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3)
卷三 (3)
1. 痞結積癖
痞義為閉。結則實哉。始由痰飲。熱蘊如煨。專留腹脅。似盆似杯。營衛氣塞。不能往來。非心下痞。易於宣開。故時脹滿。按則哭哀。飲食減少。寒熱相催。原其所由。脾臟虛羸。久必土敗。變難預推。當須養正。勿但結摧。然痞雖結。未成硬胚。積且致癖。堅實難錘。積因乳哺。
節度多乖。膩滯生冷。停聚難裁。風寒外襲。濕熱中懷。老痰堅結。或系血衃。皆能成積。腹內為災。始同雞卵。逐漸如胎。腹脹且痛。足冷麵灰。亦由脾病。虛實兼該。實則宜攻。虛則宜培。未可概論。未可狐猜。漢東王氏。論積最佳。可治不治。分辨無差。虛中之積。症更難諧。
白話文:
痞症的根本原因是氣機閉塞,積聚則如同實物般堅硬。一開始是由痰飲、熱氣積聚所致,如同用火煨烤一般。這些病邪常留於腹部兩側,形狀如同盆器或杯子。營氣和衛氣受到阻礙,無法正常運作。這與心下痞症不同,容易治療。因此病人時常腹脹,按壓時會發出痛苦的呻吟聲,食慾減退,寒熱交替。追根究底,是因為脾臟虛弱,久而久之,脾土功能衰敗,病情變化難以預測。應當著重於養護正氣,不可一味地攻伐積聚。然而,痞症雖然有積聚,但尚未形成硬塊,若長期積累,就會形成癖症,堅硬如石,難以消散。積聚的形成原因很多,例如乳汁喂養不當、飲食節度失衡、過食肥膩生冷之物、停聚難以消化、風寒外襲、濕熱內蘊、陳舊痰液凝結、血瘀積聚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在腹內形成積聚,造成病患的痛苦。起初積聚如同雞蛋般大小,逐漸增大,如同胎兒一般。病人會出現腹脹、疼痛、足冷、面色蒼白的症狀,這些都是脾臟病變的表現,虛實兼有。實症宜攻,虛症宜補,不可一概而論,不可妄加推測。漢東王氏對於積聚症的論述最為精闢,可以治療各種積聚症,辨別病情準確無誤。虛症中的積聚症,症狀更加複雜難治。
因驚傷食。吐瀉與偕。其脾愈弱。其病難排。取轉不著。積反隱埋。驚疳之候。最易根荄。嬰兒乳積。面色莓苔。口瘡吐哯。腹中塊轠。皆由乳後。偏臥不回。乳滯脅下。結塊而隤。痃癖一症。更屬奇侅。蘊結在腹。成塊如梅。時常叫痛。骨瘦如柴。左脅下痛。痃氣為媒。右脅下痛。
癖氣相偎。俗名龜癆。左右脅叉。此亦脾病。冷氣沉霾。致成是疾。寒熱侵骸。至於傷暑。秋必病痎。寒熱來往。脾胃氣衰。血膜包水。瘧癖如蛙。古人成法。可摩可楷。詳核方治。慎保嬰孩。
白話文:
因為受驚嚇或飲食不當,就會引起嘔吐腹瀉。脾胃原本就虛弱,病症就更難痊癒。病症反覆無常,積聚在體內難以清除。驚嚇導致的疳積病症最容易反复發作。嬰兒乳積,面色青灰,口瘡吐口水,肚子裡有硬塊,都是因為餵奶後姿勢不當,偏向一邊睡,導致乳汁滯留在脇下,形成結塊。痃癖是一種奇特的病症,病症積聚在肚子裡,形成如梅子般大小的硬塊,經常會疼痛,身體瘦得像柴火一樣。左脇下疼痛,是因為痃氣作祟;右脇下疼痛,是因為癖氣作祟。民間俗稱這種病症為「龜癆」。左右脇下都痛,也都是脾胃病變所致。體內寒氣積聚,導致疾病發生。寒熱交替侵襲身體,暑氣侵害,到了秋天就容易得痎瘧病。寒熱交替,脾胃氣虛,血膜包裹着水,就像青蛙一樣。古人有治療的方法,可以用藥物擦拭或敷貼,要仔細辨證施治,謹慎保護孩子。
2. 痞結原由症治
薛己曰。痞結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症百出。當詳參各類以治之。
陳藏器曰。痞者塞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營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熱實之症也。時或發為壯熱。宜聖惠破結散。此方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消。心下堅脹。按之即哭。內有伏熱併成。宜利大便。破結散氣。
白話文:
薛己曰:
痞結若久拖不治,飲食必然減少,脾氣必定虛弱。若久久不愈,必須先以固護胃氣為首要,使正氣充足,積聚之症便能自然消除。若想直接攻破結塊,不僅無法有效消除,反而會損傷脾土。脾土受損,必將衍生百般病症,應詳閱各類醫書,參考治療方案。
陳藏器曰:
痞者,阻塞也。熱氣積聚於胸膈之間,留飲停滯於腹脅之內。因此,營衛氣血無法正常流通,臟腑也無法順暢運行。由脹滿而導致痞結,乃自然之勢。此乃熱實之症也。有時會發作壯熱,宜用聖惠[破結散]。此方用於治療小兒痞結,雖然服用湯藥時能暫時見效,但積滯之物未消,心下仍然堅硬脹滿,按壓則哭泣,內有伏熱並發。宜以通便瀉下,破除結塊,散除氣滯。
3. 積癖原由症治
李仲南曰。積症有傷乳傷食而身體熱者。惟肚熱為甚耳。夜間有熱者。傷積之明驗也。
錢乙曰。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食相類。若不早治。必成癆疳。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法當用藥漸消漸磨之。以其有症癖。故令兒不食。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
曾氏曰。嬰孩積症。皆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飲食不思。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醙臭。此為陳積所傷。如覺一二日。先用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蕩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白話文:
李仲南說,積症有因傷乳傷食而導致身體發熱的,但主要是肚子發熱。夜晚如果發熱,就是積食的明顯徵兆。
錢乙說,小兒患病積癖,都是因為乳食消化不良,積存在腹中,忽冷忽熱,喝水不停,或者喘息咳嗽,與潮食症狀相似。如果不及時治療,必將發展成癆疳。孩子會出現寒熱交替、喝水不止、脅下有硬塊疼痛的症狀,必須用藥物慢慢消解磨散。因為積症癖疾,所以孩子不願意吃飯,脾胃虛弱而導致發熱,因此才會不停喝水。
曾氏說,嬰兒積症,都是因為乳哺不節,過量食用生冷堅硬的食物,脾胃無法消化,食物積聚在中脘部位。又加上受到風寒侵襲,或者夜間睡覺沒蓋好被子,導致頭痛、面黃、身體發熱、眼皮微腫、腹痛脹滿、腳冷肚子熱、嗜睡神昏、食慾不振、嘔吐或乾嘔、口中噯出酸氣、大便稀臭,這就是陳積所造成的傷害。如果感覺只有一兩天,先服用百傷飲發表散寒,然後用當歸散蕩動積滯,接著服用烏犀丸、六聖丸,以重鎮和寬利通便,最後用勻氣散調補脾胃。
陳無擇曰。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如伏梁息賁奔豚痞氣肥氣是也。六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流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㘂啀不生肌肉。發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凡虛中有積者。
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處。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屎青。食積。屎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里白色也。
龔信曰。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痞於中脘。皆乳哺失節。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也。
白話文:
陳無擇曰
小兒五積,是指臟腑氣機運行不暢,積聚在一處而不流通。故稱之為積。如伏梁、息賁、奔豚、痞氣、肥氣都是此類。
六聚,是指六腑之氣停滯聚集。腑屬陽,陽氣流動不停,所以其聚不固定在某一處,發作時則腹部疼痛。
積聚的症狀,皆會出現面黃瘦弱、面色萎黃,肌肉不生長,身形消瘦,甚至出現四肢浮腫,腹部緊繃,倦怠乏力,多為水氣所致。
凡是虛中之積,是指因飲食傷損導致腹瀉,又伴隨嘔吐,久而久之,病症未愈,因此稱之為虛積。
此外,虛中之積,也有積聚卻經常移動,但摸不到確切的位置,積聚仍隱藏在體內,故也稱之為虛中積。如果驚積服用下瀉藥,則大便呈青色;如果是食積,則大便成塊狀。
凡是疳中虛積,是指因疳病導致腹瀉,虛弱狀態持續,疳積未退,故稱之為虛中積。其大便顏色可根據不同原因而有所不同。
龔信曰
癖塊,是指積聚偏於兩脅;痞結,是指積聚於中脘部位。皆因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互搏擊而形成。
陳無擇說
小孩的五積,是指臟腑氣機運行不順暢,造成物質積聚在一處不動,因此稱為積。例如伏梁、息賁、奔豚、痞氣、肥氣等都是這種情況。
六聚,是指六腑的氣機停滯聚集。六腑屬陽,陽氣流動不停,因此聚集位置不定,發作時會出現腹痛。
積聚的症狀,包括面黃消瘦、面色萎黃、肌肉不生長、身形消瘦,甚至出現四肢浮腫、腹部緊繃、倦怠乏力,這些多半是水氣造成的。
虛中之積,是指因飲食傷損導致腹瀉和嘔吐,長期未愈,因此稱為虛積。
此外,虛中之積,也有積聚卻經常移動,但摸不到確切位置,積聚仍隱藏在體內,因此也稱之為虛中積。如果驚積服用下瀉藥,大便會呈青色;如果是食積,大便會成塊狀。
凡是疳中虛積,是指因疳病導致腹瀉,虛弱狀態持續,疳積未退,因此稱為虛中積。其大便顏色會根據不同原因而有所不同。
龔信說
癖塊,是指積聚偏於兩脅;痞結,是指積聚於中脘部位。這些都是由於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互搏擊而形成的。
4. 諸積分辨
王肯堂曰。乳積者。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兼面青黃。發熱作渴。多睡口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開胃後。用牛黃丸取下乳積。後用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食積者。肚硬而熱。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
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氣積者。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營衛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相夾調理。驚積者。時時泄清水如米泔。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先解散。
白話文:
王肯堂說:乳積的症狀就是吐出或排出乳汁,並且帶有酸臭味。這是因為嬰兒啼哭不止,急忙餵食乳汁,導致乳汁停滯不消化而造成的。此外,乳積的孩子還會出現臉色青黃、發熱口渴、嗜睡、口瘡等症狀,並且逐漸變得消瘦,腹部會摸到結塊,無法消散。茅先生會先用丁香散開胃,再用牛黃丸將乳積排出,之後再服用勻氣散調理,常服健脾散,就能痊癒。
食積的症狀是肚子硬而發熱,或者腹瀉或者嘔吐。這是因為飲食過飽,飽食後就睡覺造成的。茅先生會用牛黃丸將食積排出,之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就能痊癒。
氣積的症狀是面色黃白,不願意進食,腹痛哭鬧,排泄物像蟹屎一樣。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時間久了而造成的。茅先生會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三種藥物合在一起調理。
驚積的症狀是時常腹瀉,排出清水狀的糞便,像米泔水一樣。這是因為受到驚嚇,又同時伴有積滯而造成的。孩子會煩躁不安,經常發脾氣。治療時先用解散方藥來散寒解積。
用百解散。後理積。烏犀丸、三稜散、醒脾散。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愈。熱積者。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響。茅先生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鎮心丸、天竺黃散、愈。
白話文:
使用百解散方劑治療後,調理積食。再使用烏犀丸、三稜散、醒脾散,以寧心安神、化解積食。同時也要注意補氣益胃,並控制冷乳。經過這些治療,病人就能自行痊癒。
若病人屬於熱積,則會出現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嚨閉塞、腮腺腫大、咽喉中痰液發響等症狀。茅先生會使用奪命散將熱毒和痰液吐出,之後再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身體。病人可以長期服用鎮心丸、天竺黃散,最終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