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天吊(內吊附內)

李梴曰。小兒瘛瘲不定。翻眼戴睛。狀若神祟。頭目仰視。手足抽掣。如魚之上釣。故曰天釣。甚者爪甲亦青。此由乳母過食熱毒。心肺生熱。加以外感風邪所致。宜用九龍控涎散、鉤藤散。熱勝則保命丹。痰盛則抱龍丸。又有驚風內釣之症。腹痛多啼。面青唇黑。傴僂反張。外腎腫。尿如米泔。眼有紅筋血點。乃寒氣壅結也。宜鉤藤膏。

閻孝忠曰。天吊。亦驚風症也。但天吊發時。頭目必仰視。驚風則無此症狀。

張渙曰。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乳母飲酒食肉。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邪熱毒氣。乘於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瘛瘲。病名天釣。甚者爪甲皆青。狀如神祟。宜一字散、牛黃散。

薛己曰。內釣者。腹痛多喘。唇墨囊腫。傴僂反張。眼尾赤。此胎中受風及外驚所致。若內臟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內症一作。外症亦然。極難調理。內症服聚寶丹。外症服鉤藤飲。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厚味。宜加味清胃湯。若因乳母鬱怒積熱。加味逍遙散加漏蘆。

白話文:

李梴說:小孩子癲癇發作時,抽搐不定,眼睛往上翻,眼珠子也往上吊,看起來像被鬼神附身一樣。頭部和眼睛都向上看,手腳抽動,就像魚被釣上來一樣,所以稱之為「天釣」。嚴重時,指甲也會變成青紫色。這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吃了太多熱性的食物,導致心肺產生熱氣,再加上外感風邪所引起的。應該使用九龍控涎散、鉤藤散來治療。熱象嚴重時,則服用保命丹;痰多的時候,服用抱龍丸。還有另一種驚風引起的「內釣」症狀,會有腹痛、哭鬧不止、臉色發青、嘴唇發黑、身體彎曲反弓、外陰腫脹、尿液像洗米水一樣、眼睛出現紅筋血絲。這是因為寒氣鬱積造成的,應該使用鉤藤膏來治療。

閻孝忠說:「天吊」也是驚風的一種,但是天吊發作時,頭部和眼睛必定是向上看的,而一般的驚風則沒有這個症狀。

張渙說:小孩子心胸部位阻塞,邪熱、痰涎堆積,無法疏通。或是哺乳的母親飲酒吃肉,使煩躁的毒氣進入乳汁,讓小孩體內積滯無法消化。邪熱毒氣侵入心神,導致驚恐、心悸、眼睛翻轉、高燒不退、抽搐,這種病就叫做「天釣」。嚴重時,指甲都變成青紫色,看起來像被鬼神附身一樣。應該使用一字散、牛黃散來治療。

薛己說:「內釣」的症狀是腹痛、呼吸急促、嘴唇發黑、陰囊腫脹、身體彎曲反弓、眼尾發紅。這是因為胎中受到風邪或是受到驚嚇引起的。如果出現內臟抽動疼痛、狂叫、或是腹瀉、縮腳等內在症狀,通常也會伴隨外在症狀,這樣的情況非常難以調理。內在症狀可以服用聚寶丹,外在症狀可以服用鉤藤飲。如果小孩可以進食乳汁,表示還有治癒的希望。如果病因是母親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應該服用加味清胃湯;如果病因是母親情緒不佳、鬱悶積熱,則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再加漏蘆。

2. 急慢驚諸惡候

曾氏曰。急驚天吊之後。有變作潮熱似瘧者。手足逆冷。蓋因病愈時。不善將護。風邪乘虛而入經絡所致。此症所用藥品。可間使苦寒之味。務在消陽盛之火。肺金得勝。肝木自平。而風邪亦散。斯為良法。

閻孝忠曰。驚風或泄瀉等症。有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愈多愈好。

薛己曰。諸驚有目睛瞤動者。蓋目者。肝之竅。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瞤動。宜用四物湯益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血內榮。則虛風自息矣。有唇口蠕動者。唇為脾之華。口乃脾之竅。又陽明之脈。環唇口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虛者。

多有此症。不獨病後而已。夫脾主涎。脾虛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為痰而祛逐之。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大補脾胃。加升柴。切勿用青皮、龍膽之類。有忽然驚搐目直者。皆肝之風熱也。若肝虛生風。則目連札而不搐。

及多欠咬牙。若肝經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若肝經有熱。則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其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宜瀉青丸。壯熱喘悶。宜瀉白散。有睡中驚動者。由心腎不足也。蓋心主血與神。肝藏血與魂。肺主氣與魄。腎主精與恐。

小兒臟腑脆弱。易於驚恐。恐則氣下。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且人之神氣。寤則行於目。寐則棲於腎。今心腎既虛。則不能寧攝精神。故睡中驚動。治宜清心安神。用茯苓補心湯加茯神、棗仁、五味。亦有驚嚇而作者。因擊動其肝。故魂不安也。治宜鎮驚定魄。用安神鎮驚丸。

有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有驚泄者。肝屬木。盛則必傳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症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

法當平肝補脾。若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症也。凡見驚症。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丹、抱龍丸、鎮驚丸等治之。

其亦去生遠矣。

白話文:

急慢性驚風等各種病症的處理

曾氏說:急性驚風(天吊)之後,如果轉變成像瘧疾一樣的潮熱,手腳冰冷,這多半是因為病剛好的時候,沒有好好調養,風邪趁著身體虛弱侵入經絡所導致的。這種情況用藥,可以稍微使用一些苦寒的藥,重點在於消除體內的陽盛之火,使肺氣強盛,肝氣自然平和,風邪也會散去,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

閻孝忠說:驚風或者腹瀉等症狀,如果出現口渴,都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服用錢氏的白朮散,讓病人喝到飽,喝越多越好。

薛己說:各種驚風症狀,如果出現眼睛顫動,是因為眼睛是肝臟的開竅之處,肝膽都屬於風木,而且肝膽兩經也都有相火。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血不足,就會產生內風和內火,所以眼睛才會顫動。應該用四物湯來補血,用柴胡、山梔來清除肝火,陰血充足了,虛風自然就會平息。如果出現嘴唇蠕動,是因為嘴唇是脾臟的表現,口是脾臟的開竅之處。而且陽明經脈會繞著嘴唇交會於人中,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只是生病後才會有。脾臟主管口水,如果脾虛不能收攝,就會容易流口水,有人會誤以為是痰而加以祛除,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無法滋養筋脈,導致四肢抽搐,病情更加嚴重。它的治療方法,和慢脾風是相同的,應該大補脾胃,加上升柴。千萬不要使用青皮、龍膽之類的藥。如果忽然出現驚搐,眼睛直視,都是因為肝經風熱所引起的。如果是肝虛生風,眼睛只會頻繁眨動而不會抽搐,而且常常會打哈欠和咬牙。如果是肝經風邪實盛,眼睛會直視並且大叫,打呵欠,脖子僵硬,胸悶。如果是肝經有熱,眼睛會直視但不抽搐,如果伴隨心熱就會抽搐,氣熱就會表現在外,氣溫熱就會表現在內。患者會出現手亂抓衣領,或是胡亂搓揉東西。應該使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出現高燒喘悶,應該使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在睡覺中驚醒,是因為心腎不足所引起的。心主血和神,肝藏血和魂,肺主氣和魄,腎主精和恐。小孩子的臟腑很脆弱,容易受到驚嚇。驚恐會使氣下沉,驚嚇則會使心神無所依。人的神氣,清醒時運行於眼睛,睡覺時則回到腎臟。如果心腎虛弱,就無法安寧地收攝精神,所以睡覺中容易驚醒。治療上應該清心安神,使用茯苓補心湯,加上茯神、棗仁、五味子。也有些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的,這是因為驚動了肝臟,所以魂魄不安。治療上應該鎮驚定魄,使用安神鎮驚丸。

如果驚風之後,出現眼睛輕微顫動和咬牙,都是因為病後津液耗損,無法滋養筋脈的緣故。也有因為肝經虛熱而產生風的,應該仔細辨別氣血的虛實來治療。如果出現驚風兼腹瀉,是因為肝臟屬木,旺盛時會剋脾土,脾土衰弱,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水分代謝失調,所以腹瀉顏色發青,或者伴隨抽搐。青色是肝的顏色,抽搐是肝的症狀。也有因為哺乳的母親脾虛受驚,或者因為發怒而導致肝火上升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平肝補脾。如果使用過於峻烈的藥物,脾氣會更加虛弱,肝邪會更加旺盛,甚至導致抽搐反張,這是肝火過盛,中焦虧損的變證。凡是出現驚風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等方劑,加上白附子來定風,用柴胡來平肝,引導藥效進入經絡,防患於未然。這樣就不會發展成腹瀉抽搐,自然會安好。現在已經出現腹瀉、嘔吐、驚搐,卻還不知道要補脾平肝,還用保命丹、抱龍丸、鎮驚丸等藥物來治療,這樣恐怕離死不遠了。

3. 驚風諸變症(驚癱鶴膝搖頭)

曾氏曰。肝屬木。其動則應風。病則主驚駭。諸熱引肝風。風生痰。痰作搐。小兒驚風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症。或父母見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發病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致成驚癱鶴膝。變為廢人。

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脛肉消。脛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癰為癤。此名鶴膝候也。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五苓散料。倍加麻黃加薑蔥煎服。

微汗為度。次用防己湯、獨活湯加桑寄生。或黑虎丹作少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易愈。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研煎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自消。如入腑閉而不通。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緊。及右手三部脈浮而滑實。宜五和湯或當歸散。

其加減尤在臨機。若泥一方。非良醫也。前症更宜間服排風湯。

薛己曰。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粗。狀如鶴之膝。是以名之。此因腎經不足。外邪乘之。初則膝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以大防風湯為主。而佐以益氣養榮湯。乃為正治。

婁全善曰。肝風搖頭者。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故相引動搖而不定也。

王肯堂曰。猶憶少時聞友人孫彭山云。嘗見一小兒患驚搐。延醫治之。諸症悉退。獨頭搖不止。後一老醫。於常服藥中。加入紫河車草。即時愈。按此草。神農本經名早休。唐本名金線重樓。錢氏方名白甘遂。主治驚癇搖頭弄舌。乃本經正文。古人謂遵白文療病多效。不虛也。

白話文:

驚風諸變症(驚癱、鶴膝、搖頭)

曾氏說,肝屬木,它的活動會對應到風的現象,如果生病就會主要出現驚嚇。各種熱症會引發肝風,風會產生痰,痰會造成抽搐。小兒發生驚風時,手腳會抽動,這時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強行按壓,等他自己停止,然後再治療,以免產生其他病症。有些父母看到病勢可怕,就去按壓制服,卻不知道筋是肝所主管的,在發病時,如果按壓束縛手腳,會導致筋無法伸展,使得經絡被風邪堵塞,最後變成驚癱、鶴膝等疾病,甚至變成殘廢。

凡是小兒心悸不正常,以及全身腫痛,或是手腳不聽使喚,這就是驚癱的症狀。如果治療稍晚,等到手臂、手腕、膝蓋、小腿等關節之間,出現難以消除的腫塊,或是膝蓋腫大而小腿肌肉消瘦、脛骨突出,像鶴的膝蓋一樣,或者變成癰或癤子,這就是鶴膝的症狀。這些情況都應該先發汗,使毛孔暢通,這樣才能去除風熱,濕氣也能隨之排出。可以使用百解散和五苓散的配方,再加倍使用麻黃,加入薑、蔥煎煮服用,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接著使用防己湯、獨活湯,加入桑寄生,或者服用少量黑虎丹,使風不產生,痰也不會形成,這樣病就容易痊癒。如果癰或癤子疼痛嚴重,用半生半炒的黑牽牛研磨後,以無灰酒調和五苓散服用,來去除流注的寒濕,腫毒自然會消退。如果病邪進入臟腑,導致閉塞不通,這是風熱積聚在體內,右邊臉頰會紅腫發緊,右手三處脈象浮、滑而有力。此時應該使用五和湯或當歸散,藥方的加減變化,要依照臨場情況而定,如果只拘泥於單一方子,就不是好醫生。上述症狀更應該間歇服用排風湯。

薛己說,鶴膝風的特點是腿部逐漸變細,膝蓋卻越來越粗,形狀像鶴的膝蓋,因此得名。這是因為腎氣不足,外邪侵入。初期會感覺膝蓋內部疼痛,外觀顏色不變,伸直彎曲都很困難。如果一兩個月後出現紅腫化膿的情況,還可以治療;如果腫硬發白而不化膿,就很難治癒。初期應該以大防風湯為主,輔以益氣養榮湯,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婁全善說,肝風引起的搖頭,是因為肝血旺盛,外有風熱侵入,兩者互相牽引,才會造成頭部搖動不定。

王肯堂說,我還記得小時候聽朋友孫彭山說,他曾經看過一個小孩患有驚風抽搐,請醫生治療後,其他症狀都退了,唯獨頭部搖動不止。後來一位老醫生在常用的藥方中,加入了紫河車草,立刻就治好了。這味草藥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為早休,唐朝稱為金線重樓,錢氏的藥方中稱為白甘遂,主要治療驚癇、搖頭弄舌等症狀,這在藥典中有明確記載。古人說遵循本草經文來治病,大多有效,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