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
內因類 (10)
1. 虛勞
氣血調養例,治法大要,潮熱者,不可過用寒涼;秘結者,不可驟興疏泄;嗽喘者,不可妄施發散;咯血者,不可錯認以為熱。但以滋養榮血為上,調平藏氣次之,某病某藥,又於養血調氣之中而增益也。其或骨間有熱,以至四肢緩弱不舉,此則骨痿,欲斯疾之有瘳也,艱哉。雖然,當歸、地黃、黃耆、芍藥,固養血之上藥也,亦當以益胃消痰輩佐之。蓋人以穀氣為本,所謂精氣血氣,由穀氣而生,古人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者,不無先後於其間也。當歸、地黃戀膈引痰,黃耆、芍藥多則傷胃,是可膠柱調瑟而測量輕重之不審乎。(《直指》)
有患精血不足,明知當補腎,方欲一求之歸耆等藥,其人素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理脾氣,則不免用疏刷之藥,又恐愈耗腎水;全一舉而兩得之功,莫若鹿茸橘皮煎丸為第一(按:鹿茸橘皮煎丸,繫於陽陰雙補。方冗雜難用,今所不取),故曰精不足補之以味,又曰補腎不如補脾,以脾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若腎元大段虛損,病勢困篤,則腎不容少緩,又不拘於此說。
要知於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澄茄之類,於壯脾之中,參以北五味、黃耆之屬,此又臨時審病用藥之後法。(《要訣》)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而獨舉脾腎者,水為天一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諸經各治,百疾不生。蓋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侮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濕土,火能益土,蒸腐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
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陰本下降,虛則上逆,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陽本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近世治癆,專以四物、二冬、黃柏、知母,不知皆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必妨痰而減食;血藥常潤,必滑腸而泄瀉。
況黃柏苦寒,尤能減食,知母甘寒,尤能滑腸,二味俱瀉腎經虛火。丹溪有言曰: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癆症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即知其宜補,而用藥頗多疑難,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妨脾,保脾則妨肺。須知燥熱而甚,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亦不可缺也。
若虛羸而甚,食少腸滑,雖多嗽喘,但當補脾,而清潤宜戒矣。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尤要於保肺也。嘗見癆症多死於泄瀉,泄瀉多由於寒涼,此至著至確者也。又如補腎扶脾,法當兼行,然甘寒補腎,又恐不利於脾,辛溫快脾,又恐愈傷其本,兩者並衡,脾土較重,以土能生金,金為水母故也。若腎大虛者,又不可拘。
白話文:
虛勞的氣血調養原則:
治療的大方向是,如果出現潮熱,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如果便秘,不能驟然使用疏通排泄的藥物;如果咳嗽氣喘,不能隨意使用發散的藥物;如果咳血,不能誤認為是熱證。應該以滋養精血為首要,調理臟腑氣機為其次。具體到某種疾病和藥物,也要在養血調氣的基礎上適當增減。如果骨頭內有熱感,導致四肢軟弱無力,這屬於骨痿,要治好這種病非常困難。雖然如此,當歸、熟地黃、黃耆、芍藥這些藥物,確實是養血的上品,但也應該搭配一些益胃消痰的藥物來輔助。人以穀物之氣為根本,精、氣、血都由穀氣生成。古人用五味、五穀、五藥來調養疾病,其中有先後順序的講究。當歸、熟地黃容易使痰停留在膈膜部位,黃耆、芍藥用多了會損傷脾胃,這說明不能不懂得靈活變通,就像彈琴一樣,不能生搬硬套。
有人精血不足,明明應該補腎,卻想先用當歸、黃耆等藥,但這個人又平時食慾不佳,擔心這些藥不利於脾胃;如果想調理脾氣,又不得不使用疏通的藥物,但又擔心這樣會更加損耗腎水。要能一次性達到兩方面效果,最好是用鹿茸和橘皮一起煎煮後做成藥丸,因為它能同時補益陰陽。(這裡提到鹿茸橘皮丸,雖然能陰陽雙補,但藥方繁瑣難用,所以現在不採用)。所以說精不足要用有味的藥物補養,又說補腎不如補脾,因為脾氣上通於心,下通於腎。如果腎精虧損嚴重,病情危急,就不能再拘泥於這種說法,腎臟的治療就不能稍有延遲。
要知道在滋補腎陰的同時,可以加入砂仁、澄茄等藥物;在強健脾胃的同時,可以加入北五味子、黃耆之類的藥物。這些都是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應用的方法。
人體的虛損,不是屬於氣虛,就是屬於血虛,五臟六腑都不能脫離這個範疇,而特別強調脾腎的重要性,是因為水是生命的本源,土是萬物之母。脾腎安和,各經脈就能正常運作,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脾臟具有土的特性,脾氣安和,就能使土成為金的母親,金充足則能生水,而且土也不會克制水,水就能安穩地處於其位。所以脾臟安和,腎臟就會更加安穩。腎臟兼具水火之性,腎臟安和,水就不會挾肝氣上逆而侵犯脾土,火就能溫養脾土,使脾胃運化產生精微物質。所以腎臟安和,脾臟也會更加安穩。
救治腎虛必須以滋養陰血為根本,血主濡養,陰性本來就應該向下。如果虛損則會向上逆行,此時應該用藥來收斂和抑制,比如六味地黃丸就是這樣的藥方。救治脾虛必須以扶助陽氣為根本,氣主溫煦,陽性本來就應該向上。如果虛損則會下陷,此時應該用藥來提升和舉起,比如補中益氣湯就是這樣的藥方。近來治療虛勞,專用四物湯、麥冬、天冬、黃柏、知母等藥物,卻不知道這些藥物都偏於秋冬的特性,並非滋養萬物的根本。而且補血藥物容易停滯,必然會妨礙痰的排出,減少食慾;補血藥物通常滋潤,必然會滑腸而引起腹瀉。
況且黃柏苦寒,尤其會減少食慾,知母甘寒,尤其會滑腸,這兩味藥物都會瀉腎經的虛火。朱丹溪曾說,實火可以瀉,虛火應該補。虛勞的火,到底是虛還是實?可以瀉嗎?應該明白虛勞的火應該補,但用藥上仍然有很多疑慮,比如補脾保肺,應該同時進行。然而脾喜歡溫燥,肺喜歡清潤,保肺就會妨礙脾,保脾就會妨礙肺。要知道如果燥熱很嚴重,能吃東西但不腹瀉,潤肺應該優先,但補脾也不能缺少。
如果虛弱消瘦嚴重,食慾很差,腸胃容易滑泄,雖然咳嗽氣喘,但應該以補脾為主,清潤的藥物就應該戒除。脾有生養肺的功能,而肺沒有扶助脾的力量,所以補脾比保肺更為重要。常見虛勞患者多死於腹瀉,而腹瀉大多由於寒涼藥物導致,這是非常明顯和確鑿的事實。又比如補腎扶脾,應該同時進行,然而甘寒的補腎藥物,又恐怕不利於脾;辛溫的健脾藥物,又恐怕會損傷腎的根本。兩者兼顧時,應該以脾土為重,因為土能生金,金是水的母親。如果腎臟虛損嚴重,就不能再拘泥於這種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