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6)
卷二 (6)
1. 煩躁原由症治
薛己曰。仲景云、火入肺則煩。入腎則躁。夫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燔水虧。而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躁也。活人云。但煩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鼻不疼。故知非傷寒也。頭不疼。脈不緊。故知非裡寒也。不可發汗攻下。當與竹葉湯。兼嘔。橘皮湯。
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熱。其脈浮緊而大是也。蓋煩者。心中煩擾為內熱。故屬陽。躁者。肢體躁動。或踝身為外熱。故屬陰。外熱者。無根之火也。是以為虛。在小兒當辨其㘂煎不安。是煩。㘂啀不定。是躁。㘂煎者。心經有熱。精神恍惚。煩滿生驚。㘂啀者。心經有風。
白話文:
薛己說:仲景說,火入肺則煩,入腎則躁。夫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燔水虧,而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躁也。
活人云:但煩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人不惡寒,鼻不疼,故知非傷寒也。頭不疼,脈不緊,故知非裡寒也。不可發汗攻下,當與竹葉湯。兼嘔,橘皮湯。
又心虛則先煩而後渴,翕翕發熱,其脈浮緊而大是也。蓋煩者,心中煩擾為內熱,故屬陽。躁者,肢體躁動,或踝身為外熱,故屬陰。外熱者,無根之火也,是以為虛。在小兒當辨其㘂煎不安,是煩。㘂啀不定,是躁。㘂煎者,心經有熱,精神恍惚,煩滿生驚。㘂啀者,心經有風。
煩躁驚搐也。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輕者。導赤散。風熱者。至寶丹。脈數而實。便閉者。神芎丸。此皆實熱之治法也。若煩而頭痛短氣。口乾咽燥。不渴者。虛也。四君加芎歸。煩不得眠。酸棗仁湯。面戴陽。目內赤。六脈洪大。按之全無者。血虛發躁。當歸補血湯。若躁而踝體。
欲入並中。脈沉細或浮大。按之如無者。此皆陰盛發躁。宜參附湯。有回生之功也。
白話文:
患者感到煩躁、抽搐,這是熱證。症狀嚴重者,可服用黃連解毒湯;症狀輕微者,可服用導赤散;若伴隨風熱,則可服用至寶丹。脈搏數而有力,大便不通,可服用神芎丸。以上都是治療實熱的方法。
若患者煩躁伴隨頭痛、呼吸短促、口乾咽燥,但不渴,屬於虛證,可服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若患者煩躁難眠,可服用酸棗仁湯。患者面部發紅、眼睛充血、六脈洪大,按之無力,屬於血虛發躁,可服用當歸補血湯。
若患者煩躁伴隨肢體痠麻,想睡覺卻睡不著,脈搏沉細或浮大,按之無力,屬於陰盛發躁,可服用參附湯,有回生之效。
2. 傷寒
漢張仲景。創論傷寒。六經分治。陰陽並觀。傳變不一。貴探其原。表則易治。里豈易痊。三陽為表。里症常兼。三陰為里。表症亦繁。病機疊出。不一其端。合併兩感。欲辨難言。汗吐下法。不誤則安。男婦大小。大概皆然。然而小兒。還須另看。臟腑嬌嫩。六氣未完。外邪易犯。
乳食多愆。一旦病至。身熱如煎。頭疼骨痛。閤眼赤顴。或汗無汗。發渴咽乾。種種形症。病則相牽。謂為傷寒。寧曰否焉。然而幼稚。雜病多般。驚疳痰食。痘疹煩冤。總皆發熱。躁擾相干。設若誤認。時日遷延。如大人法。治之必偏。百十三方。立斃下咽。如是死者。良屬可憐。
白話文:
重點在於探究病因,
表證較易治療,裡證則難以痊癒。三陽屬表,裡證常伴隨出現;三陰屬裡,表證也常常出現。
病機變化多端,
並非單一症狀,合併表裡兩感時,辨證難以言明。汗、吐、下等療法,用得恰當則病癒,用錯則危險。
男女老少,
大多數病症都可參考此法,但小兒則需另外觀察。
小兒臟腑嬌嫩,
六氣尚未健全,容易受外邪侵襲。
飲食失調,
一旦生病,發熱如燒,頭疼骨痛,眼紅面赤,或出汗或不出汗,口渴咽乾,各種症狀互相牽連,這就是傷寒。
然而,
小兒病症繁多,驚厥、疳積、痰食、痘疹、煩躁等,都會發熱,互相影響。
若誤認為傷寒,
拖延時間,依照成人方法治療,必然偏差。
百十三方,
服用下去,如果因此而死,實在令人惋惜。
如是死者。醫罪曷寬。審音察色。詳辨為先。內傷外感。務究其根。脈或罔據。三關細研。毋俾病勢。變幻纏綿。再參疫癘。夏熱春溫。中風中濕。暑暍瀰漫。認病毋錯。方治求全。庶幾是兒。壽保彭籛。
白話文:
對於已逝之人,醫者的責任難以寬恕。在診治病症時,必須仔細聆聽病人的訴說,觀察病人的面色,並詳細分辨病因。需區分是由於內傷還是外感導致的疾病,務必追根溯源。脈象若不明確,應仔細研究三關(即寸、關、尺三部脈象),以免錯過病情的變化。在治療過程中,要兼顧各種可能的疫情和流行病,包括夏季的熱病、春季的溫病、中風和濕氣等病症,以及暑熱和暍病的廣泛影響。在診斷疾病時,切勿出錯,力求療法全面有效。如此一來,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健康長壽,如同彭籛一般。
3. 傷寒原由症治
張元素曰。凡小兒傷寒表症。有惡風惡寒者。當發表。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症者。可攻裡。春主溫。屬木。身溫當發汗。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長夏主化。屬土。四季月同。當調其飲食。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冬主臟。屬水。身熱而惡寒。
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涼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調中湯丸。凡小兒傷寒。宜依四時陰陽升降順逆剛柔而施治。氣升浮則發之。收藏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浮緊者。寒傷榮。
白話文:
張元素說:凡是小兒傷寒表證,有怕風怕冷的,應該要發汗解表。如果氣盛能吃,大便不暢,沒有表證,就可以攻裡。
春季主溫,屬木,身體溫熱的時候要發汗。夏季主長,屬火,身體發熱煩躁,適合用大發散藥物。長夏季主化,屬土,四季月同,要調養飲食。秋季主收,屬金,身體涼涼的,內裡溫熱,適合微微瀉下。冬季主藏,屬水,身體發熱,卻怕冷。
身體發熱而怕冷,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體涼涼的卻怕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熱在內者,用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用調中湯丸。
凡是小兒傷寒,要依據四季陰陽升降順逆剛柔而施治。氣升浮則發之,收藏則下之。
如果有出汗發熱怕風,脈象浮緩,是風傷衛氣,可用桂枝。如果沒有出汗發熱怕冷,不是因為風寒而自己感覺寒冷,脈象浮緊,是寒傷營氣。
麻黃。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桂枝麻黃合半湯。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湯。如四肢不厥。
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服下之。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中暑脈虛。背寒惡。自汗而渴者。白虎湯。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乾。
白話文:
如果發燒出汗,怕風,脈象浮緊,則屬於風寒表證;如果發燒不汗,怕冷,脈象浮緩,則屬於風寒表證,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榮衛俱傷。如果發燒不汗,不畏風寒,脈象沉洪,可以用桂枝麻黃湯合半,並需觀察是否四肢厥逆,以及寒熱的深淺程度來調整治療方案。如果發燒出汗,四肢厥逆,脈象沉微,則稱為陰厥,可以用四逆湯治療;如果發燒不汗,四肢厥逆,脈象沉微,則稱為陽厥,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四肢不厥,則屬於身熱內外皆陽,三焦不通,可以用涼性藥物治療,例如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等。其中,黃芩甘草湯等藥物屬於中下三焦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如果中暑後脈象虛弱,背部發涼,發汗且口渴,則可以用白虎湯;如果身體發涼,脈象緊,熱在體內,則需要急下;如果口乾舌燥,則需要潤燥生津。
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惺惺散、桂枝湯、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可選用。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白茯苓之類。
白話文:
如果患者沒有大便,也沒有出汗,但身體非常熱,就可以使用發汗的藥物,例如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
如果患者已經出汗,但身體還是很熱,可以選擇使用惺惺散、桂枝湯、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等發汗藥物。
使用發汗藥物時,要根據季節的寒暑燥濕風寒來選擇,例如春天適合涼性的藥物,夏天適合寒性的藥物,秋天適合溫性的藥物,冬天適合熱性的藥物。
如果患者體表沒有明顯的熱症,但小便不順暢,則可能是濕熱停留在膀胱,需要使用利濕藥物,例如白朮、白茯苓等。
以利小便。則其熱自退。傷寒咳嗽。吐清水。哽氣。長出氣。是肺不足也。阿膠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熱咳嗽吐痰者。褊銀丸。若有表症。惡風寒而嗽者。惺惺散、加減鼠黏子湯。身大熱。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湯。大吐者。當下之。消積丸。潮熱有時。胸滿短氣嘔吐者。
桃奴丸。
張云岐曰。小兒有寒邪。及瘟氣時疫瘡疹。身疼頭痛。壯熱多眠不語。潮熱煩渴。痰實咳嗽。人參羌活湯。時氣頭昏體熱。七寶散。小兒同乳母服。大人亦可用。小兒表傷寒。則皮膚閉而為熱。盛即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
白話文:
如果能順利排尿,體內的熱氣就會自然消退。傷寒引起的咳嗽,吐出清水,呼吸不暢,氣息長而微弱,這是肺氣不足的表現,可以用阿膠散治療。面色蒼白如枯骨的人,病症嚴重,無法治癒。身體發熱、咳嗽、咳痰,可以用褊銀丸治療。如果出現感冒症狀,怕風寒並且咳嗽,可以用惺惺散和加減鼠黏子湯治療。身體發熱,嘔吐不止,可以用茯苓半夏湯治療。如果大量嘔吐,需要立即止吐,可以用消積丸治療。偶爾出現潮熱,胸悶氣短,嘔吐,可以用桃奴丸治療。
張云岐說,小兒患有寒邪,以及瘟疫、時疫、瘡疹時,身體疼痛、頭疼、發熱、嗜睡、不說話、偶爾發熱、口渴、痰多咳嗽,可以用人參羌活湯治療。如果遇到流行病導致頭昏腦脹、發熱,可以用七寶散治療。小兒和哺乳的母親都可以服用,大人也可以用。小兒患有表證傷寒,皮膚閉塞而發熱,熱氣盛就會導致發風,容易驚厥。血氣不足,抵抗不了外邪,所以就會發作抽搐。大小便正常,口氣發熱。
當發之。宜大青膏。肺盛復有風冷。則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瀉白散、後發散、大青膏。若止傷寒。則不胸滿。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氣冷。為斑疹也。與傷寒表症相似。此胎氣始發。自內之外。若與傷寒表症同治者。誤也。當作斑疹治之。
王好古曰。小兒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者。四君子湯加細辛、栝蔞、桔梗、薄荷、生薑。或加防風、川芎。內有寒。或遇天寒欲發散者。則去栝蔞。虛汗夜啼。加麥冬。
白話文:
發燒時,應該服用大青膏。如果肺部有熱氣,還伴有風寒,就會胸悶氣短,呼吸急促咳嗽,喘不過氣。應該先散肺,服用瀉白散,之後再發散,用大青膏。如果是傷寒,就不會胸悶。如果小孩突然發燒,體溫很高,怕冷,四肢冰冷,或者耳垂和鼻子也冰冷,伴有斑疹,這就類似傷寒的表症,但這是胎氣初發,由內而外,不能像傷寒一樣治療,應該按照斑疹的治療方法。
王好古說,小孩傷寒時,風熱痰阻,咳嗽,或者氣機不和,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細辛、栝蔞、桔梗、薄荷、生薑,也可以加防風、川芎。如果體內有寒,或者天氣寒冷想要發散,就要去掉栝蔞。如果出虛汗,晚上哭鬧,就要加麥冬。
楊士瀛曰。小兒頭額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身體潮熱。頭目昏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調胃承氣湯。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也。雙聖丸。
虞摶曰。小兒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當發散。大青膏。表症也。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有風熱。裡熱。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症者。大黃丸。大熱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如清便自調。不可下也。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危症。
白話文:
楊士瀛曰:
小兒頭額疼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可服用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
如果身體潮熱,頭目昏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這表示熱氣很盛,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
如果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這是胃中有食物積滯,可服用雙聖丸。
虞摶曰:
小兒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應該發散風寒,可服用大青膏。這屬於表症。
如果是一般的風寒壅塞導致發熱,伴隨鼻涕痰嗽,煩渴,可服用惺惺散。
如果是有風熱裡熱,口中氣熱,大小便赤,飲水不止,並且有下瀉的症狀,可服用大黃丸。
如果大熱飲水不止,但食慾良好,可以輕微服用瀉藥,如果大便自行通暢,就不必再服用瀉藥。因為擔心外熱逼入內,導致胸結危症。
張兼善曰。小兒傷風兼臟者。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咳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臟。虛見故也。如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先和脾。益黃散。而後發散。大青膏。未瘥。調中丸。有下症。大黃丸。後服溫驚丸。傷風腹脹。亦脾臟虛也。當補肺。必不喘。
後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發散。大青膏。傷風吐瀉。白朮散。夾驚傷寒。熱極生風。薄荷散。
白話文:
張兼善曰:
小兒傷風,如果同時傷到內臟,就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 傷心:會出現驚悸。
- 傷肺:會出現胸悶氣亂、喘息、呼吸困難、呼氣長、咳嗽。
- 傷腎:會出現畏光。
針對不同的臟器受損,要分別補益其母臟,因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臟腑虛弱所致。
例如,孩子傷風之後,手腳冰冷,這是脾臟虛弱的表現,應該先健脾,可用益黃散,然後再用大青膏來發散風寒。如果病症未愈,可以用調中丸調理。如果出現腹瀉等下焦症狀,可以用大黃丸治療。病癒後,可以用溫驚丸來安神。
如果孩子傷風之後,出現腹脹,也是脾臟虛弱的表現。應該先補益肺氣,這樣就不會出現喘息。之後再用大青膏發散風寒,並同時補脾,這樣就能消除腹脹。可以用塌氣丸來達到這個目的。
如果孩子傷風之後,出現嘔吐、腹瀉,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
如果孩子傷風之後,又夾雜驚恐、發燒,這是熱極生風的表現,可以用薄荷散來治療。
龐安常曰。小兒傷寒自汗。當補虛。和陰陽。小建中湯減桂加黃耆、人參、地黃。
吳綬曰。小兒傷寒。六經治例皆同。但有胎熱、驚熱、血熱、客熱、寒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熱、傷風熱、痘疹熱。一皆發作。狀似傷寒。要在明辨之耳。況肌體嫩弱。血氣未定。脈法不同。藥劑輕小之別。故略具節要於後。凡小兒病。詳察面色為先。傷寒尤宜加意。
凡食熱傷乳則吐哯。奶瓣不消。口中醋氣。傷食則心下滿硬。噯氣作酸。惡食。右手氣口脈盛。手心熱。手背不熱。肚背先熱。以此別之。凡治小兒傷寒。發熱。必以六君子湯為主。或加神麯、麥芽、山楂、砂仁、香附之類。內實者。加枳實、青皮。熱不解者。加柴胡、黃連、黃芩之類。
白話文:
龐安常說,小兒傷寒自汗,應該補虛、調和陰陽,可以用小建中湯減少桂枝,增加黃耆、人參和地黃。
吳綬說,小兒傷寒,六經治病原則都一樣,但可能會有胎熱、驚熱、血熱、客熱、寒熱、潮熱、痰熱、食熱、變蒸熱、傷風熱、痘疹熱等等,這些症狀都可能發作,看起來像傷寒,但必須仔細分辨。而且孩子身體嬌嫩,氣血尚未穩定,脈象也不同,藥物劑量也應該輕小,所以接下來會簡述一些重點。凡是治療小兒疾病,首先要仔細觀察面色,治療傷寒更應該格外注意。
如果孩子是食熱傷乳,就會出現嘔吐、奶瓣不消化、口中帶有醋味;如果是傷食,就會出現心下滿硬、噯氣酸、厭食、右手氣口脈旺盛、手心熱、手背不熱、肚背先熱,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區分。凡是治療小兒傷寒發熱,應該以六君子湯為主,可以根據情況添加神麴、麥芽、山楂、砂仁、香附等藥物。如果孩子內實,可以加枳實、青皮;如果熱症不能消退,可以加柴胡、黃連、黃芩等藥物。
如無熱。香砂保和丸。凡變蒸發熱。長氣血也。夫變者。氣上。蒸者。體熱也。輕者發熱虛驚。耳冷微汗。唇中有白泡如珠子是也。三日而愈。重者寒熱脈亂。腹痛啼叫。不食。凡乳食即吐哯。五日愈也。凡傷寒發熱。則貪睡眼澀。呵欠煩悶。鼻塞噴嚏。或流清涕。口中氣熱。
咳嗽聲重。或自汗怕風。人參羌活散。其餘治例。宜同傷寒表症例也。要在詳辨而治之耳。凡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翕翕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錢氏曰。男子則面黃體重。女子則面赤喘急憎寒。口中氣熱。呵欠煩悶項急也。大抵傷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左手人迎脈緊盛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發燒,可以服用香砂保和丸。凡是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都是氣血不調引起的。所謂「變」,是指氣往上走;「蒸」,是指身體發熱。輕微的症狀表現為發熱、虛驚、耳朵冰冷、微微出汗、嘴唇上有像珍珠一樣的白泡,三天左右就會痊癒。嚴重的症狀則表現為寒熱交替、脈象紊亂、腹痛哭鬧、拒食,喝奶或吃食物就會嘔吐,五天左右會好。凡是傷寒引起的發熱,病人會嗜睡、眼澀、打哈欠、煩躁、鼻子堵塞、打噴嚏、流清鼻涕、口中氣熱、咳嗽聲音沉重,或者自汗怕風,可以服用人參羌活散。其他治療方法,應該參考傷寒表症的治療原則。重要的是要仔细辨證施治。凡是傷寒,病人會怕冷、肢體僵硬、發熱反反覆復,這是病邪在表面的表現,晝夜不停,必須等到出汗才能缓解。錢氏說,男人會出現面色發黃、身體沉重,女人則會面色發紅、呼吸急促、怕冷、口中氣熱、打哈欠、煩躁、脖子僵硬。總之,傷寒患者手背會發熱,手心卻不熱,左手人迎脈搏緊而有力。
其餘六經治法。同大人傷寒。但藥宜輕小耳。亦有夾驚夾食傷寒。要在詳審。凡痘疹發熱。錢氏曰。腮赤多躁。噴嚏眼澀。呵欠煩悶。時發驚悸。身重發熱。耳尖鼻尖手足稍冷。乍涼乍熱。睡中驚惕。起臥不安。乃其候也。切不可認作傷寒。發汗。蓋覆取汗。則大誤。須仔細辨之。
鰲按。小兒傷寒。雖云六經治例。與大人無異。然畢竟有別。小兒多一切雜症。如前輩所云。固當一一分辨施治。即真屬傷寒。而小兒必夾驚夾食之症為多。故即用六經分治之劑。其中必兼去驚消食之品。方可奏功。至小兒傷寒形症。亦屬有定。如頭痛。體重。鼻塞流涕。喘息。
白話文:
其他六經的治療方法,與成人傷寒相同,但藥物應該輕微小量。也有一些孩子會伴隨驚嚇和飲食不當而患上傷寒,這就需要仔細辨別。
凡是長出痘疹發熱的孩子,錢氏說:臉頰發紅、躁動不安、打噴嚏、眼睛乾澀、打哈欠、煩躁、偶爾心驚膽戰、身體沉重發熱、耳朵尖、鼻尖、手腳稍冷,時冷時熱,睡夢中驚醒,起居不安,這些都是其症狀。千萬不可誤認為傷寒,而用發汗法,蓋著被子取汗,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必須仔細辨別。
鰲按:小兒傷寒,雖然說六經的治療原則與成人相同,但畢竟還是有差異的。孩子們容易出現各種雜症,正如前輩所說,應該一一辨別後施治。即使是真正患上傷寒,孩子們也往往會伴隨驚嚇和飲食不當的症狀。所以,即使使用六經分治的藥方,也要加入安神消食的藥物,才能奏效。至於小兒傷寒的症狀,也有一定的規律,例如頭痛、身體沉重、鼻子堵塞流鼻涕、喘不過氣等等。
頰赤眼澀。或眼赤黃。口乾。咳嗽。噴嚏。或口鼻出水。山根青色。身上寒毛起。或畏人。或惡寒。兩手脈必洪數。凡此等症。皆屬傷寒之候。必明辨之。方不與一切之症相混。而可以傷寒之治為治。而即此等症。亦不必悉具。隨見數症便是。如吳氏詳列諸症。本與傷寒無涉。
今特錄之者。所以別於傷寒。欲醫者知一切諸症之各有形症。便當各隨症治。而可不混於傷寒也。
白話文:
臉頰泛紅,眼睛乾澀,或眼白泛黃,口乾,咳嗽,打噴嚏,或流鼻涕,鼻樑泛青,全身寒毛豎起,或怕人,或怕冷,兩手脈搏跳動快速有力。凡此種症狀,都屬於傷寒的徵兆,必須仔細辨別,才能避免與其他病症混淆,用傷寒的治療方法來治療。即使以上症狀不完全出現,只要有幾個症狀就能判斷。像吳氏所列舉的那些症狀,其實跟傷寒沒有關係。
特地記錄這些症狀,目的是為了區分傷寒和其他疾病。希望醫生能夠知道各種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狀表現,針對不同的症狀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免混淆成傷寒而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