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藥瀹

《內經藥瀹》是清代醫家張驥繼其《內經方》之後的又一力作,這部共計十卷的醫經著作,是作者對中醫學理論源頭《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中藥物應用思想的系統性梳理與闡釋。與直接列舉藥物並記載其功用的本草學著作不同,《內經》並未詳列具體的藥材名品,而是從更為宏觀、原理性的層面論述藥物與人體、與天地氣運的關係。張驥正是抓住了《內經》中關於「氣」、「味」的論述,認為這正是《內經》論藥的精髓所在。在他看來,《內經》雖不點名道姓,但其對藥物寒、熱、溫、涼之「氣」及甘、辛、酸、鹹、苦、淡之「味」的論述,已足以統攝藥物的功能與應用。正如他於「敘」中所辯:「內經不言藥物名品,但言寒熱溫涼之氣,則氣無非藥;言甘辛酸鹹苦淡之味,則味無非藥。是言言氣味,則言言皆藥。」他認為,《內經》與《神農本草經》等本草著作的關係,如同綱與目、凡例與具體條款,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

張驥此書的核心概念取自子華子的「瀹」(音同「月」或「約」)字,意為「養」。他在「敘」中引用子華子的醫道觀點:「藥者瀹也,瀹者養也。」認為藥物的作用在於「以其所有餘也而養其所乏,以其所益多也而養其所損」,即通過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的偏頗狀態,達到養護生命、恢復健康的目標。無論是《周禮》中疾醫的五味五穀五藥以養病,還是《內經》中按五臟所主以酸養骨、辛養筋等,抑或本草學中上藥養性、中藥養命、下藥治病的功能區分,張驥都將其歸結為「瀹」的範疇。因此,他輯《內經》中與藥物相關的論述並冠以「藥瀹」之名,意在強調《內經》論藥不僅是治病,更是從原理層面闡述如何「養」人、如何調整人與自然的平衡。

本書的編排體例嚴謹有序,分為九大類,從最為基礎的醫學哲學原理,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應用原則。這九類分別是:陰陽色氣味、氣運、五歲、穴化、五方、水穀、五宜、五過、藥制。這種結構安排,體現了張驥對《內經》用藥理論的理解層次:

  1. 陰陽色氣味: 作為開篇,此類奠定了全書的理論基石。《內經》強調理法自然,天人合一。藥物的氣味本身就具有陰陽屬性,與天地的清濁、人體的升降沉浮相對應。卷一的內容便從《素問·陰陽應象論》的清陽濁陰、天地氣交入手,闡釋了清陽發於腠理、濁陰走於五臟等基本原理,這些都是理解藥物如何作用於人體內部和外部的先決條件。張驥廣泛徵引王冰、吳昆、張志聰、馬蒔、張介賓等歷代醫家的註解,並加入自己的「驥案」,對原文進行深入剖析,展現了其紮實的考據與辨析功底。他不僅解釋了原文的字面含義,還將其與人體的生理結構(九竅、腠理、五藏/九藏)聯繫起來,說明陰陽清濁在人體內外的分佈與出入途徑,為理解藥物作用的部位與性質提供了理論依據。

  2. 氣運、五歲、穴化: 這幾類緊隨陰陽之後,深入探討了時間因素(歲運、氣化)對人體狀態及用藥的影響。卷二開頭的「氣運」部分,便引用《素問·六元紀論》等篇,探討不同年份(如甲子甲午歲)的氣候(司天、在泉)與運氣(中運)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人體病變,進而指導藥物和飲食的選用(藥食宜也)。張驥在此同樣引用了大量註解,並結合「玄珠密語」等運氣學專著的內容,闡釋在特定歲運下,應如何運用具有特定氣味和性質的藥物(如鹹寒以制火勝,苦熱以治濕)以及組方原則(君臣佐使的倍量關係)。這部分內容極具《內經》運氣學特色,體現了中醫「因時制宜」的治療思想,強調用藥需與天地四時的氣化相順應。穴化部分則可能涉及藥物與經絡穴位的關係,或藥物通過氣化作用在體內循行布散的原理。

  3. 五方、水穀: 這兩類討論了地域環境和飲食對人體及用藥的影響。「五方」闡釋了不同地域的氣候、物產差異如何導致體質和病理的區別,《內經》主張「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因此用藥也需考慮地域因素。「水穀」則強調飲食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內經》認為水穀是人體的「大命」,飲食的攝入與消化是氣血生成的主要來源,而藥物是在此基礎上用來「攻人病」的。這部分內容揭示了中醫藥物治療與飲食調養不可分割的關係,以及「藥食同源」的部分思想。

  4. 五宜、五過: 這是從原則轉向具體應用層面的重要部分。「五宜」闡述了用藥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體質、病情、所處環境、季節等)選擇最為適宜的藥物和方法。這強調了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內經》言「無可不可,無宜不宜」,即任何藥物都有其適宜和不適宜的情況。「五過」則討論了用藥可能出現的偏差或過度,即《內經》所謂「久而增氣,夭之由也」。這部分內容提醒醫者用藥需謹慎,掌握分寸,避免因用藥不當或過量而對人體造成損害,體現了中醫「中庸」、「和緩」的用藥原則。

  5. 藥制: 最後一類可能涉及藥物的炮製、配伍禁忌或劑型等方面,儘管《內經》本身對此論述不多,但作為《內經》用藥理論的系統化著作,張驥可能在此部分補充了與《內經》原理相關的藥物製備或組方原則,以使得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

總體而言,《內經藥瀹》是一部深刻解讀《黃帝內經》用藥思想的學術著作。張驥通過對《內經》原文的輯錄、分類和集註,系統地闡釋了《內經》藥物理論的宏觀框架。他沒有拘泥於具體藥材,而是將「藥」提升到「氣味」和「瀹養」的哲學與原理層面,強調藥物的應用必須遵循陰陽五行、氣運變化、地域特點、水穀基礎等根本法則。書中豐富的歷代醫家註解以及張驥本人的按語,不僅展現了宋元明清各家對《內經》的理解脈絡,也體現了張驥在繼承基礎上的思考與取捨。他的「驥案」往往起到串聯、辨析、引申的作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及註解的深意,並將抽象理論與實際應用(如卷二中提及具體藥物與君臣佐使原則)聯繫起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內經》用藥理論的系統化貢獻。在此之前,儘管有無數醫家註解《內經》,但少有專門針對其用藥思想進行如此細緻和分類的梳理。張驥的工作,使得《內經》中散落的用藥原理得以集中呈現,為後世醫家深入研究《內經》的用藥規律提供了清晰的線索和豐富的參考資料。雖然書中輯錄的主要是《內經》原文和歷代醫家註解,並無作者本人的大量臨床醫案,但張驥對《內經》理論的深入理解和系統闡釋本身,便是對中醫藥學理論的重大貢獻,也為臨床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透過《內經藥瀹》,後人得以窺見清代醫家如何繼承和發展古代經典,如何在理論層面窮究藥物作用的原理,這對於理解中醫藥學的學術發展脈絡,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學術意義。它是一部值得所有中醫藥學習者和研究者細緻研讀的經典文獻。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九

卷十 (1)

卷十 (2)

卷十 (3)

卷十 (4)

卷十 (5)

卷十 (6)

卷十 (7)

卷十 (8)

卷十 (9)

卷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