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1. 卷二
2. 癇痙
仆地作聲。醒吐瀺涎。異於驚病。命之曰癇。小兒惡候,癇其一焉。所以然者,氣骨不堅,臟腑尚弱,血脈未全,乳哺失節,客氣相干。惟風驚食,乃癇之原。風屬外感,驚屬內緣,不內不外,食所是專。蓋此三因,三癇各纏。別其經絡,脾與心肝。然古癇症,稱有五端,五臟配合,六畜殊看。一曰馬癇,馬叫連連,此其所屬,心火熬煎。二曰羊癇,羊叫綿綿,此其所屬,肝風作愆。三曰雞癇,雞鳴關關,此其所屬,肺部邪干。四曰豬癇,豬叫漫漫,此其所屬,右腎病傳。五曰牛癇,牛吼嘽嘽,此其所屬,脾土濕湮。應聲而發,俱各僕顛。心則面赤,吐齧舌尖。肝則面青,手足掣攣。腎則面黑,體直屍眠。肺則面白,驚跳頭旋。脾則面黃,四肢緩癱。古人分辨,若是班班。然諸癇症,莫不有痰,咽喉梗塞,聲出多般。致疾之由,驚食風寒,血滯心竅,邪犯心官。隨聲所發,輕重斷聯。雖似六畜,詎竟確然。奚分五臟,附會戔戔。耑通心主,血脈調宣,豁痰順氣,治法真詮。醫者識此,慎毋改遷。癇為心病,痙乃肝瘨,風邪所襲,太陽最先。肝風內煽,相與招延。內外風合,強直難扳。角弓反張,發則如弦。不搐不搦,目惟上觀。有剛有柔,悉心以探。大約氣虛,病根內拴。兼痰挾火,病勢難安。治痙之法,其旨甚元。搖頭噤口,相類為緣,乘脾合膽,區別其間。
白話文:
病人突然倒地並發出聲音,醒來後會吐出很多口水,這與一般的驚嚇不同,因此稱之為「癇」。這是小孩子容易發生的疾病,癇是其中一種。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小孩的骨骼和氣血還不夠堅固,內臟也還很虛弱,血脈也尚未完全發育好。加上餵養不當,受到外邪侵擾,主要原因就是風邪、驚嚇和飲食失調,這三者是造成癇症的主要原因。風邪屬於外來的感染,驚嚇屬於內在的因素,而飲食失調則是不內不外的因素。這三種因素導致三種不同的癇症,病位也分別在不同的經絡,主要在脾、心和肝經。
古人將癇症分為五種,配合五臟和六畜的特性來看:第一種是馬癇,發作時像馬叫一樣,連連不斷,這是因為心火過旺引起的;第二種是羊癇,發作時像羊叫一樣,綿綿不絕,這是因為肝風作祟引起的;第三種是雞癇,發作時像雞鳴一樣,關關作響,這是因為肺部受到邪氣侵擾引起的;第四種是豬癇,發作時像豬叫一樣,漫漫長長,這是因為右腎病變導致的;第五種是牛癇,發作時像牛吼一樣,氣喘吁吁,這是因為脾土濕氣太重引起的。
癇症發作時,都會立刻倒地。心火旺盛的會面色發紅,吐舌咬破舌尖;肝風作祟的會面色發青,手腳抽搐;腎臟病變的會面色發黑,身體僵直如屍體一般;肺部邪侵的會面色發白,驚恐跳動,頭暈目眩;脾土濕重的會面色發黃,四肢癱軟無力。古人對這些症狀做了詳細的區分。
但所有的癇症,都會有痰,導致咽喉阻塞,發出的聲音也各不相同。造成疾病的原因,通常都是驚嚇、飲食失調、風寒侵襲,或者是因為血瘀阻礙了心竅,導致邪氣侵犯心臟。發作時的聲音和症狀,以及輕重程度都是相互關聯的。雖然症狀看起來像六畜的叫聲,但實際上並不是真的像。硬要區分五臟的病變,實在有些牽強附會。治療時應該專注於調養心臟,疏通血脈,化痰理氣,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醫生應該要理解這些原則,不要隨意更改治療方向。
癇屬於心臟的疾病,而痙則屬於肝臟的疾病。風邪侵襲人體時,通常會先侵犯太陽經,肝風在體內煽動,會與外來的風邪相互結合,導致身體僵硬難以彎曲。嚴重時會角弓反張,發作時身體像弓弦一樣緊繃。症狀表現為不抽搐、不顫抖,眼睛只是向上看。痙症有剛有柔,需要仔細分辨。大致上來說,多是因為氣虛導致,病根藏在體內,同時又夾雜著痰和火,病情會更加難以控制。治療痙症的方法,關鍵在於根本。
搖頭和牙關緊閉的症狀,看起來很類似,病因也可能相關。但如果合併脾和膽的功能失調,則應該仔細區分。
3. 癇痙之分
張元素曰。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反張。強直如弓。不時醒者為痓。十無一生。痓與痙。亦驚風之屬。
陳藏器曰。驚癇。即急驚之症。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時吐涎沫。急慢驚。俱不作聲。不吐沫也。
楊士瀛曰。痓者。手足冰冷。痙者。舉身強直。痓痙本一病。當以陽剛陰柔別之。剛者無汗。柔者有汗。其症肢體強直。腰身反張。甚於風癇。大抵不治。癇者。卒然暈倒。目瞪流涎。神氣鬱勃。四肢搐搦。沉默昏憒。似死似生。其聲惡叫。過後惺惺。治法惟以驚風食三種。
陰陽二症。別而治之。如驚癇者。恐怖積驚而發。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香天麻湯。風癇者。風邪外襲。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宜追風祛痰丸。食癇者。乳食時遇驚停積。或成癖。或大便酸臭。宜紫霜丸。始也身熱。抽搐啼叫。是為陽癇。易治。宜龍腦安神丸。始也身無熱。
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為陰癇。難治。宜引神歸舍丹。因急驚成癇。宜三癇丹。因慢驚成癇。宜來復丹。取利。胎中受驚成癇。宜燒丹丸。癇病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急用爪破。須令血出啼叫。尤得氣通。更易效也。
薛己曰。錢云。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太陽經也。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眥而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皮膚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發熱不搐者。風傳太陽也。宜人參羌活湯。丹溪云。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
用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之藥。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前輩雖云十無一生。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
白話文:
張元素說,身體軟弱時會清醒的叫「癇」,身體反弓、僵硬像弓一樣,時常無法清醒的叫「痓」,這種病十個有九個都活不了。「痓」和「痙」也屬於驚風的一種。
陳藏器說,「驚癇」就是急驚風的症狀,但驚癇發作時,會倒地發出聲音,醒來會吐口水。急驚風和慢驚風,發作時都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會吐口水。
楊士瀛說,「痓」的症狀是手腳冰冷,「痙」的症狀是全身僵硬。「痓」和「痙」本來就是同一種病,應該用「陽剛」和「陰柔」來區分。剛強的沒有汗,柔弱的有汗。這種病會肢體僵硬,腰身反弓,比風癇更嚴重,大多是無法治好的。「癇」的症狀是突然暈倒、眼睛瞪大、流口水、精神煩躁、四肢抽搐、沉默昏迷,好像快死了一樣,發出怪叫聲,過一會兒又會清醒。治療方法要針對驚風、食積、情志這三種原因來處理。
陰陽兩種類型的病症,要區分開來治療。像是驚癇,是因為受到驚嚇累積而發作,會啼哭、恍惚,要用「定魄丸」和「沉香天麻湯」治療。風癇,是因為外感風邪,會先彎曲手指,像在數東西一樣,接著才發作,要用「追風祛痰丸」治療。食癇,是因為喝奶或吃東西時受到驚嚇而停滯,或形成積食,或大便酸臭,要用「紫霜丸」治療。剛發病時身體發熱、抽搐、啼哭的,是「陽癇」,比較容易治療,要用「龍腦安神丸」治療。剛發病時身體不發熱、手腳冰冷、不抽搐、不啼哭的,是「陰癇」,比較難治療,要用「引神歸舍丹」治療。因為急驚風變成癇的,要用「三癇丹」治療。因為慢驚風變成癇的,要用「來復丹」治療,以達到通利的效果。因為懷孕時受到驚嚇而造成的癇,要用「燒丹丸」治療。癇病剛要發作時,耳朵後面的高骨之間,一定會有像線一樣的青色紋路,看到時要趕快用指甲把它劃破,讓血流出來並發出哭聲,這樣才能使氣血暢通,更容易有效。
薛己說,錢乙認為,身體像弓一樣反弓,是因為風邪侵犯了太陽經。足太陽經主管全身的氣,它的脈絡從眼睛內角開始運行。肝臟屬木,主管風,所以風邪容易侵入。小孩子的皮膚不夠密實,容易受到外邪的傷害。肝臟是相火,容易發怒。如果身體反弓僵硬、發熱但不抽搐,是風邪傳到太陽經,要用「人參羌活湯」治療。朱丹溪認為,痙比癇更虛弱,需要帶補,大多是氣虛有火,同時有痰,要用人參、竹瀝來治療,不要用祛風的藥。這個說法是前人沒有提出的。前人雖然說這種病十個有九個都活不了,是因為沒有用過這種方法來治療。
4. 陰陽二癇
史演山曰。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為去風下痰。則再發。曰三次者。或一月。或一季。一發驚搐。必經過三度。故曰三次。非一日三次也。所謂驚風三發即為癇者是也。其候身熱自汗目上視。嚼沫咬牙。手足掣搐。面紅紫。脈皆浮數。以白解散加五和湯疏解。下痰用水晶丹、半夏丸。
陰癇者。因慢驚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嚼沫。牙關緊閉。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脈沉微。治以固真湯。調寬氣飲和解。
王汝言曰。癇。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神氣怫鬱。瞪目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脹。手足掣搐。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者。則為痙症。不可不辨。
白話文:
史演山說:「陽癇這種病,是因為連續三次受到驚嚇而引發抽搐。如果不祛風、化痰,就會再次發作。所謂三次,指的是可能一個月、或一個季度,每次發作驚搐,都一定會經過三度抽搐,所以稱為三次,並不是指一天三次。也就是說,所謂的驚風發作三次就成為癇症,就是這個意思。陽癇發作時,會有身體發熱、自汗、眼睛向上看、口中嚼沫、咬牙、手腳抽搐、臉色紅紫,脈象呈現浮數等症狀。治療方面,可以用白解散加上五和湯來疏散解表,再用水晶丹、半夏丸來化痰。」
「陰癇這種病,是因為慢驚風之後,痰沒有完全清除,導致痰進入心包絡而引起的。發作時,會有四肢冰冷、吐舌頭、搖頭、口中嚼沫、牙關緊閉、抽搐不嚴重、哭鬧、臉色可能蒼白或青紫,脈象呈現沉微等症狀。治療方面,可以用固真湯,配合調寬氣飲來調和。」
王汝言說:「癇症,是小兒的重病。這是因為小兒的血脈還沒收斂,氣血骨骼還沒聚攏,容易受到風邪侵襲,或是因為哺乳不當、飲食不節制,造成體內積聚痰濕所引起的。發作時,會有神情煩悶、目光呆滯、臉部肌肉抽動、口噤流涎、肚子脹大、手腳抽搐、昏迷不醒、時而發聲時而失聲、或是頸背反張、或是腰部僵硬等症狀。但四肢柔軟,發作後能醒來的,就是癇症。如果全身僵硬,整天昏迷不醒的,則是痙症。這兩者一定要分辨清楚。」
5. 風驚食三癇
王肯堂曰。全嬰方云。風癇因將養失度。血氣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風。其症目赤面青發搐。宜琥珀散、驅風膏、大青膏。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丸下其痰涎。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啼。精神傷動。外邪入之。其病在心。
心主驚。其症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鎮心丸。有熱。四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食癇其病在脾。脾納食。其症噯吐醙氣。即發搐。此症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以上三症。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翻斜。手足潮搐。或作豬聲。發過即瘥。皆十生一死。
白話文:
王肯堂說,全嬰方記載:風癇是因為照顧不周,導致身體氣血不調,或是穿太厚出汗,毛孔張開,風邪入侵。這種病症在肝,肝主風,症狀是眼睛發紅、臉色發青、抽搐。應該用琥珀散、驅風膏、大青膏治療。如果有發熱,用四順飲。等熱退後,再用利驚丸來排出痰涎。驚癇是因為身體氣血旺盛,內臟產生熱,或是受到驚嚇大哭,精神受到擾動,外邪入侵。這種病症在心,心主驚,症狀是突然大叫一聲就開始抽搐。應該用琥珀散、鎮心丸治療。如果有發熱,用四順飲。再用利驚丸來排出痰涎。如果沒有引發其他疾病,就沒事。食癇的病症在脾,脾負責消化食物。症狀是打嗝、吐出酸臭的氣味,接著就開始抽搐。這種症狀可能會有大便酸臭的情形,用紫丸子來治療。以上這三種病症,大致相同,只有小部分差異,都屬於陽症。共同的症狀是眼珠翻白或斜視,手腳抽搐,或是發出像豬叫的聲音,發作過後就恢復正常。這三種病症都是十個病人裡面只有一個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