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釋謎》~ 卷三 (4)
卷三 (4)
1. 腹痛腹脹
腹痛腹脹,病屬中宮,臟氣相擊,邪正交攻,挾寒挾熱,症見不同。曰食曰積,壅滯於胸,有虛有實,其故難窮。二病之因,各以類從。
先詳腹痛,勢若攻中。脾虛氣冷,胃虛嘔噦,虛熱面黃,實熱面紅。食積便臭,蠱積沫涎。肝木乘脾,兩脅恫恫,寒水侮土,瀉利重重。脾氣下陷,重墜如鍾。脾來克腎,少腹如舂,盤腸內吊,腰曲猶弓。啼哭唇黑,由於肝風。亦有鎖肚,硬如石塊;撮口面青,初生懵懂:此二症者,患之實凶。以上種種,務通其中。
次詳腹脹,痞氣填胸,悶亂喘滿,下則倥侗。不喘虛痞,誤下疲憊。土虛及肺,金氣銷熔,目胞腮腫,內及喉嚨。或緣病後,脈細朦朧;或緣痰食,膈滿肚壅;或緣熱結,壯熱若烘;或緣寒積,肢冷涎唾。啼哭哺露,無辜病叢,頭小腹大,黃瘦其躬,乃脹之重,病氣日充。審其根原,毋俾病隆,為補為瀉,當可病松,莫作等閒,用拯幼童。
白話文:
腹痛和腹脹,這兩種疾病都發生在身體的中部,是內臟的氣相互衝擊,正氣和邪氣互相對抗所導致的。有的會夾雜寒氣,有的會夾雜熱氣,因此症狀表現各不相同。有的因為飲食積滯,有的因為腸胃積食,這些都會阻塞在胸部,病情有虛弱也有強盛,病因很難徹底了解。這兩種疾病的病因,要根據不同情況來歸類。
先說腹痛,如果腹痛的狀況像是在攻擊身體內部,很可能是脾虛導致氣冷,胃虛則會出現嘔吐。虛熱會使人臉色發黃,實熱則會使人臉色發紅。飲食積滯會導致大便惡臭,寄生蟲積聚會使大便出現泡沫。肝木之氣過旺而影響到脾,會使兩脅疼痛。寒水之氣過盛而欺侮脾土,會導致嚴重腹瀉。脾氣虛弱下陷,會使腹部感覺沉重像鐘一樣。脾氣反過來影響到腎,會使下腹部像搗米一樣疼痛。腸道絞痛、內縮,腰彎得像弓一樣。如果小孩哭鬧不停、嘴唇發黑,那是因為肝風。也有可能出現腹部僵硬像石頭一樣,嘴巴緊閉、臉色發青,這是初生嬰兒的症狀,這些都是很凶險的疾病。以上所說的種種情況,務必要徹底了解。
接下來說腹脹,腹部脹滿,感覺悶亂、呼吸急促、腹部脹滿,下腹部則空虛無物。如果只是脹滿但不喘氣,那是虛症,如果誤用瀉藥反而會使身體更加虛弱。脾土虛弱也可能影響到肺,使肺氣衰弱。眼睛浮腫,腮部腫脹,甚至腫到喉嚨。
有的因為生病後,脈象虛弱模糊;有的因為痰飲或食物積滯,導致胸膈阻塞、腹部脹滿。有的因為熱邪積聚,導致高熱像火烤一樣;有的因為寒邪積聚,導致四肢冰冷、流口水。這些病症通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嬰幼兒身上,讓他們無辜生病。如果小孩頭小腹大,身體又黃又瘦,那是腹脹很嚴重的表現,病情正在日益加重。務必要詳細檢查病因,不要讓病情繼續惡化。要根據病情選擇補或瀉的方法,這樣才能讓疾病緩解。不要輕視這些疾病,要盡力去治療這些幼小的孩童。
2. 腹痛原由症治
錢乙曰:小兒積痛、食痛、虛痛、蟲痛,大同小異。惟蟲痛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症用藥。蟲與癇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宜安蟲散。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病,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蟲,法當安蟲為主;若因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因寒而動者,理中湯加烏梅、川椒;因熱而動者,五苓散加烏梅。
曾氏曰:蟲痛,小兒多有之。其症心腹痛,叫哭,倒身撲手,嘔吐清水涎沫,面青黃,時作時止,口唇紫黑色者,是蛔厥也,宜安蟲散、安蟲丸。
譚殊聖曰:小兒腹痛,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挾熱而痛,必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七氣湯加桂,調蘇合丸。冷甚變症,則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若內吊痛,則鉤藤散,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皆要藥也。
白話文:
錢乙說,小兒腹痛有積食引起的痛、飲食引起的痛、虛弱引起的痛、寄生蟲引起的痛,這些情況大同小異。只有寄生蟲引起的痛,會出現口中無味且自行流口水的現象。治療上要根據不同症狀用藥。蟲痛和癲癇症狀有些相似,小兒本身體質就虛弱,所以胃虛寒冷時,蟲會動而引起心痛,這和癲癇症狀略像,但眼睛不會斜視,手也不會抽搐。應該使用安蟲散來治療。另外,胃受到過冷或過熱的刺激,也會引起蟲病,可能只有輕微疼痛或不痛,卻突然吐出蟲。治療上應該以安蟲為主,如果因為治蟲反而傷害了胃氣,那是絕對不行的。如果是因為寒冷而導致蟲動,可以用理中湯加烏梅、川椒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熱而導致蟲動,可以用五苓散加烏梅來治療。
曾氏說,蟲痛在小兒中很常見,症狀是心腹疼痛、哭鬧、身體倒地亂抓、嘔吐清水和口水、臉色青黃、時痛時止,如果嘴唇出現紫黑色,就是蛔蟲引起的厥症,應該用安蟲散或安蟲丸來治療。
譚殊聖說,小兒腹痛多是因為邪氣和正氣相互攻擊,與臟腑之氣相互衝突而引發。可以用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來治療效果最好。如果是因為挾熱而引起的疼痛,一定會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四肢煩躁、手腳心發熱,可以用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挾冷而引起的疼痛,一定會臉色發白或發青、手腳冰冷,可以用七氣湯加桂來治療,再調服蘇合丸。如果寒冷症狀嚴重到出現變症,就會臉色暗沉、嘴唇發黑、指甲發青。如果是腹內絞痛,可以用鉤藤散來治療,其餘情況則可以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重要的藥方。
3. 盤腸內吊痛
婁全善曰: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吊痛;面㿠白,不思食,為胃冷痛;面赤唇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酸臭,為積痛;口痰而沫自出,為蟲痛。然皆不如內吊之甚也。
吳綬曰:小兒腹痛,曲腰乾啼,面青白,唇黑肢冷,大便色青不實,名盤腸內吊痛。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蔥白熨臍腹間,良久,尿自出,其痛立止。續用乳香散。
白話文:
婁全善說:彎著腰,乾嚎哭泣卻沒有眼淚的,這是盤腸內吊痛。臉色蒼白,不想吃東西,這是胃寒引起的疼痛。臉色發紅,嘴唇乾焦,大便黃色的,這是熱引起的疼痛。臉色黃白,大便酸臭的,這是積食引起的疼痛。口中吐痰沫,這是蟲引起的疼痛。但這些疼痛都不如內吊痛來得嚴重。
吳綬說:小兒腹痛,彎著腰乾啼,臉色青白,嘴唇發黑,四肢冰冷,大便顏色青色不成形,這叫做盤腸內吊痛。趕緊煎蔥湯來清洗他的腹部,用蔥白揉搓並熱敷肚臍和腹部之間,過一會兒,尿液自然排出,疼痛就會立刻停止。接著再用乳香散來治療。
4. 鎖肚痛
曾氏曰。有鎖肚痛者。嬰兒一月後。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氣俱冷是也。始因斷臍帶不緊。為冷風所乘。症甚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投之。久則難治。更參考臍風症。
白話文:
曾先生說,有一種叫做「鎖肚痛」的病症,指的是嬰兒滿月後,突然之間無法順利喝奶,肚子硬得像石頭一樣,顏色紅得像朱砂,嘴巴緊縮著哭,臉色發青、嘴唇發黑,手腳和口中的氣息都冰冷。這種情況一開始是因為剪斷臍帶時沒有綁緊,被寒冷的風邪侵襲所導致,病情非常危急。可以使用白芍藥湯和烏梅散來治療,但如果拖太久才治療,就會難以痊癒。應該同時參考「臍風」這種病症的相關資訊。
5. 腹脹原由症治
錢乙曰:腹脹,由脾胃氣虛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誤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宜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
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若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氣上行於四肢面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淫於肺,即大喘也,宜塌氣丸。病愈,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下之。蓋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後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張云岐曰:小兒熱結於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用瀉青丸。
白話文:
錢乙說,腹脹是因為脾胃氣虛所導致的。如果是實證的腹脹,會感到胸悶、心煩意亂、氣喘,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瀉藥來治療,例如紫霜丸。如果腹脹但不喘,那就是虛證,不能用瀉藥。如果誤用瀉藥,會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氣會往上跑到肺部。肺和脾是母子關係,如果兩者都虛弱,肺主管的眼睛周圍和臉頰等處就會腫脹,脾主管的四肢則會出現黃色。這時候應該服用塌氣丸慢慢地消腫,如果沒好,就逐漸增加藥丸的數量。絕對不可以用丁香、木香、橘皮、豆蔻等溫熱散氣的藥物來治療。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脾虛導致氣還沒能出來,所以雖然腹脹卻不喘,這種情況可以用溫散的藥物治療,讓氣上下疏通,就會好轉。如果氣已經往上跑到肺部,代表脾胃內部虛弱,常常會產生虛氣,跑到四肢和臉部。小兒容易在虛實之間轉換,脾虛的話就不能適應寒熱的變化,吃寒涼的食物會產生冷積,吃溫熱的食物則會產生熱症。要了解這一點,不要搞錯了。胃長時間虛熱,容易產生黃疸病,或者喝水不止。脾虛不能制約腎,
氣就隨著肺往上跑到四肢和臉部,腫得像水腫一樣。腎氣如果瀰漫到肺部,就會造成嚴重氣喘。應該服用塌氣丸,病就好了。如果臉色還沒恢復紅潤,是因為虛弱還沒恢復的緣故。治療小兒虛證引起的腹脹,先服用塌氣丸,如果沒好,腹內有食物積聚和大便結塊,小便黃,有時稍微氣喘,脈象沉伏而有力,有時會喝水,能吃東西,這種情況就可以用瀉藥來治療。因為脾氣是先虛後才產生積聚,所以治療上應該先補脾,然後再用瀉藥,之後再補脾,這樣就會好。不可以補肺,以免產生虛喘。
張云岐說,小兒體內有熱結,導致腹脹、高燒、大便赤黃、煩躁不安,應該使用瀉青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