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丹書》~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3)
新鐫五福萬壽丹書安養篇(一福) (3)
1. 嗇神
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節護者可至千歲。如膏,小炷之與大炷。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小記。眾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道,天下莫我知也,勿謂闇昧,神見我形,勿謂小語,鬼聞我聲,犯禁滿千,地收其形。人為陽善,人自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
白話文:
老子說:人生的壽命上限是一百年,但懂得保養自己的人可以活到一千歲。就像蠟燭,小蠟燭可以燃燒很久,大蠟燭則很快燃盡。
大多數人都喜歡吹牛,但我只說小道理。大多數人都煩躁不安,但我保持平靜。大多數人都暴躁易怒,但我從不生氣。
我不讓俗事煩擾我的心神,也不受世俗禮儀的約束。我淡然無為,心神充實。這就是長生不老的方法,但天下沒有人理解我。
不要以為我是無知,神明能看到我的真身。不要以為我說話微不足道,鬼神能聽到我的聲音。
如果違反禁令超過一千次,大地就會收回你的形體。
人行陽善,會得到人的回報;人行陰德,會得到鬼神的回報。
人為陽惡,人自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示之以影。地不欺人,示之以響。人生天地氣中,動作喘息,皆應於天,為善為惡,天皆鑑之。人有修善積德,而遭凶禍者,先世之餘殃也。為惡犯禁,而遇祥福者,先世之餘福也。故善人行不擇日,至凶中得凶中這吉,入惡中得惡中之善。
惡人行動擇時,至吉中反得吉中之凶,入善中反得善中之惡,此皆自然之符也。
白話文:
人如果做了陽間的惡事,由人自己來懲罰他。人如果做了陰間的惡事,由鬼神來懲罰他。所以,天不會欺騙人,而是用影子來提醒他。地也不會欺騙人,而是用回聲來提醒他。人在天地之氣中生活,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對應著天,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天都看得見。有的人做了好事積了德,卻遭遇兇禍,這是因為他們前世的罪孽所致。有的人作惡違反了戒律,卻遇到吉祥和福氣,這是因為他們前世的功德所致。所以,善良的人行事不必選擇吉日,即使身處兇險之地也能逢凶化吉,身處險惡之中也能化險為夷。
中正子曰:既屏外緣,須守五神(心肝脾肺腎),從四正(言行坐立),最不得浮思忘念,心想欲事,惡邪火起。故孔子曰:「思無邪」也。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思念,令見五臟,如懸罄,五色了了分明,勿輟。仍於每旦初起,面向午,展兩手膝上,心眼觀氣上入頂,下達湧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氣。
白話文:
中正子說:屏除外在幹擾後,需要守住五臟(心、肝、脾、肺、腎),從日常的言行坐立中修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思亂想,避免心生邪念,否則會導致邪火上升。因此,孔子說:「思想要純潔無邪」。平時應當練習黃帝的內視法,集中想像力,觀想五臟就像懸掛的鐘磬,顏色鮮明清晰,不要停止練習。每天早上起牀後,面向正南,雙手放在膝蓋上,用心眼觀想氣息從頭頂進入,然後向下流到腳底湧泉穴。每天堅持這樣做,叫做「迎氣」。
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小微吐之不得開口,復欲得出氣少,入氣多,每欲食,迸氣入腹,每食以氣為主也。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並皆損性傷神。亦不用深贊,不用深毀,常須運心於物平等,如覺偏頗,尋改正之。居貧勿謂常貧,居富勿謂常富,居貧富之中,常須守道,勿以貧富易志改性,識達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白話文:
經常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吐氣,但是不要大口吐氣。吸氣時要少,吐氣時要多。每次想要進食前,先用氣往腹部灌。平時進食也要以氣為主。
無論對什麼事,都不要過分偏愛或嫌棄,因為這樣都會損傷身心。對任何事物,都不要過分稱讚或批評,要保持中立的心態。如果發現自己的觀念有偏頗,就要及時糾正。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不要因為境遇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和品性。即使懂得很多道理,也不要表現得高高在上。即使做了善事,也不要自誇自大。
隨時做好準備,用藥物調理身體,用善言與人交往。對待萬物都要誠心誠意,恭敬有禮。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偽裝自己。
終身為善,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盡禮,人以為謅,當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報,以自怨仇。居處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則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遺其祿。所至之處,勿得多求,多求則心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當由不能養性,平康之日,謂言常,然縱情恣欲,心所欲得,則便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無所不作,自言適性,不知過後一一皆為病本。及兩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無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至於此。
白話文:
一生行善,難免遭人嫌棄,切勿心懷怨恨。侍奉君主應遵循禮節,即使他人認為是虛偽,也應以道義來平靜自己的內心。只要堅持正道,德行就不會孤獨,不要說行善卻不得善報,而因此怨天尤人。
居住處所不可心生不足,如果有不足之處,就應自我剋制,不要讓人知曉。知足者天會賜予福報。所到之處,不可貪求過多,貪求太多會讓心靈疲憊,志向消沉。
人生之所以多病,往往是因為不能保養性情。平日平安無事時,自以為一切正常,便縱情放縱慾望,凡是心中所想,立刻就去滿足,不顧戒律,欺騙天地,無惡不作,自以為這樣纔是順應天性,殊不知日後這些行為將成為疾病的根源。
等到後悔莫及,徒留雙手空空,冷汗涔涔,口中喊著老天爺,卻已經為時已晚。這一切都是因為平生粗心大意,無法自我反省,導致瞭如今的下場。
但能內省身心,則自知見行之中,皆畏諸疴,將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發,和緩不救,方且誹謗醫藥無效,神仙無靈。故有智之人、愛惜性命者,當自思念,深生恥愧,時誡身心,常修善事也。
白話文:
但是能夠內省身心,就會從自己的見解和行為中發現,大家都畏懼疾病,要知道人體的四百四種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本就不是天生的。等到疾病發作時,才後悔莫及,才會責怪醫藥無效,神仙不靈。因此有智慧的人、愛惜生命的人,都應該自己反省,深感羞愧,時常告誡身心,經常行善積德。
黃帝問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邪,將人失之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白話文:
抱朴子說:房中術的精髓,高雅的人懂得運用,可以延年益壽、防治疾病。其次的人不會拿它來炫耀,那些不得其法的人,就像用杯子盛酒一樣脆弱,就像用羽毛包住火苗一樣危險;又像是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卻強行去想;力氣不足,卻強迫自己去做;過度憂慮和憤怒;悲傷哀痛,精神萎靡;過於喜樂;一直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直擔心自己害怕的事;長久地說話或大笑;睡眠和休息時間不規律;拉弓射箭;暴飲暴食,嘔吐;吃飽了就躺下;蹦蹦跳跳,喘不過氣來;大喜大悲,哭笑無常。這些傷害積累到極致,就會耗盡精氣,導致早亡。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守內,病安從來?
《抱朴子》曰:房中之要,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不得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凌杯以盛酒,羽苞之蓄火,又才所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惟悴,傷也;喜樂過度,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乏,傷也;歡笑器泣,傷也。積傷至盡,盡則早亡。
是以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飢食過多,則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不欲甚勞,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廣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
白話文:
因此,養生的賢士,吐口水不會太遠,走路不急不忙,耳朵不聽得太過,眼睛不看得太專注,坐著不會太久,站立不會太累,天涼時就穿衣服,天熱時就脫衣服,不會等到極度飢餓才吃飯,吃飯不會過飽,不會等到極度口渴才喝水,喝水不會過多。餓了吃太多,就會形成積食;渴了喝太多,就會形成痰飲。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過度安逸,不要流汗,不要多吐口水,不要奔走勞頓,搭乘車馬時不要目不轉睛地遠望,不要多吃生冷食物,不要在風中飲酒,不要頻繁地洗澡。志向廣大,遠離逸樂,不追求奇技淫巧。
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咸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此五味克五臟,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傷者,亦不即覺也,謂久則損壽耳。
白話文:
冬天不要太保暖,夏天不要太涼爽,不要在戶外過夜,不要在睡覺時使用扇子。極寒、極熱、大風、大霧的天氣,都不要外出冒險。飲食五味不要偏多,因為酸味過多會損傷脾胃,苦味過多會損傷肺部,辛辣味過多會損傷肝臟,鹹味過多會損傷心臟,甜味過多會損傷腎臟。五味對應五臟,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凡是說損傷的,並非立刻就能感覺到,而是說長期如此會縮短壽命。
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平和之常制,調劑筋骨,有偃仰之方,祛疾閉邪,有吐納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佚,有予奪之要,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然後先服草木,以救虧缺,後服金丹,以定無窮,養性之理,盡於此矣,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端,極性肆力,不勞持久者,聞此言也。雖風之過耳,電之極目,不足喻也。
白話文:
因此,善於養生的人:
- 作息有規律,早睡早起。
- 情緒平和,不喜不悲。
- 鍛鍊身體,強健筋骨。
- 排除邪氣,吐納導引。
- 補瀉均衡,調和營衛。
- 適度勞作,避免過度。
- 剋制怒氣,保全陰氣。
- 壓抑喜悅,培養陽氣。
- 這樣才能服用草藥,補充不足。
- 再服用金丹,延年益壽。
- 養生的道理,盡在於此。
至於那些放縱慾望,自以為通達明理,不拘泥於外道,縱情放縱,不注重養生的人,
即使把這些話說給他們聽,猶如風過耳邊,電光一閃而過,他們也不會明白的。
雖身枯於留連之中,氣絕於綺紈之際,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之事哉?匪惟不納,乃謂妖訛也,而望彼信之,所謂以明鑑急朦瞽,以絲竹娛聾夫者也。
白話文:
即使身體枯槁在縱慾沉迷中,生命消逝在華美奢靡的環境裡,他們也心甘情願。怎麼能告訴他們養生之道?他們不僅不會接受,還會認為這是在妖言惑眾。指望他們相信,就像用明鏡照射盲人,用絲竹演奏給聾子聽一樣,根本不可能。
虛虛子曰: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臟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則營衛失度,血氣妄行,喪生之本也。惟有少無多者,幾於道矣。
是知勿外緣者,真人初學道之法也。若能如此,可居瘟疫之中,無憂疑矣。
白話文:
虛虛子說:養生有道的人,往往能做到減少思考、回憶、慾望、事務、言語、笑聲、憂愁、快樂、喜悅、憤怒、喜好和憎惡,實行這十二條「少」的原則,是養生的吉祥之兆。
過度思考則精神疲乏,過度回憶則志向分散,過度慾望則志向昏沉,事務繁多則身體勞累,言語過多則氣力不足,過度笑聲則傷害臟腑,過度憂愁則心神受挫,過度快樂則意念過度,過度喜悅則遺忘錯誤而昏亂,過度憤怒則百脈不定,過度喜好則執著專迷而不顧其他,過度憎惡則心神憔悴而沒有快樂。這十二條「多」的過度若不除去,就會導致營衛失調,血氣亂行,是喪命的根源。
只有「少」而沒有「多」的人,才能接近養生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