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熱分驚積

閻孝忠曰。驚熱者。遍身發熱。或熱而不甚。面青自汗。睡夢虛驚。顛叫恍惚。有因驚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驚者。錢氏導赤散、涼驚丸。皆其治也。

曾氏曰。積熱者。腹中有癖而發熱也。必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噁心。及腸疼嘔吐。治同傷積。

白話文:

閻孝忠說

驚熱症,患者全身發熱,有的熱度並不高,面色青白,自汗,睡眠時容易驚嚇,胡言亂語,神志恍惚。有因驚嚇而導致發熱的,也有因發熱而導致驚嚇的。錢氏的《導赤散》和《涼驚丸》,都是治療這種疾病的良方。

曾氏說

積熱症,是指腹中有積聚的熱邪導致發熱。患者通常會出現眼瞼浮腫、面色黃、足部冰冷、發熱,從頭頂到腹部熱度逐漸加重。有的患者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噁心,甚至腹痛嘔吐。治療方法與傷積症相同。

2. 熱有晝夜久暫之分

萬全曰。按鄭氏全嬰方所云。血熱者。巳午發熱。夜則涼。指小兒血盛實而言也。蓋謂巳午者。心火用事之時也。心主血。血氣行至巳午則陽氣盛。陽氣與正氣相搏。故至期而發熱。非其時者。非血熱也。宜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海藏云。夜熱屬陰。四順飲之類。此言血熱在夜也。

脈經云。小兒有宿食。嘗暮發熱。明日復止。此言宿食夜熱也。積熱者。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三因云。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飲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

白話文:

萬全曰:

根據鄭氏《全嬰方》所說,血熱者,在巳午時發熱,夜間則涼。指的是小兒血氣旺盛充實的情況。因為巳午時是心火最旺的時候,心主血,血氣運行至巳午時,陽氣盛極。陽氣與正氣相搏,所以到了巳午時就發熱。如果不在這個時間發熱,就不是血熱。這類情況應該用龍膽丸、地黃膏等藥物治療。

海藏云:

夜間發熱屬於陰熱,應該用四順飲等藥物治療。這指的是血熱在夜間發作。

《脈經》云:

小兒若有宿食,常在傍晚發熱,第二天又停止。這指的是宿食引起夜間發熱。

**積熱者,**指的是長時間發熱。疳熱也是長時間發熱,但會伴隨面色發黃、喜歡吃土、鼻下潰爛等症狀。

《三因》云:

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全身都熱,臉頰發紅、口乾舌燥、小便赤、大便焦黃。首先用四順飲利通臟腑,熱氣就會消退。如果熱氣消退後又再次發熱,說明內熱已經消退,但表熱還沒有消退。應該用惺惺散治療。

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發熱。非熱極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陽收歸內。身體便涼。重者用銀白散。暫時發熱者。或由感冒而得也。

白話文:

表面發熱的症狀已經消退,但之後又出現發熱,這是由於表裡都虛,氣機不能歸於元氣,陽氣浮於外,所以才發熱。這並不是熱度過高的表現。只需要用六神散加入粳米煎服,和調胃氣,就可以讓陽氣收歸內,身體就會涼下來。如果症狀嚴重,可以用銀白散。

至於暫時發熱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感冒引起的。

3. 寒熱並作

薛己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寒熱往來。此乃陰陽相勝也。夫陰氣並於陰。則發寒。陽氣並於陽。則發熱。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陰陽不歸其分。

則寒熱交爭也。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陰陽相勝。虛實不調。故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或乍寒乍熱也。少陽膽者。肝之腑。界於表裡之間。陰陽之氣易乘。故寒熱多主肝膽經症。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若只見寒熱。起居如常。久而不愈。及大病後元氣未復。

白話文:

薛己說:陽氣虛弱就會導致外寒,陰氣虛弱就會導致內熱。陽氣過盛就會導致外熱,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內寒。寒熱交替出現,這就是陰陽互相克制的表現。

陰氣聚集在陰分,就會產生寒象。陽氣聚集在陽分,就會產生熱象。寸口脈微弱,代表陽氣不足,陰氣上犯陽分,就會感到惡寒。尺脈虛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分,就會發熱。

陽氣不足,會先出現寒冷後出現發熱的症狀。陰氣不足,會先出現發熱後出現寒冷的症狀。陰陽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寒熱交爭。

此外,上部氣盛就會發熱,下部氣盛就會發寒。陽氣過勝就會突然發熱,陰氣過勝就會突然發寒。陰陽互相克制,虛實失調,所以邪氣容易乘虛而入,導致寒熱交替,或突然寒冷突然發熱。

少陽膽經是肝臟的腑,介於表裡之間,陰陽之氣容易侵入。所以寒熱交替的症狀,多與肝膽經有關。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

如果只是出現寒熱症狀,起居飲食如常,久治不愈,或者是大病之後元氣未復,就要格外注意。

悉屬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宜八珍湯。甚者十全大補湯。有宿食為病。亦令寒熱。保和丸。食積既消。而寒熱尚作者。肝邪乘脾。所勝侮所不勝也。異功散加柴胡、山梔。

張渙曰。寒熱症。有頭疼汗出者。有嘔吐不食者。有憎寒而反飲水者。有壯熱而反飲湯者。有筋骨疼痛者。有因食積。寒而腹中痛。熱而腹中鳴者。

鰲按。此寒熱並作。乃自為一症。故有一日兩三度發。或五六度發者。非如瘧之休止有時也。其瘧症寒熱。另詳瘧門。

白話文:

解釋

  • 陰虛生熱、陽虛生寒: 這是一些基本的中醫理論,指陰虛不足容易導致體內虛火上炎,表現為熱症;而陽虛不足則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表現為寒症。
  •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這兩種湯藥都是補益氣血的方劑,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導致的各種症狀。
  • 保和丸: 這是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的方劑。
  • 異功散: 這是一種治療肝脾不和、氣滯血瘀的方劑,加入柴胡、山梔可以清熱解毒,疏肝理氣。
  • 勝侮所不勝: 指肝木克脾土,肝氣過盛,脾氣虛弱,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 瘧疾: 一種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其特徵是發熱、寒戰交替出現,且有規律性。

4. 骨蒸熱 潮熱 餘熱

曾氏曰。骨蒸熱者。身體虛羸。遇晚而發。有熱無寒。醒時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餘毒。傳作骨蒸。或腹內有癖塊。有時微痛。用化癖丸。先治脾虛宿滯。次以柴胡飲為治。仍忌雞酒羊面毒物。

鰲按。湯氏治骨蒸熱。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寶散、金蓮飲子。殊為妥協。存參。

有小兒熱症。用表裡藥後。其熱俱退。既乃復熱者。為餘熱也。推其原。乃表裡俱虛。而陽浮於外。陰伏於內。所以又發熱。宜用溫平藥和其里。則體熱自除。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平復。

白話文:

曾氏說,骨蒸熱症是指身體虛弱,到了晚上就發熱,只有熱症沒有寒症,醒來時才會止渴流汗,這是疳病的餘毒所致,傳染成骨蒸熱症。或者腹內有癖塊,偶爾會微微疼痛,可用化癖丸治療。先治脾虛宿滯,之後再用柴胡飲治療。還要忌食雞肉、酒、羊肉以及毒物。

鰲按:湯氏治療骨蒸熱症,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寶散、金蓮飲子,非常妥當。值得參考。

如果小孩有熱症,用表裡藥治療之後,熱症都退了,但之後又發熱,這是餘熱未消。追究其根本原因,是表裡都虛弱,陽氣浮在體表,陰氣藏在體內,所以才會再次發熱。應該用溫和平緩的藥物調和體內,這樣體熱就會自然消失。錢氏的白朮散去掉木香,加入扁豆水煎服,以及黃耆六一湯、安神散,自然能平復。

龔信曰。熱有作止。每日應時而發。謂之潮熱。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錢氏云。假如潮熱。是一臟實。一臟虛。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且如日中發潮熱者。心虛也。脈為心之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

乃以硝黃諸冷藥下之。下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竭。縱取一時之瘥。鮮不成疳病而身瘦也。曾氏法遇潮熱症。先以百解散發表。次以當歸散治之。脈實者。以大柴胡下之。虛浮數者。以百解散微汗之。若潮熱而嘔者。小柴胡和解之。

白話文:

龔信說:「熱症有發作和停止的規律,每日在特定時間發作,稱為潮熱。就像潮汐一樣,時刻不差地出現。」

錢氏說:「潮熱的發生,通常是因一個臟腑實證,另一個臟腑虛證,導致內部虛熱。治療方法應當補益虛弱的臟腑,同時瀉去實證的臟腑,這樣才能痊癒。例如,若在中午發作潮熱,說明心臟虛弱。而肝臟是心臟的母臟,因此應先補益肝臟,待肝臟充實之後再瀉心臟。心臟得到母氣滋養,內熱平息,潮熱自然會消失。」

有些醫生遇到潮熱,誤認為是實證,便用硝石、黃連等寒涼藥物瀉下。瀉下過度,難以控制,導致津液內竭。即使一時緩解,也很容易造成疳病,導致身體瘦弱。

曾氏治療潮熱的方法,首先用百解散發表散寒,然後用當歸散治療。若脈象實證,則用大柴胡湯瀉下;若脈象虛浮數,則用百解散微微發汗。若潮熱伴有嘔吐,則用小柴胡湯和解。

王肯堂曰。餘熱者。謂寒邪未盡。傳經之遺熱也。仁齋曰。傷寒汗下後而熱又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法當和胃。使陽氣收斂。其熱自止。宜參苓白朮散。

白話文:

王肯堂說:「餘熱,指的是寒邪尚未完全去除,是經絡傳遞過程中留下的餘熱。」

仁齋說:「傷寒發病後,用汗法治療,但之後又出現發熱的情況,這是因為表裡都虛,氣機不能歸於本位,陽氣浮在體表,不可再用寒涼的藥物。因為熱邪退去就會寒邪入侵,古人早已告誡過我們。應該用和胃的藥物,讓陽氣收斂,熱症自然就會消退。建議服用參苓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