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藥瀹》~ 敘
敘
1. 敘
余輯內經方已,又輯內經藥瀹。說者謂內經有方,如是我聞,內經不言藥,不與本經同類。子何斤斤以藥瀹為不知?本經著錄三百六十,而氣味足以統之。內經不言藥物名品,但言寒熱溫涼之氣,則氣無非藥;言甘辛酸鹹苦淡之味,則味無非藥。是言言氣味,則言言皆藥。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味齊調,藥方斯備。特內經挈其綱,本經詳其目,內經發其凡而起其例,本經核其實而舉其名。安往而非藥哉?瀹者何也?子華子醫道篇曰:「藥者瀹也,瀹者養也。以其所有餘也而養其所乏,以其所益多也而養其所損。反其所養,則益者彌損;反其所養,則有餘者彌乏。察於三反而加疏瀹焉。夫是之謂藥。故曰藥者瀹也,瀹者養也。」吾取子華子。吾輯內經藥瀹,由是而推之。周禮疾醫,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瀹也。推之瘍醫,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淡養竅,瀹也。推之本經名例,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性;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命;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養命養性,瀹也。治病亦瀹也。吾輯藥瀹,吾取子華子,其篇第。奈何陰陽五行,其理幽奧,徵於易,筆於書,載於史志,詳於百家傳記,三教九流之籍,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證之於藥,固明明有形色氣味之可徵也。故先之以陰陽,色氣味。藥物有陰陽,司氣有陰陽,歲運有陰陽。太過者為陽,不及者為陰。人在天地氣交之中,為天地立心。劉子所謂「受中以生」者也。人不能外天地,安能違氣運哉?故次之以氣運。天有三陰三陽曰氣,地有五行曰運。運有太少,即有勝復,補偏救弊,司歲備物化。不可代時,不可違歲也。時也,不可不先也。故次之以五歲。歲有太過,天泉制之;歲有不及,天泉益之。明此制益,則氣化乃平。故次之以六化。天氣既明,地亦既講。地有東西南北,即有高下寒熱溫涼。地氣不同,醫調立異,執死方以治生人,削吾之足以適人之履,未見其得也。故次之以五方。天地既判,服食以陳。人不食則飢,不飲則渴。故食以養陰,飲以養陽。水穀者人生之大命也。故次之以水穀。水穀以養人生,藥物以攻人病。藥有畏惡,亦有苦欲。無可不可,無宜不宜。則五氣五味五藏,皆各因其宜者而投焉,因其不宜者而去焉。則五宜次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因其宜而投之太甚,經所謂「久而增氣,夭之由也」。也有五宜,勢不得不生,五過則五過。又次之。宜者投之,過者謹之。謹調五味五氣,以合於五臟六腑,毋傷歲運,毋伐天和。高下寒熱,地氣適調。依是而省疾,問病,命藥,處方,庶幾可告無罪
白話文:
我編輯完《內經》的方劑之後,又編輯了《內經》的藥物薰洗法。有人說《內經》有方劑,就像聽到的那樣,但《內經》沒有提到藥物,不應該跟《本經》歸為同類。你為何如此拘泥於認為藥物薰洗法是無知的呢?《本經》收錄了三百六十種藥物,它們的氣味足以概括一切。《內經》雖然沒有說出藥物的名稱,但說了寒熱溫涼的氣,那麼氣就沒有不是藥的;說了甘辛酸鹹苦淡的味道,那麼味就沒有不是藥的。這說明,凡是說到氣味,就都是在說藥。天以五氣滋養人,地以五味滋養人,氣味調和,藥方就齊備了。只不過《內經》提綱挈領,《本經》詳列細目,《內經》闡發藥理,舉出例子,《本經》核實藥效,列出名稱。哪裡沒有藥呢?薰洗是什麼意思呢?子華子在《醫道篇》說:「藥物是為了薰洗,薰洗是為了滋養。用它多餘的部分來滋養它缺乏的部分,用它增加的部分來滋養它損耗的部分。如果滋養的方向反了,那麼增加的部分就會更加損耗;如果滋養的方向反了,那麼多餘的部分就會更加缺乏。仔細觀察這三種反向情況,然後再進行疏通和薰洗,這就是所謂的藥。所以說藥物是為了薰洗,薰洗是為了滋養。」我採用子華子的觀點。我編輯《內經藥瀹》,就是由此推導而來的。《周禮》中的疾醫,用五味、五穀、五藥來調養疾病,這就是薰洗。推廣到瘍醫,用酸味滋養骨骼,用辛味滋養筋脈,用鹹味滋養血脈,用苦味滋養氣,用甘味滋養肌肉,用淡味滋養孔竅,這也是薰洗。再推廣到《本經》的藥例,上藥一百二十種,是君主用來保養性命的;中藥一百二十種,是臣子用來調養生命的;下藥一百二十五種,是佐使,用來治療疾病。保養性命,薰洗也;治療疾病,也是薰洗。我編輯《藥瀹》,採用了子華子的觀點,按照他的篇章次序編排。然而陰陽五行的道理深奧玄妙,記錄在《易經》中,書寫在書籍上,記載在歷史典籍中,詳述在諸子百家的傳記、三教九流的書籍中,大到無所不包,小到無所不入,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將其應用於藥物,的確是明明有形色氣味可以驗證的。所以首先講陰陽、色氣味。藥物有陰陽,主導氣的運行也有陰陽,歲運也有陰陽。過多的是陽,不足的是陰。人處於天地之氣交匯之中,為天地立心。就像劉子所說的「接受中和之氣而生」。人不能脫離天地,怎麼能違背氣的運行呢?所以其次講氣運。天有三陰三陽叫做氣,地有五行叫做運。運有太過和不及,就會有勝負關係,需要補偏救弊,主導一年的氣候變化。不能代替時令,不能違背歲運。時令是不能不先考慮的。所以其次講五歲。歲運有太過,用天泉來制約;歲運有不及,用天泉來增加。明白這種制約和增加的道理,那麼氣候變化才能平衡。所以其次講六化。天的氣候講清楚了,地的氣候也要講。地有東西南北,就有高下寒熱溫涼的不同。地氣不同,醫生的調治方法也應該不同,如果執著於死板的藥方來治療活人,就像削足適履一樣,是不會有效的。所以其次講五方。天地開闢之後,飲食就有了。人不吃飯就會餓,不喝水就會渴。所以吃飯是為了滋養陰,喝水是為了滋養陽。水穀是人生的大事。所以其次講水穀。水穀用來滋養生命,藥物用來攻克疾病。藥物有相畏相惡的,也有喜好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沒有絕對的合適與不合適。那麼五氣、五味、五臟,都要根據它們的適宜之處來給予,根據它們的不適宜之處來去除。所以其次講五宜。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都離不開五。根據它的適宜之處來過度給予,就像經典說的「久而增氣,導致早夭」。也有五宜,勢必會產生,五宜過度就會有五過。所以再次講五過。適宜的就給予,過度的要謹慎。謹慎調和五味五氣,使其符合五臟六腑的需求,不要傷害歲運,不要違背天道。高低寒熱,地氣調和。依據這些來診察疾病,詢問病情,開藥方,那麼就可以避免犯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