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脾胃虛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脾胃虛寒是中醫常見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脾胃功能失調,常見症狀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大便溏薄、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等。

脾胃虛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損傷脾胃陽氣。
  • 勞累過度,過度勞累會耗傷脾胃之氣。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遂,會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
  • 久病不愈,久病會導致脾胃功能逐漸衰弱。

脾胃虛寒的治療,主要以溫補脾胃為主,常用中藥有:

  •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具有健脾益氣、溫中補虛的功效。
  • 黃芪、黨參、山藥、白扁豆等,具有補氣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
  • 附子、乾薑、肉桂等,具有溫中散寒、回陽固表的功效。

脾胃虛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少吃生冷寒涼之物。
  • 不宜吃過多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 不宜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脾胃虛寒患者如果症狀較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類證治裁》:「其崩久脾胃虛寒,肢冷腹痛,先用附子理中湯,再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愈。過服寒涼,腹悶煩躁,脈洪而虛,急用八珍湯加炮姜。以溫補之,緩則不救。
  • 2.《女科撮要》:「一婦人懷抱素郁,感冒經行譫語,服發散之劑,不應,用寒涼降火,前症益甚,更加月經不止,肚腹作痛,嘔吐不食,痰涎自出,此脾胃虛寒,用香砂六君,脾胃漸健,諸症漸退,又用歸脾湯而痊愈。
  • 3.《羅氏會約醫鏡》:「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陰虛屬火者,八味丸。脾胃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理中湯或溫胃飲,及參朮、二陳、歸脾湯加煨姜之類主之。然言有盡,而病無定,要在人之因證因脈而詳辨之耳。

附子理中湯

  • 1.《類證治裁》:「其崩久脾胃虛寒,肢冷腹痛,先用附子理中湯,再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愈。過服寒涼,腹悶煩躁,脈洪而虛,急用八珍湯加炮姜。以溫補之,緩則不救。
  • 2.《兒科要略》:「(十一)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體冷微汗,嘔吐泄瀉,一切沉寒痼冷等證。
  • 3.《証治準繩‧瘍醫》:「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 4.《証治準繩‧瘍醫》:「_附子理中湯_,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 5.《景岳全書》:「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醫方集宜》:「方見中寒門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
  • 2.《兒科要略》:「(四)理中湯,治中焦脾胃虛寒,不能運化,嘔吐泄瀉,不飲不食,胸痹胸痞,腹痛痰多,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霍亂吐瀉,四肢逆冷,自汗脈虛,便血血痢,傷胃吐血,婦人妊娠虛寒等證。
  • 3.《幼科鐵鏡》:「夏禹鑄曰:內經有曰,胃虛則吐,脾虛作瀉,脾胃俱虛吐瀉兼作,此言極謬。若先瀉後吐,面白神疲,不熱不渴,額有微汗乃脾胃虛寒也,宜理中湯或小異功散,或六君子湯。若先吐後瀉,面赤唇燥,煩渴溺赤,乃脾胃有熱也,治宜五苓散加竹茹煎服。又有積滯在脾,不能運化水穀而吐瀉者,宜用消導二陳湯。
  • 4.《保嬰撮要》:「_理中湯_,治脾胃虛寒,胸膈痞滿,或心腹疼痛,痰逆嘔吐,飲食減少,氣短羸困,或霍亂吐利,手足厥冷,不喜飲水者。
  • 5.《保嬰撮要》:「若飲食過多,腸胃鬱結,用平胃散。癲癇勞瘵,用補中益氣湯。心氣虛弱,用補心丸。心氣虛寒,用補心湯。脾胃虛寒,用理中湯。肝木乘脾,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脾氣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命門火衰,用八味丸。腎氣不足,用六味地黃丸。
▼ 展開更多

八味地黃丸

  • 1.《古今名醫方論》:「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旋溺等症。
  • 2.《証治準繩‧幼科》:「腎水虧、虛火爍金、小便不利者,用六味丸及補中益氣湯。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脾胃虛寒臍凸腹脹者,用八味地黃丸。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者,用加減腎氣丸。凡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或二便不調,及牽引作痛者,俱用六味、八味、加減腎氣等丸治之。仍參傷風咳嗽證。
  • 3.《保嬰撮要》:「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用清胃散及滋腎丸。心火刑金不能生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亦用滋腎丸。腎水虧,虛火鑠金,小便不利者,用六味丸及補中益氣湯。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脾胃虛寒,臍凸腹脹者,用八味地黃丸。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者,用加減腎氣丸。
  • 4.《瘍醫大全》:「_八味地黃丸_,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等證。
  • 5.《馮氏錦囊秘錄》:「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等證。(張)按:脾胃虛寒之至者,丹澤甚非所宜,減此二味,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更佳,即七味丸加熟附子一兩,切片,微火焙。
▼ 展開更多

黃耆建中湯

  • 1.《兒科要略》:「痛時身不甚熱,口不作渴,時或發寒,時或嘔吐,腸鳴自利,六脈虛細,面青手足冷者,此脾胃虛寒也,宜黃耆建中湯加木香、青皮。痘已出盡而腹痛者,氣已虛而血仍熱,宜以紫草飲發之。至靨後發熱,糞黑腹痛者,此蓄血也,宜犀角地黃湯清利之。毒氣瀰漫,便血日夜無度,腹痛啼哭者,宜牛黃湯解之。

十全大補湯

  • 1.《履霜集》:「內經云:脾為太陰而主四肢。四肢俱冷,由元陽衰弱,無氣以溫之也。產時去血過多,氣無所附,以致陽隨陰衰,故四肢冷,亦發搐不止。脾胃虛陷者,補中益氣湯。脾胃虛寒者,十全大補湯。
  • 2.《羅氏會約醫鏡》:「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不足,脾胃虛寒,脈弱無神。

四物湯


平胃散

  • 1.《張氏醫通》:「厚朴湯,治脾胃虛寒。作脹。腹中時痛時止。
  • 2.《醫通祖方》:「治脾胃虛寒作脹,腹中時痛時止。

甘草瀉心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服湯藥下後。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氣虛而客氣上逆也。與瀉心湯攻之。則痞已。醫復以他藥下之。又虛其里。致利不止也。理中丸。脾胃虛寒下利者服之愈。此以下焦虛。故與之。其利益甚。聖濟經曰。滑則氣脫。欲其收也。如開腸洞泄。便溺遺失澀劑所以收之。此利由下焦不約。

吳茱萸湯

  • 1.《傷寒括要》:「食谷欲吐者。屬陽明也。此湯主之。脾胃虛寒。則不能納穀。以參棗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當有速效。若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火逆於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湯。或黃芩湯。可選用之。

四逆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乾薑為溫暖脾胃之主藥,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溫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脾胃之溫暖,恆賴相火之壯旺,附子色黑入腎,其非常之熱力,實能補助腎中之相火,以厚脾胃溫暖之本源也。方名四逆者,誠以脾主四肢,脾胃虛寒者,其四肢常覺逆冷,服此藥後,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參苓白朮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參苓白朮散_,治小兒脾胃虛寒瀉泄,不思乳食。(方見瀉泄門。)
  • 2.《幼科證治大全》:「【醫統】參苓白朮散,治小兒脾胃虛寒。瀉泄。不思乳食。

旋覆花湯

  • 1.《赤水玄珠》:「_旋覆花湯_,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 2.《校註婦人良方》:「_旋覆花湯_,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睡,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桂枝人參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而脈弦小知為脾胃虛寒,客邪不散,虛火乘機僭發之候遂與桂枝人參湯,

白朮散

  • 1.《醫宗必讀》:「_白朮散_,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食少胸滿。

六君子湯

  • 1.《錢氏小兒直訣》:「若因肝經血燥生痰,用地黃丸生腎水益肝血。若土不能培木,用四君子湯加當歸以補中,用地黃丸以滋腎。若因肺金克肝木,用六君湯加芍藥、木香,實脾土以平肺金。若因心虛奪母之氣,或腎水虛不能生肝木者,並用地黃丸主之。若屢服峻劑而脾胃虛寒者,必用六君子湯加丁香、木香,補脾胃以培元氣。
  • 2.《奉時旨要》:「火𩞄者,宜清火而兼養陰,用二陰煎、四陰煎之類。痰𩞄者,宜降痰,二陳湯及大和中飲之類。若中焦痰火相兼而𩞄者,三聖丸、軟石膏丸之類。若脾胃虛寒,停痰滯食,吞酸嘔惡而𩞄者,和胃飲、二陳湯、溫胃飲、六君子湯之類。
  • 3.《羅氏會約醫鏡》:「_六君子湯_,治脾胃虛寒,以致痰凝氣滯、自汗泄瀉、慢驚等症。
  • 4.《家用良方》:「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症,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圖治也。
  • 5.《婦人規》:「養正之法,當察陰陽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其有停瘀雖甚,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積難搖動者不可攻。凡此之類,皆當專固根本,以俟其漸磨漸愈,乃為良策。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濟陽綱目》:「_薛氏_,曰:滑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若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胃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
  • 2.《証治準繩‧雜病》:「薛氏曰:前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若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若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若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為脾腎氣血俱虛。
  • 3.《醫辨》:「滑瀉。東垣云:中焦氣弱,脾胃受寒冷,大便滑泄,腹中雷鳴,或因誤下,末傳寒中,復遇時寒,四肢厥逆,心胃絞痛,冷汗不止,此腎之脾胃虛也,沉香溫胃丸治之。薛氏曰:前證若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豆蔻、補骨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
  • 4.《濟陰綱目》:「一婦人久下血在糞前,屬脾胃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加連炒吳萸一錢,數劑稍效,乃加生吳萸五分,數劑而愈。
  • 5.《續名醫類案》:「一能食枯渴,肌肉不長,精神憔悴,脈來沉緩,此乃脾胃不足。東垣曰: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又曰:脾胃虛寒,則元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
▼ 展開更多

訶黎勒散

  • 1.《古今醫統大全》:「(《選要》)_訶黎勒散_,治霍亂嘔吐,脾胃虛寒,氣隔不思飲食。

人參湯

  • 1.《張氏醫通》:「治胸痹心胸痞氣。霍亂吐瀉不渴。一切脾胃虛寒。嘔吐清水。飲食不入。完穀不化。

獨參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出痘,四日腹脹瀉渴,脾胃虛寒也,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又用參耆內托散,貫膿靨而忽寒熱咬牙,此膿貫而陽氣虧損也,用參附湯、獨參湯而愈。

二陳湯

  • 1.《奉時旨要》:「火𩞄者,宜清火而兼養陰,用二陰煎、四陰煎之類。痰𩞄者,宜降痰,二陳湯及大和中飲之類。若中焦痰火相兼而𩞄者,三聖丸、軟石膏丸之類。若脾胃虛寒,停痰滯食,吞酸嘔惡而𩞄者,和胃飲、二陳湯、溫胃飲、六君子湯之類。

還少丹

  • 1.《不居集》:「_還少丹_,治脾胃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症。
  • 2.《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蜜丸每服一錢,飯後服。此方與下文健步虎潛丸,滋補腎肝之妙法也。還少丹並治脾胃虛寒,飲食不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虧損,肌體羸瘦,肢體倦怠等症。菖蒲遠志、最疏胸膈滯氣,心虛者少用。胸膈氣疏,心腎乃交,人見遠志的志字遂認為能補心腎。誤後學者也。
  • 3.《蘭臺軌範》:「_還少丹_(楊氏),大補心腎,脾胃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及真氣虧損,肌體羸瘦,肢節倦怠等症。

香砂六君子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香砂六君子湯_,治脾胃虛寒,飲食一下,即帶冷痰水退出。

養胃湯

  • 1.《仁術便覽》:「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滿,腸鳴瀉泄,或外感寒熱如瘧,骨痛。
  • 2.《仁齋直指方論》:「養胃湯(《三因方》),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並皆治之。(方見痎瘧門。)
  • 3.《仁齋直指方論》:「養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方見痎瘧門。)
  • 4.《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寒,嘔逆噁心,腹脅脹痛,腸鳴泄瀉,或有外感,寒熱如瘧,骨節煩疼,宜服之。
  • 5.《奇效良方》:「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翻胃嘔吐。
▼ 展開更多

厚朴溫中湯

  • 1.《衛生寶鑒》:「_【厚朴溫中湯】_,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或戌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溫胃和。痛自止矣。
  • 2.《內外傷辨惑論》:「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 3.《雜病廣要》:「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 4.《內外傷辨惑論》:「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
  • 5.《成方便讀》:「厚朴溫中湯,厚朴(薑汁炒),陳皮(去白),炙甘草,木香,草蔻,乾薑,茯苓,生薑煎服。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等證。夫寒邪之傷人也,為無形之邪,若無有形之痰、血、食、積互結,則亦不過為痞滿、為嘔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溫中散滿者為君。
▼ 展開更多

右歸丸

  • 1.《成方切用》:「(景岳),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欲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痢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
  • 2.《類經圖翼》:「右歸丸,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為肢節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為水邪浮腫。

五味異功散

  • 1.《兒科醒》:「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虛浮氣逆。腹滿等症。
  • 2.《景岳全書》:「五味異功散(補四),凡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氣逆腹滿者宜此。
  • 3.《婦人規》:「_五味異功散_(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證。
  • 4.《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寒戰咬牙,瀉渴腹脹,手足並冷,時當仲夏,飲沸湯而不知熱,此脾胃虛寒之熱也,先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頓安,又用六君、附子一劑,後用五味異功散而愈。
  • 5.《不居集》:「_五味異功散_,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泄瀉,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滿等症。

參附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出痘,四日腹脹瀉渴,脾胃虛寒也,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又用參耆內托散,貫膿靨而忽寒熱咬牙,此膿貫而陽氣虧損也,用參附湯、獨參湯而愈。

四神丸

  • 1.《醫方集解》:「《薛氏醫案》云:脾胃虛寒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蔻、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六君子湯加炮薑、肉桂;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宜八味丸;脾腎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大便滑利,小便秘塞,或肢體盡腫,喘嗽吐痰,為脾腎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
  • 2.《古今名醫彙粹》:「一儒者面色痿黃,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苦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驗。
  • 3.《古今名醫匯粹》:「一儒者面色痿黃,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子加炮薑、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苦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驗。
  • 4.《內科摘要》:「一儒者,面色痿黃,胸膈不利,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體倦,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漸愈,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此症若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中益氣加木香、乾薑,不應,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

清肺飲

  • 1.《嬰童類萃》:「_清肺飲_,治脾胃虛寒,咳嗽喘急。

至寶丹

  • 1.《張氏醫通》:「至寶丹,治痘脾胃虛寒。肢冷不食。伏陷不起。

溫脾湯

  • 1.《不居集》:「每一食飽則發咳嗽,此脾胃虛寒也,宜用千金溫脾湯。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

溫中散

  • 1.《傷寒恆論》:「其基本病理是脾胃虛寒,氣機阻滯,故以溫中散寒補脾之理中湯為首選方,其圓通應用法,鄭氏舉出:(l)治吐血,(2)治四肢浮腫,(3)治心下嘈雜吐水,(4)治咳嗽吐清水,(5)治唾水不休,(6)治呃逆不休,(7)治手足微冷少神。以上七症,皆由脾胃虛寒,轉輸失職所引,故能治之而愈。
  • 2.《古今醫統大全》:「(《選要》)_訶黎勒散_,治霍亂嘔吐,脾胃虛寒,氣隔不思飲食。

三生飲

  • 1.《瘴瘧指南》:「上剉散。每服五錢。生薑十片。水煎溫服。元氣虛者。加人參五錢。同煎是方。即前方加川烏。因脾胃虛寒之甚。故加之。若元氣虛者。加人參補元氣利痰。有起死回生之妙。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引發散藥,則逐在表之風邪。引溫暖藥,則祛在裡之寒濕。況獨不念附子理中湯,更為純陽之劑耶,蓋附子理中,單為脾胃虛寒,中宮無陽而設,故一味湯藥溫補,名曰理中,此則更為脾腎陰陽兩虛,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脾陰不足,腎陰虛殞,蓋少陰臟中,重在真陽,陽不回,則邪不去。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
  • 2.《保嬰撮要》:「一小兒頭面患之,腫痛焮作,屬胃經熱毒,先用仙方活命飲末,次用清胃散而痊。後口舌生瘡,別搽末藥,腹痛重墜,作嘔不食,手足指冷,余謂脾胃虛寒,用異功散加升麻而痊。
  • 3.《保嬰撮要》:「一小兒患之目睛白多,飲食難化,手足並冷,此稟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也,先用八味丸、異功散、如聖餅出碎骨,乃用六味丸、大補湯而愈。若攻瘡邪不固元氣,必不活矣。
  • 4.《保嬰撮要》:「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鉤藤鉤。
  • 5.《類證治裁》:「色浠淡為脾胃虛寒,歸芍異功散加炮姜。色瘀晦為陽衰不攝。因中寒食冷,氣滯血凝必腹痛嘔瀉,附子理中湯倍炮姜。思傷心脾,氣不統血,或年衰病久,歸脾湯。惟初起血中伏火,用桂圓肉、包鴉膽子肉十枚,勻兩包,四五服效。若未止,用劉寄奴五錢,松蘿茶一錢,烏梅肉一枚,煎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