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藥瀹》~ 卷五 (1)
卷五 (1)
1. 六化下
至真要大論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白話文:
黃帝說:該如何治療呢?岐伯說:對於各種氣在下焦的病變,若是由風邪所引起,則應使用辛涼的藥物為主,輔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甘味來緩解症狀,用辛味來疏散風邪。
王冰曰風性喜溫而惡清故治之以涼是以勝氣治之也佐以苦隨其所利也木苦急則以甘緩之苦抑之以辛散之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食亦音飼己曰食他曰飼大法正味如此諸為方者不必盡用之但一佐二佐病已則止餘氣皆然吳昆曰不務德謂之淫風淫於內自外而入淫於內也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辛過甚則恐傷其真氣故佐之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木喜條達故以辛散之驥案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六元紀風病行於上風論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又有五藏之風左傳秦和曰淫生六疾注淫過也氣味聲色所以養人然過則生害蓋風為六氣之一劉守真六氣病謂風為厥陰風木乃肝之氣也辛涼仲景有麻黃連翹湯白虎湯吳鞠通有銀翹散桑菊飲皆辛涼解肌之例然李東垣有卒然昏憒不省人事之中風乃本氣自病非外來之邪此由於酒色勞役七情口腹致傷藏氣王安道謂之類風此風之變局非大劑參附不能挽回不以辛涼治也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話文:
王冰说,风性喜欢温暖,厌恶清凉,所以用凉性药物来治疗,以克制风气为主,并佐以苦味药物,根据风气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木性急躁,可以用甘味缓和它;木性急需疏通,可以用辛味散开它。古书《藏气法时论》中也提到,肝脏急躁,就应该吃甘味的食物来缓和它;肝脏想要疏通,就应该吃辛味的食物来散开它,这就是所谓的“食亦音饲”。“食”是为自己吃,“饲”是喂养别人,这是古人对药物作用的理解。制定药方时,不一定要所有药物都用,只要一两种佐药就能治好病,剩下的药就不用了,其他药物也是如此。吴昆说,不注重养生之道,就会导致“淫风”,这种风邪从外部侵入体内,造成疾病。风属木气,金能克木,所以治疗风邪要用辛凉的药物,但辛味过重可能会伤及真气,因此要佐以苦甘,苦能胜辛,甘能益气。木性急躁,所以用甘味缓和它;木性喜欢疏通,所以用辛味散开它。
关于风邪,古代医书《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风气盛行的时候,木气也旺盛。六元纪《风病行於上》则认为,风是百病之源,善于传播变化,并且还有五脏之风。左传中秦和曰:“淫生六疾”,注曰“淫过也”。气味、声色都是用来养人的,但过量就会产生危害。风是六气之一,刘守真在《六气病》中说,风属厥阴,是肝之气。
治疗风邪的常用药物有麻黄连翘汤、白虎汤,以及银翘散、桑菊饮等,这些药物都具有辛凉解肌的功效。但李东垣提出,如果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这可能是内伤所致,并非外邪入侵,而是由于酒色劳役、七情、口腹等因素损伤了脏气。王安道称之为“类风”,是风邪的变局,需要用大剂量的参附等药物才能挽回,不能用辛凉药物治疗。
对于体内热邪,可以用咸寒的药物治疗,并佐以甘苦,用酸味收敛,用苦味发散。
王冰曰熱性惡寒故治以寒也熱之大盛甚於表者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吳昆曰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治之以鹹寒佐之以甘甘勝咸所以防其過也必甘而苦者防咸之過而又以瀉熱氣作實也熱散於諸經以酸收之熱結而不散以苦發之張志聰曰熱乃火氣水能勝之故宜治以鹹寒佐以苦甘甘勝咸所以防咸之過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酸乃木味火生於木以酸收之者收火歸原也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驥案素問熱論評熱論兩篇論熱尤詳劉守真六氣病謂手少陰君火之熱乃真心小腸之氣也仲景苦寒有黃連黃芩湯鹹寒有黃連阿膠湯重則陽邪內陷少陰有急下三法用大承氣湯皆寒鹹苦甘之例是謂正治東垣有夏月中暑身形拘急疼痛心煩肌膚大熱無汗謂為房室陰寒所遏陽氣不得升越有大順散之例此又熱淫之變局也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話文:
王冰說,體熱的人怕冷,所以要用寒涼的東西來治療。如果熱勢很盛,表現在外,可以用苦寒的東西促進發散。如果發散不盡,就再用寒涼的東西抑制。寒涼抑制不盡,就再用苦寒的東西促進發散。然後再用酸收的方式來結束治療。熱勢嚴重的,按這個步驟治療兩次;輕微的,一次就可以。如果熱邪時發時止,也用酸收的方式來結束治療。
吳昆說,熱是火氣,水能勝火,所以用鹹寒的東西來治療,並輔助使用甘味藥。甘味勝過鹹味,可以防止治療過度。一定要用甘而苦的藥,既能防止鹹味過度,又能瀉熱斂陰。熱邪散發在各個經絡時,用酸收的方式治療;熱邪聚集不散時,用苦發的方式治療。
張志聰說,熱是火氣,水能勝火,所以應該用鹹寒的東西治療,輔助使用苦、甘味藥。甘味勝過鹹味,可以防止鹹味過度;苦味能瀉熱,可以去除熱邪的實證。酸味屬木,火生於木,用酸收的方式治療,是讓火氣歸其本源。熱邪鬱積在內而不解時,用苦發的方式治療。
《素問·熱論》和《評熱論》兩篇論述熱症非常詳細。劉守真《六氣病》中說,手少陰君火之熱是心、小腸之氣。仲景的苦寒藥有黃連黃芩湯,鹹寒藥有黃連阿膠湯。如果熱邪嚴重,陽邪內陷少陰,有急下三法,其中用到的大承氣湯也是寒鹹苦甘的組成。這就是所謂的正治。
東垣在《夏月中暑身形拘急疼痛心煩肌膚大熱無汗》中說,這是由房室陰寒遏制了陽氣升發所致。治療方法可以用大順散。這也是熱邪變證的一種。
王冰曰濕與燥反故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也燥除濕故以苦燥濕也淡利竅故以淡滲泄也藏氣法時論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靈樞經淡利竅也生氣通天論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明苦燥也新校正云按天元正紀大論下太陰其化下甘溫吳昆曰濕為土氣苦熱從火化能燥濕者也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能制土者也故佐以酸然必酸淡者淡能利竅故也使酸而非淡則味厚滋濕非所宜矣濕熱之濕以苦燥也濕濡而腫以淡泄之泄滲與汗也驥案杜桐峰濕論謂濕者天地間陰陽蒸潤之氣也傷則下先受之更喜侵於脾胃者以其同氣相求也劉守真六氣病足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證見虛寒理中可以溫補而淡滲又有五苓散豬苓湯之例若手足自溫未成厥逆亦有取乎四逆之治苦熱淡泄此正治也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白話文:
王冰說:濕氣和燥氣相反,所以用苦熱藥物治療,輔以酸淡藥物。燥氣能去除濕氣,所以用苦藥來燥濕。淡藥能疏通竅道,所以用淡藥來滲泄。藏氣法時論上說:脾臟味苦,濕氣嚴重時,吃苦味食物可以燥濕。靈樞經上說:淡味藥物可以疏通竅道。生氣通天論上說:味道過於苦,脾氣得不到滋潤,胃氣就會厚實。這說明苦味藥物有燥濕的作用。新校正上說:據天元正紀大論記載:太陰的變化是甘溫。吳昆說:濕氣是土氣,苦熱藥物是來自火的,能夠燥濕。所以用苦熱藥物治療濕氣。酸味藥物是來自木的,能夠制約土氣。所以用酸味藥物輔助治療。但是必須是酸淡藥物,因為淡味藥物能疏通竅道。如果只是酸味而沒有淡味,則味道厚重,會滋生濕氣,不適合用於治療濕氣。濕熱的濕氣用苦藥來燥濕。濕氣導致腫脹,用淡藥來滲泄。滲泄和出汗的原理是一樣的。
我查閱了杜桐峯的《濕論》,書中提到:濕氣是天地間陰陽蒸潤之氣。人體受傷後,下焦首先受到濕氣的影響,濕氣最容易侵入脾胃,因為脾胃與濕氣同屬陰性。劉守真的《六氣病》中說:足太陰濕土就是脾胃之氣。如果出現虛寒症狀,可以用理中湯溫補,還可以加入淡滲藥物,如五苓散和豬苓湯。如果手腳溫暖,沒有厥逆症狀,也可以採用四逆湯的治療方法:苦熱藥物燥濕,淡味藥物滲泄,這是正治的方法。
王冰曰火氣大行心腹心怒之所生也咸性柔軟故以治之以酸收之大法候其須汗者以辛佐之不必要資苦味令其汗也欲柔軟者以咸治之藏氣法時論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此之謂也吳昆曰相火畏火也故治以鹹冷苦能瀉熱辛能滋養既苦且辛則瀉熱而滋陰水矣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其義詳見上文熱淫條下驥案少陽相火在經主半表半裡仲景立小柴湯為和解之局若火結甚而為痞則有瀉心諸湯旋覆代赭湯黃芩湯乾薑黃芩黃連湯諸治所以散結除滿皆苦寒清冷之例劉守真六氣病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三焦之氣故治有正法有變例劉宗厚火論凡動皆屬火火不妄動隨觸而發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火一妄動元氣更傷故火證獨多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然火有君火相火君火可以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芩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則不可以水折當從其性而伏之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之火宜甘溫之劑以除之陽亢陰微煎熬血液之火宜甘寒以降之若左腎真陰失守而火熾則地黃元參之類可以壯水制陽若右腎命門虛弱火衰則桂附之類可以消陰益火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則升麻葛根可以升散鬱火然則治火之法多端未可一概也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白話文:
王冰說:火氣旺盛是心腹陽氣過盛造成的。鹹味柔軟,所以可以用它來治療,酸味收斂,作為主要方法,觀察患者是否需要發汗,如果需要,則用辛味佐助,不用用苦味來促進發汗。如果想要柔軟,則用鹹味治療。根據藏氣法的時論,心想要柔軟,急著吃鹹味食物來軟化它,心要緩解急躁,吃酸味食物來收斂。吳昆說:相火害怕火氣,所以用鹹味、辛味來治療,鹹味可以清熱,苦味可以瀉熱,辛味可以滋養陰分。用酸味收斂,用苦味發散,具體方法詳見上文《熱淫》條目。
趙驥案:少陽相火在經脈中,介於半表半裡之間。仲景建立小柴湯,用來調和解表裏。如果火氣結聚嚴重而形成痞證,則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黃芩湯、乾薑黃芩黃連湯等治療方法,都是用苦寒清冷藥物來散結除痞。劉守真《六氣病論》中認為,少陽相火之熱是心包三焦之氣導致的,所以治療有正法和變例。劉宗厚《火論》認為:凡是運動都與火有關,火不是隨意發動的,而是受到觸發才發作。人在氣交會之中,動得多靜得少,火一妄動,元氣就受損傷,所以火證特別多。內經中《病機十九條》中,與火有關的就有五條,但是火有君火和相火之分。君火可以輕易撲滅,可以用水剋制,也可以直接折伏,芩連等藥物可以制止它。相火則不能用水剋制,應該順著它的性質來抑制它。如果是飲食勞倦導致的傷元氣之火,宜用甘溫藥劑來消除。如果是陽氣亢盛、陰氣不足導致的煎熬血液之火,宜用甘寒藥劑來降泄。如果是左腎真陰不足導致火熾,可以使用地黃、元參等藥物來壯水制陽。如果是右腎命門虛弱導致火衰,可以使用桂枝、附子等藥物來消陰益火。如果是胃虛過食冷物,導致陽氣在脾土中受到抑制,可以使用升麻葛根來升散鬱火。因此,治療火證的方法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王冰曰溫利涼性故以苦治之下謂利之使不得也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辛瀉之酸補之又按下文司天燥淫所勝佐以酸辛此云甘辛者甘字疑當作酸天元正紀大論下酸熱與苦溫之治又異又云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則以苦泄之也吳昆曰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故治以苦溫苦溫從火化故也甘辛亦溫也燥而中寒者宜佐之燥熱之燥以苦下之可也驥案素問病機十九條遺漏燥證為其兼風熱之化但言風熱而燥在其中劉守真於六氣病補出諸澀枯涸乾勁皮揭皆屬於燥謂陽明燥金在肺與大腸之表也夫風能勝濕濕去則燥生燥兼熱化熱即火也易曰燥萬物者莫嘆乎火故喻昌補燥氣論其方用甘潤微寒而有清燥救肺之設葉桂亦有燥氣化火之論主於辛涼甘潤即經燥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也乃燥之勝氣非燥之本氣也沈目南燥病論燥令必以涼氣感人肝木受邪而為燥故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傷寒同類故此但云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沈明生燥論治燥之法以沸釜為喻血喻湯氣喻火火猛湯沸當沃薪滅火猶芩連梔膏朴硝大黃大苦至寒等劑清降火邪若沸久將干又當添益新水勝火猶冬地參耆歸芍甘寒甘溫之劑氣血雙補則燥得所潤而火有所制也醫壘元戎治燥方北方其脈遲寒燥也宜溫熱藥治之如硫附桂姜之屬吳溏溫病條辨於燥門立桑菊飲沙參麥冬湯翹荷湯治勝氣之燥立杏蘇飲加味桂柴各半湯治本氣之燥所謂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故經有辛涼苦溫之二法也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王冰說:溫和利濕、涼性收斂,所以用苦性藥來治療下焦積滯,使水濕不能下行。新校正雲:「按照《藏氣法時論》,肺屬苦味,氣逆上衝時,急食苦味的食物來瀉降,用辛味來瀉散,酸味來補充。」又按正文「司天燥淫所勝,佐以酸辛」,這裡說「甘辛」,「甘」字疑為「酸」字之誤。天元正紀大論下說:「酸熱與苦溫的治療方法不同。」又說:「用酸味收斂而安撫下焦,嚴重時用苦味瀉降。」吳昆說:「燥證為金氣所致,火能剋制它,所以治療時用苦溫之藥。苦溫從火化,甘辛也具有溫性。」燥證夾雜寒證時,適當地佐以甘辛藥。燥熱之證,可用苦味藥瀉降。驥先生認為:《素問·病機十九條》遺漏了燥證,因為它是風熱之證的變證,素問經文只提到了風熱,但其中也包含了燥證。劉守真在《六氣病》中補充了「澀、枯涸、乾勁、皮揭」等證狀,都歸屬於燥證,認為陽明燥金在肺和大腸的表層。風能勝濕,濕去則生燥,燥證兼有熱證,熱證即火證。《易經》說:「乾燥萬物,沒有比火更厲害的。」所以喻昌在《補燥氣論》中,用甘潤微寒的食物來治療燥證,以清熱潤肺。葉桂也認為燥氣可以化火,宜用辛涼甘潤之藥治療,即本經所說的燥證化熱,熱反勝,用辛涼佐以苦甘來治療,這是治療燥證的勝氣,而非本氣。沈目南在《燥病論》中說:燥病是由寒氣侵犯人體所致,肝木受邪化燥,所以燥病屬涼證,稱為「次寒病」,與傷寒同類,故此文中只說「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沈明生在《燥論》中,用沸釜為喻來闡述治療燥證的方法,血喻為湯,氣喻為火,火猛湯沸時應補充柴薪滅火,就像使用芩連、梔子、膏樸、硝石、大黃等極苦大寒之藥來清降火邪。若沸騰時間太久將要乾涸,又應補充新水來勝火,就好像用冬蟲夏草、人參、黃芪、歸芍等甘寒甘溫之藥氣血雙補,這樣燥證才能得到濡潤,火邪才能得到抑制。《醫壘元戎》中治療燥證的方法:北方脈象遲緩、寒冷、乾燥,宜用溫熱藥治療,如硫磺、附子、桂枝、生薑等。《溫病條辨》中將燥證分為兩類:勝氣之燥和本氣之燥,分別用桑菊飲、沙參麥冬湯、翹荷湯治療勝氣之燥,用杏蘇飲、加味桂柴各半湯治療本氣之燥。這是因為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化寒,再化為濕,再化為火,所以經文中提出了「辛涼」和「苦溫」兩種治療方法。
王冰曰以熱治寒是為摧勝折其氣用令不滋繁也苦辛之佐通事行之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舊注引此在濕淫於內之下無義今移於此吳昆曰寒為水氣甘從土化熱從火化土能制水熱能制寒故治以甘熱苦而辛亦熱品也故佐以苦辛傷寒內熱者以咸瀉之傷寒內燥者以辛潤之傷寒內熱見血者以苦堅之驥案太陽寒水之氣在人主表為心肺之陽統一身之榮衛實寒水之所司劉守真六氣病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仲景在太陽有麻桂之例甘熱也入少陰有麻辛蒼天附子湯真武湯四逆白通等湯諸法亦甘熱也有黃連阿膠湯有急下承氣三證又苦寒也張會卿傷寒約法治分六端曰汗吐下溫清補汗主溫辛吐主發散下主鹹寒清主苦寒溫補主甘熱於經旨適合蓋太陽一經本寒標熱對化為火水勝必剋火論中之麻桂姜附治寒之本氣正化之本病也白虎承氣治寒之復氣對化之標病也故曰不明勝復之理不可與言氣化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白話文:
王冰說:以熱性藥物治療寒性疾病,是為了強勢地根除寒氣,讓它不會再次滋生。苦味和辛味藥物用作輔助,疏通經絡,促進藥物運行。
新校正的藏氣法時論中說:腎臟屬苦味,乾燥而急迫,食用辛味藥物可以滋潤它;腎臟需要堅固,食用苦味藥物可以堅固它。用苦味藥物來補益,用鹹味藥物來瀉下。
舊注把這句話引用到「濕淫於內」的論述後,沒有意義。現在把它移到這裡。
吳昆說:寒氣是水氣,甘味從土中產生,熱性從火中產生,土能克水,熱能克寒,所以治療寒性疾病可以用甘溫、苦辛之藥。
傷寒病內有熱氣,可以用鹹味藥物來瀉下;傷寒病內有燥氣,可以用辛味藥物來滋潤;傷寒病內有熱氣並有出血症狀,可以用苦味藥物來堅固。
太陽寒水之氣侵入人體,主要影響表層的肺和心,統一全身的氣血運行。這正是寒水之氣所主導的。劉守真的「六氣病足太陽寒水」是指腎臟和膀胱的氣。
仲景在治療太陽病時使用過麻黃、桂枝的例子,是甘溫之藥;進入少陰病時有麻黃、辛夷、蒼術、天南星、附子湯、真武湯、四逆白通等湯藥,這些處方也是甘溫之藥;也有黃連阿膠湯、急下承氣散等處方,是苦寒之藥。
張會卿在「傷寒約法治分六端」中說:治療分為六種方法:發汗、催吐、瀉下、溫補、清熱、補養。發汗以溫辛之藥為主,催吐以發散之藥為主,瀉下以鹹寒之藥為主,清熱以苦寒之藥為主,溫補以甘溫之藥為主。這與經典論述相符。
太陽經原本是寒性,但症狀表現為熱性,對應寒水之氣的作用轉化為火水。勝必剋火治法中,麻黃、桂枝、附子等藥物治療寒氣的本質,正是化解本病的根本之道;白虎湯、承氣湯等藥物治療寒氣的復發,對應化解標病。所以說,不明白勝復的道理,就不能討論氣化的理論。
王冰曰厥陰之氣未為盛熱故曰涼藥平之夫氣之用也積涼為寒積溫為熱以熱少之則其溫也以寒少之則其涼也以溫多之則其熱也以涼多之則其寒也各當其分則寒寒也溫溫也熱熱也涼涼也方書之用可不務乎故寒熱溫涼升降多少善為方者意必精通餘氣皆然從其制也新校正云按本論上文云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故在泉曰治司天曰平也吳昆曰在泉言治司天言平平與治少異治有攻去之義平則調和之也風勝而平以辛涼金能平木也佐以苦甘則苦不至於燥急木性急故以甘緩之木氣升而不降故以酸瀉之張志聰曰按在泉之氣曰淫於內而曰治司天之氣曰所勝而曰平蓋天氣在外而地氣在內也治者治其內而使之外平者平其上而使之下是以在泉曰以辛散之在司天曰以酸瀉之馬蒔曰風淫所勝則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彼厥陰在泉者其法與此同而復有以辛散之之語耳無以酸瀉之也驥案己亥歲半以上風化於天風為木氣惟金能勝故治以辛涼辛從金化涼為金氣也辛涼太過反傷金氣故佐以苦甘苦能溫金甘能益氣也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以酸瀉之此生克勝復之理五運行大論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六微旨大論氣有勝復太過者氣勝勝而複製則傷害甚不及者氣衰衰而復克則敗亂極勝復循環之理出乎天地之自然如木勝肝強必傷脾土肝勝不已燥必復之而肝亦病燥勝不已火必復之而肺亦病五藏互有盛衰人身自有虛實惟其有虛而復強者勝之有勝而復承者復之無衰無勝無勝無復其氣和平焉得有病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微復微勝甚復勝勝復之微甚實由變化之盛衰馬元素輩假仲景之名而為傷寒鈴法用運氣之更遷擬主病之方治拘滯不通是不明天道生克勝復之理不足與言醫道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白話文:
王冰說:厥陰之氣還沒有過於旺盛,所以用涼藥來平衡。氣的作用是這樣:涼氣積聚就會變成寒氣,溫氣積聚就會變成熱氣。熱氣少一點,就表現為溫熱;寒氣少一點,就表現為涼寒;溫氣多一點,就表現為熱;涼氣多一點,就表現為寒。如果各方面都均衡適當,寒氣就表現為寒,溫氣就表現為溫,熱氣就表現為熱,涼氣就表現為涼。因此,開處方時不可不重視這個道理。所以,寒熱溫涼升降的多少,善於開處方的人一定會精通。其他氣也是這樣,遵循這個規律就可以了。《新校正》說:參照本論上文所說:「上氣侵犯下氣所勝出的,就用平的方法治療;外氣侵犯內氣所勝出的,就用治的方法治療。」所以泉水中的氣說是「治」,司天中的氣說是「平」。吳昆說:泉水中的氣說是「治」,司天中的氣說是「平」,「平」和「治」稍有不同,「治」有攻去的意思,「平」則是用來調和的。風氣旺盛,用辛涼來平息,因為金氣能夠平息木氣。輔以苦甘,苦味不至於過於燥急,因為木性急躁,所以用甘味來緩和,木氣上升而不下降,所以用酸味促進下降。張志聰說:參照泉水中的氣說是「侵犯於內」,而司天中的氣說是「所勝」,蓋天氣在外而地氣在內。用「治」來治療內部的,用「平」來平息外部的,所以泉水中的氣說是「用辛味發散」,而司天中的氣說是「用酸味促進下降」。馬蒔說:風氣侵犯所勝出的,就用辛涼來平息,輔以苦甘,用甘味來緩和,用酸味促進下降。那厥陰在泉中的氣,方法與此相同,但是又多了「用辛味發散」這句話。沒有用酸味促進下降這句話。驥案:己亥年過後,天空中的風化成了風氣,風為木氣,只有金氣能勝過它,所以用辛涼來治療,辛味來源於金,涼味是金氣。辛涼過度,反而會損傷金氣,所以輔以苦甘,苦味能溫養金氣,甘味能益氣。經文說:「肝臟苦急,吃甘味的東西可以緩和。」用酸味促進下降,這是生克勝復的道理。《五運行大論》中說:天地之氣的勝復作用,不會表現在診斷上。《六微旨大論》中說:氣有勝復過度的,氣勝,勝而複製,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不足的,氣衰,衰而復克,就會敗亂不堪。勝復循環的道理,出自天地自然規律。比如木勝,肝氣旺盛,必定會損傷脾土,肝氣勝而不止,燥氣一定會復克肝氣,而肝臟也會受燥氣侵害,燥氣勝而不止,火氣一定會復克燥氣,而肺臟也會受火氣侵害,五臟互相制約,人體自然會有虛有實。但是如果有虛而復強的,就用勝的方法治療;有勝而復承的,就用復的方法治療;既不衰也不勝,既不勝也不復,氣就和平,怎麼會有病?有勝就會復,沒有勝就不會復,勝微復微,勝甚復甚,勝復的程度不同,完全是由於變化盛衰造成的。馬元素之輩假借仲景之名,而創立傷寒鈴法,用氣的轉變來擬定治療主要病症的方法,拘泥不通,不瞭解天地生克勝復的道理,不足以談論醫道。
王冰曰熱氣已退時發動者是為心虛氣散不斂以酸收之既以酸收亦兼寒助乃能殄除其源本矣熱見太甚則以苦發之汗已便涼是邪氣盡勿寒水之汗已猶熱是邪氣未盡則以酸收之已又熱則復汗之已汗復熱是藏虛也則補其心可矣法則合爾諸治熱者亦未必得再三發三治況四變而反覆者乎吳昆曰熱勝而平以鹹寒水能平火也佐以苦甘者苦瀉而甘緩也以酸收之者收其浮熱也張志聰曰此與在泉之治法相同但少以苦發之蓋自下而上淫於內者宜從之而發散於外也驥案此子午歲半以上熱化於天熱為火氣惟水能勝故治以鹹寒鹹寒太過反傷君火故以苦燥以甘補以酸收恐熱越不斂陽氣散亂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話文:
王冰說:熱氣已經退去的情況下,再次發作的,這是因為心氣虛弱,散而不收。所以要用酸性藥物收斂,既用酸收,又加用寒涼藥物,才能徹底消除疾病的根源。熱證特別嚴重時,可以用苦味藥物發散,發汗後就會感到涼爽,說明邪氣已經清除。如果發汗後仍然感覺熱,說明邪氣未盡。這時需要用酸性藥物收斂,如果收斂後又發熱了,就再發散,反覆發散收斂,說明臟器虛弱,這時就應該補心了。所以按照規律,治療熱證的藥物,不一定能連續三次都用同樣的,何況熱證千變萬化,反覆不定的呢?吳昆說:熱證過於旺盛,可以用鹹寒的藥物來平息。配伍苦味和甘味藥物,苦味藥物瀉火,甘味藥物緩和熱性。用酸味藥物收斂,收斂表面的熱。張志聰說:這種治療方法與在泉的治療方法相同,只是少用苦味發散,因為熱氣從下往上侵淫於內,宜從內部發散到外部。驥註:這個小兒,半歲以上,外界的熱氣化為內熱,內熱就是火氣,只有水能剋制火氣,所以用鹹寒藥物治療。如果鹹寒藥物用得太多,反而會損傷君火,所以又加用苦燥藥物以發泄,甘味藥物以補益,酸味藥物以收斂,預防熱氣不收斂,陽氣散亂。
王冰曰濕氣所淫皆為腫滿但除其濕腫滿自衰因濕生病不腫不滿者亦爾治之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濕氣在下以苦泄之以淡滲之則皆燥也泄謂滲泄以利水道下小便為法然酸雖熱亦用利小便去伏水也治濕之病不下小便非其法也新校正云按濕淫於內佐以酸淡此云酸辛者辛疑當作淡吳昆曰濕勝而平以苦熱苦能燥濕濕得熱而消也木能制土故佐以酸酸而辛則非斂聚之酸矣故宜佐之濕而熱者以苦燥之濕而不熱以淡滲之馬蒔曰濕淫所勝則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彼太陰在泉者其法與此大同而止有佐以酸淡與此佐以酸辛者少異驥案丑未歲半以上濕化於天濕為土氣惟燥能勝故治以苦熱苦從木化用以制之辛酸並同者辛勝酸防酸之過也苦從火化火能助燥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白話文:
王冰說:濕氣入侵身體就會導致腫脹,只要祛除濕氣,腫脹自然就會消退。如果患有濕邪造成的疾病,但沒有腫脹,也應採用祛除濕氣的方法治療。如果濕氣在上面,就用苦味藥向上吐出;如果濕氣在下面,就用苦味藥向下排出;如果濕氣不上下,就用平淡的藥滲入體內。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乾燥化濕的作用。所謂的「瀉」,是指將水分通過小便排出體外。雖然酸味熱性,但也能促進小便排出,排出體內積水。治療濕病時,如果不通過小便排出水分,就不符合醫理。新的校正註解:濕氣侵淫於內部,輔以酸味和淡味調理。文中提到的「酸辛」,推測「辛」字應當是「淡」字。吳昆說:濕氣過盛,可用苦味和熱性藥物平息,因為苦味能乾燥濕氣,濕氣遇到熱性後就會消散;木能克土,所以輔以酸味調理。而酸味同時具有辛味,就不是收斂的酸味了,所以適合輔助治療濕熱病症。使用苦味藥物乾燥濕氣,如果不伴隨熱性,就用平淡的藥物滲入體內調養。馬蒔說:如果濕氣過多,就用苦熱藥物平息,輔以酸味和辛味調養,用苦味藥物乾燥濕氣,用平淡的藥物滲透疏瀉。這種方法與《太陰在泉》篇中的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在輔助用藥上,此處用酸味和辛味,而《太陰在泉》中用酸味和淡味,略有不同。我的看法:丑年未年後半年,濕氣化於天上,濕氣化為土氣,只有乾燥才能勝之,所以要用苦熱藥物治療。苦味屬木,用來剋制濕氣;辛味和酸味同時使用,辛味勝過酸味,防止酸味過於收斂;苦味屬火,火能幫助乾燥。
王冰曰身半以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鬱郁濕相薄則以苦溫甘辛藥解表流汗而祛之故云以汗除病之故而已也吳昆曰金匱要略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皆治水濕之要法驥案濕鬱於上而化熱苦溫欲其燥甘辛取其汗
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白話文:
王冰說:身體上半身水氣過多,熱氣被水氣鬱住。水氣和熱氣相交結,就會使用苦溫、甘辛的藥物發散汗液,以此祛除病邪。所以說,醫生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疾病就是這個道理。
吳昆說:《金匱要略》中提到,腰部以下腫脹時應該利尿,腰部以上腫脹時應該發汗,這樣才能治癒。這些都是治療水濕的要法。
驥案:水氣鬱積在上半身而化為熱氣,使用苦溫的藥物希望它能乾燥,使用甘辛的藥物希望它能發汗。
王冰曰同熱淫義熱亦如此法以酸復其木氣也不復其氣則淫氣空虛招其損馬蒔曰火淫所勝則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與上熱淫所勝者同法蓋上為君火而此為相火也又與彼少陽在泉者同法但無以酸復之之一語耳張介賓曰此與在泉熱淫治同蓋水能勝火故平以鹹冷苦能瀉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故佐以苦甘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鬱而伏留者以苦發之然以發去火未免傷氣故又當以酸復之而火熱二氣同治也驥案寅申歲半以上火化於天火即熱氣與熱淫同此曰酸冷者酸能收逆氣寒能勝熱氣也火鬱則伏以苦發之而復以酸復之者恐發之過而傷氣也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白話文:
王冰說,熱淫和熱症的治療方法相似,都是用酸味藥材來恢復肝木的生機。如果不恢復肝氣,淫邪之氣就會充斥,造成損傷。馬蒔說,如果火熱淫盛,可以用鹹寒之藥來治療,再輔助以苦甘之藥,用酸味藥收斂、苦味藥疏通,然後再用酸味藥恢復肝氣,與治療熱淫的方法相同。這是因為上焦為君火,而這裡指的相火,與少陽在泉的火熱淫治法相同,只是沒有提到用酸味藥恢復肝氣。張介賓說,這與在泉火熱淫的治療方法相同,因為水能克火,所以用鹹寒藥來治療。苦味藥能瀉火實,甘味藥能緩和火鬱,所以輔助用苦甘之藥。火盛而散越,可用酸味藥收斂;火鬱而伏留,可用苦味藥疏通。但是用疏通藥驅除火邪,難免會傷氣,所以還應該用酸味藥來恢復肝氣,這樣才能同時治療火熱之氣。
注:驥案中提到的「寅申」指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和申(猴)年,「半以上火化於天火」指這兩年火勢旺盛,與熱氣、熱淫的表現類似。這裡所說的「酸冷」是指酸味能收斂逆氣,寒性藥材能剋制熱氣。當火氣鬱結時,可以用苦味藥疏通,然後再用酸味藥來恢復肝氣,以免疏通過度而傷氣。
王冰曰制燥之勝必以苦濕是以火之氣味也宜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宜瀉必以辛清甚生寒留而不去則以苦濕下之氣有餘則以辛瀉之諸氣同新校正云按上文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此云苦濕者濕當為溫又注中濕字三並當作溫又按六元正紀大論亦作苦小溫吳昆曰燥淫而平以苦濕苦從火化勝燥故也苦而濕則燥得其潤矣佐以酸辛者酸生液辛潤燥也燥甚非攻下不除是宜以苦下之張志聰曰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故以酸苦泄之馬蒔曰燥淫所勝則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彼陽明在泉者其法與此大同但彼則佐以甘辛而此則佐以酸辛耳驥案卯酉歲半以上燥化於天燥為金氣惟火能勝苦從火化故平以苦溫酸瀉木而補金辛瀉金而補木故佐以酸辛燥兼熱化燥萬物者莫嘆乎火苦能降火故以苦下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白話文:
王冰說:抑制乾燥的最好方法是用苦濕,這是火的味道,適合用來降低;需要補益時就用酸;需要瀉下時就用辛。清除過度的寒氣,而它卻停留在身體中不去,那就用苦濕來瀉下;氣有餘時就用辛來瀉下。各種氣味同時使用《新校正》中說:前文提到燥淫於內用苦溫治療,這裡說苦濕,這裡的「濕」應當是「溫」。另外,註解中的「濕」字三處都應當改為「溫」。六元正紀大論中也寫作「苦溫」。吳昆說:燥淫偏勝,用苦濕來平,因為苦從火化能勝燥。苦而濕,燥則得到滋潤。佐以酸辛,因為酸能生液,辛能潤燥。燥甚若不攻下無法消除,所以適合用苦下。張志聰說: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所以用酸苦來瀉下。馬蒔說:燥淫所勝,就用苦溫來平,佐以酸辛,用苦下,陽明在泉的治療方法與此大同小異,只不過前者佐以甘辛,而後者佐以酸辛。卯酉歲半以上燥化於天,燥是金氣,只有火能勝,苦從火化,所以用苦溫來平。酸瀉木而補金,辛瀉金而補木,所以佐以酸辛。燥兼熱化,能燥化萬物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苦能降火,所以用苦下。
王冰曰淫散止之不可過也新校正云按上文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此云平以辛熱佐以甘苦者此文為誤又按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之政歲宜苦以燥之也吳昆曰寒淫而平以辛熱者辛能散寒熱能回陽也佐以苦甘者苦以濟辛熱甘以和辛熱也傷寒入胃則為裡熱若是者以咸瀉之張志聰曰夫淫於內則干涉於藏氣故上文曰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此勝於外止宜平之瀉之馬蒔曰寒淫所勝則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彼太陽在泉者則復有以辛潤之以苦堅之之二語耳張介賓曰辛熱足以散寒苦甘可以勝水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其瀉以咸也驥案辰戌歲半以上寒化於天寒為水氣惟熱能勝熱從火化也然陰病惡燥故以辛潤辛從金化水之母也
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白話文:
王冰說:「過度阻止體內的寒邪會導致身體虛弱。」
經文註解:「上文中提到用甘熱藥和苦辛藥治療體內的寒邪,而這裡卻說用辛熱藥和甘苦藥治療平衡的寒邪,這是錯誤的。」
「六元正紀大論」中說:「太陽當令時應多用苦味藥物,以去除體內的濕熱。」
吳昆說:「寒邪入侵而導致平衡狀態時,用辛熱藥可以祛散寒氣,熱藥可以溫陽。輔以苦味和甘味藥物,苦味可以緩解辛熱之性,甘味可以調和辛熱之性。」
如果寒邪入侵胃中,就會引起內熱。這種情況下,應該用鹹味藥物瀉熱。
馬蒔說:「寒邪對內臟之氣造成影響。上文提到用辛味藥潤澤,用苦味藥加強,這是針對外邪進行治療的,所以應該平衡寒熱,同時瀉熱。」
張介賓說:「辛熱藥物足以祛散寒氣,苦甘藥物可以克服寒濕,用鹹味藥物瀉出寒濕,因為鹹味是水的正味,瀉水就用鹹味。」
我認為,辰戌歲半以後,寒氣轉化為水氣,唯有熱能剋制水氣,因為熱由火化生。但是陰證忌諱燥邪,所以用辛潤藥物,因為辛味由金化生,是水的母親。
王冰曰厥陰在泉則風司於地謂五寅歲五申歲邪氣勝盛故先以酸瀉佐以苦甘邪氣退則正氣虛故以辛溫養而平之吳昆曰不能淫勝於他氣勝己者為邪而反勝之治以酸溫者酸為風木之嚮導溫抑清氣之反勝也苦勝燥而甘緩之故佐以苦甘辛能溫清又能補木故以辛平之張志聰曰邪氣反勝者不正之氣反勝在泉主歲之氣又當用勝邪之氣味以平治之天氣反時則可依時此之謂也張介賓曰反勝者以天地氣不足則間氣乘虛為邪而反勝之驥案素問六節藏象論太過不及各有所勝又至而不至此為不及所不勝以薄之五運行大論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侮而受邪寡於畏也此清勝風寒勝熱熱勝濕寒勝火熱勝燥熱勝寒皆邪氣也故曰反勝至真要大論必先五勝疏其邪氣寶命全形論五勝更立五十難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是謂邪氣反勝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先治其勝而後平之以復其正也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其鹹平之
白話文:
王冰說:厥陰系統位於泉水,則風氣在地面流行。在壬寅年和壬申年,邪氣會強盛,所以要用酸味藥物瀉下,佐以苦味和甘味藥物。邪氣消退後,正氣虛弱,所以用辛溫藥物溫補平衡。吳昆說:邪氣不能勝過其他氣,但如果邪氣能勝過自己的話,就是不正之氣。這時用酸溫藥物治療,酸味是風木的引導,溫味可以抑制清氣的反勝。苦味能勝燥,甘味能緩和,所以佐以苦甘兩味。辛味能溫清又能補木,所以用辛味平和。張志聰說:邪氣反勝,是不正之氣在泉水部位勝過正氣,主要發生在歲氣之時。這時應該用勝邪的氣味來平衡治療。天氣反常時,可以根據當季來依法治療。張介賓說:反勝是指天地之氣不足時,間氣乘虛而入為邪,反勝正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太過不及各有所勝,又至而不至此為不及,所不勝以薄之。」《五運行大論》說:「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侮而受邪,寡於畏也。」這裡說的清勝風、寒勝熱、熱勝濕、寒勝火、熱勝燥、熱勝寒都是邪氣。所以說反勝。張介賓的《至真要大論》說:「必先五勝疏其邪氣。」《寶命全形論》說:「五勝更立五十難,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這些都是指邪氣反勝。經文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必然虛弱。」所以先治療邪氣反勝,然後平衡治療,以恢復正氣。
王冰曰少陰在泉則熱司於地謂五卯五酉之歲也先瀉其邪而後平其正氣也吳昆曰甘與熱皆陽治以甘熱者扶熱而抑寒也佐以苦辛者寒得苦而投遇辛而散也寒在外熱在內怫熱作實故以鹹平之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白話文:
王冰說,少陰在「泉」位,則熱氣支配大地,指的是五卯五酉之年。治療這種情況,先要瀉除邪氣,再調和正氣。
吳昆說,甘味與熱性都是屬陽,用甘熱之藥治療,是為了扶助熱氣而抑制寒氣。佐以苦辛之藥,是因為寒氣遇到苦味會溫暖,遇到辛味會散發。
寒氣在外,熱氣在內,邪熱鬱結化為實證,所以用鹹味之藥來調和。
王冰曰太陰在泉則濕司於地謂五辰五戌歲也補瀉之義餘氣皆同吳昆曰苦冷陰也治以苦冷者扶濕而抑熱也佐以鹹甘者熱得甘而緩遇咸而軟也猶有未解者則以苦平之
白話文:
王冰說:足太陰經在泉穴,象徵低窪之地,主司大地的濕氣,指的是五辰五戌的年份。補瀉的原則與其他經絡相同。
吳昆說:苦寒是陰寒的屬性,治療方法應以苦寒藥物為主,以扶助濕氣、抑制熱性。輔以鹹甘之品,可以緩解熱性的燥烈,遇上鹹味可以軟化。如果還不解的話,可以再用苦味平性的藥物來調和。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王冰曰少陽在泉則火司於地謂五己五亥歲也吳昆曰與熱司天同不復詳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白話文:
火氣在地,遇到寒冷反而更盛,治療時應使用甘溫的藥物,輔以苦和辛的藥物,用鹹味來調和。
王冰說,當少陽位於下方時,火氣就主管地面,指的是己巳和己亥年。吳昆說,這與熱氣主管天的情況相同,不再詳細說明。
燥氣在地,遇到熱反而更盛,治療時應使用平涼的藥物,輔以苦和甘的藥物,用酸味來調和,以和諧為佳。
王冰曰陽明在泉則燥司於地熱反勝之謂五子五午歲也燥之性惡熱亦畏寒故以冷熱和平為方制也吳昆曰治以平寒者燥為慘殺之氣不欲扶之但以平寒抑熱耳佐以苦甘者苦能瀉實熱甘能瀉虛熱也熱與燥皆能消人五氣故以酸平之以和為和者戒過甚也
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白話文:
王冰說,陽明熱氣見證於溫泉,是由於地熱過於猛烈,導致寒氣反敗為勝,這就是「五子五午歲」的說法。燥熱的性質不喜歡熱,但也懼怕寒冷,所以用寒熱相濟的方法來制約它。吳昆說,治療時用平寒的藥物,因為燥是燥殺之氣,不應扶助,而應以平寒抑制熱氣。輔佐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苦味能抑制實熱,甘味能緩解虛熱。熱與燥都能消耗人體的五氣,所以用酸味來平息和調和,告誡不要過度使用。
王冰曰太陽在泉則寒司於地謂五醜五未歲也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云治者瀉客邪之勝氣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補已弱之正氣也吳昆曰治以寒冷者扶寒氣之不足抑熱氣之有餘也佐以甘辛者甘以調寒熱辛以行鹹冷也以苦平之調其未盡之邪也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白話文:
王冰說:太陽在泉泉穴,說明寒冷的病邪在體內,也就是「五醜年」和「五未年」。這種情況下的六氣治療方法與前面淫邪盛的治療方法不同。所謂「治」,是指驅除體內的邪氣。所謂「佐」,是指幫助身體恢復平衡。所謂「平」,是指補充身體虛弱的正氣。
吳昆說:治療這種虛寒證時,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不足的寒氣,抑制多餘的熱氣。使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甘味可以調節寒熱,辛味可以疏通凝滯的寒氣。使用苦味藥物來調和體內殘留的病邪。
王冰曰己亥歲也吳昆曰酸能為風化之嚮導溫能平清氣之反勝甘以和之苦以下之張志聰曰此論六氣司天邪氣反勝宜以所勝之氣味平之馬蒔曰此言六氣司天反為邪氣所勝者而有治之之法張介賓曰言司天反勝驥案上言司地邪勝之治法此言司天邪勝之治法
白話文:
王冰說:己亥年是從屬哪種氣候呢?吳昆說:酸味能化風,溫味能平息清氣的亢盛,甘味能調和,苦味能瀉下。
張志聰說:這是論述六氣主宰天地時,邪氣亢盛,應當用被邪氣所勝之氣味來平抑。
馬蒔說:這是說六氣主宰天地,反被邪氣所勝,而有治療的方法。
張介賓說:前面的話說了六氣主宰大地,反被邪氣所勝的治療方法,現在這裡說六氣主宰天地,反被邪氣所勝的治療方法。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王冰曰子午歲也吳昆曰甘溫能勝寒苦為反佐酸以養陰辛以散寒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王冰曰丑未歲也吳昆曰苦寒能祛熱熱勝則亡陰液故佐以苦酸
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王冰曰寅申歲也吳昆曰甘熱能勝寒苦為反佐辛能散寒
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王冰曰卯酉歲也吳昆曰辛能散熱寒能勝熱苦能下熱甘能緩熱
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
王冰曰辰戌歲也吳昆曰治以鹹冷所以假其祛熱苦以下熱辛以散熱
白話文:
在天氣寒冷時,遇到熱邪入侵,可以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苦、酸、辛味藥物來加強療效。同樣的,在天氣炎熱時,遇到濕邪入侵,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苦、酸味藥物來輔助。同樣的道理,在天氣寒冷時,遇到火邪入侵,可以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苦、辛味藥物來輔助。在天氣炎熱時,遇到燥邪入侵,可以用辛寒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苦、甘味藥物來輔助。最後,在天氣炎熱時,遇到寒邪入侵,可以用鹹冷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甘、辛味藥物來加強療效。
帝曰六氣相勝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
白話文:
黃帝問:六種天氣互相勝克,該如何治療?
岐伯答:
-
厥陰勝:以甘涼藥治療,輔以苦辛藥,再用酸藥瀉之。
-
少陰勝:以辛寒藥治療,輔以苦鹹藥,再用甘藥瀉之。
-
太陰勝:以鹹熱藥治療,輔以辛甘藥,再用苦藥瀉之。
-
少陽勝:以辛寒藥治療,輔以甘鹹藥,再用甘藥瀉之。
-
陽明勝:以酸溫藥治療,輔以辛甘藥,再用苦藥瀉之。
-
太陽勝:以甘熱藥治療,輔以辛酸藥,再用鹹藥瀉之。
王冰曰六勝之至皆先歸其不勝己者之故不勝者當先瀉之以通其道次瀉所勝之氣令其退釋也治諸勝而不瀉遣之則盛氣浸盛而內生諸病也新校正云詳此為治皆先瀉其不勝而後瀉其來勝獨太陽之勝治以甘熱為異疑甘字苦之誤也若云治以苦熱則六勝之治皆一貫也吳昆曰木勝則土敗治之以甘益土也治之以清平木也佐以苦辛散風熱也木氣作實以酸瀉之熱勝則乘金治之以辛散熱也治之以寒平熱也佐以苦鹹下熱也甘能緩火之急乃所以瀉之土勝則濕勝治之以咸潤下也治之以熱燥濕也佐以辛甘利土氣也濕土作實以苦瀉之火勝乘金治以辛寒者辛能散火寒能抑火也佐以甘鹹者甘緩火氣之急速咸軟火氣之燥實也復言以甘瀉之重甘瀉也金勝則燥勝治之以酸潤燥也治之以溫平金也佐以辛甘散清也以苦瀉之下燥實也太陽寒水也治之以甘益土以防水也治之以熱扶陽而散寒也佐之以辛則甘不滯佐之以酸則熱不燥寒氣入里變熱而作燥實則用鹹以瀉之張志聰曰治諸勝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則病氣衰去此治之大體也驥案厥陰之勝風木氣勝而土受制治以甘清者甘土味而清金氣也土木相生木有制而土不克也苦以生土辛以平木故佐之木性條達以酸瀉之少陰君火氣勝而金受制辛為金味寒為水氣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也故以治之佐以苦鹹者苦從火化以助其辛鹹從水化以助其寒火性急故以甘緩之太陰濕土氣勝而水受制治以咸熱者濕熱則以咸化之濕寒則以熱治之濕勝則土寒辛能溫甘能補故佐以辛甘若濕勝而土實則以苦瀉之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少陽相火氣勝而金受制則治以辛寒瀉之以甘與少陰同佐以甘鹹與少陰異甘能瀉火咸能泄熱也陽明燥金氣勝而木受制治以酸溫者酸為木味溫為火氣木火相生則金有制而木不傷陽明有燥金之氣有清金之氣燥氣有餘則辛以散之清氣不足則甘以滋之苦從火化能泄燥邪也太陽寒水氣勝而心受制治以甘熱者甘為土味熱為火氣火土相生則水有制而火不散辛能散寒酸收心氣故佐以辛酸水之正味其瀉以咸故以咸瀉之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白話文:
王冰說:六勝相剋相制,都遵循「先瀉其不勝己者」的原則,因為不勝者應當首先瀉下,以通暢其氣道。接著再瀉除相勝的氣,使其退散。如果只治療相勝的氣,而不瀉除相應的氣,那麼盛氣就會越來越旺盛,在體內產生各種疾病。
《新校正》中說:仔細探討這段話,我們發現治療各種相勝之氣,都應先瀉其不勝者,然後再瀉其來勝者。只有太陽寒水的勝制,以甘熱之藥治療與其他不同。懷疑「甘」字可能是「苦」字的筆誤。如果說是「苦熱」之藥治療,那麼六勝的治療方法就全都貫通一致了。
吳昆說:木勝則土敗,治療時應以甘味益土,以清平瀉木,佐以苦辛散風熱。木氣盛實,再用酸味瀉之。熱勝則乘金,治療時應以辛散熱,以寒平熱,佐以苦鹹下熱。甘味能緩解火氣的急迫,所以用它瀉熱。土勝則濕勝,治療時應以鹹潤下濕,以熱燥濕,佐以辛甘利土氣。濕土盛實,再用苦味瀉之。火勝乘金,治療時應以辛寒,因為辛能散火,寒能抑火。佐以甘鹹,甘味緩解火氣的急速,鹹味軟化火氣的燥實。又說甘味瀉火,重在緩和瀉火。金勝則燥勝,治療時應以酸潤燥,以溫平金,佐以辛甘散清。以苦味瀉之,針對燥實。太陽寒水,治療時應以甘益土以防水,以熱扶陽而散寒。佐之以辛,則甘不滯;佐之以酸,則熱不燥。寒氣入裏化熱而致燥實,則用鹹味瀉之。
張志聰說:治療各種勝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使各種氣機各安其位,則病氣就會衰退消散。這是治療的總綱。
《驥經》注釋:厥陰之勝風木氣勝而土受制,治療時以甘清之藥,甘味滋土,清氣平金。土木相生,木氣得到制約,土氣就不會被剋制。苦味生土,辛味平木,所以佐以這兩味藥。木性條達,用酸味瀉之。少陰君火氣勝而金受制,辛味屬金,寒氣屬水,金水相生,則火氣得到制約,金氣就不會受到傷害。因此用這些藥物治療,佐以苦鹹,苦味從火化,以助其辛味,鹹味從水化,以助其寒味。火性急迫,所以用甘味緩和。太陰濕土氣勝而水受制,治療時以鹹熱之藥,濕熱則用鹹味化之,濕寒則用熱治之。濕勝則土寒,辛味能溫,甘味能補,所以佐以辛甘。如果濕勝而土實,則用苦味瀉之。土的正味是苦味,其瀉法也是用苦味。少陽相火氣勝而金受制,則治療時以辛寒瀉之,佐以甘,與少陰相同,佐以甘鹹,與少陰不同。甘味能瀉火,鹹味能泄熱。陽明燥金氣勝而木受制,治療時以酸溫之藥,酸味屬木,溫氣屬火,木火相生,則金氣得到制約,木氣就不會受到傷害。陽明有燥金之氣,有清金之氣,燥氣有餘,則用辛味散之,清氣不足,則用甘味滋之。苦味從火化,能泄燥邪。太陽寒水氣勝而心受制,治療時以甘熱之藥,甘味屬土,熱氣屬火,火土相生,則水氣得到制約,火氣就不會散失。辛味能散寒,酸味收斂心氣,所以佐以辛酸。水的正味是鹹味,其瀉法也是用鹹味,所以用鹹味瀉之。
王冰曰不太緩之夏猶不已復從於勝故治以辛寒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治以酸寒作治以辛寒也吳昆曰風木以升發為性治之以酸收之也治之以寒清之也佐以甘辛順其升達之體也以酸瀉之瀉其有餘也以甘緩之緩其太急也張介賓曰復者報復之義六氣盛衰不常有所勝則有所復也王氏凡先有勝後必復新校正引玄珠正化對化之義云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對化勝而有復正化勝而不復反以王注為未然或又曰甲丙戊庚壬陽年太過有勝無復乙丁己辛癸陰年不及有勝必有復皆未達之言也夫勝復之道隨氣盛衰而見非有正對之分考之本經諸篇原無此言其於不及有復太過無復之說蓋以氣交變大論凡太過之運皆不言復惟不及之年則有之六元正紀大論所載六十年運氣之紀亦惟不及之歲言復而太過之年則無似乎陽年太過有勝無復然五常正大論發生之紀不務其德則收氣復赫曦之紀暴烈其政藏氣乃復敦阜之紀大風迅至邪傷脾也堅成之紀收政暴變長氣斯救流衍之紀政過則化氣大舉是皆以太過之歲為言由此觀之則陽年未嘗無復也惟是陰年氣弱彼來勝我故子必起而報之故謂之復陽年氣強無勝我者但以我勝彼故承乃從而制之然曰承曰複本一理也但相繼而制者謂之承因勝而報者謂之復勝復相仍本無罅隙故經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又曰微者復微甚者復甚然則氣之微甚尚不可以假借又何有陰陽正對復與不復之理哉故本論無分太過不及之年皆有淫勝反勝相勝之氣可見陽年未必全勝而反者有之陰年未必全衰而淫勝者亦有之天地變化消長無窮但當隨厥氣幾而察以方月之義庶得其妙若必因辭害意則失之遠矣驥案復者子復母仇也酸木味寒水氣木之正味其瀉以酸木火相生宜治之以寒也木盛土衰甘補土辛制木故佐以辛甘也酸瀉辛緩木之正治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
白話文:
王冰說,季節錯亂的夏天病症還沒有好,是因為木氣過盛沒有恢復原來的平衡,所以要使用辛寒之藥治療。新的校正本中說,根據其他版本,應該把「酸寒」改成「辛寒」,因為風木之性是升發,要用酸味收斂它,還要用寒性清泄它。輔以甘辛之藥,順應其升達的本性,用酸性藥物瀉除過剩之氣,用甘性藥物緩和其過於激烈的狀態。
張介賓說,「復」字有報復的意思。六氣盛衰無常,有盛就有衰,有衰就有盛。王注說,凡是有過盛,之後必定會有恢復。新的校正本引述《黃帝內經》的「玄珠正化」篇,來說明「對化」的道理,認為正氣統領化氣的實體,對應著統領化氣的虛體,對化的目的是抑制過盛,使其恢復正常。如果過盛不復,反而促使正常的功能過盛,那麼王注的說法就值得商榷了。也有人說,甲丙戊庚壬這五年陽年,氣候過盛,沒有恢復;乙丁己辛癸這五年陰年,氣候不足,會有過盛,然後纔有恢復。這些說法都是認識不到正確道理的。過盛和恢復的道理,隨著氣候盛衰而表現出來,並沒有正對應的區分。考察《黃帝內經》的各篇,原本沒有這些說法。對於陰年有恢復,陽年沒有恢復的說法,可能是根據《黃帝內經》的《素問·氣交變大論》,其中提到陽年過盛時,都沒有提到恢復;只有陰年不足時,才會提到恢復。《黃帝內經》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記載了六十年運氣的規律,也只在陰年提到恢復,而沒有在陽年提到恢復。這似乎是說陽年過盛時,沒有恢復。但是,《黃帝內經》的《素問·五常正大論》在論述生發時,也提到「不務其德則收氣復」;暴烈時,也提到「藏氣乃復」;敦阜時,也提到「長氣斯救」;流衍時,也提到「政過則化氣大舉」。這些都是說陽年過盛的情況。由此可見,陽年也並非完全沒有恢復。只是陰年氣候較弱,陽氣來勝過陰氣,所以陰氣必定起來報復,因此稱之為「復」。陽年氣候較強,沒有什麼能勝過它,但它可以勝過陰氣,所以只承接(勝過)陽氣,從而制約它。然而,「承」和「復」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相繼制約叫做「承」,因勝而報復叫做「復」。過盛和恢復之間本來沒有空隙,所以經文說:「有過盛則有恢復,沒有過盛則沒有恢復。過盛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恢復,沒有固定的數目。」又說:「衰微的會恢復衰微,嚴重的會恢復嚴重。」由此可見,氣候的衰微和嚴重都不能隨便借用,又怎麼會有陰陽正對,恢復與不恢復的道理呢?所以《素問·六氣志大論》沒有區分陽年、陰年,都有過盛、反勝和相勝的情況發生。可見陽年不一定完全過盛,而有反勝的情況;陰年也不一定完全衰微,而有過盛的情況。天地變化發展無窮無盡,只需根據具體的氣候變化,察明方位的含義,才能掌握其奧妙。如果一定要拘泥於辭句而曲解其意,那就會相去甚遠了。
驥博士案:復,就是子復母仇。酸味是木味,寒氣是水氣,木的正味就是酸味,它的瀉除作用是酸味。酸木火相生,所以要用寒性藥物來治療。木旺土衰,甘味可以補土,辛味可以制木,所以輔以辛甘之藥。酸瀉辛緩,是木的正治。
王冰曰不大發汗以寒攻之持至仲秋熱內復結而為心熱少氣少力而不能起矣熱伏不散歸於骨矣吳昆曰君火以熱為政治以鹹寒用其所不勝也佐以苦辛苦降而辛散也火遇甘而緩是為瀉之遇酸而斂是為收之結熱得苦而散是為發之堅實得咸而解是為軟之驥案鹹水味寒水氣水制火也發不遠熱故佐以苦辛甘酸瀉火而斂浮熱苦寒散火而解結熱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
白話文:
王冰說:如果不出汗而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到了仲秋時節,熱邪會再次在體內結聚成心熱,導致氣短乏力,甚至無法起身。熱邪不能散去,就會深入骨髓。
吳昆說:心火以熱為政,治理它的方法是用鹹寒之藥,以其所不能勝的方法治療。再配合苦味藥,苦味藥具有瀉火降逆和辛散的作用。火邪遇到甘味藥物會緩和下來,可以瀉火;遇到酸味藥物會收斂,可以斂浮熱;結熱遇到苦味藥物可以散開,可以發散熱邪;堅實遇到鹹味藥物可以解開,可以軟化。
《醫宗金鑑》說:鹹水味道寒涼,水氣可以制火。發散熱邪不能過於溫熱,所以要輔以苦辛甘酸之藥,瀉火而斂浮熱;苦寒之藥可以散火解結熱。
王冰曰不燥泄之久而為身腫腹滿關節不利腨及伏兔沸滿內作腰膝脛內胕腫病吳昆曰太陰以濕為政治之以苦燥濕也治之以熱熯濕也佐以酸辛者酸從木化能平濕土之甘辛從金化能散濕土之滯以苦瀉之奪之也濕勝不宜潤故燥之濕勝不宜塞故泄之馬蒔曰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內用苦者所以瀉之燥之泄之也驥案苦火味熱火氣苦瀉土熱燥濕也佐以酸辛者木能生火火不足則佐以酸金能生水火太過則佐以辛土位之主其瀉以苦瀉以奪其實燥以勝其濕泄以利其濕也
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
白話文:
王冰說,不去除潮濕的原因,時間長了會導致身體腫脹、腹部飽滿、關節不靈活、小腿肌肉萎縮、內部腫脹、腰膝脛內肌肉腫脹的疾病。吳昆說,太陰以濕氣為主管,要用苦味藥來治療潮濕,要用熱藥來驅散潮濕,再輔助酸味和辛味。酸味來自於木,具有平衡濕土的甘味功效;辛味來自於金,具有散發濕土瘀滯功效。用苦味藥瀉,是為了奪取濕氣。潮濕過重,不宜再補充水分,所以要燥濕;潮濕過重,不宜壅塞,所以要泄濕。
馬蒔說,太陰病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苦熱藥,輔助酸辛藥。內服苦味藥,目的是瀉濕、燥濕、泄濕。苦味火熱,火氣苦瀉,又能燥濕熱。輔助酸辛藥,是因為木能生火,火不足時輔助酸味;金能生水,火太過時輔助辛味。土是太陰病的根本,用苦味瀉,是用來奪取它的本質;用燥味勝,是用來剋制它的濕氣;用泄味利,是用來幫助它濕氣排出。
王冰曰不發汗以奪盛陽則熱內淫於四肢而為解㑊不可名也謂熱不甚謂寒不甚謂強不甚謂弱不甚不可以名言故謂之解㑊粗醫呼為鬼氣惡病也久久不已則骨熱髓涸齒乾乃為骨熱病也發汗奪陽故無留熱故發汗者雖熱生病夏月及瘥亦用熱藥以發之當春秋時縱火熱勝亦不得以熱藥發汗汗不發而藥熱內甚助病為瘧逆伐神靈故曰無犯溫涼少陰氣熱為療則同故云與少陰同法也數奪其汗則津竭涸故以酸收以咸潤也新校正云按六元正紀大論發表不遠熱吳昆曰少陽相火也治以鹹冷用其所不勝也佐以苦辛苦能降火辛能散火也因火而作堅實者以咸軟之因火而傷陰氣者以酸收之因火而鬱怫者辛苦發之凡發表不遠熱但無犯溫涼耳熱甚於溫所以不用溫者徒能溫中不能達表散邪反滋內熱故也所以不用涼者本以陽明涼勝故少陽復之又犯其涼是違天也不可明矣少陰同驥案鹹水味冷水氣水能勝火也苦從火化火氣虛則佐以苦辛從金化火氣盛則佐以辛而又鹹軟以解熱之結酸收以斂熱之浮參少陰條
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白話文:
王冰說,不發汗來去除過旺的陽氣,熱氣就會內熱於四肢而形成解㑊,也稱解㑊病。所謂解㑊,是指熱不厲害、寒不厲害、力氣不厲害、軟弱不厲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所以叫解㑊。低水平的醫生稱之為鬼氣、惡病。長期得不到治療的話,骨頭就會發熱,骨隨乾枯,牙牀乾裂,最後發展成骨熱病。發汗會耗損陽氣,所以沒有積存的熱氣。所以發汗的方法,即使是在發熱生病的情況下,在夏季以及發病恢復期,也用熱藥來發汗。在春秋時節,即使是火熱之氣較盛,也用熱藥來發汗。如果汗水沒有發出來,而藥性熱氣又過強,就會加重病情,形成惡寒發熱、神思昏亂的症狀。所以說不要用溫涼的藥物來治療。少陰之氣熱為病,其治療方法與少陰病相同,所以說與少陰病的治療方法一致。反覆發汗會導致津液耗盡,所以用酸味藥物收縮,用含「」的藥物滋潤。
新校正的版本中說明:根據《六元正紀大論》,發汗的治療方法不能接近熱氣。吳昆說,少陽之氣是相火,用寒涼性藥物治療,就是用它所不能勝的藥物。輔助用苦味和辛味,苦味可以降火,辛味可以散火。由於火熱而產生堅硬實熱的,用含「」的藥物來軟化。由於火熱而傷及陰氣的,用酸味藥物來收縮。由於火熱而導致胸中抑塞的,用苦味和辛味來發散。各種發汗治療方法都要遠離熱氣,只要不使用溫涼藥物就可以了。熱氣比溫氣嚴重,所以忌用溫藥,溫藥只能溫中,不能達到表層散邪,反而會加重內熱。忌用涼藥的原因是,原本陽明之氣的涼性較強,所以用少陽之氣來恢復陽明之氣。如果再用涼藥,就是違背了天地的道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少陰病的治療方法與解㑊病相同。含「」的藥物是水味,水氣是寒涼的,水能克火。苦味從火氣中化生,火氣不足的話就輔助用苦味。辛味從金氣中化生,火氣過盛的話就輔助用辛味。再用含「」的藥物來解除熱積,用酸味藥物來收束散發的熱氣。參考少陰病條目。
王冰曰泄謂滲泄汗及小便湯浴皆是也秋分前後則亦發之春有勝則依勝法或不已亦湯漬和其中外也怒復之後其氣皆虛故補之以安全其氣余復治同吳昆曰陽明以清為政治以辛溫用其所不勝也佐以苦甘苦勝燥甘勝急也以苦泄之湧之也以苦下之奪之也燥傷液酸生之是謂補之驥案辛金味溫火氣瀉金以辛勝清以溫也故治以辛溫苦以制金甘以生金故佐以苦甘而又苦泄以開燥結酸補以斂津液下泄也
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苦以堅之
白話文:
王冰說,泄瀉是指滲透泄露汗液和小便,用湯浴治療也屬於這一類。在秋分前後,也會出現泄瀉。春天如果出現泄瀉,則根據具體情況治療,或者在湯藥中加入溫和的藥物,內外兼治。
怒火平息後,身體氣血虛弱,所以要用補虛藥物來鞏固氣血。其他治療方法與吳昆的方法相同。
吳昆說,陽明胃經以清熱為治療原則,使用辛溫藥物,以其屬性剋制陽明胃經。輔以苦甘藥物,苦勝燥熱,甘勝急躁。
用苦藥泄瀉,是為了疏通氣結;用苦藥下行,是為了奪取邪氣。燥熱會損傷津液,因此用酸藥生津,這叫做補益。
驥案中說,辛金味辛溫,火氣瀉金,用辛味剋制清熱,用溫性驅寒。因此治療時使用辛溫藥物,用苦味制約金氣,用甘味生養金氣,所以輔以苦甘藥物。同時用苦藥泄瀉,以疏通燥結,用酸藥補益,以收斂津液,防止下泄。
王冰曰不堅則寒氣內變止而復發發而復止綿歷年歲生大寒疾吳昆曰太陽寒水也治之以咸從治也治之以熱正治也佐以甘辛用其散也以苦堅之用其守也張介賓曰寒水通於腎腎不堅則寒易起驥案鹹水味熱火氣瀉水以咸治咸以熱也故治以咸熱甘制水辛散寒故治以甘辛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白話文:
王冰說:腎不堅固,寒氣就會內變,導致症狀一時好一時發作,反覆發作多年,最後演變成嚴重的寒症。
吳昆說:太陽病的寒證屬於寒水,治療時要用鹹味的藥物來從中治療,再用熱性的藥物來正治。加入甘辛味的藥物,用它們發散的作用,並用苦味的藥物來加強固攝的作用。
張介賓說:寒水會通到腎臟,腎臟不堅固,寒氣就容易產生。我認為鹹味的藥物性味溫熱,火氣能瀉水,所以用鹹味來治療是因為鹹味有熱性。因此治療時要用鹹熱的藥物,用甘味來制約水性,用辛味來發散寒氣,所以治療時要用甘辛的藥物。《黃帝內經》說:腎臟需要堅固,所以要吃苦味的食物來加強它的固攝作用。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治療勝復症(過於亢奮後出現的虛弱),陽熱旺盛的就用寒涼之藥平息,陽熱虛衰的就用溫熱之藥振奮,內熱熾盛的就用清涼之藥驅散,內熱虛衰的就用溫熱之藥調補,氣血過於分散的就用收斂之藥固攝,氣血過於滯留的就用疏散之藥宣導,乾燥的就用滋潤之藥濡養,過於激動的就用緩和之藥平抑,堅硬的就用軟化之藥鬆解,脆弱的就用堅固之藥增強,衰弱的就用補益之藥補益,強壯的就用瀉下之藥減弱。使它們各自安於其固有的氣血狀態,必定清淨安寧,那樣病氣就會減退消散,回歸它們的根源。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王冰曰太陽氣寒少陰少陽氣熱厥陰氣溫陽明氣清太陰氣濕有復勝則各倍其氣以調之故可使平也宗屬也調不失理則余之氣自歸其所屬少之氣自安其所居勝復衰已則各補養而平定之必清必靜無妄撓之則六氣循環五神安泰若運氣之寒熱治之平之亦各歸司天地氣也吳昆曰宗主也言病氣衰去歸依六氣所主更無偏勝為患也張志聰曰五味六氣之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渴或軟或堅有補有瀉有逆有從各隨五行六氣之所宜安其勝復之氣使之必清必靜則病氣得而各歸其所主之本位此治之大體也馬蒔曰此總結言治之勝復之大體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白話文:
王冰說:太陽氣偏寒,少陰和少陽氣偏熱,厥陰氣偏溫,陽明氣偏清,太陰氣偏濕。如果出現相應的反勝現象,那麼就要將相關的氣倍增來調和,這樣才能讓氣息平衡。宗屬是指有關係的氣。調和氣息不偏不倚,那麼其他氣息就會自然歸回其所屬,不足的氣息也會安穩於其所居。相剋的氣減弱了,其相生的氣就會得到滋養而恢復平衡。一定要清靜不妄動,這樣六氣才能循環,五神才能安泰。如果運用氣息的寒熱來治療,使其歸於平和,那麼各氣息也會歸屬於司掌天氣的氣。
吳昆說:宗主是指司掌。這句話的意思是,病氣衰退消除,歸依於六氣所司屬的氣,不再有偏勝之患。
張志聰說:五味六氣中,辛甘發散為陽氣,酸苦湧泄為陰氣,鹹味湧泄為陰氣,淡味滲泄為陽氣。這六者或收斂或發散,或緩和或急促,或乾燥或濕熱,或柔軟或堅硬,有補益有瀉下,有助升有有助降,各隨五行六氣的特性而調整。安撫相剋的氣息使之清靜平衡,那麼病氣就會各歸其司掌的主位。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馬蒔說:這一段總結了治療疾病以勝復氣息為大體的原則。
王冰曰高者抑之制其勝也下者舉之濟其弱也有餘折之屈其銳也不足補之全其氣也雖制勝扶弱而客主須安一氣失所則矛盾更作榛棘互興各伺其便不相得志內淫外並而危敗之由作矣同謂寒熱溫清氣相比和者異謂水火金木土不比和者氣相得者則逆所勝之氣以治之不相得者則順所不勝氣以治之治火勝負欲益者以其味欲瀉者亦以其味勝與不勝皆折其氣也何者以其性躁動也治熱亦然張志聰曰高者抑之謂主氣之逆於上也下者舉之謂客氣之乘於下也有餘者勝氣也不足者所不勝之氣而為病也佐以所利者利其所欲也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是以厥陰之勝佐以辛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是以少陰之勝佐以咸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是以太陰之勝佐以辛甘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以燥淫所勝佐以辛酸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是以寒淫所勝佐以甘苦和其所宜者利其五味之所宜也如厥陰色青宜食甘少陰少陽色赤宜食酸太陰色黃宜食鹹陽明色白宜食苦太陽色黑宜食辛安其主客者使各守其本位也適其寒溫者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溫以涼治涼以溫也同者逆之謂氣之相得者宜逆治如主客之同司火熱熱則當治以鹹寒如同司寒水則當治以辛熱溫涼亦然此逆治之法也異者從之謂不相得者當從治之如寒水司天以臨於二火主氣之上客勝當從二火之熱以治寒主勝當從司天之寒以治熱餘氣皆然此平治異者之法也馬蒔曰大約病在高者則抑而下之病在下者則舉而升之李東垣云高者抑之非高者固當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下者舉之非下者固當舉之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舉而使之高若本下何舉之有病為邪氣有餘則折之病為正氣不足則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使主客各安而寒溫相適寒熱溫清與民病之氣相同者則逆而正治之不相得而異者從治之此其治主客之大體也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餘以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白話文:
'易
王冰曰木位春分前六十一日初之氣也吳昆曰主客氣同為相得主客氣異為不相得正味調攝六部主客之正味也張志聰曰此承上文而言四時主客之氣各有本位之正味木位之主厥陰所主之位也此乃四時不易之定位故曰位如未至所主之時而陽春之氣先至此氣之盛也宜瀉之以酸如至而未至此氣之衰也宜補之以辛蓋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收之故為瀉辛則助其發生之氣故為補馬蒔曰木位之主氣春分前六十一日為初之氣張介賓曰五行化氣補瀉之味各有專主故曰正味此不特客主之氣為然驥案主客之位運氣皆有之運有五木火土金水五運分五氣風暑濕燥寒木運之氣為風順布春令為初之運火運之氣為暑順布夏令為二之運土運之氣為濕順布長夏之令為三之運金運之氣為燥順布秋令為四之運水運之氣為寒順布冬令為五之運此五運之主位也六氣之主位厥陰風木主春初之氣少陰君火主夏二之氣少陽相火主盛夏三之氣太陰濕土主長夏四之氣陽明燥金主秋五之氣太陽寒水主冬六之氣此六氣之主位也天以五為制地以六為節四時常令年年相仍而不易故曰主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收之故瀉木喜達辛則助其氣而發之故補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
白話文:
- 王冰說,木運主氣在春分前六十一天開始出現。
- 吳昆說,主氣和客氣相同就是相得益彰,不同就是互相抵觸。正味調攝的是六髒的正氣,主氣和客氣的正氣。
- 張志聰說,這是延續上面的文章,說四季的主氣和客氣,都有自己本位的正氣。木運的主氣是厥陰主位,這是四季不變的定位,所以說成「位」。如果木運主氣還沒有到來,而陽春之氣已經出現,說明木運主氣太盛了,應該用酸味來瀉掉。如果木運主氣已經出現了,而陽春之氣還沒有出現,說明木運主氣太弱了,應該用辛味來補。
- 馬蒔說,木運主氣在春分前六十一天為初氣。
- 張介賓說,五行化氣,補瀉的滋味各有專門的對象,所以稱為「正味」。這不僅僅是主氣和客氣才這樣。
- 我的看法:
- 主氣和客氣的位置和運氣都有。運氣有五種:木、火、土、金、水。五運分為五氣:風、暑、濕、燥、寒。木運之氣為風,順布春季之令,為初之運。火運之氣為暑,順布夏季之令,為二之運。土運之氣為濕,順布長夏之令,為三之運。金運之氣為燥,順布秋季之令,為四之運。水運之氣為寒,順布冬季之令,為五之運。這是五運的主位。
- 六氣的主位:厥陰風木主春初之氣,少陰君火主夏二之氣,少陽相火主盛夏三之氣,太陰濕土主長夏四之氣,陽明燥金主秋五之氣,太陽寒水主冬六之氣。這是六氣的主位。
- 天以五為法則,地以六為節奏,四季的規律,年年相循,永不改變,所以稱為「主」。木性向上,酸味可以剋制木性,所以用酸味來瀉木氣。木喜辛味,可以幫助木氣生髮,所以用辛味來補木氣。
王冰曰君火之位春分之後六十一日二之氣也相火之位夏至前後各三十日三之氣也二火之氣雖殊然其氣用則一吳昆曰火有二春分後六十一日二之氣也少陰君火主之大暑以後六十一日四之氣也少陽相火主之張志聰曰二之氣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氣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熱之氣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氣先至此來氣有餘也宜瀉之以甘蓋從子而泄其母氣也如至而不至此氣之不及也宜補之以咸蓋以水濟火也王子律曰腎水不足則心懸如病飢水之不濟也驥案火性速甘則反其性而緩之故曰瀉火欲軟咸則順其性而軟之故曰補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
白話文:
古代中醫
王冰說:「君火的位置在春分後的第61天。相火的位置在夏至前後的第30天。這兩種火的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的作用卻是一樣的。」
吳昆說:「火有兩種:春分後第61天的二之氣,由少陰君火主導。大暑後第61天的四之氣,由少陽相火主導。」
張志聰說:「二之氣是君火所主的位置,三之氣是相火所主的位置。比如還沒到三月,就出現溫暖的氣候;還沒到五月,就出現炎熱的氣候,這說明來氣太過,應該用甘味來瀉火,因為甘味可以從子瀉母(肝瀉心)。」
比如到了時間卻沒有出現這些氣候,這說明來氣不足,應該用鹹味來補火,因為鹹味可以以水濟火。
王子律說:「腎水不足,則心火懸浮,就像疾病中的飢餓,這是因為水不能滋養火。」
註解:火性急,甘味可以緩和它的性質,所以說「瀉火欲軟」。鹹味可以順應它的性質,所以說「補火欲硬」。
王冰曰土之位秋分前六十一日四之氣也吳昆曰小滿後六十一日三之氣也太陰濕土主之張志聰曰土主於四之氣如主氣之時埃蒸注雨氣之盛也宜苦以泄之瀉其敦阜之氣如化氣不令風寒並興主氣之不足宜補之以甘蓋氣不足者補之以味也驥案土性濕苦則反其性而燥之故曰瀉土欲緩甘則順其性而緩之故曰補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
白話文:
王冰說:土的季節在秋分前六十一天,它屬於四之氣。吳昆說:小滿後六十一天,它屬於三之氣。太陰(脾)屬濕土,主導這個階段。張志聰說:土主導四之氣,就像在主氣出現時,會降下大雨。此時應該用苦味藥來宣泄,排泄掉積聚的氣。就像不讓風寒同時出現一樣,主氣不足時應該用甘味補養,因為氣不足就需要用味道來滋補。驥案:土性濕,苦味可以反其特性而起到燥化的作用,所以說瀉土要用苦味。而甘味可以順應土性而起到緩和的作用,所以說補土要用甘味。
王冰曰金之位秋分後六十一日五之氣也吳昆曰秋分後六十一日五之氣也陽明燥金主之張志聰曰五之氣也未及時而清肅之氣早至此氣之盛也其瀉宜辛以辛散之也如至秋深而暑熱尚在氣之不及也其補宜酸以酸收之也驥案金性收辛則反其性而散之故曰瀉金欲收酸則順其氣而收之故曰補
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
白話文:
王冰說:金的部位在秋分後六十一天,這是五行的「五之氣」。吳昆也說:秋分後六十一天,這是五行的「五之氣」。陽明之氣主掌燥金,張志聰說:這「五之氣」還沒到時候,但是清肅之氣已經提早來臨,這是「五之氣」旺盛的緣故。如果要瀉除金氣,應該用辛味藥物,因為辛味藥物有散發的作用。但如果到了深秋還發熱,這是「五之氣」不足的緣故。如果要補益金氣,應該用酸味藥物,因為酸味藥物有收斂的作用。
王冰曰水之位冬至前後各三十日終之氣也吳昆曰小雪以後六十一日終之氣也太陽寒水主之張志聰曰終之氣也如未及時而天氣嚴寒冰雪霜雹氣之盛也瀉之以咸蓋咸能泄下從其類而瀉之也如已至而天氣尚溫此氣之不及也宜補之以苦蓋味苦陰寒而炎上作苦助太陽標本之味也所謂調之正味以平為期勿使四時不平之氣而為民病也驥案水性凝咸則反其性而軟之故曰瀉水欲堅苦則順其氣而堅之故曰補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
白話文:
王冰說:水的方位是冬至前後各三十天,是冬至節氣的終極之氣。
吳昆說:小雪節氣後六十一到九十天是終極之氣。
太陽寒水主宰這股終極之氣。
張志聰說:終極之氣如果到來時節氣候嚴寒冰雪霜雹盛行,就要用鹹味瀉下。因為鹹味能瀉下,順勢瀉下這股氣。
如果終極之氣到來時天氣還很溫暖,說明這股氣不足。應該用苦味來補,因為苦味屬陰寒,而火氣上升,故苦味能幫助太陽標本之氣。
所謂調整味道以平衡為期,不要讓四季不平之氣給百姓帶來疾病。
注:水的性質會凝結,鹹味能反其性使之軟化,所以說瀉水要用鹹味。苦味順其氣而堅固它,所以說補水要用苦味。
王冰曰新校正云按藏氣法時論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此云以咸收之者誤也吳昆曰客者逐年更易如客之不常也其法以當年支後第三支起初之氣如子年子後第三支是戌戌為寒水初氣便以寒水為客以次推遷厥陰則二氣也張志聰曰此加臨之六氣而有太過不及之正味也六氣運行無有定位如賓客之外至故曰客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張介賓曰客者客氣之為病也後仿此驥案主客之位運氣皆有主氣已如上述所謂客氣者加臨之氣也古聖仰觀五天五氣見蒼天木氣下臨丁壬之方故識丁壬合化而生木丹天火氣下臨戊癸之方故識戊癸合化而為火黅天之氣下臨甲己之方故識甲己合化而為土玄天水氣下臨丙辛之方故識丙辛合化而為水素天金氣下臨乙庚之方故識乙庚合化而為金此天氣合化加臨主氣五位之客運也起以所化統主本中運為初運如甲己之年土運統之起初運土生金為二運余仿土運起之此言天干起運若地支起氣例如子午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氣由下而升上故以下之陽明起之陽明二陽也二陽生三陽三陽太陽也太陽寒水為客初氣即地之左間也三陽陽極生一陰一陰厥陰也厥陰為客二氣即天之右間也余仿此法起例每歲司天在泉左右四間氣者即六氣分統上下本年司天統主上半年在泉統主下半年之統氣也對主運主氣言之故曰客
白話文:
王冰說:「新校正本中說:根據藏氣的規律,春季心氣容易急躁,應該食用酸味的飲食來收斂心氣;冬季心氣容易緩慢,應該食用鹹味的飲食來軟化心氣。這裡說用鹹味來收斂心氣是錯誤的。」
吳昆說:「客氣是逐年更換的,就像客人在外地不固定停留一樣。客氣的判定方法是:以當年的地支為基準,往後數第三個地支就是本年的客氣。例如子年,子之後的第三個地支是戌,戌是寒水之氣,因此便以寒水為客氣。以此類推,厥陰則有兩種客氣。」
張志聰說:「這裡所說的客氣,是指六氣中偏盛或偏弱的正味。六氣運行沒有固定的位置,就像客人在外地走動一樣,所以稱為客氣。通常在正月初一的黎明時分觀察氣候來確定客氣。」
張介賓說:「客氣是指外來的氣候導致的疾病。後面的內容以此為基礎。主氣和客氣的位置和運氣都有規律,主氣前面已經說過了。所謂客氣,就是外來的氣候。古聖人仰望天空的五天五氣,發現蒼天木氣下臨丁壬方,因此知道丁壬相合化生為木;丹天火氣下臨戊癸方,因此知道戊癸相合化生為火;黅天之氣下臨甲己方,因此知道甲己相合化生為土;玄天水氣下臨丙辛方,因此知道丙辛相合化生為水;素天金氣下臨乙庚方,因此知道乙庚相合化生為金。這些天氣相合化生而加臨於主氣五方的運化,就是客氣運轉的規律。客氣運轉的起始,是以化生的氣統帥本年中運的氣為第一運。例如甲己年,土運統帥本年,第一運是土生金為第二運。其他年份的客氣運轉起始以此類推。這裡是指天干運氣的起始,如果按地支運氣來說,則以少陰君火為例,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氣由下而上,所以從地支的陽明開始運氣。陽明是兩個陽氣,兩個陽氣生出三個陽氣,三個陽氣就是太陽。太陽寒水為客氣,即地支左間的氣。三個陽氣陽氣極盛生出一個陰氣,一個陰氣就是厥陰。厥陰為客氣,即天之右間的氣。其他年份的客氣運轉以此法確定。每年司天和在泉的左右四間氣,就是六氣分統上下,本年司天統帥上半年,在泉統帥下半年的統氣。因為是相對於主運和主氣而言,所以稱為客氣。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白話文:
太陰證(濕寒證)
- 用甘味補益,用苦味瀉下。
- 用甘味緩和,起到滋潤作用。
少陽證(濕熱證)
- 用鹹味補益,用甘味瀉下。
- 用鹹味軟化,起到疏通作用。
陽明證(胃熱證)
- 用酸味補益,用辛味瀉下。
- 用苦味瀉下,起到清熱作用。
太陽證(外感風邪證)
- 用苦味補益,用鹹味瀉下。
- 用苦味堅固,用辛味滋潤。
- 起到疏通表皮,暢通津液,行氣活血的作用。
王冰曰客之部主各六十一日居無常所隨臟遷移客勝則瀉客而補主主勝則瀉主而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張志聰曰藏氣法時論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馬蒔曰太陰之客氣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蓋其補甘瀉苦者與主氣同而補之者正所以緩之也少陽之客氣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與主氣同而補之者正所以軟之也陽明之客氣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蓋其酸補辛瀉者與主氣同而又必以苦泄之也太陽之客氣以苦補之以咸瀉之蓋其苦補咸瀉者與主氣同而又必以苦堅之以辛潤之也此皆所以開發腠理致其津液以通各經之氣耳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
白話文:
王冰說:客方(邪氣)與主方(正氣)各自佔據六十一天,沒有固定的位置,會隨著臟腑而移動。如果客方較強,就瀉客方補主方;如果主方較強,就瀉主方補客方。無論緩急都應當根據情況來調整治療方法。
張志聰說:在藏氣療法中,脾胃虛弱時要緩和飲食,可以吃些甜味食物來緩解。心火上炎時要急,可以吃些苦味食物來瀉火。腎氣不足時要堅固,可以吃些苦味食物來堅固。腎氣燥結時要通暢,可以吃些辛味食物來疏通,讓津液佈散,氣血暢通。
馬蒔說:太陰(脾胃)之邪氣,可以用甜味食物來補,苦味食物來瀉,甜味食物來緩。因為甜味補虛,苦味瀉實,緩和的方法與正氣一致。少陽(膽)之邪氣,可以用鹹味食物來補,甜味食物來瀉。因為鹹味補虛,甜味補實,軟化的療法與正氣一致。陽明(胃)之邪氣,可以用酸味食物來補,辛味食物來瀉,苦味食物來堅固。因為酸味補虛,辛味瀉實,堅固的方法與正氣一致。太陽(膀胱)之邪氣,可以用苦味食物來補,鹹味食物來瀉。因為苦味補虛,鹹味瀉實,疏通的方法與正氣一致。這些都是通過疏通腠理,讓津液佈散,從而打通各經氣血的途徑。
王冰曰以分至分明六氣分位則初氣四氣始於立春立秋前各一十五日為紀法三氣六氣始於立夏立冬後各一十五日為紀法由是四氣前後之紀則三氣六氣之中正當二至日也故曰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也然以三百六十五日易一氣一歲已往氣則改新新氣既來舊氣復去所宜之味天地不同補瀉之方應知先後故復以問之也吳昆曰主歲指司天在泉而言張志聰曰春秋之氣始於前者言春在歲半以上之前秋在歲半以下之前夏冬之氣在二氣之後謂四時之主氣也六氣往復主歲不常者謂加臨之客氣六期環轉無有常位也馬蒔曰此言六氣主歲各有宜用之正味也
白話文:
王冰說:根據分至清楚區分六氣的方位,那麼初氣、四氣從立春、立秋前各十五天開始計算,三氣、六氣從立夏、立冬後各十五天開始計算。由此推論,四氣前後的計算基準恰好與三氣、六氣處於二至日。所以說,春季的氣始於上一個冬季,夏季的氣始於下一個冬季。但是,由於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所以過了一歲,氣就會更新,新氣到來,舊氣就會消失。不同天地間所需的味道不同,對於補益還是瀉下的方法,應當知道先後次序,因此再次向他詢問。吳昆說:主歲是指司天在泉。張志聰說:春、秋的氣始於前,指的是春在上半年之前,秋在下半年之前。夏、冬的氣在二氣之後,指的是四季的主氣。六氣輪迴主宰歲運是不固定的,指的是臨時的客氣,六期循環沒有固定的位置。馬蒔說:這是在說六氣主宰歲運,各有適宜使用的正味。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陽之主先咸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后辛少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白話文:
岐伯說:人體上下各部分的主要臟器,根據其所需要的部位來調理。調整飲食口味,這是重要的原則。左右兩邊的方法相同。主要的原則是:
- 少陽經的臟腑:先吃鹹味,後吃苦味。
- 厥陰經的臟腑:先吃酸味,後吃辛味。
- 少陰經的臟腑:先吃苦味,後吃甘味。
輔佐以對應的有利臟腑的食物,再加上助長臟腑生氣的食物,這樣就能得到充足的氣血。
王冰曰主謂主歲得謂得其性用也得其性用則舒捲由人不得性用則動生乖忤豈祛邪之可望乎適足以伐天真之妙氣爾如是先後之味皆謂有病先瀉之而後補之也吳昆曰此皆先瀉而後補也利者升降浮沉各因其性而利之也生者標本與中各有所從生化之氣也張志聰曰四時之主氣前後交通得氣之清靜若受客勝以動之又不能循序而苛疾起是以上下所主及左右之間氣當隨其攸利正其味以調之乃其要也大要宜先瀉而後補之蓋以佐主氣之所利資主氣之所生是謂得四時之氣生化而交通也特前章論客氣之補瀉先補而後瀉者在客之本氣而論也此復以先瀉而後補者為四時之主氣而言也張介賓曰司天在泉上下各有所主應補應瀉但因所利而用之其要以正味為主也左右間氣上者同於司天下者同於在泉故曰同法主謂主歲非客主之主也按此即六氣補瀉之正味六氣勝至必當先去其有餘後補其不足故諸味之用皆先瀉而後補自補瀉正味之外而復佐以所利兼其所宜也資以所生助其化源也是得六氣之和平矣驥案六氣司天在泉勝復主客之補瀉不名一藥而六味之酸苦辛甘鹹淡四氣之寒熱溫涼入各臟而分補瀉者皆藥也皆方也後人謂內經為無方之書是不知藥物性味之所以然苟明性味便知用藥便能處方余輯內經十二方注已備詳之又謂古方不能治今病不知古今人同此經絡臟腑古今藥物之性味同此溫涼寒熱酸苦辛甘鹹淡果能明於五藏之苦欲氣味補瀉之無差握其制方之根原醫療之本始安見其不能治病也欲明六氣之勝復與補瀉之權宜不可不於此篇三致意也茲將海藏湯液本草六氣補瀉法圖於下方俾歸簡易庶讀者一目瞭然而免繁難也
白話文:
- 王冰說:「主」是指當令的季節,得到「性用」是指順應當令季節的性質和功能。順應季節的性質和功能,人就能夠適時調節身體,否則就會產生疾病,更不用說祛除邪氣了。這只會損害人體原本的元氣。
- **吳昆說:**這都是先瀉後補的方法。所謂「利」,是根據不同季節的性質,促進升降浮沉功能的「利於」之意。所謂「生」,是標本兼顧,根據中氣的需要而滋生化氣。
- **張志聰說:**四季的當令之氣前呼後應,順應這些氣候的清靜之氣,如果受到外邪的侵襲而動搖,又不能循序漸進調理,就會產生疾病。因此,上下左右之間的氣機,應當順應其有利的方面,用正味的藥物來調和,這是最主要的。大體上宜先瀉後補,這是為了輔助當令之氣的有利方面,滋養當令之氣的滋生方面,這樣才能得到四季之氣的調和與生化。特別是前一章討論外邪的補瀉,先補後瀉是從外邪的本氣來考慮的。而這裡以先瀉後補為原則是針對四季的當令之氣而言的。
- **張介賓說:**司天在泉上下各有所主,應當補瀉的,但要因其有利的方面而應用。其要點以正味的藥物為主。左右之間的氣機,上的同於司天,下的同於在泉,所以說同法。這裡的「主」是指當令的季節,不是醫生給病人作主的「主」。根據這一點,就可以確定六氣補瀉的正味。六氣過於盛,必須先去掉它的餘邪,然後再補其不足,所以諸味的應用都是先瀉後補。在補瀉正味之外,還輔以有利於補瀉的藥物,兼顧其所需要滋養的方面。資以所生,是幫助它的化生之源。這樣才能得到六氣的平和。
- **驥註:**六氣司天在泉的勝復主客的補瀉,不指某一種藥物,而六味的酸苦辛甘鹹淡,四氣的寒熱溫涼入各臟而分補瀉的,都是藥物,都是方劑。後人說《內經》是沒有方劑的書,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藥物性味的道理。如果明白藥物性味,就能知道用藥方法,自然就能開方。我編寫的《內經十二方注》已經詳細地說明瞭這方面。又有人說古方不能治今病,是因為不知道古今人共用這個經絡臟腑,古今藥物性味共用溫涼寒熱酸苦辛甘鹹淡。如果能夠明白五臟的苦欲氣味,補瀉不會有偏差,掌握了開方的基本原則,醫療的本質,怎麼會認為它不能治病呢?要明白六氣的勝復與補瀉的權宜,不能不對這一篇三致意也。現在把海藏湯液本草六氣補瀉法圖放在下面,歸納簡要,希望讀者一目瞭然,免去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