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9)
內因類 (9)
1. 虛勞
如細而不數者,此猶有胃氣,無腹痛作瀉,而飲食如常,可用保元、參、術調理。須二三年方愈。若服藥後,數脈漸減,和緩有神,雖曰可治,亦得三月見功,年半方可全愈。又須看年力之衰壯、精神脾胃之強弱斷之。若服藥後,脈雖和緩,而腿漸無力,如前所述,且痰嗽不止,脈雖緩治之無益。
又或如前證,足雖無力而熱退嗽減,飲食如平人,此脾胃尚強,猶可遷延歲月。(《醫通》)
似損非損,凡似損非損之證,惟外感寒邪者乃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鬱伏,久留不散,而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證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以治此證,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非損成損矣。余嘗治愈數人,皆其證也。欲辨此者,但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蓋虛損之證,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則驟。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則復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證,則雖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也。(《景岳》)
死證,(互見《骨蒸》中,宜參。)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中藏》)
勞疾,久而嗽血,咽疼無聲,此病自下而傳上;若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自上傳下,皆死證也。(《要訣》)
大抵虛勞起於斵喪者,肝腎過勞,多致亡血失精、強中陰竭而死。起於鬱結者,內火爍津,多致血結乾咳、嗜食發癰而死。起於藥誤者,脾肺受病居多,多致飲食減少、喘嗽泄瀉而死。(《醫通》)
虛勞不受補者,不治。(《丹溪》)
病人久虛,內有宿積舊痰,用參朮補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當不治。蓋積之久,而脾胃虛極不運,故郁臭耳。(《慎柔五書》)
陽虛陰虛治法有等,古人論治,以陰虛陽虛為兩大綱。辨其陽虛,則溫補之。辨其陰虛,則滋養之。豈非開示後學之法門耶。然余閱歷多年,會心先覺。審知陽虛有二,而陰虛有三,試為拈出,以示吾徒。所謂陽虛有二者。有胃中之陽,後天所生者也。有腎中之陽,先天所基者也。胃中之陽喜升浮,虛則反陷於下,再行斂降,則生氣遏抑不伸。腎中之陽貴凝降,勞則反遊於上。若行升發,則真氣消亡立至,此陽虛之治有不同也。所謂陰虛有三者,如肺胃之陰,則津液也。心脾之陰,則血脈也。腎肝之陰,則真精也。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黏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補中州,不能化之。此陰虛之治有不同也。(《病機匯論》)
白話文:
虛勞
如果脈象細弱但不過快,表示還有胃氣,沒有腹痛或腹瀉,飲食也和正常一樣,可以用保元、參、術等藥物調理,需要兩三年才能痊癒。如果服藥後,脈象逐漸減慢,變得和緩有力,雖然說可以治癒,也需要三個月才能見效,一年半才能完全康復。還需要根據年齡的衰老程度、精神和脾胃的強弱來判斷。如果服藥後,脈象雖然和緩,但腿腳卻逐漸無力,就像前面說的那樣,而且咳嗽不止,即使脈象和緩也沒有用。
又或者像前面說的症狀,雖然腿腳無力但發熱退了咳嗽也減少了,飲食也像正常人一樣,這表示脾胃功能還比較強,還可以慢慢調理。
似損非損,凡是看起來像虛損但又不是虛損的病症,只有外感寒邪才會這樣。因為外邪剛侵入時,沒有及時發散,反而被誤認為是內傷,用了清涼或消導的藥物,導致寒邪鬱積在體內,久久不散,產生了忽冷忽熱、或潮熱咳嗽的症狀,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虛損。如果用治療虛損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病,像滋陰的藥物,反而會讓邪氣留滯體內,熱氣蒸騰久了,沒有虛損也會變成虛損。我曾經治好過幾個人,都是這種情況。想要分辨這種病,就應該詳細觀察表裡的情況,審慎判斷致病的原因。一般來說,虛損一定有原因,而外感邪氣是突然發生的。如果身體有疼痛,微微出汗後熱就退了,不出汗熱又會回來,或者出現大聲咳嗽,脈象雖然比較緊但不是很快,或者兼有和緩的脈象,即使病了一兩個月,邪氣還是沒有解除,病一直沒有好轉,這就不是虛損,不要誤診。
死證,(可以參考《骨蒸》篇)虛勞的病人,出現脫肛、肌肉消瘦、聲音嘶啞、嘔吐帶血、陽痿、經常做夢、呼吸不順暢、白天感覺涼爽晚上感覺發熱,這種情況會死亡。吐膿血也會死亡。如果脈象雖然不快但是有根,臉頰不發紅,還可以活下來。
勞病,如果久病咳嗽帶血、咽喉疼痛說不出話,這是疾病從下往上傳遞;如果不咳嗽不疼,但久病小便渾濁、遺精,這是疾病從上往下傳遞,都是死證。
大體來說,虛勞是由於耗損引起的,多是因為肝腎過勞,導致亡血遺精、陽痿陰虛而死。由於鬱結引起的,多是因為內火消耗津液,導致血塊形成、乾咳、食慾亢進、長癰而死。由於藥物誤用引起的,多是脾肺受損,導致食慾下降、喘咳腹瀉而死。
虛勞的病人如果不能接受補益,就無法治療。
病人久病體虛,體內有積存的舊痰,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久了就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這種情況無法治療。這是因為積存太久,脾胃極度虛弱無法運化,所以痰液才會有臭味。
陽虛陰虛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古人認為治療疾病,要以陰虛和陽虛為兩大綱領。辨別是陽虛,就用溫補的方法。辨別是陰虛,就用滋養的方法。這難道不是給後人指明方向的方法嗎?但是我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體會到陽虛有兩種,陰虛有三種,現在說出來,告訴你們。所謂陽虛有兩種:一種是胃中的陽氣,是後天產生的;一種是腎中的陽氣,是先天之本。胃中的陽氣喜歡上升,虛弱了反而會下陷,如果再用收斂下降的方法,就會導致生氣被抑制而無法舒展。腎中的陽氣貴在沉降,過度勞累反而會上浮。如果用升發的方法,就會導致真氣消散,很快就會死亡,所以陽虛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所謂陰虛有三種:一種是肺胃的陰,指的是津液;一種是心脾的陰,指的是血液;一種是腎肝的陰,指的是精。津液來源於氣,只有清潤的藥物才能產生津液。精來源於食物的味道,不是黏膩的食物不能填補。血來源於水穀,只有調養脾胃才能化生血液。所以陰虛的治療方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