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 (24)

1. 葶藶木香散

治暑濕傷脾,水腫腹脹,小便赤大便滑。

葶藶,木香,茯苓,肉桂,滑石,豬苓,澤瀉,木通,甘草,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白湯調下。

白話文:

治療因暑濕侵襲導致脾胃受損,引起的水腫腹脹、小便顏色赤紅、大便稀滑等症狀。

使用葶藶、木香、茯苓、肉桂、滑石、豬苓、澤瀉、木通、甘草、白朮,以上藥材各取等量,將其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粉,不限時間用溫開水調服。

2. 二物湯

治小兒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病攻面,且身從腰以上脹腫,此當發汗。

麻黃(去節,二兩),甘草(五錢)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盅,煎至五分,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二物湯」,是用來治療小孩子氣喘急促,久病不癒,後來變成水腫,腫脹從臉部開始,並且身體從腰部以上都腫起來,這種情況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藥方組成:

麻黃(去除莖節,二兩),甘草(五錢)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盅水煎煮,煮到剩下一半的量,不拘時間服用。

3. 牡蠣散

治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者。

牡蠣(炒),澤瀉,蜀漆(洗炒),商陸,葶藶,海藻,栝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燈心煎湯調,空心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大病痊癒後,腰部以下有水腫情況的。

藥材包含:牡蠣(炒過)、澤瀉、蜀漆(洗過並炒過)、商陸、葶藶、海藻、栝蔞根(每種藥材分量相同)。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燈心草煎煮的湯調和後,在空腹時服用。用量可以根據小孩的年紀大小適當增減。

4. 牽牛丸

治小兒疳氣,頭面浮,及四肢腫。

黑牽牛(半生,半炒),白牽牛(半生,半炒),青皮,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湯送下,些小腫常服自消。

白話文:

治療小兒因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症狀為頭部和臉部浮腫,以及四肢腫脹。

使用黑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白牽牛(一半生用,一半炒過)、青皮、陳皮(每種藥材等量)。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同麻子一般。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間以米湯送服,輕微的腫脹經常服用就會自然消退。

5. 五皮散

治小兒諸般浮腫,氣急可食。

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陳橘皮,姜皮(各等分)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盅,紫蘇三五葉,煎至五分,不拘時服。《澹寮方》用五加皮地骨皮。

白話文:

這個方子[五皮散],是用來治療小孩各種浮腫,並且有呼吸急促症狀時可以服用的。

藥材組成是: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陳橘皮、生薑皮(各取等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約15克),加入一盅水(約150毫升),再加入紫蘇葉三到五片,一起煎煮至剩下一半(約75毫升),不論何時都可以服用。《澹寮方》這個版本使用的是五加皮和地骨皮。

6. 內消丸

治小兒頭面手腳虛腫。

丁香(十四粒),木香(炮,一錢),青皮(去穰,五個),防風(一錢半),巴豆(去殼,七粒)

上青皮杵碎,同巴豆炒黃,去巴豆不用,將青皮碾末,入余藥末內,和勻,用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不拘時,男孩兒橘皮湯送下,女孩兒艾葉湯送下。

白話文:

治療小孩頭部、臉部、手腳虛腫。

配方: 丁香(十四粒),木香(炮製過,一錢),青皮(去除內層白色部分,五個),防風(一錢半),巴豆(去除外殼,七粒)

製作方法: 先將青皮搗碎,和巴豆一起炒至黃色,取出巴豆不用,將青皮磨成粉末,加入剩餘的藥材粉末中,混合均勻,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麻子一樣。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不限時間,男孩用橘皮湯送服,女孩用艾葉湯送服。

7. 塌氣散

治小兒一切浮腫。

木香(二錢半,炮),赤小豆,陳皮,蘿蔔子(炒,細研),甘草(炙,各五錢)

上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五分,不拘時服,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這個藥方「塌氣散」,是用來治療小孩全身浮腫的。

藥材包含:木香(炮製過,二錢半),赤小豆,陳皮,炒過的蘿蔔子(磨成細末),炙甘草(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一盅水,三片生薑和兩顆紅棗,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半的量。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用量可以依照小孩的年紀大小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