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山人

《也是山人醫案》~ 瘧

回本書目錄

1.

李(十一)暑濕內郁成瘧。前投涼解方。牙宣血溢已止。脈象稍平。而寒已減。熱未退。脘悶舌白。痰多溲赤。醫者一誤於升、柴、蘇、菖並用。過於升泄。復繆於鹿角霜溫理奇陽。非獨不能已疾。轉能益疾。致有前日血溢之恙。今雖小安。而在裡之濕熱。尚未盡透。茲當以梔豉湯以引里邪出之於表。是亦瘧症驅邪之出路。

淡豆豉(一錢五分),杏仁(三錢),草鬱金(一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橘紅(一錢五分),滑石(三錢),連翹(一錢五分),川貝(去心研,二錢),栝蔞皮(一錢五分),加嫩竹葉(十片)

顧(三六)寒熱頭痛。脘悶頻渴。脈弦滑。從少陽開泄。

柴胡(八分),製半夏(一錢五分),草果仁(七分),淡黃芩(一錢),廣皮(一錢),赤苓(三錢),厚朴(一錢)

王(三四)久瘧頻嘔。木邪傷土。陽明厥陰同治。

川連,製半夏,草果仁,淡乾薑,黃芩,茯苓,生白芍(一錢五分),炒焦烏梅肉(五分)

慕(九歲)昨進泄少陽方。瘧邪未止。寒少熱多。渴飲無度。嘔吐脈數。神煩汗泄。面赤。大便四日未解。當此深秋燥邪。內投苦寒攻胃。冀其瘧緩。已屬非法。投是辛寒。佐以甘緩。恰符仲景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之旨。

鮮生地(五錢),麥冬(二錢),粳米(三錢),知母(一錢),生石膏(三錢),生甘草(四分),捲心竹葉(一錢五分)

蘇(三○)瘧來間日。頭痛渴飲。此屬暑瘧。

香薷(七分),杏仁(三錢),飛滑石(三錢),淡黃芩(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厚朴(二錢),赤苓(三錢)

施(十八)寒熱已久。左脅瘕聚。邪入肝絡矣。

生牡蠣(三錢),歸鬚(一錢),炒延胡(一錢),炙鱉甲(一兩),炒桃仁(一錢),桂枝(八分),柴胡(五分)

虞(十一)面赤痹熱。噁心嘔吐。神煩汗泄。衄血。脈大。並不渴飲。此屬心經熱瘧。熱邪迫於肺胃所致。清心熱。涼肺胃。可不悖矣。

犀角(八分),丹皮(一錢),知母(一錢),細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生甘草(三分),連翹心(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竹葉(一錢五分)

錢(十二)寒多熱少。移早則邪達於陽。跗腫。腹脹。面浮。皆太陰病。宜緩治。

草果仁(煨研,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赤苓(三錢),厚朴(一錢),黃芩(一錢),知母(一錢),小青皮(一錢)

錢(八歲)沖年三虐。寒熱俱重。邪深而入客於陰。即瘧來日遲之謂。非陰虛之謂也。然腹脹。口不煩渴。胃納頗減。太陰見症。當溫疏里邪。

草果仁(五分),川桂枝(八分),生薑(一錢),知母(一錢),杏仁(三錢),茯苓(三錢),厚朴(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

白話文:

[瘧]

李氏(十一歲):體內暑濕鬱結導致瘧疾。先前服用涼解方,牙齦出血已經停止,脈象稍微平和,但寒意減少,熱卻未退,胸口悶且舌苔白色,多痰及小便色赤。醫生原先錯誤使用升麻、柴胡、紫蘇、菖蒲等藥物,過度的發散,後又誤用鹿角霜溫補奇經,不僅無法治病,反而加重病情,導致之前牙齦出血的情況。現在雖然病情穩定,但體內的濕熱尚未完全消散。現應使用梔豉湯引導體內邪氣從表層排出,這是治療瘧疾驅除邪氣的一種方式。

顧氏(三十六歲):出現寒熱交錯、頭痛、胃口悶及頻繁口渴,脈象弦滑,從少陽開泄治療。

王氏(三十四歲):長期瘧疾,頻繁嘔吐,木邪傷害脾胃,需同時調理陽明和厥陰。

慕氏(九歲):服用少陽開泄方後,瘧疾未停,熱多寒少,大量喝水,嘔吐且脈搏加速,神情煩躁,汗流不止,臉色通紅,大便四天未解。在深秋的燥熱環境下,服用苦寒藥物攻擊胃部,希望減輕瘧疾,這種做法已經違背常規。現在應改為辛寒藥物,輔以甘緩藥物,符合張仲景所說的陰氣受損,陽氣獨自旺盛的原則。

蘇氏(三十歲):瘧疾每兩天發作一次,頭痛且口渴,屬於暑熱型瘧疾。

施氏(十八歲):寒熱持續很久,左側脅下有積塊,邪氣進入肝臟的網絡。

虞氏(十一歲):臉色紅潤,身體發熱,噁心嘔吐,神情煩躁,汗流不止,鼻出血,脈象大,但不口渴。這屬於心經熱瘧,是由熱邪迫至肺胃所致。應該清心熱,涼肺胃。

錢氏(十二歲):寒多熱少,若病情提前,邪氣會到達陽部。腳踝腫脹,腹部脹滿,臉部浮腫,都是太陰病,應緩慢治療。

錢氏(八歲):少年患瘧三次,寒熱都很嚴重,邪氣深入且進入陰部,就是說瘧疾發作時間延遲,不是指陰虛。然而腹部脹滿,口不煩渴,胃口減退,這些都是太陰病的症狀,應溫暖疏導體內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