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一 (7)
卷一 (7)
1. 驚搐有聲無聲
錢乙曰:「驚癇發搐,男發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搐,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男反右視,女反左視,亦皆有聲。」
李杲曰:「男為木,故左視木位無聲,右視金位,相擊則有聲;女為金,故右視金位無聲,左視木位相擊,亦有聲。」
白話文:
錢乙說,驚癇發作抽搐時,如果是男孩子抽搐,眼睛往左看時沒有聲音,往右看時會有聲音。如果是女孩子抽搐,眼睛往右看時沒有聲音,往左看時會有聲音。這是因為陰陽相剋的緣故。如果男孩子眼睛反而往右看,或女孩子反而往左看,也都會有聲音。
李杲說,男屬木,所以眼睛往左看,對應木位,沒有聲音;眼睛往右看,對應金位,金木相剋就會有聲音。女屬金,所以眼睛往右看,對應金位,沒有聲音;眼睛往左看,對應木位,金木相剋也會有聲音。
2. 急驚風
錢乙曰:急驚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熱氣出,二便黃赤;劇則發搐。蓋熱盛則生風屬肝,此陰盛陽虛也。利驚丸主之,以除熱痰。不可用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客於心胃,因聞大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張元素曰:急驚者,陽症也,俱腑受病。熱痰客於心肺,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因聞人聲而作;若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焰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搐止,宜服安神丸。
危亦林曰:驚風形症不明。若言陰症,則渾身又溫;若作陽症,則又不大搐。乃陰陽不和。宜用防風溫膽湯,下大驚丸、小驚丸。
楊士瀛曰:急驚先當定搐。搐由風也,風由熱也。搐已定,方可下熱退驚。熱若不退,驚亦不散。急驚,截風定搐為要。風搐既定,次與下熱。熱去則無風,風散則不搐。
朱震亨曰:老醫常言小兒驚搐,多是熱症。若先便用驚風藥,若白附子、全蠍、殭蠶、川烏之類,便成壞症。後有醫幼科者,只用導赤散加地黃、防風,進三服,導去心經邪熱,其搐便止。次服寧神膏,神效。
曾氏曰:急驚之論,前代書所不載,惟曰陽癇。大概失所愛護,或抱於當風,或近於熱地,晝則食多辛辣,夜則衾蓋太厚,鬱蒸邪熱,積於心,傳於肝;再受人物驚觸,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雞鳴犬吠等一切所驚。未發之時,夜臥不穩,睡中或哭或笑、咬牙咬乳、鼻額有汗。 氣喘痰喘;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手足搐掣。此熱甚而然,況兼面紅脈數可辨。蓋心有熱而肝有風;二臟乃陽中之陽,心火也,肝風也;風火陽物也。風主乎動,火得風則煙焰起。此五行之造化,二陽相鼓,風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熱則神魂易動,故發驚也。心主乎神,獨不受觸;遇有驚則發熱。熱極生風,故能成搐,名曰急驚。 治之之法:先發表;次通心氣;疏滌肝經;安魂退熱。驚風既除,與之去痰,免成癡疾。但不可用大寒涼藥。
李仲南曰:大要急驚用藥,有次第,有輕重。開關以後,且與截風定搐。風搐既定,卻下痰熱,理為至當。若患在痰熱,未有驚風,只可退熱化痰,不可妄投驚風藥。蓋藥中多用寒涼,恐引痰熱入經絡。凡病在熱不可妄治痰,止當解表。病在驚不可妄治風,蓋驚由痰熱,只可退熱化痰,而驚自止。病在痰不可便治驚,急須退熱化痰。病在風不可便治搐,蓋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若驚亦有搐,須用截風散,至妙之道。若治驚而痰不化,熱亦不退,驚安得自止?化其痰,熱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安得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也。急驚初傳。
白話文:
[急驚風]
錢乙說:急驚風的根本原因是心臟有熱。症狀是身體發熱、臉色發紅、想喝水、口中呼出熱氣、大小便黃赤。嚴重時會抽搐。這是因為熱氣太盛而生風,這風屬於肝,是陰虛陽盛的表現。用利驚丸來治療,可以清除熱痰。不能使用巴豆或溫熱的藥物來大瀉,以免抽搐更嚴重,熱也無法消除。小兒的熱痰停留在心胃,如果聽到很大的聲音或受到驚嚇,就會發作而抽搐。如果熱到極點,即使沒有聽到聲音或受到驚嚇,也會自己抽搐。
張元素說:急驚風屬於陽症,是臟腑都生病了。熱痰停留在心肺,這是少陽相火旺盛的表現。《黃帝內經》說:「熱極則生風。」急驚風是因為聽到人聲而發作。如果說是東方的震卦,得到火氣而發抽搐,火本身不會動,但火焰遇到風就會動。應該使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來治療。抽搐停止後,應該服用安神丸。
危亦林說:驚風的症狀不明確,如果說是陰症,全身又會是溫熱的;如果說是陽症,抽搐又不會很厲害,這是陰陽不和。應該使用防風溫膽湯,再搭配大驚丸、小驚丸。
楊士瀛說:治療急驚風,首先要止住抽搐。抽搐是風造成的,而風是熱造成的。抽搐止住後,才可以退熱止驚。如果熱不退,驚嚇也無法消除。急驚風的治療重點是截斷風邪、止住抽搐。風邪和抽搐止住後,再用藥退熱。熱退了,就沒有風;風散了,就不會抽搐。
朱震亨說:老醫生常說小兒驚風抽搐多是熱症。如果先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例如白附子、全蠍、殭蠶、川烏之類,就會使病情惡化。後來有擅長治療小兒科的醫生,只用導赤散加地黃、防風服用三次,導出心經的邪熱,抽搐就停止了,之後再服用寧神膏,效果很好。
曾氏說:前代的醫書沒有記載關於急驚風的論述,只說是「陽癇」。大概是因為沒有好好愛護孩子,例如抱在風口處,或是靠近很熱的地方。白天吃太多辛辣的食物,晚上被子蓋太厚,導致濕熱之邪鬱積在心臟,再傳到肝臟。又受到外界驚嚇,或是跌倒、呼叫、雷聲、鼓樂、雞鳴、犬吠等等刺激。發病前,晚上睡覺不穩,睡夢中可能會哭或笑、磨牙、咬乳頭、鼻子額頭有汗、氣喘痰鳴、突然昏厥、眼睛向上看、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手腳抽搐。這是因為熱氣太盛造成的,而且臉紅、脈搏快速可以辨別。這是因為心有熱而肝有風,這兩個臟器都是陽中之陽。心火和肝風,都是屬於陽性的。風主動,火遇到風就會燃燒。這是五行的自然變化。兩陽相互鼓動,風火交搏。肝臟儲藏魂魄,心臟儲藏精神。熱則精神魂魄容易躁動,所以會驚嚇。心臟主管精神,本身不會受到驚嚇,但遇到驚嚇就會發熱。熱到極點就會生風,所以會導致抽搐,這就叫做急驚風。治療的方法是,先發散表邪,再疏通心氣,疏導肝經,安定魂魄、退熱。驚風消除後,再清除痰液,避免變成癡呆。但不能使用太寒涼的藥物。
李仲南說:治療急驚風用藥,要講究順序和輕重。打開關竅之後,先要截斷風邪、止住抽搐。風邪和抽搐止住後,再清除痰熱。這是最正確的道理。如果是痰熱導致的疾病,還沒有出現驚風,只需要退熱化痰,不能隨便使用治療驚風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大多寒涼,可能導致痰熱進入經絡。凡是病在熱,不可隨便治療痰,應該先解表。病在驚,不可隨便治療風,因為驚是痰熱引起的,只需要退熱化痰,驚嚇自然會停止。病在痰,不可立即治療驚,必須先退熱化痰。病在風,不可立即治療抽搐,因為風是驚嚇引起的,只需要疏導驚嚇、化解痰液,風自然會消散。如果驚嚇也伴隨抽搐,需要使用截風散,這是最巧妙的方法。如果治療驚嚇而痰沒有化解,熱也沒有退,驚嚇怎麼可能停止?化解痰液後,如果熱沒有退,風也無法消散,痰怎麼可能清除?由此可知,不直接治療卻達到治療效果的道理就在於此。急驚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