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山人醫案》~ 吐瀉
吐瀉
1. 吐瀉
夏(五歲)暑熱內踞。上吐下瀉。稚年脾胃氣弱。不振使然。
藿香葉(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南山楂(一錢五分),飛滑石(三錢),木瓜(一錢),茯苓塊(三錢),厚朴(一錢)
諸(二歲)熱犯脾胃。嘔乳自利。最多變驚。
鮮藿香葉(一錢),製半夏(一錢五分),六一散(二錢),小川連(三分),黃芩(一錢),淡竹葉(一錢),生白芍(一錢)
吳(二歲)兩關脈數。吐乳洞泄。煩躁。睡喜覆臥。是腹痛按之痛止之象。據述跌僕之後。初瀉而嘔吐。乳食格拒。驚則氣亂明矣。此屬蛔厥之徵。稚年脾胃。氣餒不振。四肢厥冷。經旨謂蛔厥多從驚恐得之。是邪非邪。擬方候裁。
吳萸炒川連(三分),製半夏(一錢五分),炒白粳米(一錢五分),生白芍(一錢五分),草鬱金(一錢),炒黑川椒(三釐),薑汁(臨服,衝入二匙),茯苓(一錢五分),加石菖蒲根
又,胃衰厥冷。吐瀉不止。
參鬚條(五分),煨姜(五分)
白話文:
[嘔吐與腹瀉]
一個五歲的孩子在夏天因為暑熱困擾,出現了上吐下瀉的情況。由於孩子年紀小,脾胃功能較弱,無法有效運作,因而導致此症狀。
治療用藥包含:藿香葉、製半夏、南山楂、飛滑石、木瓜、茯苓塊以及厚朴。
另一個兩歲的小孩,因為熱邪侵犯脾胃,出現了嘔吐母乳和自行排便的情況,且常有驚嚇反應。
治療處方有:鮮藿香葉、製半夏、六一散、小川連、黃芩、淡竹葉以及生白芍。
還有一位兩歲的孩子,他的兩關脈搏頻率增加,有嘔吐和嚴重腹瀉,並伴有煩躁不安,睡覺時喜歡趴著,這是腹部疼痛的表現。據說,在他跌倒後,先是腹瀉接著開始嘔吐,對食物抗拒,這顯然是驚嚇導致的氣亂。這種情況屬於蛔蟲引起的痙攣。孩子年幼,脾胃功能不足,四肢冰冷。根據醫學理論,蛔蟲病多由驚嚇或恐懼引起。此情況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判斷是否為邪氣入侵,擬定治療方案待醫生裁決。
治療用藥有:吳萸炒川連、製半夏、炒白粳米、生白芍、草鬱金、炒黑川椒、薑汁以及茯苓,另加石菖蒲根。
再者,若脾胃虛弱,四肢冰冷,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斷,可使用人參鬚條和煨姜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