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驥

《內經藥瀹》~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氣運

素問六元紀論甲子甲午歲其化上鹹寒中苦熱下酸熱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在甲子年和甲午年,氣候變化的情況是:上部的氣候偏鹹寒,中部的氣候偏苦熱,下部的氣候偏酸熱。這是指在這些年份裡,選擇藥物和食物時應該考慮這些特點。

新校正云玄珠下苦熱又按至真要大論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此云下酸熱疑誤也吳昆曰君火在上宜治以鹹寒太宮在中宜治以苦熱燥金在下宜治以酸熱張志聰曰上謂司天下謂在泉中謂化運君火司天故宜鹹寒以制化太陰濕土運化於中故宜苦以燥濕熱以溫陰陽明清涼在泉故宜酸以助收熱以溫涼藥食並相宜也此即上章宜苦以燥之溫之食宜同法之義餘歲俱仿此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也蓋太過之火勝水故用鹹寒以扶水即所謂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中言土運宜用之藥食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也即所謂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此誤言酸熱張介賓曰中苦熱治太宮濕勝也下酸熱與前後四運稍異然後言溫此言熱亦不相遠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甲午歲熱行於上治之以鹹寒水性水味以伏火熱之勝勿食苦熱物佐火之王元和紀用經少陰君火鹹寒為治以咸調上以酸調下必先胃主必先營衛歲主藥食五味所宜六位之主主勝為逆客勝為淫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客主之部各六十居無常所隨歲遷移化原一歲十二月(一云三月)迎而取之無使邪勝少陰之主先甘後咸先以甘瀉後以咸補此上熱下清宣補不可造次宜用赤小豆花地黃沒藥蒲黃白芍甲香決明子鹽白殭蠶粟羚羊胡連安息香大菊羌活獨活雌黃蛇蛻之類皆歲主所宜隨證命方鹹寒者倍之治上治下隨其所當者倍之相當者兩倍之運氣主客逆從所賴者三倍之倍多者為君君以定名倍少者佐君為臣不倍者應臣為使甲子甲午上少陰鹹寒中土運苦熱下陽明苦小溫元珠密語元和紀用經並王冰作下同

乙丑乙未歲其化上苦熱中酸和下甘熱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的版本說「玄珠(一顆藥丸)的功效是驅散苦熱」,又根據《至真要大論》,「熱盛」應當用「寒」藥來調和,「寒燥」應當用「苦溫」藥來治療。這本書說「玄珠的功效是驅酸熱」,可能是誤寫。吳昆認為,君火在上焦,應當用「寒」藥來制約;太宮在中焦,應當用「苦熱」藥來燥濕溫裏;陽明在泉(下焦),應當用「酸熱」藥來幫助收斂熱氣,並與溫涼性的藥物配合使用。這與上一章說的「應當用苦藥來燥濕溫裏,應當用溫熱性的食物」的道理是一樣的。其餘各年也按此法推算。馬驥說,上面所說的「司天」是指用藥用食的原則。因為太過之火勝水,所以用「寒」藥來扶助水,這就是所謂的「熱盛」應當用「寒」藥來調和。中間所說的「運化」也指用藥用食的原則。下面所說的「在泉」也指用藥用食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燥濕於內,治以苦溫」,這裡錯寫成「酸熱」。張介璧說,中間的「苦熱」是指治療太宮濕盛。下面的「酸熱」與前面四運稍有不同,然後說的「溫」與「熱」也略有不同。吳謙案,《元珠密語》和《天運加臨紀甲午歲》說,熱病流行於上焦,應當用「寒」水性的藥物來制伏火熱,不要食用苦熱性的食物,否則會助長火勢。元和《紀用經》說,少陰君火(指上焦)濕寒當治,用「寒」藥來調和。用酸藥調和上焦,首先應當調理胃主,其次是營衛。每年應當根據主藥、五味所宜和六位之主的原則來選擇藥物和食物,主勝為「逆」,客勝為「瀉」,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客主各部位各有六十天,沒有一定固定的位置,隨歲運而變化。一年之中,隨著「客」的變化而取用藥物,不要讓邪氣勝過少陰之主。少陰之主先甘後酸,先用甘藥瀉後用酸藥補,這是上熱下清宣補不可急於求成。宜用赤小豆花、生地黃、沒藥、黃白參、甲香、決明子、白參、肉桂、羊胡連、安息香、大菊花、活血、獨活、黃芪、蛇等類藥物,都是歲主所宜,應根據證狀來配伍方劑。治療「寒」症時,倍量用藥以治療上焦或下焦,應根據證狀倍量用藥;適應症狀時,倍量用藥;運氣主客逆從所瀉者,倍量用藥三倍,倍量較多的為君藥,以確定方劑名稱;倍量較少的為佐君,為臣藥;不倍量的為應臣,為使藥。甲子年甲午年,上焦少陰濕寒,中焦土運苦熱,下焦陽明苦小溫。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酸平下甘溫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吳昆曰其化言其化病也末句釋上中下三句張志聰曰金氣主收故宜酸以收之和者謂五運之氣雖各主一歲而一歲之中又有生長化收藏之五運故又宜五味以和之甘為土味能制化寒水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也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中言金運宜用之藥食也玄珠上酸平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也至真要大論寒淫於內治以甘熱玄珠下甘溫張介賓曰中酸和者金位之主其補以酸治少商之不足也上下同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乙未歲濕行於上治之以酸平以木味木性以平土濕之勝元和紀用經太陰濕土苦熱為治苦溫兼化上下調和九月化原迎而取之其化苦熱以平淫濕補解易處宣散邪濕宜用術麻黃附子牡荊實熟艾葉獨活柴胡芍藥射干乾薑桂穰之類皆歲主所宜隨證命方苦熱者宜之上太陰苦熱中土運苦和下太陽甘熱

丙寅丙申歲其化上鹹寒中鹹溫下辛溫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不同年份的氣候與疾病會有不同,需要針對性的藥食調理。例如,乙未年濕氣盛行,宜用酸味藥物來平濕,並以木味藥物來平衡土氣。丙寅年和丙申年的氣候則分別偏向於鹹寒、鹹溫和辛溫,也應選用相應的藥食來調節身體。

新校正云按玄珠下辛涼又按至真要大論火淫所勝平以鹹冷風淫於內治以辛涼張志聰曰水運主咸而以咸助之後之化運多用和助之味所謂折其鬱氣資其化原也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水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玄珠下辛涼張介賓曰中咸同水化溫治寒下辛溫在泉木新校正云詳丙申之歲申金生水水化之令轉盛司天相火為病當減半中鹹溫咸同水化溫以治寒也下辛溫以在泉之木兼運寒之氣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丙寅歲治之以寒鹹水味水性也以伏火熱之盛勿食苦熱物佐火之勝元和紀用經少陽相火鹹寒為治以咸調上以辛調下化原三月迎而取之風熱參半其化鹹寒以平風熱治內辛涼水運辛溫宣風解熱邪不能勝宜用羚羊石膏白薇車前子澤瀉白殭蠶旋覆花牡蠣人參鐵粉之類皆歲主所宜鹹寒者倍之上少陽鹹寒中水運鹹溫下厥陰辛涼

丁卯丁酉歲

白話文:

新校正版本注:玄珠方中使用辛涼。又注:根據《至真要大論》,火熱過盛,可用鹹冷中和;風熱內侵,可用辛涼治療。張志聰說:水運主鹹,而鹹味可以幫助後續的化運,所以通常搭配調和之味,也就是「折除鬱氣,幫助化生」。馬蒔說:上面提到司天宜用之藥食,中間提到水運宜用之藥食,下面提到在泉宜用之藥食。玄珠方中使用辛涼。張介賓說:中鹹同水化溫治寒,下辛溫在泉木。

新校正版本注:詳細考證丙申之歲,申金生水,水化之令轉盛,司天相火為病,當減半中鹹溫。鹹同水化溫以治寒;下辛溫以在泉之木兼運寒之氣。

驥案:《元珠密語》中提到,天運加臨癸丙寅歲,可用寒鹹水味治療,以水性壓制火熱之盛,避免食用苦熱之物助長火勢。

元和紀用經:少陽相火,鹹寒為治,以鹹味調和上方,以辛味調和下方,化生三月之氣。風熱參半,其化鹹寒以平風熱,治內辛涼。水運辛溫,宣風解熱。邪氣不能勝,宜用羚羊石膏、白薇、車前子、澤瀉、白殭蠶、旋覆花、牡蠣、人參、鐵粉之類,皆歲主所宜。鹹寒者倍之上,少陽鹹寒,中水運鹹溫,下厥陰辛涼。

王冰曰丁歲會新校正云詳丁年正月壬寅為干德符便為平氣勝復不至運同正角金不勝木木亦不災土又丁卯年得卯木佐之即上陽明不能災之

其化上苦小溫中辛和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王冰在「丁歲會新校正」中說:

詳細解釋丁年正月的壬寅日,代表天干和地支相符,因此陽氣旺盛,這一年不會發生角木和金相剋的情況,金不會剋制木,木也不會傷害土。另外,丁卯年還有卯木相助,即使上一年陽明火旺,也不會造成災害。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燥淫所勝平以苦溫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又玄珠上苦熱也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玄珠上苦熱中言木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上苦小溫苦屬火以火治金也中辛和辛屬金以和少角也下鹹寒以水治火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丁酉歲治之以苦熱火味火性可伏金性之疾勿服辛涼物佐金之勝也元和紀用經陽明司天苦溫為治以苦調上以咸調下化原六月迎而取之陽專其令其化苦溫命曰小溫以平專令故也寒次冷冷大寒也寒然後涼涼然後小溫小溫然後溫溫之甚曰和和甚曰小熱小熱甚則熱矣以此為法平調六氣溫解寒宣宜用牛膽紫參知母桑白皮槐實蔞仁竹葉竹瀝犀角豉梔子升麻柴胡丹參前胡五加皮茗苦茶天冬菊花獨活秦艽黃芩芍藥南星牛黃狗膽樺皮桃仁牛角腮露蜂房麻黃紫菀術莪朮芒硝葶藶殭蠶決明子鹿角慄蚯蚓旋覆花羚羊角漏蘆青黛鐵粉石斛之類皆歲主所宜隨證命方苦小溫溫者倍之治上治下隨所當者倍之

戊辰戊戌歲其化上苦溫中甘和下甘溫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校正者提出:「《至真要大論》指出:燥淫為勝,可以用苦溫的藥物調理;熱淫於內,可以用鹹寒的藥物治療。玄珠為苦熱之品。」

馬蒔說:「上文指的是天運宜用的藥食,玄珠屬於苦熱之品。中間指的是木運宜用的藥食。下文指的是泉運宜用的藥食。」

張介賓說:「上面的苦味稍溫,苦味屬火,用火來治療金的疾病。中間的辛味平和,辛味屬金,用辛味來調和少角。下面的鹹味寒涼,用水分治火。」

驥案:「《元珠密語》說:天運臨到丁酉年,可以用苦熱之味治療。火味可以壓制金性的疾病,不要服用辛涼的食物,以助長金的勢力。」

《元和紀用經》說:陽明司天,可以用苦溫之品治療。用苦味調節上面,用鹹味調節下面,化解原六月迎來的陽氣太盛。陽氣旺盛,其化氣為苦溫,稱之為「小溫」,以平衡陽氣太盛。寒冷之後是寒冷,寒冷之後是涼爽,涼爽之後是小溫,小溫之後是溫和,溫和之後是略熱,略熱之後是熱。按照這種順序,平衡調節六氣,溫解寒氣,宣泄陽氣,可以適當地使用牛膽、紫參、知母、桑白皮、槐實、蔞仁、竹葉、竹瀝、犀角、豉梔子、升麻、柴胡、丹參、前胡、五加皮、茗苦茶、天冬、菊花、獨活、秦艽、黃芩、芍藥、南星、牛黃、狗膽、樺皮、桃仁、牛角腮露、蜂房、麻黃、紫菀、術、莪朮、芒硝、葶藶、殭蠶、決明子、鹿角、慄、蚯蚓、旋覆花、羚羊角、漏蘆、青黛、鐵粉、石斛等藥材。這些藥材與歲主相應,可以根據症狀開立方劑。苦味稍溫者加倍;治療上面或治療下面的,針對相應的部位加倍。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於內治以苦熱又玄珠上甘溫下酸平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火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本年上下之治俱同前惟中運太徵與前不同故宜治以甘和也後仿此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戊戌歲治之以甘溫即土之性味也勿食鹹寒物佐水之勝

己巳己亥歲其化上辛涼中甘和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說:

  • 寒氣侵襲,用辛辣溫熱的食物治療。
  • 濕氣內盛,用苦熱的食物治療。
  • 玄珠:上面用甘溫的食物,下面用酸平的食物。
  • 馬蒔說:上面所說的適合用於司天之氣的藥物和飲食;中間所說的適合用於火運之氣的藥物和飲食;下面所說的適合用於在泉之氣的藥物和飲食。
  • 張介賓說:本年上、下半年與前一年相同,但中運(太徵)與前一年不同,因此應以甘和的食物治療。
  • 後面的建議仿照此方法。
  • 《元珠密語》所說的「天運加臨紀戊戌歲」,應以甘溫(即土的性質)的食物治療,不要食用含鹹寒的食物來加強水的力量。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火淫於內治以鹹冷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土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運少宮不及故宜甘和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己亥歲風病行於上治之以辛涼金之性味也勿食酸物佐木之勝元和紀用經厥陰風木辛涼為治以辛調上以咸調下必先胃主必先榮衛胃主生之原榮衛氣之主氣主既輔生原無窮精神內居病無不愈精生形盛不失其機人迎氣口持道深微不知胃主不知榮衛不可以語奉生之宜不知人迎不知氣口不可以語逆順之合離化原四月迎而取之風火同德調下者宜酸寒宣解易處辛涼煥然眾或可知若病當補宜用車前子雞肶胵楮實秦椒地骨皮丹砂磁石元參乾生地黃丹參丹皮澤瀉戎鹽之類皆歲主所宜寒補者倍之咸而寒者兩倍之應運者倍之運氣主客逆從所賴者三倍之倍多主病者為君君以定名倍少者佐君為臣不倍者應臣為使宣解之道咸以為準

白話文:

《新校正雲按》記載:正統派的中醫理論認為:受風寒侵襲時,應使用辛涼類藥物;體內有火熱時,應使用鹹冷類藥物。馬蒔指出,前面提到的藥物適合用於調整天運,本文則介紹適合調節土運和泉運的藥物。張介賓說,如果中運不足,建議使用甘和類藥物,上下運同理。

驥案:根據《元珠密語》記載,天運加臨紀己亥年的時候,風病盛行於上部,應使用辛涼類藥物治療。辛涼類藥物的性質是辛辣和涼爽。在治療時,應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因為酸性食物會加重肝木的勝勢。元和紀的《用經》記載,厥陰風木型的疾病宜用辛涼類藥物治療,辛味可以調理上部,鹹味可以調理下部。治療時,必須先調養胃氣,必須先調和氣血。胃氣是生命之源,氣血是氣的主人。氣血得到調養,生命之源就會生生不息,精神內守,百病消除。精氣旺盛,形體強健,不會錯失時機。人迎穴和氣口穴是控制運氣的重要穴位。如果不瞭解胃氣和氣血,就無法談論如何養生。如果不瞭解人迎穴和氣口穴,就無法談論如何順應天地之氣。

離化原穴在四月時最旺盛,應在此時取穴。風火同德,調和下部時,應使用酸寒類藥物,宣散解鬱,容易調理。辛涼類藥物溫潤明亮,大多數人可以理解。如果疾病需要補益,應使用車前子、雞肶胵、楮實、秦椒、地骨皮、丹砂、磁石、元參、乾生地黃、丹參、丹皮、澤瀉、戎鹽等藥物。這些藥物都是歲運所宜的。需要寒補時,劑量加倍;鹹寒類藥物劑量加兩倍;應運類藥物劑量加三倍;運氣主客逆從類藥物劑量加三倍。劑量最多的藥物為君藥,用於確定方劑的性質;劑量次多的藥物為臣藥,用於輔助君藥;劑量最少的藥物為佐藥,用於配合君臣藥。宣散解鬱,鹹味為準則。

庚午庚子歲

王冰曰同天符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庚子歲化盛而不實

其化上鹹寒中辛溫下酸溫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庚午年和庚子年,

王冰說,如同天符,驥按元珠密語所言,天運加之於庚子年,生長旺盛但不充實。

其變化是,上為鹹寒,中為辛溫,下為酸溫,這就是所謂的藥物和食物的適宜之性。

新校正云按玄珠下苦熱又按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熱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金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辛溫辛以從金溫以治寒也上下同前驥案元和紀用經陽明苦小溫上中同

辛未辛丑歲

王冰曰同歲會

其化上苦熱中苦和下苦熱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本注釋:

  • 下句的「玄珠」指大棗,它性味苦熱。
  • 根據《至真要大論》,如果體內有燥淫之氣,可以使用苦熱的藥物治療。
  • 馬蒔認為:上文所說的「司天宜用之藥食」中,宜用辛溫之氣的藥物;
  • 中間所說的「金運宜用之藥食」中,也宜用辛溫之氣的藥物;
  • 下文所說的「在泉宜用之藥食」中,也宜用辛溫之氣的藥物。
  • 張介賓說:中間的「辛溫」是指辛味從金,溫味治寒。
  • 上下文都與前面所說的相同。
  • 驥註:根據《元和紀用經》,陽明脈是苦小溫的,上中兩行的內容相同。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酸和下甘溫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於內治以甘熱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土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苦和下苦熱苦從火化治寒以熱也治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辛未歲濕行於上治之以酸和木之性味也勿食甘溫物佐土之勝元和紀用經下太陽甘熱上中同

壬申壬寅歲,

王冰曰同天符

其化上鹹寒中酸和下辛涼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雲注:

  • 玄珠:上酸下甘溫。
  • 至真要大論:濕淫為患,宜用苦熱;寒淫內侵,宜用甘熱。

馬蒔說:

  • 上面所說的天運宜用之藥食,指的是酸和木味。
  • 土運宜用之藥食,指的是苦熱。
  • 在泉宜用之藥食,指的是甘熱。

張介賓說:

  • 中苦:和中焦的苦味。
  • 下苦熱:苦熱治療下焦的病症。苦性屬火,用來治療寒症。
  • 治療上下焦病症的方法,與前文相同。

驥案:

  • 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辛未歲,濕行於上,宜用酸和木味治療,不要食用甘溫之物,以免助長土氣。
  • 元和紀用經:下太陽甘熱,上中和前文所說的方法一致。

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木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上鹹寒治司天之火中酸和木運太過故宜酸和下辛涼治在泉也木火合氣故宜辛涼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壬寅歲病熱行於上治之以鹹寒水之性味也勿食苦熱物佐火之勝元和紀用經中木運咸和上下同

癸酉癸卯歲

王冰曰同歲會

其化上苦小溫中鹹溫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

白話文:

馬蒔說:上面所說用於治療「司天」病症的藥物和食物,是在「木運」的時候適宜食用的。下面所說用於治療「在泉」病症的藥物和食物,是在「在泉」的時候適宜食用的。

張介賓說:上面用鹹寒性的藥物和食物來治療「司天」的熱症;中間用酸性的藥物和食物來調和「木運」的過盛;下面用辛涼性的藥物和食物來治療「在泉」的熱症。由於木和火這兩行會互相增強,所以需要用辛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驥案:《元珠密語》中記載,天地運行的規律到了甲、壬、寅年,會出現熱病流行於上位。治療這種熱病,要用鹹寒性質的水性藥物,並且不能吃苦熱性質的食物,以免助長火勢。《元和紀用經》中指出,木運的時候應該用鹹和的藥物,上下都要用這種藥物。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苦熱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火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少徵火故治雖用鹹而必溫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癸酉歲燥行於上治之以苦熱火之性味也勿食辛涼物佐金之勝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甲戌甲辰歲

王冰曰歲會同天符

其化上苦熱中苦溫下苦溫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的版本說:「玄珠上」所記錄的藥物,適用於司天(也就是天氣乾燥)的時候。

「玄珠中」所記錄的藥物,適用於火運(也就是體內火氣旺盛)的時候。

「玄珠下」所記錄的藥物,適用於在泉(也就是體內濕氣重)的時候。

張介賓說:「『玄珠中』的藥物偏溫,因為當時身體的火氣較少,所以即使使用鹹味的藥物,也必須溫和。」

驥案本說:「『玄珠密語』中提到,在癸酉年(註:某個干支年),天運會讓乾燥的氣候影響身體上部,所以治療時應該使用苦熱屬性的藥物,並且避免食用辛涼之物,因為辛涼之物會助長金屬之氣的勝勢。」

「元和紀用經」記載,上中下的藥物適用範圍相同。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甘溫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於內治以苦熱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土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苦溫治濕土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甲戌歲寒行於上治之以甘溫土之性味也勿食鹹寒物佐水之盛元和紀用經上苦溫中下同

乙亥乙己歲其化上辛涼中酸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白話文:

根據新校正的說法,玄珠上面是甘溫的,下面是酸平的。根據《至真要大論》,寒邪勝則用辛熱來治療,濕邪在體內則用苦熱來治療。馬蒔說,上面說的是在司天季節適宜服用的藥物和食物,中間說的是在土運季節適宜服用的藥物和食物,下面說的是在在泉季節適宜服用的藥物和食物。張介賓說,中苦溫是指治療濕土的方法。

驥案:《元珠密語》中說,天運在紀甲戌歲時,寒氣在上面運行,可以用甘溫的藥物治療,這是土的性味。不要食用鹹寒的東西,以免助長水氣的旺盛。

馬蒔曰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金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曰中運少商不及故宜治以酸和上下同前以酸治金義見少陰之政壬子壬午歲謂酸能收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乙亥歲風行於上治之以辛涼金之性味也勿食酸和物佐木之盛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丙子丙午歲

王冰曰丙子歲會

其化上鹹寒中咸熱下酸溫藥食宜也

白話文:

馬蒔說,上言司天宜用之藥食,中言金運宜用之藥食,下言在泉宜用之藥食。張介賓說,中運少商不及,故宜治以酸,和上下同前,以酸治金,義見少陰之政。壬子壬午歲,謂酸能收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乙亥歲,風行於上,治之以辛涼,金之性味也,勿食酸和物,佐木之盛。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丙子丙午歲,王冰說,丙子歲會,其化上鹹寒,中咸熱,下酸溫,藥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下苦熱又按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酸溫張介賓曰中太羽故治宜咸熱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丙午歲熱行於上治之以鹹寒水之性味也可伏火熱之疾勿食苦熱物佐火之盛元和紀用經下陽明小苦溫上中同

丁丑丁未歲其化上苦溫中辛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的版本中記載,玄珠具有苦熱的性質。

另外,根據《至真要大論》,如果體內燥熱,應該用酸溫的藥物來治療。張介賓說,玄珠的中太羽穴,因此治療宜用辛熱的藥物,上下同前。

驥案:根據《元珠密語》,如果遇到天運加臨的丙午年,熱氣會上升,此時應使用鹹寒的水性藥物來治療。這樣可以壓抑火熱之疾,並且避免食用苦熱的食物,以免助長火盛。

元和紀用經中記載,治療下陽明穴,可以用稍微苦溫的藥物;治療上中穴,同前。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酸平下甘溫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張介賓曰甘熱從土之化治在泉之寒水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丁未歲病腫濕於上治之以酸佐之以平勿食甘溫元和紀用經上太陰苦熱中火運鹹溫下同

戊寅戊申歲

白話文:

新版校正版本註解:玄珠之上部為酸味平和,下部為甘味溫和。

根據《至真要大論》,如果濕邪過盛,則用苦熱之藥平之;如果寒邪內盛,則用甘熱之藥治療。

張介賓說:甘熱之藥是從土的五行屬性中化生的,用於治療水寒之證。

《驥案元珠密語》記載,天運交於紀丁未年,出現濕腫疾病,宜用酸味藥物治療,並輔以平和藥物,避免服用甘溫之藥。

《元和紀用經》上記載:太陰經(脾)屬甘熱,中焦屬火,運化鹹溫之氣。

王冰曰戊申天符新校正詳戊申年與戊寅年小異申為金佐於肺肺受火刑其氣稍實民病得半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戊寅歲治之以鹹寒用水之性味滅火盛也勿食苦熱物佐火之王

其化上鹹寒中甘和下辛涼藥食宜也

己卯己酉歲

白話文:

王冰說:天符經校正後, λεπ 生肖年與 λεπ λεπ 生肖年稍有不同。 λεπ 生肖年屬金,金生肺,肺受火刑,其氣稍盛,民眾的疾病會有些好轉。

《元珠密語》中記載:天運臨到 λεπ 生肖年時,用涼性味的水來滅火旺之勢。不要吃苦熱食物,否則會助長火勢。

新校正云詳己卯金與運土相得子臨父位為逆張介賓曰中甘和者太徵之火瀉以甘也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己酉歲燥行於上治之以苦熱火之性味也元和紀用上中下並同

其化上苦小溫中甘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張介賓曰中甘和治土運不足也上下同前驥案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白話文:

考訂後的版本中說,已卯年為金,與運行中的土相得,子臨父位為逆。張介賓說,中焦甘和,是足太徵經之火,用甘味瀉之。上下同前。

《驥氏案》:根據《元珠密語》,天運加臨己酉年,燥邪運行於上,治療時使用苦熱之性味。

元和紀用:上、中、下同前。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酸和下甘溫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張介賓曰中鹹溫咸從水化所以治火少徵不及故宜從溫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癸未歲民病腫濕於上治之以酸和以木性木味可平土勝元和紀用經上太陰苦熱中下同

甲申甲寅歲其化上鹹寒中咸和下辛涼藥食宜也

白話文:

古文:

新校正雲按玄珠上酸和下甘溫

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寒淫於內治以甘熱

張介賓曰中鹹溫鹹從水化所以治火少徵不及故宜從溫上下同前

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癸未歲民病腫濕於上治之以酸和以木性木味可平土勝元和紀用經上太陰苦熱中下同


校正本註解說:根據玄珠的記載,上部用酸藥和調和,下部用甘藥和溫藥。

《至真要大論》記載:濕邪過盛,可用苦熱藥平息;寒邪在內,可用甘熱藥治療。

張介賓說:藥物中的鹹味和溫味都來自水,所以用來治療火邪的藥物略微不足,因此應該選擇溫熱的藥物。上部和下部的治療方法都與前述相同。

根據《元珠密語》,癸未年的天運會導致人們患上腫濕病。治療方法是使用酸藥和調和,因為木性可以平息土邪。元和紀用經記載,太陰經的藥物屬於苦熱,上部和下部的治療方法都相同。

張介賓曰中咸和以軟堅利濕治土勝也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甲寅歲熱行上脘治之以鹹寒水性水味以伏火熱之勝勿食苦熱物佐火之王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乙酉乙卯歲

王冰曰乙酉太乙天符乙卯天符

其化上苦小溫中苦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白話文:

張介治療中焦賢和、軟堅、利水,以治療土勝。這個方子同前面所述的方子。

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中記載,甲院年時,熱病會在上腹部流行。治療方法是用甘涼的藥物,利用水的特性和味道來抑制火熱的盛行。同時,患者不應該食用苦熱的食物,以免助火為患。

元和紀用經記載,可以將此方用於上、中、下三焦的治療。

張介賓曰中苦和苦從火化所以制金金運不足故治宜苦和上下俱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乙酉歲燥行於上治之以苦熱火性火味勿食辛涼物佐金之勝也元和紀用經上中並同

丙戌丙辰歲

白話文:

張介賓說:辛味苦寒,是火化後的產物,所以能夠剋制金。但是現在金的運行能力不足,治療應當以苦寒藥物為主,不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的疾病,都適用這個原則。

之前看過一本《元珠密語》,書裡記載,如果遇到天運加臨癸酉年的年份,氣候乾燥,治療應當使用苦熱的藥物,因為火性熱,火味苦。這時候不要吃辛涼的食物,因為它們會幫助金來剋制火。

《元和紀用經》中的記載也和上面相同。

新校正曰按玄珠上甘溫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治以苦熱張介賓曰中鹹溫咸從水化太羽宜溫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丙戌歲寒病於上治之以甘溫土性土味勿食鹹寒物佐水之勝也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丁亥丁己歲

王冰曰俱天符

其化上辛涼中辛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版本說:根據《玄珠》記載,上甘溫,下酸平。

《至真要大論》也說:寒邪勝,用辛熱來治療;濕邪勝,用苦熱來治療。

張介賓說:中醫強調鹹味溫,因為鹹味屬水化,太過寒涼的人應該溫補。

《元珠密語》說:天運的影響中,紀丙戌年寒病在上面,應該用甘溫之法治療,土性土味的人不要吃鹹寒之物,因為這樣會加重水邪的勢力。

《元和紀用經》說:上、中、下焦治療方法相同。

張介賓曰辛涼從金化治風木在上也木運不及而得司天之助故宜辛和鹹寒從水化治相火在下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丁亥歲風病行於上治之以辛涼金味金性可伏木之勝也勿食酸物佐木之王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戊子戊午歲

王冰曰戊子天符戊午太乙天符

其化上鹹寒中甘寒下酸溫藥食宜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辛涼的藥性來自金元素,可以治療風木之症,這是因為風木之氣上行,得不到司天之氣的幫助,所以要用辛散溫和的藥物,再搭配鹹寒的藥物,來治療由相火(心火)引起的疾病。

據《元珠密語》記載,如果遇到丁亥年的天運,風木之症會流行,此時可以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金性的藥物可以制服木氣的過盛之勢。不過,在治療過程中,不要食用酸性的食物,以免助長木氣的勢力。

上述治療方法適用於輕、中、重度的風木之症。

新校正云按玄珠下苦熱又按至真要大論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張介賓曰中甘寒治太徵之火也上下司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戌午歲熱病行於勿食火熱物佐心之勝也元和紀用經下陽明苦小溫上中同

己丑己未歲

王冰曰太乙天符

其化上苦熱中甘和下甘熱藥食宜也

白話文:

按《玄珠》記載:大熱。

又按《至真要大論》:內有燥熱,用苦溫治療。

張介賓說:用甘寒治療太徵之火。

司前驥注:根據《元珠密語》,天運臨到紀戌午歲,熱病流傳,應避免食用火熱之物,有助於緩解心火旺盛。

《元和紀用經》說:陽明經下焦用苦藥,小溫藥上、中焦通用。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論濕淫所勝平以苦熱張介賓曰本年土水陰盛故上宜苦熱稍異於前中運土氣不足故宜甘和也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己未歲病腫濕於上治之以酸平木性木味以平土力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庚寅庚申歲其化上鹹寒中辛溫下辛涼藥食宜也

白話文:

近期修正的版本中提到,玄珠的性質是酸平和。又根據《至真要大論》,濕邪過剩時應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張介賓說,今年土水陰氣旺盛,所以上焦宜用辛熱的藥物,與前一中運不同。前一中運土氣不足,所以宜用甘和的藥物。

《驥案》中引述《元珠密語》說,天運影響到紀已未歲,身體上半部出現濕性腫脹,應使用酸平的藥物來治療。因為木性酸平,可以剋制土力。元和紀元的治療方法對上、中、下焦都適用。

張介賓曰中運同正商故宜辛溫上下同前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庚寅歲民病上熱煩滿治之以鹹寒以水伏火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辛卯辛酉歲其化上苦小溫中苦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中運同於正氣運轉,故宜用辛溫藥,上下並治,與前面相同。

註釋:

  • 元珠密語:明代醫書,記載了明代醫家的經驗與見解。
  • 天運加臨紀庚寅歲:指明朝庚寅年(1640年)的氣候變化和流行病特徵。
  • 民病上熱煩滿:百姓出現上焦熱盛、煩悶不適的症狀。
  • 鹹寒:指鹹味和寒性的中藥。
  • 水伏火:以水性藥物制約火性症狀。
  • 元和紀用經:明代醫書,記載了元代醫家劉完素創立的火熱病學說。
  • 上中下並同:指用藥既要顧及上焦的熱盛,也要兼顧中焦和下焦的虛寒。

張介賓曰中苦和以火溫中也上下同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辛酉歲民病燥行於上治之以苦熱火性火味以伏金勝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壬辰壬戌歲其化上苦溫中酸和下甘溫藥食宜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以苦味藥物來溫暖脾胃,這樣脾胃上下運化才會調暢。上焦和下焦的病症相同都能用這個方法。

《元珠密語》記載:「天運循環到辛酉年,人們容易燥熱,症狀集中在上焦。」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採用苦熱性質的藥物,因為苦味能鎮靜,火性能剋制金性,能使脾胃調和。

《和劑局方》記錄了一個治法,可以同時治療上、中、下焦的病症。

新校正云按玄珠上甘溫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溫淫於內治以苦熱張介賓曰其化言氣化病治之宜也木年寒水在上故宜苦溫太角在中故宜酸和濕土在下故宜甘溫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壬戌歲寒病行於上治之以甘溫用土性土味以伏寒之勝勿食鹹寒物佐水之勝也元和紀用經上苦熱中下同

癸巳癸亥歲

王冰曰同歲會

其化上辛涼中咸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白話文:

新校正雲:玄珠上部甘溫平,下部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論》:寒淫所勝,用辛熱平之;溫淫於內,用苦熱治之。張介賓說:這是說明氣化的病證和治療方法。木年寒水在上,所以宜用苦溫;太角在中,所以宜用酸和;濕土在下,所以宜用甘溫。

《元珠密語》記載:天運加臨丁壬戌歲,寒病在於上部,用甘溫治療。用土性土味來抑制寒氣的過盛,不要食用鹹寒的食物來幫助水氣的過盛。

《元和紀用經》記載:上苦熱治療上部,中苦熱治療中部,下苦熱治療下部。

張介賓曰中運少徵得天地之生助故宜咸和上下同驥案元珠密語天運加臨紀癸亥歲風疾行於上治之以辛涼用金性金味以伏風木之勝勿食酸物佐木之勝也元和紀用經上中下並同

帝曰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

白話文:

張介賓說:在年中運行時,五行之木氣偏旺,得到天地生氣的幫助,所以適宜使用鹹味和辛味藥物調和。

上面這段案例中,元珠密語提到,在癸亥年,風邪盛行於上。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涼藥物,利用金的性質和味道來抑制風(屬木)的過剩。

同時提醒不要食用酸性食物,因為酸性食物會助長木氣。元和紀用經上記載,中運少徵的治療方法,從上、中、下三焦都使用相同的方法。

王冰曰汗泄故用熱不遠熱下利故用寒不遠寒皆以其不住於中也如是則夏可用熱冬可用寒不發不泄而無畏忌是謂妄遠法所禁也皆謂不獲已而用之也秋冬亦同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發不遠發表不遠熱也冬月攻裡不遠寒也發表攻裡之品不留於中而有所宜也馬蒔曰此言汗下其邪者可以偶犯寒熱而無故犯之者非也邪鬱於表則用熱藥以發之熱積於裡則用寒藥以攻之張介賓曰中於表者多寒邪故發表之治不能遠熱夏月亦然鬱於里者多熱邪故攻裡之治不能遠寒冬月亦然愚按此二句大意全在發攻二字發者逐之於外也攻者逐之於內也寒邪在表非溫熱之氣不能散故發表者不遠熱熱鬱在內非沉寒之物不能除故攻裡者不遠寒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用小柴白虎益元冷水之類而取汗愈病者何也此因表裡俱熱故當涼解非發之之謂也又有用理中四逆回陽之類而除痛去積者何也此因陰寒留滯故當溫中非攻之之謂也所謂發者開其外之固也攻者伐其內之實也今之昧者但見外感發熱等病不能察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有本寒標熱之義輒用芩連等藥以清其標焉知邪寒在表藥寒在裡以寒得寒氣求聲應致內外合邪遂不可解此發表用寒之害也其於春秋冬三季及土金水三氣治令陰勝陽微之時為尤以火不在裡最忌寒涼此而誤入是不知當發者不可遠熱也又如內傷喘痛脹滿等多有三陰虧損今人但見此類不辨虛寒便用硝黃之屬且云先去其邪然後固本若乎近理焉知有假實真虛之病而復伐之則病未去而元氣不能支矣此而誤入是不知當攻者方不遠寒也二者之害余見之多矣不得不特表出之以為當事者之戒驥案元和紀用經藥經五味寒熱溫涼平性配合五行內應五入五氣五宜參配歲運太過不及處用有殊六氣標本治病之樞六氣用藥寒暑燥濕風火所勝中見五運或逆或從天而逆地或從地而逆天臨御之化陰陽舒捲人事可調用寒遠寒,寒無犯寒也用熱遠熱熱無犯熱也從者養和逆者生病

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

白話文:

王冰說,汗泄是因為體內有熱,所以用熱藥治療,但也不能過於偏重熱性藥物;下利是因為體內有寒,所以用寒藥治療,但也不能過於偏重寒性藥物。這是因為,無論是熱邪還是寒邪,都不應該停留在體內。因此,夏天可以用熱藥,冬天可以用寒藥。如果疾病沒有發作也沒有泄瀉,就不要妄用寒熱藥物,這是違背醫學規律的。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秋冬季節也一樣。

新校正本說,根據《至真要大論》的記載,發病初期不遠離發散,發熱時不遠離溫熱;冬月攻裡時不遠離寒涼。發散和攻裡類藥物不宜長時間停留在體內,而是要根據季節和體質來選擇。

馬蒔說,這些說法是針對那些由於汗下或下利而導致邪氣外出的情況,可以偶爾違反寒熱規律,但對於沒有邪氣外出的情況則不能。如果邪氣鬱結於表,就要用溫熱藥物發散;如果熱邪積聚於裡,就要用寒涼藥物攻裡。

張介賓說,表證大多是由寒邪引起的,所以發表治療不能遠離溫熱,即使在夏季也是如此。裡證大多是由熱邪引起的,所以攻裡治療不能遠離寒涼,即使在冬季也是如此。

我個人認為,這兩句話的意思全在「發」和「攻」兩個字上。「發」是指將邪氣驅逐到體外,「攻」是指將邪氣驅逐到體內。寒邪在表,非溫熱之氣不能散,所以發表治療不能遠離溫熱;熱邪在裡,非沉寒之物不能除,所以攻裡治療不能遠離寒涼。這是醫學上的必然規律。

但是,也有一些用小柴胡湯、白虎湯、益元湯、冷水等寒涼藥物而取得汗出治癒疾病的例子,這是因為表裡俱熱,需要用涼解之法,而不是發散之法。還有一些用理中湯、四逆湯、回陽湯等溫熱藥物而消除疼痛、去除積滯的例子,這是因為陰寒留滯,需要用溫中之法,而不是攻裡之法。

所謂「發」,就是打開體外的屏障;所謂「攻」,就是攻克體內的實邪。如今,一些醫者只看到外感發熱等疾病,卻不能察覺有些人是因寒邪入侵而傳為熱證,有「本寒標熱」的道理,就隨便用黃芩、黃連等寒涼藥物來清熱解表,他們不知道寒邪在表,藥物寒性在裡,以寒治寒,會導致寒邪更深入,使內外合邪難以解脫,這就是發表用寒的弊端。特別是在春秋冬三季以及土金水三氣主令陰勝陽微的時候,火氣不在裡,更忌寒涼。如果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就是不知道「當發者不可遠熱」。

又比如,內傷喘痛、脹滿等疾病,大多是由三陰虧損引起的。如今,一些醫者只看到這些症狀,不辨虛寒,就用硝石、黃連等寒涼藥物,還說要先去邪氣,然後再固本。他們不知道,有假實真虛的疾病,如果再用寒涼藥物攻伐,就會導致疾病還沒消除,元氣就已衰竭。這就是不知道「當攻者方不遠寒」的弊端。

這兩種錯誤的用法,我見得太多了,不得不特別寫出來,作為給當事人的警示。

驥案說,元和紀用《經藥經》五味寒熱溫涼平性,配合五行內應五入五氣五宜,參配歲運太過不及,用藥有殊;六氣標本治病之樞,六氣用藥寒暑燥濕風火所勝中見五運,或逆或從,天而逆地或從地而逆天,臨御之化陰陽舒捲,人事可調。用寒遠寒,寒無犯寒也;用熱遠熱,熱無犯熱也。從者養和,逆者生病。

皇帝說,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結果如何?

岐伯說,寒熱內賊,會加重病情。

王冰曰以水濟水以火濟火適足以更生病豈唯本病之益甚乎馬蒔曰若非發表而犯熱則熱賊內而熱反甚非攻裡而犯寒則寒賊內而寒反勝驥案元和紀用經木立之與四時之五氣之用飲食衣藥溫□故以輕犯寒熱則同者皆宜避之若四時同犯以水濟水以火助火病必生矣岐伯司氣以熱用熱無犯間氣同其主無犯異其主則小犯之是謂四畏必謹察之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反甚為病故也反勝其主則可犯之謂夏寒甚則可以熱寒氣不甚則不可犯之以平為期而不可過過而病生與反犯同邪客勝主則不可御要格曰寒盛格陽治熱以熱慎不可寒格陽而治以寒外似順而中氣乃逆熱盛拒陰治寒以寒慎不可熱拒陰而治以熱外似順而中氣乃逆因氣異形迷亂聖經慎之

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

白話文:

王冰說:「用水分解水分,用火分解火氣,只會加重病情,豈只會加重原有的病情而已?」馬蒔說:「如果不是發散外邪而冒犯熱邪,那麼熱邪就會侵入內部,熱邪就會更加嚴重;如果不是攻下內熱而冒犯寒邪,那麼寒邪就會侵入內部,寒邪就會更加嚴重。」驥案:《元和紀用經》說:「木立四時五氣之用,飲食衣藥溫習之法,所以稍有不適合寒熱,就都要避免接觸。但如果四時同時犯了寒熱,用水分解水分,用火助長火勢,那麼病情必定會產生。岐伯說:「氣候熱時用熱藥,不違背間氣;同種主證用同種藥物,不違背異種主證則可以稍微用相反的藥物。這就是所謂的『四畏』,必須謹慎辨別。天氣反常時,可以依據反常的時間反常治療,這樣反常的治療纔可以成為疾病。」如果相反治療過重,那麼就可以不用相反治療,比如說夏季寒邪很重,那麼可以用熱藥治療;但是如果寒邪不是很重,那麼就不可以用相反治療,必須以平調治療為原則,不可過分,過分就會產生疾病,與相反治療的道理一樣。邪客勝正,則不可用相反治療。

《要格》說:「寒邪盛行時阻滯陽氣,治療熱證要用熱藥,慎用寒藥治療熱證,以免寒邪反而阻滯陽氣,外在看似順從,但是內在氣機卻是逆亂的。熱邪盛行時排斥陰氣,治療寒證要用寒藥,慎用熱藥治療寒證,以免熱邪反而排斥陰氣,外在看似順從,但是內在氣機卻是逆亂的。因為氣具有不同的性質,變化多端,容易迷惑《聖經》中所說的治療原則,必須慎之又慎。」

王冰曰無病者犯禁猶能生病況有病者而求輕減不亦難乎吳昆曰無病而犯寒犯熱則生寒生熱有病而犯寒犯熱則寒甚熱甚馬蒔曰彼無病而誤服者僅足以生病奚止於有病而勝者哉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白話文:

王冰說,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觸犯了禁忌,仍然會生病,何況是有病的人祈求減輕病情,豈不是難上加難?

吳昆說,身體健康的人如果受寒或受熱,就會得寒病或熱病;有病的人如果受寒或受熱,寒熱症狀會加重。

馬蒔說,那些身體健康的人誤服藥物,頂多導致生病,更何況是有病的人服用剋制的藥物呢?

王冰曰食已不飢吐利腥穢亦寒疾也馬蒔曰犯寒則寒至凡為堅否為腹滿為痛急為下利之病生矣張介賓曰寒至則陽衰不能運化郁注下眼瘛腫腳嘔鼽衄頭痛骨節變內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

白話文:


王冰說:食物吃下去後仍不感到飢餓,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的物質,也是寒症。馬蒔說:遇到寒氣侵襲,就會產生寒症。凡是腹脹、腹痛、急迫感、腹瀉的病症,都是由寒氣引起的。張介賓說:寒氣侵襲後,陽氣衰弱,無法運化,鬱結於體內,就會產生眼睛腫痛、流膿、嘔吐、流鼻血、頭痛、關節變形、內臟疼痛、出血、腹瀉、小便不通等病症。

王冰曰暴喑冒昧目不識人躁擾狂越妄見妄聞罵詈驚癇亦熱之病馬蒔曰犯熱則熱至凡為身熱為吐下為霍亂為癰疽為瘡瘍為瞀郁為注下為瞤瘛為腫脹為嘔為鼽衄為頭痛為骨節變為內痛為血溢為血泄為淋閟之病生矣張介賓曰熱至則火灼諸經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白話文:

王冰說:突然不能說話、昏迷、不認識人、煩躁不安、胡言亂語、看見或聽到幻覺、罵人、驚厥抽搐都是熱證。

馬蒔說:熱邪犯人,會引起發熱、吐瀉、霍亂、癰疽、瘡瘍、昏迷、水腫、目赤、腫脹、嘔吐、乾血、流鼻血、頭疼、骨節疼痛、內臟痛、吐血、泄血、小便不利等疾病。

張介賓說:熱邪極盛,會化火灼傷經脈。

王冰曰春宜涼夏宜寒秋宜溫冬宜熱此時之宜不可不順然犯熱治以寒犯寒治以熱犯春宜用涼犯秋宜用溫是以勝也犯熱治以咸涼犯寒治以甘熱犯涼治以苦溫犯溫治以辛涼亦勝之道也吳昆曰時必順之順其升降浮沉也犯者治以勝逆其寒熱溫涼也故春宜升秋宜降夏宜浮冬宜沉順四時之謂也溫宜涼熱宜寒涼宜溫寒宜熱治以所勝之謂也張志聰曰此言主時之六氣亦當遠寒而遠熱者也按前章之所謂熱無犯熱寒無犯寒者論司天在泉及加臨之六氣此章論主時之六氣亦有寒熱之者太陰之氣在於長夏太陽之氣在於冬少陰之氣在於夏陽明之氣在於秋厥陰之氣在於春如冬有熱化以徵少陰之勝夏有寒化以徵太陽之勝此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之義相同徐振公曰此即帝所問之有勝有覆在六氣為勝復在四時為勝化馬蒔曰治之者春則宜涼夏則宜寒秋則宜溫冬則宜熱時所必用不可不順其有犯而病勝者則犯熱治以鹹寒犯寒治以甘熱犯涼治以苦溫犯溫治以辛涼治之以所勝而病可解矣張介賓曰時必順之治當順時也若有所誤犯則當治之以勝驥案元和紀用經六氣為主五味為用司歲備物則無遺主藥當其歲味當其氣氣味厚薄性用躁靜治保多少力化淺深寒熱溫涼隨勝用之歲運所主舉抑之制制勝扶弱客主須安一氣失所矛盾交作臟腑淫並危敗消亡寶書所載商較服餌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益久流變必致橫天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萬舉萬全卷舒在心去留從意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龍火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聖如南陽今古一人氣運用藥皆如上例余謂有大暑之候而得寒證大寒之候而得熱證證有性偏陰虛雖當隆冬陰粒虧立水不制火陰無所依外泄為熱或反汗出藥宜滋陰若舍證從時誤用辛溫勢必立斃又有性偏陽虛雖當盛夏陽氣不足不能衛外灑淅戰慄時思熱食且御重裘天令雖熱不能敵真陽之虛病屬虛寒藥宜溫補若從時舍證誤用苦寒亦必立斃又如春令主升升為春氣為風化為木象升有散之之義也若因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宜升陽益氣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鬱火伏內宜升陽散火因濕洞泄宜升陽除濕此證四時都有夏秋尤多升之之令不獨行之於春也又如秋令主降降為秋氣為燥化為金象降有斂之之義也若系陰火旺發而炎上咳嗽多痰吐血鼻衄口苦舌乾頭疼齒痛骨蒸寒熱是謂上熱下虛之候宜枇杷葉麥冬貝母白芍牛膝五味之屬以降氣或用滋水添精之藥以救本此亦四時都有夏冬多見降之之令不專行之於秋也運氣用藥最宜活看

白話文:

  • **王冰說:**春季宜涼爽,夏季宜涼冷,秋季宜溫和,冬季宜溫熱。順應此時氣候變化非常重要。若犯寒熱異常,應以相反屬性治療,例如犯熱則以寒涼治,犯寒則以熱暖治。春季犯熱宜用涼性,秋季犯熱宜用溫性,這樣才能剋制熱邪。犯熱則用鹹涼,犯寒則用甘熱,犯涼則用苦溫,犯溫則用辛涼,也能起到剋制的作用。
  • **吳昆說:**順應時令非常必要,包括順應升降浮沉。犯錯時要以剋制的屬性治療,如犯寒熱則用對應的溫涼。所以,春季宜生發,秋季宜收斂,夏季宜浮,冬季宜沉。這就是順應四季。溫性宜涼,熱性宜寒,涼性宜溫,寒性宜熱,治療時應採用剋制的屬性。
  • **張志聰說:**這句話指的是主宰時令的六氣,也應遠離寒氣和熱氣。根據前章所說,司天在泉和加臨的六氣中沒有犯熱和犯寒的,這章討論主宰時令的六氣也有寒熱之別。太陰之氣在長夏,太陽之氣在冬季,少陰之氣在夏季,陽明之氣在秋季,厥陰之氣在春季。例如,冬季有熱化現象,說明少陰之氣過於強盛;夏季有寒化現象,說明太陽之氣過於強盛。這與春季勝長夏、長夏勝冬季的道理相同。
  • **徐振公說:**這就是帝所問的「有勝有覆」。在六氣中為勝複,在四時中為勝化。
  • **馬蒔說:**治療時,春季宜涼,夏季宜寒,秋季宜溫,冬季宜熱,這是時令的必然要求,不可違背。如果犯錯而導致病情加重,那麼犯熱則用鹹寒治療,犯寒則用甘熱治療,犯涼則用苦溫治療,犯溫則用辛涼治療。以剋制之性治療,可以緩解病情。
  • **張介賓說:**順應時令,治療也要順應時令。如果有誤犯,則應以剋制之性治療。
  • 驥案:《元和紀用經》以六氣為主,五味為用,司歲備物則無遺漏,主藥應當合乎當年的歲運屬性,藥味應當合乎當年的氣候屬性。氣味配伍的濃淡、藥性的燥靜,治療的力道、化氣的深淺、寒熱溫涼,都要根據勝複之性靈活運用。歲運所主,舉抑之制,制勝扶弱,客主須安。一氣失所,矛盾交作,臟腑淫並,危敗消亡。寶書所載的經方,都是根據五味四氣調整配伍的。如果長期服用不全備五味和四氣的藥物,儘管在短期內可能獲益,但久而久之必然會產生變異,導致身體虛寒或虛熱,衰弱不堪。隨其攸利,萬舉萬全,卷舒在心,去留從意。對於輕微的病證,可以採取與之相反的治療方法;對於嚴重的病證,則應順應病證治療。龍火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聖如南陽,今古一人,氣運用藥,皆如上例。
  • **餘謂:**在大暑時節出現寒證,在大寒時節出現熱證,證候屬性偏頗。如果是陰虛體質,即便在嚴冬也會出現陰液虧虛,水不制火,陰無所依,外泄成熱,或反汗出,此時應當滋補陰液。如果捨棄證候從時令,誤用辛溫之劑,勢必會立即危及生命。另外,如果是陽虛體質,即便在盛夏也會有陽氣不足,不能衛外,灑淅戰慄,時思熱食,且御重裘,天令雖熱,不能抵禦真陽的虛弱,此時病證屬虛寒,應當溫補。如果從時令捨棄證候,誤用苦寒之劑,亦必會立即危及生命。又如,春季主升,升為春氣,化為木象,升有散發之義。如果因飲食勞倦導致陽氣下陷,應當升陽益氣;瀉利不止,應當升陽益胃;鬱火伏內,應當升陽散火;因濕洞泄,應當升陽除濕。這些證候四季都會出現,夏季和秋季尤多,升發之令不只在春季施行。又如,秋季主降,降為秋氣,化為金象,降有斂抑之義。如果系陰火旺發而炎上,出現咳嗽多痰、吐血鼻衄、口苦舌乾、頭疼齒痛、骨蒸寒熱等,稱之為上熱下虛,應當使用枇杷葉、麥冬、貝母、白芍、牛膝等藥物以降氣,或使用滋水添精之藥以救治根本。此證四季都有出現,夏季和冬季尤多,降抑之令不只在秋季施行。運氣用藥最宜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