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山人醫案

《也是山人醫案》:一部清代醫家的臨床實錄與其特色

《也是山人醫案》是清代醫家也是山人(字子真,號也是山人或玉山道人,江西南昌人)所著的一部醫案集。醫案作為中醫學術傳承和臨床經驗積累的重要載體,歷來受到醫家的重視。清代是醫案著作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山人醫案》作為其中之一,被收錄於《珍本醫書集成》,足見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價值與地位。這部醫案集涵蓋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多科病證,內容可謂豐富,尤以內科病案佔絕大部分。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梳理與分析,得以一窺也是山人這位清代醫家的臨床思路、用藥習慣及其醫學特色。

時代背景與醫案的意義

清代中醫學術呈顯多元發展的局面,流派紛呈,理論與臨床實踐並重。醫案的撰寫與整理在這一時期尤為興盛,許多名醫都留下了自己的醫案集。醫案不僅是記錄醫家診治過程和經驗的文獻,更是連接醫學理論與臨床實際的橋樑。它詳細記載了患者的病情、醫家的辨證分析、立法處方、用藥情況乃至療效轉歸(儘管《也是山人醫案》在這方面有所欠缺),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範例和借鑒。通過研讀醫案,可以學習前人的辨證思路、用藥配伍技巧以及對複雜病情的處理方法。

《也是山人醫案》的內容概述與結構特點

根據介紹,本書收錄了也是山人診治的眾多病案,涉及範圍廣泛。從提供的部分章節內容來看,主要聚焦於內科常見且複雜的病證,如中風、肝氣、眩暈、頭風、虛勞、咳嗽、吐血等。這些病證在臨床上多變化,往往涉及多個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是考驗醫家辨證論治能力的典型案例。

本書的結構相對簡潔,每個病案通常包括患者的年齡、姓氏(或僅姓氏)、主要病情描述、脈象舌苔概況、醫家辨證結論及立法(通常較簡略)、所用方劑及其藥物組成與劑量。例如,中風案「蘇(五一)肝腎久衰。內風襲絡。脈象緩大。肢體麻木。舌強言謇。此屬痱中之象。陰氣不主上承。當重培其下。兼佐熄風。」緊接著便是具體的方藥。這種格式清晰明了,直接呈現了醫家面對具體病情時的診斷結果和處方。

然而,這種結構也直接導致了本書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局限性:記錄較為簡略。書中多數案例僅列出初診的辨證和方藥,缺乏對病情演變、後續診治(如二診、三診)、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加減變化以及最終治療效果的詳細記載。這使得讀者難以全面了解一個病證從發生到緩解或痊癒的全過程,也無法深入探究醫家在治療不同階段的策略調整。

辨證思路與治療特色

從提供的案例內容中,可以觀察到也是山人在辨證論治方面的一些特色。

  1. 注重肝腎與虛損: 在中風、眩暈、虛勞、吐血等案例中,肝腎功能失調和陰精虧損是經常提及的病機關鍵。例如,中風案例強調「肝腎久衰,內風襲絡」、「晚年肝腎氣衰,陰液無以上供」,治療上突出「重培其下,兼佐熄風」或「滋陰熄風」。虛勞案例更是直接圍繞「二氣交衰」、「陰損未復」、「下焦元海已竭」、「二氣已偏」等虛損病機展開,治療多用大劑量滋補肝腎、填精益氣之品,如熟地、杞子、阿膠、萸肉、山藥、人參、黃耆、胡桃肉、河車膠等。這體現了也是山人對慢性、虛損性疾病的重視,並將肝腎功能作為整體健康的基石。

  2. 靈活運用熄風與鎮陽: 針對內風擾動引起的眩暈、頭風、中風等症狀,也是山人善於運用熄風、鎮肝、潛陽的藥物。例如,眩暈和頭風案例中頻繁出現蒺藜、鉤藤、羚羊角、天麻等熄風藥。肝氣案例中因「肝陽鬱勃」、「陽神失守」而出現神昏、妄見,則採用「鎮陽法」,配伍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潛陽之品。這表明也是山人並不拘泥於一味熄風,而是根據肝陽、肝風的具體情況,或佐以滋陰(如滋陰熄風方),或配合重鎮,方法較為靈活。

  3. 重視氣機調暢與脾胃: 儘管肝腎虛損是常見病機,但氣機鬱滯、脾胃功能亦被關注。肝氣案例的嗔怒傷肝、氣機不暢,治療用鬱金、橘紅等理氣藥。咳嗽案例中提及「中焦已痞」、「肺氣以下行為順」、「胃氣方蘇」、「扶土生金」,顯示了肺與脾胃的密切關係,治療上或用枇杷葉、冬瓜子順肺氣,或用建曲、苡仁、於術、黨參等健脾益氣。吐血案例中強調「諸氣皆以下行為順」,採用降氣法止血(如蘇子、鬱金、降香)。這說明也是山人在治療時,能在顧護根本(肝腎虛損)的同時,兼顧氣機升降與脾胃運化。

  4. 多樣化的咳嗽治療: 咳嗽案例數量較多,且辨證思路豐富,涵蓋了外感風溫、內傷痰濕、胃氣上逆、肺胃陰虛、營衛俱虛、肝火犯肺等多種情況。治療方法也隨之變化,從輕宣外邪(桑葉、杏仁、桔梗)到肅肺降氣(枇杷葉、冬瓜子)、滋養肺胃(沙參、麥冬、玉竹、川斛)、溫肺化飲(麻黃、桂枝)、和胃降逆(旋覆花、半夏、代赭石)、調補氣血(黃耆建中湯加減)、理氣活血化痰(蘇子、鬱金、桃仁)等。這充分體現了「同病異治」的原則,以及也是山人對咳嗽這一常見病證的深入理解和靈活處理能力。

  5. 用藥精煉與配伍活潑: 如本書介紹所述,也是山人的用藥頗為精煉,單味藥物不多,處方組成相對簡潔。同時,配伍比較活潑,沒有拘泥於固定的經方框架,而是在經典理論指導下,根據具體病情需要進行藥物組合與加減。例如,治療肺癰的藥物配伍(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桑白葉、麥冬、百合、甘草)就體現了清熱解毒、滋陰潤肺、排膿的思路。虛勞案例中,針對不同的虛損側重,用藥組合差異明顯。這種精煉活潑的風格,既反映了醫家對藥性的熟悉和把握,也便於藥物的煎服和吸收,可能是其臨床經驗的體現。

局限性分析

正如本書介紹中所指出的,《也是山人醫案》最主要的局限在於記錄簡略和辨證分析、立法論述的不足或不夠清楚。

  1. 記錄簡略的影響: 由於缺乏病情的詳細變化、治療過程記錄以及療效轉歸,讀者很難判斷特定方劑的實際療效如何,也無法了解醫家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應對。對於學習者而言,這限制了對整個診療過程的完整認識,也難以從中學習到隨證加減和處理複雜局面的經驗。這使得本書更像是一份「處方集錦」,而非詳實的臨床「醫案報告」。

  2. 辨證分析和立法論述的不足: 雖然每個案例都有簡短的辨證結論(如「肝腎久衰,內風襲絡」),但缺乏詳細的分析過程,未能闡明是如何從四診信息(望聞問切,書中通常只記脈象舌苔)推導出這一結論的。立法部分也往往只是一句話概括(如「重培其下,兼佐熄風」),沒有深入論述為何採用這一法則,以及方藥是如何體現這一法則的。這使得讀者只能看到「結果」(辨證結論和方藥),而無法深入理解醫家做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對於初學者或希望深入理解醫家思路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學習上的障礙。

學術價值與臨床應用建議

儘管存在記錄簡略等不足,《也是山人醫案》仍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首先,它是研究清代中醫臨床實踐的一手資料。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了解當時醫家對一些常見病證的認識和處理方法,以及當時藥物的應用情況。這對於研究中醫藥學史、了解特定時期醫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流派具有參考意義。

其次,本書提供了許多精煉且配伍活潑的臨床驗方。對於有一定中醫基礎的臨床醫生而言,可以從中汲取用藥經驗和配伍思路,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進行驗證和借鑒。書中對某些疑難病證(如虛勞晚期、複雜咳嗽等)的處理,尤其對肝腎虛損和內風的重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方向。

然而,由於其顯著的局限性,如書末評價所言,在臨床應用時,絕對不能孤立地使用本書中的方劑。應當:

  • 結合其他醫學著作: 研讀本書時,應當參考同時期或其他著名醫家的醫案、醫論、方書等,對照學習,以彌補本書辨證論述的不足。
  • 結合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最重要的是,必須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全面、細緻的四診合參,獨立進行辨證分析,確立治療原則(立法),然後根據原則選擇合適的方藥。絕不能照搬書中方劑,因為書中的辨證信息不全,且缺乏對患者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的記錄。每個患者的情況都是獨特的,必須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靈活處方。
  • 深入研究方藥組成: 對於書中感興趣的方劑,應深入研究其組成藥物的藥性、歸經、配伍意義,理解其背後的治療原理,而非僅僅記住藥物組合。

總結

《也是山人醫案》作為一部清代醫案集,是也是山人這位醫家臨床經驗的積澱。它以其廣泛的病案涵蓋面、精煉活潑的用藥配伍,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實錄樣本。書中對肝腎虛損、內風、氣機失調等病機的重視,以及相應的治療思路,體現了其獨特的醫學見解。然而,記錄簡略、辨證論述不足是其明顯的不足,這限制了本書在教學和直接臨床應用方面的便利性。因此,研讀和使用本書時,應以批判和學習的態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醫學術背景中進行理解,結合自身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方能真正從中獲益,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學術。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清代一位醫家如何在具體實踐中運用中醫理論,儘管這扇窗口的視野並不完全開闊,但其中折射出的光芒,仍值得我們去探尋和體味。


中風

肝氣

眩暈

頭風

虛勞

咳嗽

吐血

失音

肺痿

遺精

小便不通

小便不禁

脾胃

木乘土

腫脹

積聚

噎膈反胃

關格

噯氣

嘔吐

吐蛔

腸痹

便秘

肺痹

胸痹

呃逆

黃疸

中寒

風溫

溫熱

冬溫伏邪

暑 (1)

暑 (2)

癍疹

痰飲

肝火

不寐

嘈雜

三消

脾痹

泄瀉

便血

霍亂

脫肛

痙厥

癲癇

腳氣

頭痛

心痛

胃脘痛

脅痛

腹痛

肩痛

背痛

臂痛

腰痛

腿痛

足痛

瘡瘍

咽喉

調經

經閉

淋帶

崩漏

胎前

產後 (1)

產後 (2)

癥瘕

熱入血室

臟躁悲傷

痧疹

吐瀉

癇痙厥

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