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諸病應用方

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分陰陽。理煩渴。

鎮心丸,

甜硝,人參(各一兩),炙草,寒水石(各一兩半),山藥,茯苓(各二兩),硃砂(一兩),冰片,麝香(各一錢),蜜丸。雞頭大。每半丸。溫水下。至一二丸。

此方涼心經。治驚熱痰盛。及癇病。

安神鎮驚丸,

天竺黃,人參,茯神,南星(各五錢),棗仁,麥冬,當歸,生地,赤芍(各三錢),黃連,薄荷,木通,山梔,硃砂,西牛黃,煅龍骨(各二錢),青黛(一錢),蜜丸綠豆大。每三五丸。量兒大小加減。薑湯下。

驚退後。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也。

栝蔞湯,

栝蔞(二錢),白甘遂末(一錢)

慢驚。脈有力。濕痰聚於胸中。風火蘊結者服。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兩),南星(三兩),白附子(二兩),川烏(五錢去皮臍),四味皆用生者研細。以生絹袋盛。井水擺出。未出者。更以手揉。有渣再研。再擺令盡。瓷盆內連水日曬夜露。曉去舊水。另用井水攪。又曬露。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研細。糯米粥丸。綠豆大每三五丸。薄荷湯下。癱風酒下。皆不拘時。

此方治小兒驚風。大人諸風。

醒脾散,

白朮,人參,甘草,全蠍,橘紅,茯苓(各五錢),半夏,木香(各一分),白附子(四個炮),炮南星(二枚),蓮肉(一錢),每末一錢。加薑棗煎。漸服。若頓服。必吐。

此方昏困者宜之。

人參羌活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川芎,白茯苓,甘草(各一兩),前胡,桔梗,天麻,地骨皮(各五錢),枳殼(一兩二錢),每㕮咀一錢。加姜一片。薄荷三葉。棗半個煎。

治初作急驚。散風邪。除風熱。疹痘未發亦可。

鄭氏驅風膏,

辰砂,蠍尾,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羌活,防風,大黃,甘草(各一錢),麝香(一字)煉砂糖丸芡子大。三歲三丸。薄荷竹葉蜜湯化下。

治肝風筋脈拘急。面紅目青眼上。驚搐胎風。

沖和飲,

蒼朮(一兩),人參,前胡,桔梗(五錢),枳殼,麻黃,陳皮(各三錢),川芎,白芷,半夏,當歸薄桂,白芍藥,赤苓(各錢半),乾薑,厚朴(各二錢),炙草(七錢半),每粗末二錢。加姜二蔥一煎服。傷冷噁心嘔吐。加炮姜。寒疝加小茴、吳萸。

此方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熱。肩背拘急。噁心嘔吐。腹痛膨脹。兼寒濕相搏。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足疼痛。

七寶散,

紫蘇,香附(各三兩),甘草,陳皮,桔梗(各二錢半),川芎,白芷(各一兩),每粗末二錢。加姜二片煎。痰嗽加半夏。口腥氣。少加鹽。此方品味。不僣不燥。甚佳。

治風寒時氣。頭昏體熱。咳嗽及脾胃肺不和。口腥。牙縫鮮血。兼調理諸病。

白話文:

諸病應用方

針對傷寒、溫病、濕邪、暑熱、中毒、霍亂等病症,區分陰陽,調理煩躁口渴。

鎮心丸

甜硝、人參(各37.5克)、炙甘草、寒水石(各56.25克)、山藥、茯苓(各75克)、硃砂(37.5克)、冰片、麝香(各3.75克),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半丸至一兩丸,用溫水送服。

此方能清涼心經,治療因驚嚇、發熱引起的痰多,以及癲癇病。

安神鎮驚丸

天竺黃、人參、茯神、南星(各18.75克)、酸棗仁、麥冬、當歸、生地、赤芍(各11.25克)、黃連、薄荷、木通、山梔、硃砂、西牛黃、煅龍骨(各7.5克)、青黛(3.75克),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可根據兒童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用薑湯送服。

此方在驚嚇平息後,能安定心神,補養氣血,是平和的預防用藥。

栝蔞湯

栝蔞(7.5克)、白甘遂末(3.75克)

適用於慢驚風,脈搏有力,濕痰積聚在胸中,風火蘊結的病症。

青州白丸子

半夏(262.5克)、南星(112.5克)、白附子(75克)、川烏(18.75克,去皮臍),以上四味藥都用生的,研磨成細末。用生絲絹袋裝好,放入井水中攪動,未溶解的藥末,用手搓揉,有殘渣則再次研磨、攪動,直到全部溶解。將藥水倒入瓷盆中,連水一起白天曬太陽,晚上露天放置,早晨倒掉舊水,再加入新的井水攪動,繼續曬太陽、露天放置。春天持續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然後將水倒掉,曬乾藥末,使其像玉片一樣。將其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粥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送服,或者用癱風酒送服,服用時間不拘。

此方可治療小兒驚風和大人各種風病。

醒脾散

白朮、人參、甘草、全蠍、橘紅、茯苓(各18.75克)、半夏、木香(各3.75克)、炮製過的白附子(四個)、炮製過的南星(兩個)、蓮子肉(3.75克),每次取藥末3.75克,加入薑、棗一起煎煮,慢慢服用。如果一次性服用,必定會嘔吐。

此方適用於神志昏迷、困倦的病症。

人參羌活散

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川芎、白茯苓、甘草(各37.5克)、前胡、桔梗、天麻、地骨皮(各18.75克)、枳殼(45克),每次取藥咀嚼後,加入一片薑、三片薄荷葉、半個棗一起煎煮服用。

治療初期發作的急驚風,能疏散風邪,清除風熱,對於尚未發出的疹痘也有效果。

鄭氏驅風膏

辰砂、蠍尾、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羌活、防風、大黃、甘草(各3.75克)、麝香(少許),用煉製的砂糖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三丸,用薄荷、竹葉、蜂蜜調和的湯送服。

治療肝風引起的筋脈拘急、面色發紅、眼睛發青、眼球向上翻動、驚厥抽搐、胎風等病症。

沖和飲

蒼朮(37.5克)、人參、前胡、桔梗(各18.75克)、枳殼、麻黃、陳皮(各11.25克)、川芎、白芷、半夏、當歸、薄桂、白芍藥、赤茯苓(各5.625克)、乾薑、厚朴(各7.5克)、炙甘草(28.125克),每次取粗藥末7.5克,加入兩片薑和一根蔥一起煎煮服用。對於受寒引起的噁心嘔吐,可以加入炮製過的乾薑;寒疝可以加入小茴香和吳茱萸。

此方治療感冒風寒引起的頭痛發熱、肩背拘急、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同時兼有寒濕侵襲,導致四肢拘急、冷氣侵襲、腰腿疼痛等症狀。

七寶散

紫蘇、香附(各112.5克)、甘草、陳皮、桔梗(各93.75克)、川芎、白芷(各37.5克),每次取粗藥末7.5克,加入兩片薑一起煎煮服用。咳嗽痰多可以加入半夏;如果口氣腥臭,可以少量加入鹽。此方藥性平和,不偏燥熱,是很不錯的藥方。

治療風寒引起的時氣病,出現頭暈體熱、咳嗽,以及脾胃肺功能失調、口氣腥臭、牙縫出血等症狀,同時兼顧調理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