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啼哭

淚為肝液,哭乃肺聲。

風襲肝臟,內外風並。惟風煽熱,乘於心經。火熱逞風,刑鑠肺金。金木相擊,悲哭聲驚。或日或夜,陰陽互爭。

亦因母怒,乳哺熱生。熱移肝臟,肝火莫平,乃多驚哭,其用弗寧。

亦因母欲,孕時過淫。淫火炎熾,致令毒停。既生之後,有觸哭應。

亦因母冷,孕時寒凝。邪氣入胞,兒與之迎。生後邪郁,兒腹膨脝。正氣相搏,躽張啼傾。

亦因父氣,腎弱虧精。兒稟之產,腎陰不榮。虛火炎上,忽作啼鳴。

丹溪論此,必致歸冥。

然則啼哭,病因匪輕。或寒或熱,或嚇或攖,或胸腹痛,或觸神靈。務觀其勢,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

白話文:

眼淚是肝臟的液體。哭是肺發出的聲音。風侵襲肝臟,導致內外都有風邪。如果風邪夾帶熱邪,就會侵擾心經。火熱之邪助長風邪,進而傷害肺金。肝木和肺金互相衝擊,就會發出悲傷的哭聲,可能白天哭,也可能晚上哭,這是陰陽之氣在互相爭鬥。也可能是因為母親生氣,導致乳汁帶熱,熱邪傳到肝臟,肝火難以平息,因此嬰兒會經常受到驚嚇而哭鬧,無法安寧。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過度性慾,導致體內淫火旺盛,毒素積聚。嬰兒出生後,遇到刺激就哭。也可能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寒,寒邪侵入子宮,嬰兒出生時就帶著寒邪。寒邪鬱積,導致嬰兒腹脹。正氣與邪氣搏鬥,嬰兒會掙扎哭鬧。也可能是因為父親腎氣虛弱,精氣不足,嬰兒繼承了這種體質,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就會突然啼哭。朱丹溪認為這種情況嚴重的話會導致死亡。因此,啼哭的原因並不輕微,可能是因為寒、熱、驚嚇、碰傷,也可能是胸腹疼痛,或是沖犯了神靈。必須觀察嬰兒的狀況,仔細探究原因。不要認為這是平常事,而任由嬰兒哭泣。

2. 啼哭原由症治

巢元方曰:小兒有躽啼者,在胎時其母傷於風冷,邪氣入胞,傷於臟腑,故兒生之後,邪猶在兒腹內,邪動與正氣搏則腹痛,故兒躽張蹙氣而啼也。鉤藤膏。

錢乙曰:小兒驚啼者,謂睡夢中忽然啼而驚覺,邪熱乘心也。安神丸。寒夜啼者,脾臟寒冷,當夜陰盛之時相感,故痛而啼也。錢氏當歸丸。熱夜啼者,腹熱痛,夜啼面赤,唇焦便赤,用人參湯下三黃丸。

張渙曰:嬰兒在胎之時,其母將養一切不如法,及取涼飲冷食過度,冷氣入兒腸胃,使胎氣不強,致生下羸弱多病,俯仰多啼,名曰躽啼。宜養臟湯。

王履曰:小兒夜啼有四症:一曰寒,二曰熱,三曰口瘡重舌,四曰客忤。寒則腹痛而啼,面青白,口有冷氣,手足腹俱冷,曲腰而啼,宜六神散、益黃散。熱則心躁而啼,面赤,小便赤,口中熱,腹暖,或有汗,仰身而啼,或上半夜仰身有汗而啼,面赤身熱者,必痰熱也,到曉方息,宜導赤散加黃芩。口瘡重舌,則吮乳不待,口到乳上即啼,身額皆微熱,急取燈照之,依口瘡重舌為治。客忤者,或見非常之物,與未識之人,或經神廟佛寺,與鬼神氣相忤而啼,有日啼驚,夜必黃昏前後尤甚者,錢氏安神丸。

龐安常曰:小兒夜啼,作心經有熱有虛治之。燈心散、黃連飲、蟬花散。月內夜啼驚搐者,乃胎中受驚所致。鎮驚散。有痰者,抱龍丸。

李梴曰:初生月內多啼者,凡胎熱、胎毒、胎驚,皆從此而散,且無奇疾。

鰲按:李氏此說,甚是。故凡兒啼,只宜輕手扶抱,任其自哭自止,切不可勉強按住,或令吮乳止之。若無他病,亦不必服藥。以上諸家方治,亦為有他病者備用,非謂夜啼必服藥也。

白話文:

巢元方說,有些嬰兒會彎腰啼哭,這是因為母親懷孕時受到風寒侵襲,邪氣進入子宮,傷害了臟腑,導致嬰兒出生後,邪氣還留在腹中,邪氣與正氣搏鬥就會引起腹痛,所以嬰兒會彎腰、縮著身體、喘氣而哭。可以用鉤藤膏治療。

錢乙說,有些嬰兒會驚嚇啼哭,是指睡夢中突然啼哭而驚醒,這是邪熱侵擾心臟所致,可以用安神丸治療。還有寒夜啼哭,是脾臟寒冷,在夜晚陰氣旺盛時互相影響,導致疼痛而哭,可以用錢氏當歸丸治療。至於熱夜啼哭,是腹部發熱疼痛,夜晚啼哭時臉色發紅,嘴唇乾焦,大便也呈現紅色,可以用人參湯送服三黃丸來治療。

張渙說,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如果母親沒有好好調養身體,或者過度食用冰冷食物,導致冷氣進入嬰兒的腸胃,使得胎氣不足,造成嬰兒出生後身體虛弱多病,常常哭鬧,這種哭鬧稱為彎腰啼哭,可以用養臟湯治療。

王履說,嬰兒夜啼有四種原因:一是寒冷,二是發熱,三是口腔潰瘍或舌頭腫脹,四是受到驚嚇。因為寒冷而啼哭,會腹痛,臉色青白,口中有冷氣,手腳腹部都冰冷,彎著腰哭,可以用六神散、益黃散治療。因為發熱而啼哭,會心煩躁動,臉色發紅,小便發紅,口中發熱,腹部溫熱,或者會出汗,身體會向後仰著哭,或者上半夜身體向後仰著、出汗而哭,臉色發紅且身體發熱,一定是痰熱所致,到了天亮才會停止啼哭,可以用導赤散加上黃芩來治療。如果因為口腔潰瘍或舌頭腫脹而啼哭,會急著想吸奶,嘴巴一碰到乳頭就哭,身體和額頭都微微發熱,要趕快用燈照著檢查,依照口腔潰瘍或舌頭腫脹來治療。因為受到驚嚇而啼哭,可能是看到不尋常的東西,或是見到不認識的人,或是經過神廟佛寺,與鬼神之氣相沖而哭,會白天啼哭,晚上黃昏前後哭得特別厲害,可以用錢氏安神丸治療。

龐安常說,嬰兒夜啼可以從心經有熱或虛來治療,可以用燈心散、黃連飲、蟬花散。如果嬰兒在滿月內夜啼並伴隨驚嚇抽搐,是因為在母親肚子裡受到驚嚇所致,可以用鎮驚散治療。如果有痰,可以用抱龍丸治療。

李梴說,剛出生滿月的嬰兒多啼哭,是因為胎熱、胎毒、胎驚等,這些都會透過啼哭而散發出來,通常不會有其他奇怪的疾病。

總而言之,李梴的說法很有道理。所以,嬰兒啼哭時,只要輕輕地抱著安撫就好,讓他們自己哭累了就自然停止,千萬不要勉強按住不讓哭,或者用餵奶來止哭。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也不必服用藥物。以上各家的藥方,只是為了有其他疾病時備用,並不是說夜啼一定要吃藥。

3.

汗為心液,心陽固留,在內為血,發外汗流。 傷於客感,濈濈汗浮,發汗而汗,邪隨汗休,必以汗愈,去病之由。 汗而為病,病從汗搜。 自汗、盜汗,二者是求:陰虛陽湊,發熱汗稠;陽虛陰乘,發厥汗瀌;心腎俱弱,自汗堪憂。 腠疏膚嫩,邪熱內仇,熱搏心主,液不內兜,睡中汗出,其醒則否? 或傷冷熱,陰陽相勾,津液走泄,肌體遍周,此皆盜汗,惟虛是謀。 飲食飢飽,胃汗外投;驚而奪精,心汗瀏瀏;持重遠行,腎汗悠悠;疾走恐懼,肝膽汗遊;力作勞苦,脾汗颼飀。 經言臟腑,各不相侔。 總之汗病,日久體柔,骨蒸、疳瘵、驚癇、筋抽,黃瘦疲弱,汗冷如揉。 凡諸變症,悉皆可愁。 他如陽脫,其汗在頭;心空之汗,當心逗遛;命絕之汗,如珠如油。 各從病決,醫法方優。

白話文:

汗是心臟的液體。心臟的陽氣穩固守在體內,在內就是血,發散到體外就成了汗。如果受到外邪侵襲,就會汗出不止,汗液浮於體表。透過發汗來治療,邪氣會隨著汗液排出而消退,這也是疾病痊癒的方法。但如果發汗不當,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因為疾病會從汗孔侵入。

自汗和盜汗是兩種常見的汗病,都是需要探究原因的。陰虛導致陽氣浮動,會發熱且汗液黏稠。陽虛導致陰氣上亢,會出現手腳冰冷且大汗淋漓。心腎都虛弱的人,自汗的情形令人擔憂。如果皮膚疏鬆細嫩,邪熱會與體內正氣對抗,熱邪擾亂心臟,導致液體無法收斂,就會在睡夢中出汗,醒來就停止,或者因為受到寒熱侵襲,導致陰陽失調,津液外洩,遍布全身。這些都是盜汗,主要原因都是虛弱所致。

飲食不定時,過飢或過飽,胃部的汗液會向外散發。驚嚇會導致精氣耗損,心臟就會大量出汗。負重遠行會導致腎臟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懼會導致肝膽出汗。用力勞動或過度勞累會導致脾臟出汗。經書上說,五臟六腑的汗各有不同。總之,汗病久了會導致身體虛弱,出現骨蒸潮熱、疳積、驚厥抽搐、面黃肌瘦、疲憊無力、汗冷如冰等症狀。

這些變化都令人擔憂。像陽氣脫失的人,汗液會集中在頭部。心臟虛空的人,汗液會集中在心口。命將絕的人,汗液會像珠子或油一樣黏稠。各種情況都要根據病因來判斷,醫生應以高明的醫術來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