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1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6)

1. 麻疹原由症治

且斑毒之發,亦由陽明鬱熱毒蒸所致。痧不發於胃,而專發於肺也。即使痧毒內陷,或亦入胃、入脾、入肝、入腎,各有變症。然此是痧發不透後,其毒轉註之臟腑經絡,非初發之經也。方書謂胃疹者,古人每斑疹二字連用,其謂胃疹,當即是斑,其謂肺疹,乃是痧子,即麻疹也。

葉氏以痧宜通泄,泄瀉為順云云。夫痧固宜通泄,然太泄痢,又恐毒之下注者未盡,而毒之外發者,復因下泄而多阻滯,以致毒陷益深,瀉痢愈不止,正氣遂日益虛,此際正難措手。然葉氏忌升提、忌補澀二語,又為痧痢金科玉律,切不可犯,則於此而斟酌求治,惟以解毒為主。

兼散腸間鬱積,而肺與大腸表裡,腸間之鬱積清,肺經之毒自解,卻不可犯胃氣以絕生氣。

白話文:

麻疹的發病,也是因為陽明經的鬱積熱毒蒸發所導致。痧(一種病症)不發在胃部,而是專門發在肺部。即使痧毒內陷,也可能進入胃、脾、肝、腎等臟器,產生各種不同的病症。然而,這些情況是痧毒沒有完全發出來之後,毒素轉移到其他臟腑經絡,並非最初發病的經絡。醫書上所說的「胃疹」,是因為古人常常將「斑」和「疹」兩個字連用,所以說的「胃疹」實際上就是「斑」。而所謂的「肺疹」,指的就是痧子,也就是麻疹。

葉天士認為,痧應該用通泄的方法治療,拉肚子是順利排毒的現象。痧的確應該用通泄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過度拉肚子,又擔心毒素沒有完全排除,而原本要從體表發出的毒素,又因為拉肚子而受到阻礙,導致毒陷得更深,拉肚子更加不止,正氣也會因此日益虛弱。到了這個時候,就很難處理了。然而,葉天士說的「忌升提,忌補澀」這兩句話,卻是治療痧痢的金科玉律,絕對不能違反。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仔細考慮如何治療,主要以解毒為主。

同時,也要疏散腸道中的鬱積,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當腸道中的鬱積清除後,肺經的毒素自然就能解除。但是,絕對不可以傷害胃氣,以免斷絕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