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一 (13)
卷一 (13)
1. 驚風諸變症(驚癱鶴膝搖頭)
曾氏曰:肝屬木,其動則應風,病則主驚駭。諸熱引肝風,風生痰,痰作搐。小兒驚風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症。或父母見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發病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致成驚癱鶴膝,變為廢人。
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脛肉消,脛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癰為癤,此名鶴膝候也。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五苓散料,倍加麻黃加薑蔥煎服。
微汗為度。次用防己湯、獨活湯加桑寄生,或黑虎丹作少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易愈。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研煎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自消。如入腑閉而不通,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緊,及右手三部脈浮而滑實,宜五和湯或當歸散。
其加減尤在臨機。若泥一方,非良醫也。前症更宜間服排風湯。
薛己曰: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粗,狀如鶴之膝,是以名之。此因腎經不足,外邪乘之,初則膝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以大防風湯為主,而佐以益氣養榮湯,乃為正治。
婁全善曰:肝風搖頭者,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故相引動搖而不定也。
王肯堂曰:猶憶少時聞友人孫彭山云,嘗見一小兒患驚搐,延醫治之,諸症悉退,獨頭搖不止。後一老醫,於常服藥中,加入紫河車草,即時愈。按此草,《神農本經》名早休,唐本名金線重樓,錢氏方名白甘遂,主治驚癇搖頭弄舌,乃本經正文。古人謂遵白文療病多效,不虛也。
白話文:
驚風諸變症(驚癱、鶴膝、搖頭)
曾氏說,肝屬木,它的活動會對應到風的現象,如果生病就會主要出現驚嚇。各種熱症會引發肝風,風會產生痰,痰會造成抽搐。小兒發生驚風時,手腳會抽動,這時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強行按壓,等他自己停止,然後再治療,以免產生其他病症。有些父母看到病勢可怕,就去按壓制服,卻不知道筋是肝所主管的,在發病時,如果按壓束縛手腳,會導致筋無法伸展,使得經絡被風邪堵塞,最後變成驚癱、鶴膝等疾病,甚至變成殘廢。
凡是小兒心悸不正常,以及全身腫痛,或是手腳不聽使喚,這就是驚癱的症狀。如果治療稍晚,等到手臂、手腕、膝蓋、小腿等關節之間,出現難以消除的腫塊,或是膝蓋腫大而小腿肌肉消瘦、脛骨突出,像鶴的膝蓋一樣,或者變成癰或癤子,這就是鶴膝的症狀。這些情況都應該先發汗,使毛孔暢通,這樣才能去除風熱,濕氣也能隨之排出。可以使用百解散和五苓散的配方,再加倍使用麻黃,加入薑、蔥煎煮服用,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接著使用防己湯、獨活湯,加入桑寄生,或者服用少量黑虎丹,使風不產生,痰也不會形成,這樣病就容易痊癒。如果癰或癤子疼痛嚴重,用半生半炒的黑牽牛研磨後,以無灰酒調和五苓散服用,來去除流注的寒濕,腫毒自然會消退。如果病邪進入臟腑,導致閉塞不通,這是風熱積聚在體內,右邊臉頰會紅腫發緊,右手三處脈象浮、滑而有力。此時應該使用五和湯或當歸散,藥方的加減變化,要依照臨場情況而定,如果只拘泥於單一方子,就不是好醫生。上述症狀更應該間歇服用排風湯。
薛己說,鶴膝風的特點是腿部逐漸變細,膝蓋卻越來越粗,形狀像鶴的膝蓋,因此得名。這是因為腎氣不足,外邪侵入。初期會感覺膝蓋內部疼痛,外觀顏色不變,伸直彎曲都很困難。如果一兩個月後出現紅腫化膿的情況,還可以治療;如果腫硬發白而不化膿,就很難治癒。初期應該以大防風湯為主,輔以益氣養榮湯,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婁全善說,肝風引起的搖頭,是因為肝血旺盛,外有風熱侵入,兩者互相牽引,才會造成頭部搖動不定。
王肯堂說,我還記得小時候聽朋友孫彭山說,他曾經看過一個小孩患有驚風抽搐,請醫生治療後,其他症狀都退了,唯獨頭部搖動不止。後來一位老醫生在常用的藥方中,加入了紫河車草,立刻就治好了。這味草藥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為早休,唐朝稱為金線重樓,錢氏的藥方中稱為白甘遂,主要治療驚癇、搖頭弄舌等症狀,這在藥典中有明確記載。古人說遵循本草經文來治病,大多有效,所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