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五臟疳

錢乙曰。肝疳亦名風疳。白膜遮睛。亦名筋疳。瀉血而瘦。心疳亦名驚疳。面黃頰赤。身壯熱。脾疳亦名食疳。面黃腹大。食泥土。又名肥疳。身瘦虛黃。干而有瘡。其候不一。今略舉之。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干黃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瘡疥。瀉青白黃沫水。

利色變易。腹滿。髮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肺疳亦名氣疳。氣喘。口鼻生瘡。腎疳亦名急疳。極瘦瘡疥。亦名骨疳。喜臥冷地。

曾氏曰。肝疳生眵。髮際左臉多青。或白睛微黃。瀉利夾水。或如苔色。心疳咬牙舒舌。愛飲冷水。喜伏眠於地。脾疳愛食冷物。引飲無度。身面俱黃。發稀作穗。頭大項小。腹脹腳弱或瀉。肌瘦目慢。晝涼夜熱。不思乳食。肺疳鼻下赤爛。手足枯細。口腥。右腮㿠白。腎疳兩耳內外生瘡。

腳如鶴膝。頭縫不合。或未能行。牙齒生遲。其縫臭爛。傳作走馬疳之類。

王漢東曰。凡治疳不必細分五疳。但虛則補之。熱則清之。冷則溫之。吐則治吐。利則治利。積則治積。蟲則治蟲。不出集聖丸一方加減用之。屢試屢效。

2. 無辜疳

聖惠方曰。小兒無辜疳。腦後有核如彈丸。捏之反下轉是也。若不速去。當損其命。此核初生軟而不痛。中有蟲如米粉。得熱氣漸長大。大則筋結定。定即蟲隨血氣流散。所有停蓄。子母相生。侵蝕臟腑。肌肉作瘡。或大便泄膿血。致漸黃瘦。頭大發直。手足細弱。從茲夭折。

王漢東曰。小兒無辜疳者。蓋是飢飽勞役。風驚暑積。入邪所傷。久漸黃瘦。吃食不長肌肉。夜間多哭。身上或發微熱。多渴。不知飢飽。或生瘡癬是也。

3. 疳病二十四候

莊氏家傳曰。第一候。瀉膿血。日漸瘦。是冷熱疳。第二候。腳細肚高。胸前骨生。愛吃泥土酸鹹。日久通身黃。時時吐逆下利。腹內疼痛。是脾疳。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熱物。或病乳所傷心肺。加之咳嗽。更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

日夜煩哭。第四候。皮虛皺。面無顏色。身上燥癢。心煩。第五候。毛髮稀疏。鼻內生瘡。是肺疳。第六候。頭生瘡。發稀焦。是肝疳。第七候。牙變黃赤不定。是腎疳。第八候。發焦乾鼻下生瘡。是肺疳。第九候。咬指甲。毛髮作穗。四肢沉重。是心疳。第十候。齒蟲蝕。

肚上筋生。是骨槽疳。第十一候。肚逆腹脹。是胃疳。又名奶疳。第十二候。牙齦臭爛。面無顏色。不思食。是脾疳。又名口疳。第十三候。愛合面臥。多睡如醉。腹脹氣急。因曾吃生肉。腹內有蟲。是心脾疳。第十四候。鼻內乾燥疼痛。口中臭氣。牙根有鮮紅血。是肝肺疳。

第十五候。腳細肚高並青筋。是脾疳。第十六候。非時生瘡。愛吃冷水。是熱疳。第十七候。皮膚上生粟子。糞中米出。是脾冷疳。第十八候。氣滿腹脹。及口乾。是心胃疳。第十九候。愛吃生米麵炭磚瓦。是脾胃疳。第二十候。揉鼻揩眼。咬指甲。愛飲水。是肝渴疳。第二十一候。

多寒熱。愛臥不起。是骨熱疳。第二十二候。愛飲水。目不開。是肝疳。第二十三候。肌體或熱或涼。發渴無時。是急疳。第二十四候。牙根黑。唇懶開。開則赤。是心疳積熱。

4. 丁奚哺露

李梴曰。丁奚者。腹大頸細黃瘦是也。丁者。手足與項極小伶仃也。奚者。腹大也。甚者尻高肉削。臍突胸滿。或生谷症。愛吃生米土炭等物。宜十全丹布袋丸。哺露者。虛熱往來。頭骨分解。反食吐蟲。煩渴嘔噦。骨瘦崚嶒露形。蓋丁奚哺露。皆因脾胃久虛。形體瘦削。亦由胎稟所成。盡皆無辜種類。並難治。大體相似。宜十全丹、布袋丸。

5. 疳病名目

史演山曰。積是疳之母。所以有積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治積不下。其積存而臟虛。成疳尤重。大抵小兒泄瀉無時。作渴虛熱。煩躁下利。腫滿喘急。皆疳候虛症。古云。疳虛用補。是知疳之為疾。不可更利動臟腑。發作之初。名曰疳氣。肚大脹急。名曰肝虛。瀉利頻並。名曰疳積。

五心煩熱。名曰疳熱。毛焦發穗。肚大筋青。好吃異物。名曰疳極。熱發往來。形體枯槁。面無神采。名曰疳癆。手足細小。項長骨露。尻臀無肉。腹脹臍突。名曰丁奚。食加嘔噦。頭骨分開。作渴引飲。蟲從口出。名曰哺露。總皆疳候。

6. 五疳出蟲法

聖惠方曰。五疳久而不瘥。則腹內必有蟲。肌體黃瘦。下利不止。宜服藥出之。用聖惠乾蟾丸。則疳氣漸退。其蟲狀如絲髮。或如馬尾。多出於腹背及頭項上。若蟲色黃白赤者可治。青色者。不可療也。又有積疳蟲。蟲蝕脊膂。身熱羸瘦黃色。積中生熱。煩渴下利。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或十指皆瘡。頻咬爪甲是也。宜聖惠金蟾散

7. 走馬疳

王好古曰。走馬疳。疳蝕之極也。乃五臟蒸熱上攻。甚即偏沿作崩沙候。牙邊肉腫爛。口內氣臭。身微潮熱。吃食不得。牙縫出鮮血。常動搖似欲脫。肉爛自漏落。治之先以淡鹽湯洗口。即下紫金散摻之。日三次。揩殺牙邊肉內蟲。如大段甚。即下秋霜散摻之。然後以天竺黃散

地黃膏調理即安。如不退。先落齒一兩三個。即死不治。相次面光發。腮漏見骨而殂。

鰲按。曾氏治法。先去積熱。用當歸散三稜散。加薑棗煎服。次投蘆薈丸玉露飲。及以鹽溫水灌漱。或以軟雞翎蘸鹽水拂洗拭乾。以密陀僧散敷之。若經久不愈。傳於唇之上下。成崩沙症。腮穿齒落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