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四 (5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四 (59)

1.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能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痞,下焦沉厥。

白話文:

對於治療腹部脹滿、寒冷引起的脹氣、寒寒疝氣、大小便不通、陰道燥熱、足部不能收縮、四肢冰冷、吃的東西吐出來、下焦虛弱、腹部寒冷、心臟疼痛、下焦沉著冷靜。

益智,半夏木香茯苓升麻(各七錢半),川烏(炮,去皮臍),人參青皮當歸生薑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半兩),黃耆吳茱萸,草豆蔻(麵裹煨),厚朴黃柏(各一錢),一方有麻黃澤瀉(各二錢半)

白話文:

益智、半夏、木香、茯苓、升麻(各 41.25 克),川烏(炮製並去除外皮和肚臍)、人參、青皮、當歸、生薑、柴胡、乾薑、蓽澄茄、黃連(各 28.35 克),黃耆、吳茱萸、草豆蔻(裹麵後烘烤)、厚朴、黃柏(各 5.67 克),一方另有麻黃、澤瀉(各 14.18 克)。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盅,煎至五分,不拘時服,忌濕面生冷硬物。

白話文:

藥粉研磨至細碎,每次服用五錢重,加入一茶碗水,煎煮至藥液剩五分之一。不限時間服用,但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濕冷食物、生食和堅硬的食物。

2.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

白話文:

中滿,腹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

【原文】 外實內虛,肥人多病,故宜消其肥,而補其虛,若服藥不應,先刺中脘,隨得其所,或內府,或腎兪,乃刺之。

【白話文】 外實內虛的人,肥胖的人常有此病,所以宜消其肥,而補其虛,若服藥無效,先刺中脘穴,隨證而刺,或內府穴,或腎兪穴,再加以刺針。

黃芩(去蘆,炒),人參(去蘆),白朮薑黃黃連(去須,銼炒),半夏(湯泡七次),枳實(麩炒黃,各半兩),豬苓(去黑皮),甘草(炙,各二錢),白茯苓(去皮),縮砂仁,乾生薑(各二錢),厚朴(薑製,一兩),知母(銼炒,四錢),陳皮(去穰,各三錢)

白話文:

  • 黃芩(去除蘆葦,炒至微黃)

  • 人參(去除蘆葦)

  • 白朮

  • 薑黃

  • 黃連(去除須根,切成小塊,炒至微黃)

  • 半夏(用湯浸泡七次)

  • 枳實(用麩皮炒至黃色,各半兩)

  • 豬苓(去除黑色外皮)

  • 甘草(炙烤,各二錢)

  • 白茯苓(去除外皮)

  • 縮砂仁

  • 乾生薑(各二錢)

  • 厚朴(用薑汁製成,一兩)

  • 知母(切成小塊,炒至微黃,四錢)

  • 陳皮(去除內瓤,各三錢)

上各味為細末,和勻,水浸蒸餅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白湯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以上列出的各味中藥材都研磨成細小的粉末,並將其均勻地混合在一起。然後,用清水將蒸餅浸泡,直到變成軟爛的狀態。將浸泡好的蒸餅取出,加入中藥粉末混合物,並揉捏成丸狀,每個藥丸的大小約莫如麻子一般。每服口服五十顆藥丸,可以用白開水送服,不限於特定服藥時間。

3. 四妙丸

治小兒氣血凝滯,腹內鼓脹。

白話文:

原中醫古文:

氣滯血凝,腹脹腸鳴。

現代白話文翻譯:

小兒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腹脹發出腸鳴聲。

枳殼(四兩,去穰,切作片,分作四分,一分用蒼朮一兩同炒黃,去蒼朮,一分用蘿蔔子一兩同炒黃,去蘿蔔子,一分用乾漆一兩同炒黃,去幹漆,一分用茴香一兩同炒黃,去茴香不用,只用枳殼,碾為極細末)

白話文:

枳殼(四兩,去除果仁,切片,分成四份,一份跟蒼朮一兩一起炒黃,去掉蒼朮,一份跟蘿蔔子一兩一起炒黃,去掉蘿蔔子,一份跟乾漆一兩一起炒黃,去掉幹漆,一份跟茴香一兩一起炒黃,去掉茴香不要,只用枳殼,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上用同炒蒼朮等四味藥,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滓,將蒼朮等藥汁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用米飲湯送下。

白話文:

把蒼朮等四種藥材一起炒香,加水三碗煎煮到只剩下約一碗的量,去除渣滓,把蒼朮藥汁和麵粉煮成丸,形狀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服用時間在飯後。

4. 塌氣丸

治小兒疳腹脹,喘急,並面浮腫。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小兒疳腹脹喘急面浮腫方

現代白話文:

治療小兒疳病,腹脹喘急,面浮腫的方子

丁香胡椒(炒,各二錢半),蘿蔔子(炒),白牽牛(生,各五錢)

白話文:

丁香、胡椒(炒,各二錢半),蘿蔔子(炒),白牽牛(生,各五錢)

丁香、胡椒(各二錢半,炒過),蘿蔔子(炒過),白牽牛(生,各五錢)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三十丸,食前用米湯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丁香、胡椒(各二錢半,炒過),蘿蔔子(炒過),白牽牛(生,各五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白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芝麻。三歲的小孩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根據小孩的年齡體重適當加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