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丹書

明末清初學者龔居中先生所著的《福壽丹書》,又稱《內丹養生法》,是一部集大成的養生學著作。此書融匯儒釋道醫等多元文化精髓,探討生命健康與長壽之道,為後世養生理論與實踐奠定了深厚基礎。書中內容博採眾長,從傳統的四時養生、服食養性,到內丹修煉的思想,展現了中國古代養生學的豐富內涵與發展脈絡。

《福壽丹書》全書大約可分為幾個主要部分(雖然提供的資料中提到三卷,但序言中又列出安養、延齡、服食、採補、玄修、清樂等篇名,這或許是卷下的細分章節),各部分層層深入,從基礎原理到具體方法。其核心思想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之上,即「天人合一」。書中認為,人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活動應順應四時變化與宇宙規律,違反自然則易致病,順應自然方能長壽。這種觀點貫穿全書,是所有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石。

書籍的第一部分,若依據序言中的「安養」與「延齡」篇所闡述,旨在揭示生命運行的基本原理以及導致健康損耗與衰老的原因。透過認識「生而知患之所由」,方能知曉如何「長保」與「延齡」。這部分內容強調對自身生命狀態的覺察,以及對外部環境影響的認知,是進入具體養生實踐前的理論準備。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方法,涵蓋飲食、起居、房事等方面。書中強調「飲食調養」是健康的重要基礎,提出應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來合理安排飲食,以達到滋養五臟、調和氣血的目的。這與中醫「辨證施食」的思想一脈相承,體現了因人、因時制宜的靈活性。關於「起居有常」,書中認為規律的作息對維持精力充沛、身心健康至關重要,這與現代生理學對生物鐘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房事保健」方面,《福壽丹書》並非禁慾,而是強調節制與房事有度,避免過度損耗精氣,認為適度的性生活是人體健康的組成部分,但需根據年齡和體質狀況合理安排,這反映了傳統養生學「保精全形」的觀念。序言中提到「採補」篇,並將其與「縱欲之符」區分開,暗示書中所談的房事保健,可能涉及某些通過性生活進行能量採補的秘術,但作者又對其持謹慎態度,稱其為「唾餘」,並以「生門死戶,火龍水虎」來警示,可見書中對於這些方法抱持著既介紹又警惕的態度,避免誤導讀者走向偏差。

第三部分則深入探討更為進階或特殊的養生方法,包括服食丹藥與導引吐納。書中認為「服食丹藥」能滋補五臟、延年益壽。然而,不同於早期道家對外丹的盲目追求,《福壽丹書》在繼承服食觀念的同時,也強調選擇丹藥需依個人體質、病情,並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這點在提供的介紹中明確指出其局限性,並提示讀者注意科學性與安全性。另一重要方法是「導引吐納」,即通過特定的肢體運動(導引)和呼吸調節(吐納)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這類方法涵蓋了氣功、導引術等範疇,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中的精髓。書中稱其為養生的重要方法,能使身體運行更加順暢,氣血更為和諧。

此外,序言中所提到的「玄修」篇,則可能涵蓋了更為深入的內丹修煉理論與實踐,如序一中提及的「身鉛心汞定水慧火,片響可以凝結」。內丹學是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通過特定的修煉方法,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煉,以期達到延年益壽乃至更高生命層次的目的。序三將修仙分為天仙、水仙、地仙三等,並指出《福壽丹書》主要闡述「地仙之道」,即「留形住世」之法,強調其「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且是可以通過文字傳授、適合「庶士皆可以學」的方法。這一定位使得《福壽丹書》的內丹理論更具普適性,避免了過於玄奧而難以實踐的弊端。

序言中還有「清樂」一篇,這反映了《福壽丹書》在談論生理養生之外,也重視心理與精神層面的調養。序一作者對「清樂」的闡述,將其與外在的聲色享樂區分開,認為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寧靜與精神的滿足,如「逍遙彝鼎圖史之間,怡情風月山水之趣」,這種重視心靈修養的觀點,與儒家樂天知命、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相契合,說明龔居中先生的養生思想是身心並重、內外兼修的。

從多篇序言可以看出,龔居中先生的著作深受推崇。序二的作者作為「吏隱者」,將其養生理念與孟子的「養氣篇」相聯結,並讚揚龔居中「初習舉子業,能屬文,髫年善病,因棄而學醫」,後又「究心丹訣」,其學問根基深厚,融合儒醫道。特別是序二與序四都提到此書「根抵於儒」,故能「識正大而說平易」,不為「鑑空語怪荒謬難行之事」,「以誑世愚俗」,這肯定了《福壽丹書》的實用性和正當性,強調其是「仁心而濟以仁術者」,旨在引導眾生「長年」,「併躋一世於仁壽」。序四作者龔廷獻以醃漬肉類可經久不敗來比喻通過自身吐納養生可以長生久視,雖比喻通俗,卻生動地傳達了養生貴在自身修為的觀點。

總而言之,《福壽丹書》集古代養生學之大成,融會貫通了前人思想。它從宏觀的「天人合一」理念出發,深入到微觀的飲食起居、房事保健,再提升至較為精微的導引吐納與內丹修煉。書中既有對普遍適用生活方式的指導,也涉及較為專業和個人化的修煉方法。其價值在於其廣博的內容、系統的理論以及力求平易近人的表達方式。儘管書中提到的某些方法,如服食丹藥,在現代看來需要嚴格審視其成分與潛在風險,而導引吐納也需要正確的指導,不宜盲目進行,但書中關於順應自然、調和飲食、起居有常、身心並重等基本原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當今社會,面對快節奏的生活和日益嚴峻的健康挑戰,回顧和分析《福壽丹書》這樣的傳統養生經典,能夠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啟示,引導我們更加科學、全面地關注自身健康,追求長壽與福壽兼得的人生。


福壽丹書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安養篇引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1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延齡篇(二福) (1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服食篇(三福) (1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採補篇(四福) (1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玄修篇(五福)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6)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7)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8)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9)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0)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1)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2)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4)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5)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清樂篇(六壽) (16)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2)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3)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4)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5)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6)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7)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8)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9)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0)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1)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2)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3)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4)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5)

新鐫萬壽丹書臟腑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