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幼科釋謎》~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痞結積癖

痞義為閉。結則實哉。始由痰飲。熱蘊如煨。專留腹脅。似盆似杯。營衛氣塞。不能往來。非心下痞。易於宣開。故時脹滿。按則哭哀。飲食減少。寒熱相催。原其所由。脾臟虛羸。久必土敗。變難預推。當須養正。勿但結摧。然痞雖結。未成硬胚。積且致癖。堅實難錘。積因乳哺。

節度多乖。膩滯生冷。停聚難裁。風寒外襲。濕熱中懷。老痰堅結。或系血衃。皆能成積。腹內為災。始同雞卵。逐漸如胎。腹脹且痛。足冷麵灰。亦由脾病。虛實兼該。實則宜攻。虛則宜培。未可概論。未可狐猜。漢東王氏。論積最佳。可治不治。分辨無差。虛中之積。症更難諧。

因驚傷食。吐瀉與偕。其脾愈弱。其病難排。取轉不著。積反隱埋。驚疳之候。最易根荄。嬰兒乳積。面色莓苔。口瘡吐哯。腹中塊轠。皆由乳後。偏臥不回。乳滯脅下。結塊而隤。痃癖一症。更屬奇侅。蘊結在腹。成塊如梅。時常叫痛。骨瘦如柴。左脅下痛。痃氣為媒。右脅下痛。

癖氣相偎。俗名龜癆。左右脅叉。此亦脾病。冷氣沉霾。致成是疾。寒熱侵骸。至於傷暑。秋必病痎。寒熱來往。脾胃氣衰。血膜包水。瘧癖如蛙。古人成法。可摩可楷。詳核方治。慎保嬰孩。

2. 痞結原由症治

薛己曰。痞結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症百出。當詳參各類以治之。

陳藏器曰。痞者塞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營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熱實之症也。時或發為壯熱。宜聖惠破結散。此方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消。心下堅脹。按之即哭。內有伏熱併成。宜利大便。破結散氣。

3. 積癖原由症治

李仲南曰。積症有傷乳傷食而身體熱者。惟肚熱為甚耳。夜間有熱者。傷積之明驗也。

錢乙曰。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不止。或喘而嗽。與潮食相類。若不早治。必成癆疳。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法當用藥漸消漸磨之。以其有症癖。故令兒不食。脾胃虛而發熱。故引飲也。

曾氏曰。嬰孩積症。皆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飲食不思。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醙臭。此為陳積所傷。如覺一二日。先用百傷飲發表。次當歸散蕩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調補。

陳無擇曰。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如伏梁息賁奔豚痞氣肥氣是也。六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流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㘂啀不生肌肉。發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凡虛中有積者。

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處。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屎青。食積。屎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里白色也。

龔信曰。癖塊者。僻於兩脅。痞結者。痞於中脘。皆乳哺失節。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也。

4. 諸積分辨

王肯堂曰。乳積者。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兼面青黃。發熱作渴。多睡口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開胃後。用牛黃丸取下乳積。後用勻氣散。常服健脾散。即愈。食積者。肚硬而熱。或瀉或嘔。因飲食過飽。

飽後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黃丸取積。後用勻氣散調理。常服萬靈丸即愈。氣積者。面色黃白。不進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營衛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萬靈丸、勻氣散、醒脾散相夾調理。驚積者。時時泄清水如米泔。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唧。常以生嗔。先解散

百解散。後理積。烏犀丸三稜散、醒脾散。寧驚化積。壯氣和胃。仍節冷乳。自愈。熱積者。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痄腮。咽中涎響。茅先生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常服鎮心丸天竺黃散、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