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2)
卷二 (2)
1. 五臟癇
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齧舌。心煩氣短。其聲如羊。曰心癇。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曰肝癇。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屍。其聲如豬。曰腎癇。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曰肺癇。面痿黃。目直腹滿。四肢不收。自利。其聲如牛。曰脾癇。五癇通用五色丸為主。參以各經之藥。
王肯堂曰。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錢氏始分之。而無馬癇。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強名之耳。故丹溪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有五者之分。所以不必分五也。
白話文:
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齧舌。心煩氣短。其聲如羊。曰心癇。
薛己說:面色發紅,眼睛瞪視,吐舌咬舌,心煩意亂,呼吸急促,聲音像羊叫,這就是心癇。
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折。其聲如犬。曰肝癇。
面色和嘴唇都發青,雙眼向上翻,手腳抽搐,身體反折,聲音像狗叫,這就是肝癇。
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屍。其聲如豬。曰腎癇。
面色發黑,眼睛震顫,吐口水,身體像屍體一樣,聲音像豬叫,這就是腎癇。
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曰肺癇。
面色像枯骨一樣,眼白向上翻視,驚跳反折,搖頭吐口水,聲音像雞叫,這就是肺癇。
面痿黃。目直腹滿。四肢不收。自利。其聲如牛。曰脾癇。
面色萎黃,眼睛直視,肚子脹滿,四肢不能收縮,腹瀉,聲音像牛叫,這就是脾癇。
五癇通用五色丸為主。參以各經之藥。
五種癇症都以五色丸為主藥,再根據不同的經脈加入其他藥物。
王肯堂曰。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錢氏始分之。而無馬癇。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強名之耳。故丹溪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有五者之分。所以不必分五也。
王肯堂說:根據《千金方》記載的六畜癇,沒有按照五臟來分類,是錢氏開始將其分為五種。但是其中並沒有馬癇。曾氏認為發病初期出現羊叫或狗叫聲音,是因為咽喉被風痰阻塞所致,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這個道理很清楚。說什麼六畜癇,不過是強行冠名而已。因此,丹溪認為這在經書中沒有依據,治療方法也沒有分為五種的必要,所以不必分五種。
2. 癇症治法
劉完素曰。大抵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如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此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釣之患。諸癇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
以掩聲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炮為末。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極效。若錢氏五癇丸、南星散。以菖蒲湯調下。治癇之要藥也。
白話文:
劉完素說:總的來說,血滯留在心竅,邪氣在心,積累驚恐而發作癲癇。要治療,就要通暢心經,調平血脈,順氣化痰,這是關鍵。
假如小兒有熱有痰,不願意吃奶,睡眠不安,經常驚悸,這些都是發作癲癇的徵兆。可以用紫霜丸來導引,控制時間和劑量,減少過盛之氣,就能預防驚風、抽搐之患。
各種癲癇發作,不能說話的,是因為咽喉是氣的通道,風邪傷了氣,掩蓋了聲音通道,也可能是血滯留在心,心竅不通造成的。將南星炮製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少許,服用,效果很好。
若用錢氏五癇丸、南星散,用菖蒲湯調服,是治療癲癇的重要藥物。
3. 諸癇不治症
錢乙曰。五癇甚者死。病後甚者亦死。
婁全善曰。小兒癇病。目直無聲。目睹不轉。眼生白障。唇黑眼慢。瞳人瞬動。目間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白膿。口噤肚脹不乳。喉如牽鋸之聲。多睡不乳。身熱下血不乳。身體痿軟不醒。腹內虛鳴。痞逆而痛。吐利不止。汗出壯熱不休。臥久不寢。身體反張。大人脊下容一手。小兒脊下容一指。並不治。
白話文:
錢乙說
五癇症狀嚴重的患者,通常會死亡。病後症狀嚴重的患者,也容易死亡。
婁全善說
小兒患癇病,表現為:
- 目直無聲: 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沒有聲音。
- 目睹不轉: 眼睛看著東西卻不會轉動。
- 眼生白障: 眼睛出現白翳。
- 唇黑眼慢: 嘴唇發黑,眼球轉動緩慢。
- 瞳人瞬動: 瞳孔不停地跳動。
- 目間青黑: 兩眼之間發青發黑。
- 面青指黑: 臉色發青,手指發黑。
- 口出涎沫如白膿: 口中流出像白膿一樣的唾液。
- 口噤肚脹不乳: 嘴巴緊閉,肚子脹滿,不願意吃奶。
- 喉如牽鋸之聲: 喉嚨發出像鋸木頭一樣的聲音。
- 多睡不乳: 嗜睡,不願意吃奶。
- 身熱下血不乳: 身體發熱,伴隨下血,不願意吃奶。
- 身體痿軟不醒: 身體軟弱無力,昏迷不醒。
- 腹內虛鳴: 肚子裡有空虛的響聲。
- 痞逆而痛: 胸悶氣逆,伴隨疼痛。
- 吐利不止: 不斷地嘔吐腹瀉。
- 汗出壯熱不休: 出汗,發燒,持續不斷。
- 臥久不寢: 躺下很久也睡不著。
- 身體反張: 身體向後反弓。
- 大人脊下容一手: 成年人脊柱下方可以放進一隻手。
- 小兒脊下容一指: 小孩脊柱下方可以放進一根手指。
出現以上症狀,則難以治療。
4. 痙必拘攣
張渙曰。小兒痙病。所受肝風。怯弱。致筋脈攣縮。兩手拳。伸展無力。是名拘攣。宜薏苡丹。
白話文:
張渙說道:小兒的痙病,是因為接受了肝風的影響,使得筋脈變得緊縮,導致雙手彎曲無法伸展,這叫做拘攣。應使用薏苡丹來治療。
5. 疳積
古稱兒病。驚疳最大。驚得心肝。疳得脾胃。臟腑因由。各不相蔽。童稚之時。病則為疳。弱冠而後。病成癆瘵。同出異名。惟年齒計。元氣虧傷。氣血虛憊。其原則一。非有他癘。曰惟小兒。臟腑嬌脆。飽固易傷。飢亦為害。熱則熏蒸。冷則凝滯。故疳之來。必有伊始。或幼闕乳。
耗傷形氣。此疳之根。積漸生蒂。或兩三歲。乳食無制。此疳由脾。過飽反瘁。或喜生冷。甘肥黏膩。此疳由積。腸胃氣閉。或母自養。一切無忌。喜怒淫勞。即與乳吮。此疳由母。傳氣為戾。或因病餘。妄行轉泄。胃枯液亡。虛熱漸熾。此疳由醫。冒昧錯治。大抵疳病。緣此等弊。
白話文:
古時候稱小孩的病為「兒病」,其中「驚疳」最為嚴重。驚嚇會傷及心肝,營養不良則會傷及脾胃。臟腑各有其功能,互不干擾。小孩生病就會變成「疳」,成年後則變成「癆瘵」,名稱不同,但都是由年幼時元氣虧損、氣血虛弱所致。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除了其他疾病之外,小兒臟腑嬌嫩,容易因過飽或飢餓而受傷,也容易因過熱或過冷而損害。所以「疳」的產生必然有其原因:可能是幼年時缺乏母乳,損害形氣,導致疳的根源形成;可能是兩三歲時飲食不節制,脾胃受損而導致疳病;可能是喜歡吃生冷、甜膩的食物,導致腸胃氣閉,形成疳積;可能是母親本身不注意飲食起居,喜怒無常,勞累過度,甚至在哺乳時也疏忽大意,將不好的氣息傳給孩子,導致疳病;也可能是因病後亂用藥物,導致胃液流失,虛熱上升,導致疳病。總之,疳病都是由這些不良因素造成的。
然而古人。五臟分隸。各有症形。各有方劑。肝心腎肺。脾總多累。二十四候。更宜體會。莊氏家傳。最為詳備。總之疳候。必先貪嗜。鹽酸炭米。好吃泥塊。口渴且饞。形體憔悴。潮熱腸鳴。面黃便穢。漸漸腹脹。牙干目眯。揉鼻撏眉。脊高項細。甚至縮腮。頭皮光異。肚大筋青。
發焦毛萃。齦爛腿枯。周身疥癩。種種惡候。詎必齊逮。約略形神。實惟危殆。為語病家。毋徒嗟喟。失治於前。今亦無奈。
白話文:
然而古人將五臟分開來看,各有不同的病症表現,也各有不同的藥方治療。肝、心、腎、肺,脾臟則更容易受到損害。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更應該仔細體會。莊氏的家傳醫術,最為詳盡。總之,疳疾的表現,必定先從貪吃開始,愛吃鹽、酸、炭、米,甚至喜歡吃泥土。口渴卻又貪吃,身體消瘦,經常發熱,肚子咕嚕咕嚕響,面色發黃,大便不成形。漸漸地肚子會脹起來,牙齒乾澀,眼睛眯着,喜歡揉鼻子和擦眉毛。脊背高聳,脖子細瘦,甚至嘴巴縮進去,頭皮異常光亮,肚子大,青筋暴露。
頭髮焦枯,毛髮稀疏,牙齦腐爛,腿腳乾枯,全身長滿疥瘡。各種惡劣的症狀,不見得都會出現,只要大致符合這些病症的表現,就足以證明病情十分危急。告訴生病的人,不要只是嘆息哀愁,如果一開始沒有得到治療,現在也無可奈何了。
6. 疳病原由症治
錢乙曰。大抵疳病。當辨寒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熱交作者為冷熱疳。當分治之。諸疳皆當補其母。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法當先補肝母。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自愈矣。
危亦林曰。疳者干也。瘦瘁少血也。皆由氣血虛憊。臟腑受傷。故有五臟疳。外有蛔疳、脊疳、腦疳、乾疳、疳渴、疳瀉、疳痢、疳腫、疳瘡、疳勞、無辜疳、丁奚、哺露。治之各有方。其病多因乳哺失常。肥甘不節。腸胃積滯而得之。惟腎疳害人最速。蓋腎虛受邪。疳奔上焦。
故以走馬為喻。初作口臭。次傳齒黑齦爛。熱血迸出。甚則齒脫。宜急治之。才得全活。然齒不復生矣。
白話文:
錢乙說,總的來說,疳病要辨別寒熱肥瘦。剛開始生病的是肥熱疳,病久了就是瘦冷疳,寒熱交雜的就是冷熱疳,要分別治療。所有疳病都應該補其母。如果白天發潮熱,那是心虛熱,肝是心之母,就應該先補肝母。肝實之後再瀉心火,心得到母氣,內部就會平靜,潮熱自然就會好了。
危亦林說,疳就是干,瘦弱憔悴、血少,都是因為氣血虛弱,臟腑受傷造成的。所以有五臟疳,外有蛔疳、脊疳、腦疳、乾疳、疳渴、疳瀉、疳痢、疳腫、疳瘡、疳勞、無辜疳、丁奚、哺露。治療各有方法。這種病大多是因為乳哺不正常,肥甘不節,腸胃積滯引起的。其中腎疳危害最快,因為腎虛受邪,疳氣上衝到上焦。
所以用跑馬來比喻,一開始是口臭,然後傳染到牙齒變黑、牙齦腐爛,熱血噴出,嚴重的話就會掉牙。應該儘快治療,才能保住性命,但牙齒卻不會再長出來了。
張元素曰。疳者。小兒受癖。或久吐瀉。醫者妄投轉過之藥。小兒易為虛實。致令胃虛而亡津液。內發虛熱。外消肌肉。一臟虛則諸臟皆弱。其病目胞腫。腹脹利色無常。漸加瘦瘠。久不痊可。是腸胃有風。宜宣風散導之。後則各依本臟補其母。
聖惠方曰。凡小兒疳在內。眼澀腹脹。利色無常。或如泔澱。日漸羸瘦。此候可療。若鼻下赤爛。自揉鼻。頭上有瘡。生痂痛癢。漸漸流引。繞於兩耳。時時目赤。頭髮稀疏。腦皮光緊。頭大項細。肌體瘦羸。亦可治也。若唇口被蝕。齒齦五色。或盡峭黑。舌下有白瘡。上齶有竅子。
白話文:
張元素說,疳病是小孩受到飲食上的不良影響,或者長期腹瀉嘔吐,醫生胡亂使用轉換氣血的藥物,小孩很容易虛實交替,導致胃虛弱,失去津液,內部產生虛熱,外部消瘦肌肉。一臟虛弱,其他器官也會衰弱。病症包括眼睛腫脹,腹部脹滿,大便顏色不固定,逐漸消瘦,長期不癒。這是腸胃有風,應該用宣風散導風寒。之後,根據不同的臟器,補其母臟。
《聖惠方》說,凡是小孩的疳病在內,眼睛澀,腹部脹滿,大便顏色不固定,或像淘米水一樣,日漸消瘦,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鼻子下方紅腫潰爛,孩子自己用手揉鼻子,頭上有瘡,長痂疼痛瘙癢,逐漸蔓延到兩耳,經常眼睛發紅,頭髮稀疏,頭皮光滑緊繃,頭大脖子細,身體消瘦,也可以治療。如果嘴唇和嘴巴被腐蝕,牙齦五顏六色,或者全部發黑,舌頭下面有白色瘡口,上顎有洞,這些情況就難以治療了。
口中時有臭氣。齒齦漸染欲爛。亦可治也。若下部開張。有時赤爛。癢不可忍。下利無常。亦可治也。若疳蝕脊膂。十指皆癢。自咬指甲。頭髮作穗。脊骨如鋸。有時腹脹。有時下痢。若急治之。無不瘥也。惟五疳有絕候。皆不可治。一襯著腳中指底不覺疼。二抱著手足垂軃無力。
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臟腑瀉青涎及沫不止。五項筋舒展無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
初虞世曰。有熱疳。有冷疳。有冷熱疳。此其要也。熱疳者。病多在外。鼻下赤爛。頭癢濕癢。五心煩熱。掀衣氣粗。渴引冷水。煩躁臥地。肚熱腳冷。潮熱往來。皆熱疳也。冷疳者病多在內。利色無常。其沫青白。肢體軟弱。目腫面黧。又一症躁渴臥地。似有熱狀。惟飲食不進。
白話文:
嘴巴裡經常有臭味,牙齦逐漸發炎,快要爛掉。這些都可以治好。如果下體張開,有時又紅又爛,奇癢無比,拉肚子沒規律,也能治好。如果疳症侵蝕脊背,十個手指都癢,自己咬指甲,頭髮像穗子一樣,脊骨像鋸子一樣,有時肚子脹,有時拉肚子,如果及時治療,都能治好。只有五種疳症有絕症徵兆,都不能治癒:
- 腳底的中指不覺得疼。
- 抱著手腳無力,垂下來。
- 病還沒好,全身就沒熱乎氣。
- 內臟吐出青色唾液和泡沫不止。
- 脖子上的筋舒展無力。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都無法治癒。
最初虞世說,有熱疳、冷疳、冷熱疳,這是關鍵所在。熱疳的病症多在體外,鼻子下面紅腫潰爛,頭癢,潮濕發癢,五心煩熱,掀開衣服呼吸急促,口渴想喝冷水,煩躁不安,躺在地上,肚子熱腳冷,潮熱反覆出現,這些都是熱疳的表現。冷疳的病症多在體內,大便顏色不正常,其泡沫呈青白色,四肢無力,眼睛腫脹,面容黑黃。還有一種症狀是躁熱不安,躺在地上,好像有熱症的表現,但是飲食不進。
滑泄無已。亦冷疳也。其有瀉多膿血。日加瘦弱。此則謂之冷熱疳。大抵疳之受病。皆虛使然。熱者虛中之熱。冷者虛中之冷。治熱不可妄表過涼。治冷不可峻溫驟補。故曰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
曾氏曰。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則餘臟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傳變。脾家病。宜沉香檳榔丸、烏犀丸。更察虛實療之。有蟲者。使君子丸。心腹痛。吐清水。蟲自下者。二聖丸。諸疳症。皆宜用五疳保童丸、萬應丸。
白話文:
拉肚子不停,也是寒疳。如果拉肚子还带脓血,而且每天都更加瘦弱,这叫做寒热疳。总的来说,疳病都是因为虚弱造成的,热疳是虚中之热,寒疳是虚中之寒。治疗热疳不能乱用寒凉药,治疗寒疳也不能猛用温补药。所以说,小孩子容易虚实夹杂,脾虚不能受寒受热,吃寒凉的就生冷,吃温补的就生热。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犯错。
曾氏说:疳病大多是因为过度饮食,在脾脏积聚不治,传到其他脏腑,就形成了五疳之疾。如果脾脏的病好了,其他的脏腑也就没事了。如果失治,时间久了就会传变。脾脏病,应该用沉香槟榔丸、乌犀丸治疗,再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调整。有虫的话,用使君子丸。心腹疼痛,吐清水,虫从下边出来,用二圣丸。各种疳病,都应该用五疳保童丸、万应丸。
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茯神湯。調肝、耆歸湯。調脾、參苓白朮散。補肺、補肺散。補腎、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前症不致再作。
葉桂曰。幼兒斷乳納食。值夏月脾胃主氣。易於肚膨泄瀉。頭及手足心熱。形體日瘦。或煩渴善食。漸成五疳積聚。當審體之強弱。病之新久。有餘者當疏胃清熱。食入糞色白。或不化。當健脾佐消導清熱。若濕熱內郁。蟲積腹痛。導滯驅蟲。微下之。緩調。用肥兒丸之屬。
白話文:
平時可以服用化積藥物治療疳積,同時也要根據不同臟器的情況分別服用調理藥方。例如,寧心可以用茯神湯,調肝可以用耆歸湯,調脾可以用參苓白朮散,補肺可以用補肺散,補腎可以用調元散,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如果能夠這樣做,之前的症狀就不會再出現。
葉桂說,幼兒斷奶後開始吃飯,正值夏季,脾胃是主氣,容易出現肚子脹、拉肚子、頭和手腳心發熱、身體越來越瘦,或者口渴、愛吃飯,慢慢就會發展成五疳積聚。應該根據孩子的體質強弱和病情的輕重來判斷,如果體質比較強,病情比較新,可以疏導胃氣、清熱解毒;如果吃進去的食物糞便顏色發白,或者消化不良,可以健脾益氣、幫助消化、清熱解毒;如果體內有濕熱鬱積,或者有蟲積腹痛,可以導滯驅蟲,稍微瀉瀉肚子,慢慢調理,可以用肥兒丸等藥物。
稚年五疳。猶大方五癆。雖方書有五臟之分。是症夏令為多。固從脾胃。蓋小兒乳食雜進。運化不及。初斷乳後。果腥雜進。氣傷滯聚。致熱蒸於裡。肌肉消瘦。腹大肢細。名曰丁奚。或善食。或不嗜食。或渴飲無度。或便瀉白色。久延不已。多致凶危。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滯。
治法初用清熱和中分利。次則疏補化運。一定之理。
白話文:
孩童時期的五疳,就像成人時期的五癆一樣。雖然醫書上有五臟之分的說法,但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夏季,所以要從脾胃著手治療。這是因為小兒乳食雜進,脾胃運化不及。初斷乳後,如果飲食過於腥雜,就會傷氣滯聚,導致熱氣蒸郁於內,造成肌肉消瘦,腹部肥大,四肢細小,這種病症稱為“丁奚”。
患兒可能出現食慾旺盛、不愛吃飯、渴飲無度、白色便瀉等症狀。如果久治不愈,就會危及生命。因此,飲食上應忌食生冷、腥肥、凝滯的食物。
治療方法
首先應該清熱和中,通利小便,然後再調理脾胃,疏通運化。這是治療五疳的固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