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天吊(內吊附內)

李梴曰:小兒瘛瘲不定,翻眼戴睛,狀若神祟,頭目仰視,手足抽掣,如魚之上釣,故曰天釣;甚者爪甲亦青,此由乳母過食熱毒,心肺生熱,加以外感風邪所致,宜用九龍控涎散、鉤藤散,熱勝則保命丹,痰盛則抱龍丸。又有驚風內釣之症:腹痛多啼,面青唇黑,傴僂反張,外腎腫,尿如米泔,眼有紅筋血點,乃寒氣壅結也,宜鉤藤膏。

閻孝忠曰:天吊,亦驚風症也;但天吊發時,頭目必仰視,驚風則無此症狀。

張渙曰: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乳母飲酒食肉,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邪熱毒氣,乘於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瘛瘲,病名天釣,甚者爪甲皆青,狀如神祟,宜一字散、牛黃散。

薛己曰:內釣者,腹痛多喘,唇墨囊腫,傴僂反張,眼尾赤,此胎中受風及外驚所致。若內臟抽掣作痛,狂叫,或泄瀉縮腳,內症一作,外症亦然,極難調理。內症服聚寶丹,外症服鉤藤飲,進乳食者可治;若因乳母厚味,宜加味清胃湯;若因乳母鬱怒積熱,加味逍遙散加漏蘆。

白話文:

李梴說:小孩子癲癇發作時,抽搐不定,眼睛往上翻,眼珠子也往上吊,看起來像被鬼神附身一樣。頭部和眼睛都向上看,手腳抽動,就像魚被釣上來一樣,所以稱之為「天釣」。嚴重時,指甲也會變成青紫色。這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吃了太多熱性的食物,導致心肺產生熱氣,再加上外感風邪所引起的。應該使用九龍控涎散、鉤藤散來治療。熱象嚴重時,則服用保命丹;痰多的時候,服用抱龍丸。還有另一種驚風引起的「內釣」症狀,會有腹痛、哭鬧不止、臉色發青、嘴唇發黑、身體彎曲反弓、外陰腫脹、尿液像洗米水一樣、眼睛出現紅筋血絲。這是因為寒氣鬱積造成的,應該使用鉤藤膏來治療。

閻孝忠說:「天吊」也是驚風的一種,但是天吊發作時,頭部和眼睛必定是向上看的,而一般的驚風則沒有這個症狀。

張渙說:小孩子心胸部位阻塞,邪熱、痰涎堆積,無法疏通。或是哺乳的母親飲酒吃肉,使煩躁的毒氣進入乳汁,讓小孩體內積滯無法消化。邪熱毒氣侵入心神,導致驚恐、心悸、眼睛翻轉、高燒不退、抽搐,這種病就叫做「天釣」。嚴重時,指甲都變成青紫色,看起來像被鬼神附身一樣。應該使用一字散、牛黃散來治療。

薛己說:「內釣」的症狀是腹痛、呼吸急促、嘴唇發黑、陰囊腫脹、身體彎曲反弓、眼尾發紅。這是因為胎中受到風邪或是受到驚嚇引起的。如果出現內臟抽動疼痛、狂叫、或是腹瀉、縮腳等內在症狀,通常也會伴隨外在症狀,這樣的情況非常難以調理。內在症狀可以服用聚寶丹,外在症狀可以服用鉤藤飲。如果小孩可以進食乳汁,表示還有治癒的希望。如果病因是母親吃了太多肥膩的食物,應該服用加味清胃湯;如果病因是母親情緒不佳、鬱悶積熱,則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再加漏蘆。

2. 急慢驚諸惡候

曾氏曰:急驚天吊之後,有變作潮熱似瘧者,手足逆冷,蓋因病愈時,不善將護,風邪乘虛而入經絡所致。此症所用藥品,可間使苦寒之味,務在消陽盛之火。肺金得勝,肝木自平,而風邪亦散,斯為良法。

閻孝忠曰:驚風或泄瀉等症,有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陰陽,宜錢氏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愈多愈好。

薛己曰:諸驚有目睛瞤動者,蓋目者,肝之竅。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瞤動。宜用四物湯益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血內榮,則虛風自息矣。有唇口蠕動者,唇為脾之華,口乃脾之竅。又陽明之脈,環唇口而交人中,是以脾胃虛者,多有此症,不獨病後而已。夫脾主涎,脾虛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為痰而祛逐之,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大補脾胃,加升柴。切勿用青皮、龍膽之類。有忽然驚搐目直者,皆肝之風熱也。若肝虛生風,則目連札而不搐,及多欠咬牙。若肝經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若肝經有熱,則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其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宜瀉青丸。壯熱喘悶,宜瀉白散。有睡中驚動者,由心腎不足也。蓋心主血與神,肝藏血與魂,肺主氣與魄,腎主精與恐。小兒臟腑脆弱,易於驚恐。恐則氣下,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且人之神氣,寤則行於目,寐則棲於腎。今心腎既虛,則不能寧攝精神,故睡中驚動。治宜清心安神,用茯苓補心湯加茯神、棗仁、五味。亦有驚嚇而作者,因擊動其肝,故魂不安也。治宜鎮驚定魄,用安神鎮驚丸。有驚後目微動咬牙者,皆病後亡津液,不能榮其筋脈也。亦有肝經虛熱而生風者,當審其氣血有餘不足而治之。有驚泄者,肝屬木,盛則必傳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症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法當平肝補脾。若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症也。凡見驚症,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丹、抱龍丸、鎮驚丸等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白話文:

急慢性驚風等各種病症的處理

曾氏說:急性驚風(天吊)之後,如果轉變成像瘧疾一樣的潮熱,手腳冰冷,這多半是因為病剛好的時候,沒有好好調養,風邪趁著身體虛弱侵入經絡所導致的。這種情況用藥,可以稍微使用一些苦寒的藥,重點在於消除體內的陽盛之火,使肺氣強盛,肝氣自然平和,風邪也會散去,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

閻孝忠說:驚風或者腹瀉等症狀,如果出現口渴,都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的緣故。不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服用錢氏的白朮散,讓病人喝到飽,喝越多越好。

薛己說:各種驚風症狀,如果出現眼睛顫動,是因為眼睛是肝臟的開竅之處,肝膽都屬於風木,而且肝膽兩經也都有相火。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血不足,就會產生內風和內火,所以眼睛才會顫動。應該用四物湯來補血,用柴胡、山梔來清除肝火,陰血充足了,虛風自然就會平息。如果出現嘴唇蠕動,是因為嘴唇是脾臟的表現,口是脾臟的開竅之處。而且陽明經脈會繞著嘴唇交會於人中,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只是生病後才會有。脾臟主管口水,如果脾虛不能收攝,就會容易流口水,有人會誤以為是痰而加以祛除,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無法滋養筋脈,導致四肢抽搐,病情更加嚴重。它的治療方法,和慢脾風是相同的,應該大補脾胃,加上升柴。千萬不要使用青皮、龍膽之類的藥。如果忽然出現驚搐,眼睛直視,都是因為肝經風熱所引起的。如果是肝虛生風,眼睛只會頻繁眨動而不會抽搐,而且常常會打哈欠和咬牙。如果是肝經風邪實盛,眼睛會直視並且大叫,打呵欠,脖子僵硬,胸悶。如果是肝經有熱,眼睛會直視但不抽搐,如果伴隨心熱就會抽搐,氣熱就會表現在外,氣溫熱就會表現在內。患者會出現手亂抓衣領,或是胡亂搓揉東西。應該使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出現高燒喘悶,應該使用瀉白散來治療。如果在睡覺中驚醒,是因為心腎不足所引起的。心主血和神,肝藏血和魂,肺主氣和魄,腎主精和恐。小孩子的臟腑很脆弱,容易受到驚嚇。驚恐會使氣下沉,驚嚇則會使心神無所依。人的神氣,清醒時運行於眼睛,睡覺時則回到腎臟。如果心腎虛弱,就無法安寧地收攝精神,所以睡覺中容易驚醒。治療上應該清心安神,使用茯苓補心湯,加上茯神、棗仁、五味子。也有些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的,這是因為驚動了肝臟,所以魂魄不安。治療上應該鎮驚定魄,使用安神鎮驚丸。

如果驚風之後,出現眼睛輕微顫動和咬牙,都是因為病後津液耗損,無法滋養筋脈的緣故。也有因為肝經虛熱而產生風的,應該仔細辨別氣血的虛實來治療。如果出現驚風兼腹瀉,是因為肝臟屬木,旺盛時會剋脾土,脾土衰弱,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水分代謝失調,所以腹瀉顏色發青,或者伴隨抽搐。青色是肝的顏色,抽搐是肝的症狀。也有因為哺乳的母親脾虛受驚,或者因為發怒而導致肝火上升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平肝補脾。如果使用過於峻烈的藥物,脾氣會更加虛弱,肝邪會更加旺盛,甚至導致抽搐反張,這是肝火過盛,中焦虧損的變證。凡是出現驚風的症狀,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六君子湯、異功散等方劑,加上白附子來定風,用柴胡來平肝,引導藥效進入經絡,防患於未然。這樣就不會發展成腹瀉抽搐,自然會安好。現在已經出現腹瀉、嘔吐、驚搐,卻還不知道要補脾平肝,還用保命丹、抱龍丸、鎮驚丸等藥物來治療,這樣恐怕離死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