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二 (5)
卷二 (5)
1. 疳病原由症治
常服化積治疳。仍各投本臟調理之劑。寧心、茯神湯。調肝、耆歸湯。調脾、參苓白朮散。補肺、補肺散。補腎、調元散。庶各得其宜。前症不致再作。
葉桂曰。幼兒斷乳納食。值夏月脾胃主氣。易於肚膨泄瀉。頭及手足心熱。形體日瘦。或煩渴善食。漸成五疳積聚。當審體之強弱。病之新久。有餘者當疏胃清熱。食入糞色白。或不化。當健脾佐消導清熱。若濕熱內郁。蟲積腹痛。導滯驅蟲。微下之。緩調。用肥兒丸之屬。
稚年五疳。猶大方五癆。雖方書有五臟之分。是症夏令為多。固從脾胃。蓋小兒乳食雜進。運化不及。初斷乳後。果腥雜進。氣傷滯聚。致熱蒸於裡。肌肉消瘦。腹大肢細。名曰丁奚。或善食。或不嗜食。或渴飲無度。或便瀉白色。久延不已。多致凶危。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滯。
治法初用清熱和中分利。次則疏補化運。一定之理。
白話文:
經常服用化積的藥物來治療疳病。同時,仍然要根據各個臟腑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調理藥方。例如:安定心神的,用寧心、茯神湯;調理肝臟的,用耆歸湯;調理脾臟的,用參苓白朮散;補益肺臟的,用補肺散;補益腎臟的,用調元散。這樣才能使各個臟腑得到適當的調養,之前的病症才不會再次發作。
葉桂說,幼兒斷奶後開始進食,正值夏季,脾胃的運化功能比較旺盛,容易出現腹脹、腹瀉、頭部和手腳心發熱、身體日漸消瘦等症狀。有的還會出現煩躁口渴、食慾旺盛等情況,這些逐漸會發展成五疳的積聚。應當仔細辨別幼兒體質的強弱,以及病程的新舊。如果是實證,應當疏理胃氣、清除熱邪。如果大便顏色發白,或者食物無法消化,就應當健脾,同時輔以消食導滯、清除熱邪的藥物。如果是濕熱內鬱,或是體內有蟲積而導致腹痛,就應當導滯驅蟲,稍微用瀉下的藥物,然後慢慢調理,可以使用肥兒丸之類的藥物。
幼兒的五疳,就像成人的五勞一樣,雖然醫書上有分五臟來論述,但這個病症在夏天最為常見,主要還是從脾胃方面來治療。因為小孩子乳食雜亂,運化不及。剛斷奶後,如果食用水果、腥味等雜物,就會傷到脾胃之氣,導致氣滯不通,進而化熱在體內蒸騰,使肌肉消瘦,腹部腫大,四肢細小,這種情況稱為丁奚。有的孩子會食慾旺盛,有的則不愛吃飯,有的會口渴喝水不止,有的會大便泄瀉白色。如果長期這樣,大多會導致危險的狀況。應該忌食生冷、腥味、肥膩、難以消化的食物。
治療方法:初期用清熱和中、利濕的藥物,其次再用疏通、補益、運化的藥物。這是一個固定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