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瘧疾

(寒熱往來附)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云瘧病,必由風著。內經之言,宜為細度。夏月盛暑,腠理開發,汗出當風,浴後磅礴,衛氣不守,邪氣內薄,舍於膜原,應時而劇。暑日得風,根因是托。然而小兒,多由食摶,脾弱胃衰,乳食停積,諸邪悉附,與正相角,壅遏陰陽,二氣交錯,陰盛陽虛。

先寒而慄,陽勝陰虛,先熱如烙。邪與衛並,故日揮霍。邪深入里,故間日作。瘧必有痰,停滯胸膈。瘧必有濕,痠疼手腳。癉牝溫寒,鬼瘴名各,為症不同,而可約略。冷起毫毛,伸欠蕭索,戰慄鼓頷,頭痛如鑿。及其熱時,內外火鑠,渴欲引飲,身疼筋縛,或先寒侵,或先熱灼。

陰陽偏勝,如酬如酢,故以往來,寒熱如約。丹溪有言,最為精確。無汗發汗,散邪為主。有汗止汗,固正宜速。務期邪盡,陰陽和協。無奈世醫,不知用藥,小柴胡湯,以為定法。不知前賢,再四叮囑,早服柴胡,淹纏難卻。邪由外散,正無內削。用和陰陽,才可下山亢。

莫慢輕疏,切宜斟酌。久瘧不愈,瘧母內托,胸脅之間,可按可摸。治應消散,毋俾正弱。

白話文:

(瘧疾的寒熱交替發作)

夏天如果因為暑熱而受傷,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另外,也有人說瘧疾的病因,一定是受了風邪侵襲。內經的說法,應該仔細考量。夏天盛暑時,皮膚毛孔開張,汗出時吹風,或是洗澡後不注意,衛氣無法保護身體,邪氣就趁虛而入,停留在膜原,到了發病時就病情加重。暑天受風,就是這樣造成的。然而,小孩子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節制,脾胃虛弱,乳食積滯,各種邪氣就附著上來,與正氣互相爭鬥,阻礙了陰陽二氣的運行,導致陰陽失調。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時,會先感到寒冷而發抖;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時,會先感到發熱如燙。邪氣與衛氣並行時,發病就來去迅速;邪氣深入體內時,發病就會間隔一天。瘧疾一定會有痰,停留在胸膈;瘧疾一定會有濕氣,導致手腳痠痛。癉瘧、牝瘧、溫瘧、寒瘧、鬼瘧、瘴瘧等,名稱各異,症狀雖不同,但大致可以歸納。

開始發病時,會感覺皮膚起雞皮疙瘩,打哈欠、精神萎靡,接著會發抖、牙齒打顫、頭痛像用鑿子鑿一樣。等到發熱時,體內外都像火燒一般,口渴想喝水,身體疼痛、筋脈緊繃。有時先發冷,有時先發熱,陰陽之氣偏盛,就像酒醉一樣,所以才會寒熱交替,就像約定好一樣。丹溪的說法,最為精確。沒有汗時,要發汗,以驅散邪氣為主;有汗時,要止汗,以鞏固正氣為主。務必使邪氣完全消除,達到陰陽調和。無奈現在的醫生,不懂得用藥,只把小柴胡湯當作治療瘧疾的固定方法。不知道前賢多次叮囑,早早服用柴胡,會讓病程纏綿難癒。邪氣應該從體表散去,而不是削弱體內的正氣。只有調和陰陽,才能真正地去除病邪。

千萬不能輕忽疏忽,一定要仔細斟酌。久病不癒的瘧疾,會形成瘧母,停留在胸脅之間,可以按壓到。治療時應該消散它,不能讓正氣更加虛弱。

2. 瘧疾原由症治

曾氏曰。內經瘧論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謂腠理開而汗出遇風。或得於澡浴。水氣舍於皮膚間。因衛氣不守。邪氣並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慄。腰背俱痛。骨節煩疼。寒生則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乃陰陽二氣交爭。虛實更作而然。陰氣獨盛。則陽虛。故先寒戰慄。腰背頭項骨節皆痛。

陽氣獨勝。則陰虛。故先熱。發時不嗜食。喜嘔。頭疼腰痛。小便不利。陰盛陽虛。則內外皆寒。陰盛陰虛。則內外皆熱。此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蘊積痰飲。病氣與衛氣並居。故病日作。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五臟病氣深入。不能與衛氣俱出。

則間日而作。當衛氣所至。病氣所在。則發。在陽則熱。在陰則寒。俟陰陽各衰。衛氣與病氣相離。則病休。陰陽相搏。衛氣與病氣相集。則復作。各隨其衛氣之所在。與所中邪氣相合而然也。先寒後熱者。先傷寒而後傷風。名寒瘧。先熱後寒者。先傷風而後傷寒。名溫瘧。

但熱不寒者。名癉瘧。身重寒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濕瘧。但寒不熱者。名牝瘧。其病不一。故治當隨其陰陽虛實。汗吐下溫。對症施治。以平為期。然必因正氣虛。感受邪氣。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自表傳裡。先汗後下。古今不易。故治瘧必須先表。用百解散加薑、蔥。

次小柴胡加桂枝、薑、棗。以和解表裡之邪。自然作效。若表裡實。用當歸散、五和湯、烏犀丸下之。勻氣散止補。後以藿香飲加草果、良薑、薑、棗。正胃氣。去寒邪。則自平復。如表解後。寒熱往來。以二仙飲截之。寒熱既除。用平胃散鹽湯空心調服。溫胃健脾。則外邪自清。

此為明論。有寒多熱少。經久不愈。致脾胃弱。飲食少。神色變。二姜丸及清脾湯為治。

婁全善曰。治小兒瘧疾。多與大人同法。以出汗為瘥。宜桂枝、柴胡、參、芩輩。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小兒多由食積得之。必兼消藥為先也。

葉桂曰。瘧因暑發居多。方書雖有痰食寒熱瘴癘之互異。幼稚之瘧。都因脾胃受病。然氣怯神弱。初病驚癇厥逆為多。在夏秋之時。斷不可認為驚癇。大方瘧症。須分十二經。與咳症相等。若幼醫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參。或香薷、葛根之屬。不知柴胡動肝陰。葛根竭胃汁。致變屢矣。

幼科純陽。暑為熱氣。症必熱多煩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湯。二進必愈。其有冷食不運。有足太陰脾病見症。初用正氣。或用辛溫如草果、生薑、半夏之屬。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瘧久色奪。唇白汗多。餒弱。必用四獸飲。陰虛內熱。必用鱉甲、首烏、知母。

便漸溏者。忌用。久瘧營傷寒勝。加桂、姜。擬初中末瘧門用藥於左。如初病暑風濕熱瘧藥。兼脘痞悶。用桔梗、枳殼、杏仁、厚朴、(二味喘最宜)、栝蔞皮、山梔、香豉。頭痛宜辛涼輕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此方淡滲清上)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

白話文:

曾先生說,《內經》關於瘧疾的論述提到,夏天受暑邪侵擾,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這是因為夏天毛孔開張,汗出時遇到風邪,或是在洗澡時,水氣滯留在皮膚之間,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防禦,邪氣因此侵入。瘧疾剛開始發作時,會打哈欠、感到寒冷顫抖、腰背疼痛、骨節酸痛。寒冷時會感覺內外都發熱,頭痛又口渴,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二氣在互相爭鬥,虛實交替而造成的。當陰氣特別旺盛時,陽氣就會虛弱,所以會先感到寒冷顫抖,腰背、頭頸、骨節都疼痛。

當陽氣特別旺盛時,陰氣就會虛弱,所以會先感到發熱。發病時會不想吃東西、想嘔吐、頭痛、腰痛、小便不順暢。陰氣旺盛、陽氣虛弱時,會感覺內外都寒冷;陰氣旺盛、陰氣又虛弱時,則會感覺內外都發熱。此外,外感六淫邪氣,或是內傷七情,導致體內積聚痰飲,病邪與衛氣一同存在,所以疾病會每天發作。衛氣白天在體表的陽分運行,夜晚則在體內的陰分運行。當衛氣運行到陽分時就會外出,運行到陰分時就會內藏。如果五臟的病邪深入體內,無法隨著衛氣一同外出,就會間隔一天發作。當衛氣運行到哪裡,病邪就在哪裡發作。病邪在陽分時就會發熱,在陰分時就會發寒。等到陰陽二氣各自衰弱時,衛氣與病邪分開,疾病就會暫時停止。當陰陽二氣相互搏鬥時,衛氣與病邪又會聚集在一起,疾病就會再次發作。每次發作都依照衛氣所在之處,以及所感受的邪氣不同而有所差異。先感到寒冷後發熱,是先受寒邪侵擾後又受風邪侵擾,稱為寒瘧。先發熱後感到寒冷,是先受風邪侵擾後又受寒邪侵擾,稱為溫瘧。

只有發熱而不發冷,稱為癉瘧。身體沉重、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骨節疼痛、腹脹滿、容易出汗、想吐,稱為濕瘧。只有寒冷而不發熱,稱為牝瘧。瘧疾的病症各不相同,所以治療時應根據陰陽虛實的情況,使用發汗、催吐、攻下、溫補等方法,對症下藥,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但疾病的根本原因,一定是身體正氣虛弱,感受邪氣後,邪氣滯留不去,這時病邪的性質屬於實證。病邪會從體表傳入體內,所以要先用發汗的方法,接著再用攻下的方法,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原則。因此治療瘧疾必須先從體表開始,可以使用百解散,再加入生薑、蔥來發汗。

接著使用小柴胡湯,再加入桂枝、生薑、大棗,來調和體表和體內的邪氣,自然就能見效。如果體表和體內都是實證,可以使用當歸散、五和湯、烏犀丸來攻下。使用勻氣散來緩和補藥的功效,接著再用藿香飲,加入草果、良薑、生薑、大棗,來調理胃氣,去除寒邪,這樣就能自行痊癒。如果體表病邪已經解除,但仍出現寒熱往來,可以使用二仙飲來截斷病勢。寒熱已經解除後,用平胃散以鹽水調服,空腹服用,可以溫養脾胃,使體內的邪氣自然清除。

以上是關於瘧疾的明確論述。如果寒冷症狀多於發熱症狀,且久病不癒,導致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可以使用二姜丸和清脾湯來治療。

婁全善說,治療小孩的瘧疾,大部分和大人相同,以出汗為痊癒的指標。可以使用桂枝、柴胡、人參、黃芩等藥物。如果病因是飲食或痰,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用藥。小孩的瘧疾多是由於飲食積滯引起的,所以必須先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

葉桂認為,瘧疾多由暑邪引發。雖然醫書上對於瘧疾的病因有痰、食、寒、熱、瘴癘等不同說法,但小孩的瘧疾,大多是因脾胃受損所致。然而,小孩的氣血虛弱,精神不佳,初病時常有驚厥、抽搐等現象,在夏秋季節,千萬不能認為是驚厥。治療瘧疾,要像咳嗽一樣,分辨十二經脈的病變。如果庸醫隨便使用小柴胡湯,又去掉人參,或使用香薷、葛根等藥物,卻不知道柴胡會動肝陰,葛根會耗損胃液,往往導致病情變化。

小孩體質純陽,暑邪屬於熱氣,所以症狀多為發熱、煩躁、口渴。如果病邪是從肺部入侵,可以使用桂枝白虎湯,通常服用兩次就能痊癒。如果是由於吃了生冷食物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或是有足太陰脾經的病症,一開始可以使用正氣藥,或是使用辛溫的藥物如草果、生薑、半夏等。醫書上說草果可以治療太陰獨盛的寒症,知母可以治療陽明獨盛的熱症。如果瘧疾久病導致氣血不足、嘴唇蒼白、多汗、身體虛弱,必須使用四獸飲。如果陰虛內熱,必須使用鱉甲、何首烏、知母。

如果大便開始溏稀,就不能使用上述藥物。久病導致營血耗損、寒邪偏勝時,可以加入桂枝、生薑。以下列出瘧疾初、中、末期常用藥物,作為參考。如果初病屬於暑風、濕熱瘧疾,同時有胸脘痞悶的症狀,可以使用桔梗、枳殼、杏仁、厚朴(這兩味藥對喘症最為有效)、栝蔞皮、山梔、香豉。頭痛可以使用辛涼輕劑,如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此方可以淡滲清上)。症狀嚴重時可以使用石膏。口渴可以使用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