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山人醫案》~ 泄瀉
泄瀉
1. 泄瀉
朱(三二)暑濕內踞。脘悶泄瀉。議通三焦。
白話文:
因為暑濕困在體內,導致胸口悶和腹瀉,應該調理三焦。
藿香葉(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赤苓(三錢),飛滑石(三錢),木瓜(一錢),南楂炭(一錢五分),炒厚朴(二錢)
姚(三五)暑邪內郁。脾胃不和。泄瀉。
白話文:
藿香葉(6克),半夏(9克),赤苓(18克),滑石(18克),木瓜(6克),山楂炭(9克),炒厚朴(12克)
藿香(一錢),炒扁豆(三錢),茯苓(三錢),南楂炭(一錢五分),木瓜(一錢),澤瀉(一錢),厚朴(一錢),廣皮(一錢),炒砂仁(五分)
倪(十三)稟質最薄。滑泄不止。
白話文:
藿香(6 克),炒扁豆(18 克),茯苓(18 克),南楂炭(9 克),木瓜(6 克),澤瀉(6 克),厚朴(6 克),廣陳皮(6 克),炒砂仁(3 克)
焦白朮(二錢),炒焦穀芽(一錢五分),茯苓(三錢),益智仁(五分),廣皮(一錢),澤瀉(一錢),厚朴(一錢),薑炭(三分)
徐(五歲)潮熱泄瀉。口渴已久。脫肛初愈。
白話文:
炒焦的白朮(2錢),炒焦的穀芽(1錢5分),茯苓(3錢),益智仁(5分),廣陳皮(1錢),澤瀉(1錢),厚朴(1錢),薑炭(3分)
煨葛根(八分),大神麯(一錢五分),豬苓(一錢),焦於術(一錢五分),淡芩(一錢),澤瀉(一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大麥芽(一錢)
湯(六歲)泄瀉腹痛。嘔惡頭汗。在沖年總屬脾胃氣餒。從經旨後泄腹痛例。擬建中滲濕方。
白話文:
烘乾後的葛根(8 份)、大山藥(1.5 份)、豬苓(1 份)、焦炙草(1.5 份)、黃芩(1 份)、澤瀉(1 份)、炒製過的芍藥(1.5 份)、大麥芽(1 份)
焦白朮(一錢五分),炒扁豆(三錢),茯苓(三錢),苡仁(二錢),木瓜(一錢),澤瀉(一錢),南楂炭(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白話文:
焦白朮一錢五分、炒扁豆三錢、茯苓三錢、苡仁二錢、木瓜一錢、澤瀉一錢、南楂炭一錢五分、廣皮一錢。
又,泄瀉腹痛。嘔惡頭汗。全是脾胃病。前服建中滲濕之劑。瀉痛悉減。噁心汗泄仍在。經云。諸嘔吐逆。皆屬於火。恐脾傳腎。而變焉滯下之患。仿仲景瀉心湯意。
白話文:
另外,泄瀉腹痛,嘔吐噁心頭出汗,這些都是脾胃方面的疾病。先前服用健脾滲濕的藥物,腹瀉疼痛都減輕了,但噁心、出汗、泄瀉的症狀仍然存在。經典中說:各種嘔吐反流,都與火熱有關。擔心脾虛傳給腎,而導致下痢的後遺症。仿效仲景的「瀉心湯」的思路。
炒小川連(四分),製半夏(一錢五分),吳萸(七分),炮淡黃芩(一錢),木瓜(炒,一錢),茯苓(二錢),生白芍(一錢五分)
葉(三八)脾腎兩衰。腹鳴晨泄。陽微所致。
白話文:
炒小川連(16克),製半夏(6克),吳茱萸(3克),炮淡黃芩(4克),炒木瓜(4克),茯苓(8克),生白芍(6克)
淡吳萸(七分),淡補骨脂(一錢),建蓮(三錢),煨肉果(三分),炒菟絲餅(一錢五分),山藥(炒,二錢),茯苓(三錢),五味子(一錢五分)
白話文:
淡味吳茱萸(7克),淡補骨脂(10克),建蓮(30克),煨過的肉桂(3克),炒過的菟絲子(15克),炒過的山藥(20克),茯苓(30克),五味子(15克)
王(三八)前議扶胃疏瘀方。瘕瀉大減。少腹微痛。腰微酸楚。寤而少寐。惡露已淨。督虛背寒。總屬妊去液傷。絡脈空隙。投溫防燥。過潤恐清。均非產後至當之法。然瘕泄已減。殆非溫下之品。無以入於至陰之地。擇其溫而不燥。潤而不清者。治之自有並行不悖之妙。
白話文:
之前提過的「扶胃疏瘀方」,患者的腹瀉大為減少。但小腹仍然隱隱作痛,腰部也有點痠痛。晚上醒來時睡不著,惡露已經乾淨。督脈虛弱,背部感覺寒冷。這些症狀總的來說都是因為生產後體液流失,經絡空虛所致。應該用溫和滋潤的藥物來治療,過於滋潤會導致清寒,這都不符合產後調養的原則。但是患者的腹瀉已經減少,所以不太適合使用溫熱下行的藥物。因為這類藥物難以進入陰寒的部位。選擇既溫和又不乾燥,既滋潤又不清寒的藥物。這樣治療既能達到治療目的,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鹿角霜(三錢),炒香菟絲餅(一錢),茯苓(三錢),當歸(一錢五分),杜仲(炒,二錢),炙草(五分),炒黑小茴(六分),小生地炭(三錢),遠志(炒,四分)
白話文:
- 鹿角霜(9克)
- 炒香菟絲餅(3克)
- 茯苓(9克)
- 當歸(4.5克)
- 炒杜仲(6克)
- 炙甘草(1.5克)
- 炒黑小茴香(1.8克)
- 小生地炭(9克)
- 炒遠志(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