視其死,良可憫也。有一法世罕知者:凡患此症,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以溫水蘸熟帛裹連劄指,輕輕擦破,即開口便安,不藥神效。

李梴曰:斷臍後,為風濕所乘,或尿濕䙀裙,遂成臍風。面赤喘急、啼聲不出。其症臍腫凸、腹脹滿、日夜多啼、不能乳,甚則發搐、撮口噤口。宜調氣益黃散。甚者,金烏散或宣風散。亦有熱在胸堂,伸引努氣,亦令臍腫發風,千金龍膽湯。

錢乙曰:臍濕腫者,斷臍後為水濕所傷,或入風冷,致令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宜柏墨散、五通膏。

滑伯仁曰:嬰兒臍中腫濕,經久不瘥。若至百日,即死。宜速治之。用枯礬龍骨為末,入麝少許,拭臍乾摻之。須避風。

巢元方曰:臍瘡者,水入臍中,或受尿濕,腫爛成瘡。或解脫為風所襲,入於經絡,則成風癇。若臍腫不幹,久則發搐,宜金黃散。

王漢東曰:斷臍作瘡,枯礬、龍骨、煅當歸末皆可摻,或油調敷之。

李仲南曰:臍突者,芽兒有熱在胸堂,則頻頻伸引、呃呃作聲、努脹其氣,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臍突腫赤,虛大可畏。無識之人,將謂斷臍不利而使然者,非也。此由胎中母多驚悸,或恣食熱毒之物所致。宜對症與藥,其熱自散,其臍歸本。不必敷藥,恐反為害。

白話文:

孫思邈說,所謂「臍風」,是指嬰兒剪斷臍帶後,受到風寒濕氣的侵襲,這些風濕之氣進入臍部,進而影響到心脾,導致肚子脹滿、肚臍腫大、身體沉重、四肢無力,整天哭鬧不停、無法進食,嚴重的話還會引發抽搐。如果發現肚臍周圍呈現青黑色、嘴巴緊閉無法張開,這就屬於內部的抽搐,無法治癒。如果指甲變成黑色,就代表即將死亡。

朱震亨說,新生兒在出生七天內,如果出現嘴巴緊閉、無法張開、臍風這三種症狀,情況就非常危險。如果在出生一百天內才出現這些症狀,而且手腳蜷曲,也無法治癒。

曾氏說,如果嬰兒體質好,發燒、有痰、抽搐,可以使用黑白飲或溫蜜湯,在空腹時服用,讓嬰兒稍微排泄類似茶褐色的糞便二到三次,然後再服用加了薑棗的白芍藥湯,這種方法效果很好。至於「臍突」這個症狀,並不是臍風引起的。這是因為嬰兒剛出生洗澡時,臍帶沒有綁緊,導致髒水滲入臍部內部。生產後十天左右,肚臍突然變得光亮浮腫,按壓時會有微小的聲音,有時還會出現驚嚇或啼哭。治療可以使用白芍藥湯加薏仁。

另外,還可以使用外敷藥來塗抹,自然就能消腫平復。陳無擇說,嬰兒出生後七天內,如果突然患上臍風、嘴巴緊閉,幾乎沒有辦法治好,只能眼睜睜看著他死去,實在令人惋惜。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方法,凡是患上這種疾病的嬰兒,可以觀察他們的牙齦,如果發現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泡泡,可以用溫水浸濕的熟布包裹手指,輕輕擦破小泡泡,嬰兒就能張開嘴巴,病情就會好轉,不用藥也能有神奇的效果。

李梴說,剪斷臍帶後,如果受到風濕侵襲,或因為尿液弄濕了衣服,就會形成臍風。患病時,臉色會發紅、呼吸急促、哭聲微弱,症狀包括肚臍腫大凸起、腹部脹滿、整天哭鬧不停、無法進食,嚴重時會引發抽搐、嘴巴緊閉。可以使用調氣益黃散來治療,嚴重時可以使用金烏散或宣風散。如果胸口有熱,會出現伸腰、用力呼吸的情況,也會導致肚臍腫脹發炎。可以使用千金龍膽湯來治療。

錢乙說,所謂「臍濕腫」,是指嬰兒剪斷臍帶後,因受水濕侵襲,或被風寒侵入,導致四肢不適、肚臍腫大、哭鬧不止、無法進食。可以使用柏墨散或五通膏來治療。

滑伯仁說,嬰兒肚臍腫脹潮濕,久治不癒,如果拖到一百天,就會死亡。應該儘快治療,可以使用枯礬、龍骨磨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擦拭肚臍後灑在上面,同時要注意避風。

巢元方說,所謂「臍瘡」,是指水進入肚臍,或被尿液浸濕,導致腫脹潰爛形成瘡。或者在快痊癒時受到風邪侵襲,進入經絡,就會形成癲癇。如果肚臍腫脹不癒合,時間長了就會引發抽搐。可以使用金黃散來治療。

王漢東說,臍帶斷裂後形成的瘡,可以用枯礬、龍骨燒過後磨成的粉末,或是當歸粉來塗抹,也可以用油調和後敷在上面。

李仲南說,所謂「臍突」,是因為嬰兒胸口有熱,所以會頻繁地伸腰、發出「呃呃」的聲音,用力呼吸,把氣往裡吸,導致臍部腫大紅腫。有些不明事理的人,會以為是剪斷臍帶沒有處理好導致的,其實不是這樣。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常受驚嚇,或吃了太多燥熱的食物所導致的。應該針對病因用藥,等熱散去,肚臍就會恢復正常。不需要敷藥,反而可能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