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鼻病原由症治

聖惠方曰。肺氣通於鼻。若肺為風冷所傷。冷隨氣乘於鼻。故流清涕。宜聖惠菊花散。蓋津液涕唾。得熱則乾燥。得冷則流溢也。

張兼善曰。小兒肺臟雍滯。有積熱上攻於腦。則全腦熱。犀角升麻散。肺臟有熱。津液乾燥。亦令無涕。木通散。其鼻中瘜肉。宜千金方。

張渙曰。肺氣通於鼻。氣為陽。若氣受風寒。停滯鼻間。則成鼻塞。氣寒。津液不收。則多涕。若冷氣久不散。膿涕結聚。使鼻不聞香臭。則成齆鼻。清肺膏。若挾熱。則鼻乾。皆能妨害乳食。

薛己曰。風邪客肺。鼻塞不利。宜消風散辛夷膏。因驚。僕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異功散。楊氏地黃散加柴、梔。鼻色赤。脾胃實熱也。瀉黃散。微赤。脾經虛熱也。異功散加升、柴。

2. 口病原由症治

史演山曰。小兒口內白爛於舌上。口外糜潰於唇弦。瘡少而大。不甚痛。常流清水。此脾胃虛熱上蒸。內已先發而後形於外也。百解散以疏表。當歸散以和胃氣。理虛熱。次投牛蒡湯天竺黃散地黃膏。外塗黃金散。有無故口鼻糜潰而不成瘡。或服涼劑。或塗末藥而不效者。

此名元焦。故脈訣云。陰數脾熱並口臭。是脾有虛熱。上攻於口也。回陽散。兒大者。黑錫丹參苓白朮散調元散。外以黃金散乾摻潰處。先用蒸蜜水調點舌上。令自嚥下。忌毒物。若瘡生口角。是脾有積熱。再有外風吹著。便覺折裂。微有清血。名燕窩瘡。治法同前。總之口瘡一症。

形與名不同。故治法亦異。有發於未病前。有發於已病後。有不病而自發。大抵此疾。不拘肥瘦。血氣盛。又將養過溫。或心脾有熱。或客熱在胃。熏逼上焦而成。此為實症。宜宣熱拔毒。使無炎熾。則自愈也。

小兒偏風口噤。總由肝膽二經之症居多。蓋噤者。筋急也。由風木太甚。乘脾以勝水逆。故筋燥而收斂勁切。或左或右。其因一也。若胃氣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外因。若肝經風熱乘脾。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外邪乘於腠理。或服金石藥。耗損肝血。或吐瀉液亡。

不能養肝。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諸症皆屬肝血不足。肝火生風。宜滋腎水。六味丸。養肝血。六味丸。壯脾土。異功散柴胡、鉤藤。

3. 舌病原由症治

初虞世曰。脾家微熱。冷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微露即收。名弄舌。宜瀉黃散。其欲飲水。脾胃液少也。勿用冷藥。反下舌腫硬。漸粗大滿口。名木舌。由風熱盛也。不急治。即塞殺人。宜當歸散、瀉黃散玉露飲。以消黃散擦舌上。有小舌附舌下近舌根處。名重舌。用苦竹瀝黃柏末點舌上。

不效。真蒲黃敷之。不過三次愈。內服當歸連翹湯。外點綠袍散亦可。蓋舌者心之苗。心熱則生瘡破裂。肝壅則血出如湧。脾閉則白苔如雪。總宜涼散上焦及心肝脾三經邪熱。疏風化痰為主。

4. 齒病原由症治

王漢東曰。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小兒初生。腎氣不足。則齒生遲緩。若腎經有熱。上蒸於齒。亦能令齒腫。以腎為胃關。故腎熱易移於胃也。其由脾胃實火。作渴。口舌生瘡。齒齦潰爛。焮痛連頭面。或惡寒發熱。宜清胃散。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或嘔吐困倦。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五味異功散

5. 咽喉病原由症治

譚殊聖曰。咽喉者。一身之總要。與胃氣相接。呼吸之所從出也。凡小兒熱毒蘊積於胸膈之間。壅滯不散。發為咽喉之病。如單蛾、雙蛾、重舌、木舌、痄腮、懸癰。皆其屬也。(宜參雜病源流中咽喉症法治之)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苔。其次掃去風痰。然後依所見症治之。

薛己曰。小兒喉痹。因膏粱積熱。或稟賦有熱。或乳母七情之火。飲食之毒。當分其邪蓄表裡。與症之輕重經之所主而治之。若左腮色青赤。肝膽風熱也。柴胡梔子散。右腮色赤。肺經熱也。瀉白散。額間色赤。心小腸熱也。導赤散。兼青色。風熱相搏也。加味逍遙散。鼻間色黃。

脾胃熱也。瀉黃散。兼青。木乘土位也。加味逍遙散。兼赤。心傳土位也。柴胡梔子散。頦間色赤。腎熱也。地黃丸。凡此積熱內蘊。二便不通。疏利之。風邪外客而發寒熱。發散之。乳食膏粱積熱。清胃散。陰虛。地黃丸。大概當用輕和之劑。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藥。

以傷真氣。其或感風熱。但腫痛咳嗽者。為輕症。宜甘桔湯牛蒡湯化毒湯牛蒡子湯、拔萃桔梗湯。若至氣塞不通。則非吹喉散立效散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