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二十三 (9)
卷二十三 (9)
1. 瘧非脾寒及鬼食辨
張子和,云:夫瘧猶酷虐之虐也,以夏傷酷暑而成痰瘧也。又有痎瘧(老瘧無時而作,名痎瘧,俗呼妖瘧),連歲不已,此肝經肥氣之積也,多在左脅之下,狀如覆杯,是為痎瘧,久而不已,令人瘦也。《內經》既以夏傷於暑而為瘧,何後世之醫者皆以脾寒治之。世醫既不知邪熱蓄積之深為寒戰,遂為寒戰所感,又不悟邪熱入而後出於表,發為燥渴,遂為交爭所感。相傳以薑、附、硫黃、平胃、異攻散、交解飲子治之,百千之中,幸其一效。甚者歸之祟怪,豈不大可笑耶。又或因夏月飲冷過常,傷食生硬之屬,指為食瘧,此又非也。豈知《內經》之論則不然,夏傷於暑,遇秋之風,因勞而汗,元府受風,復遇淒滄之水,風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並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邪熱淺則連日而作,邪熱深則間日而作,併入於裡則熱,併入於表則寒。若此而論,了不幹於脾也。以時言之,治平之時常瘧病少,擾攘之時常瘧病多。治平之時,雖用砒石、辰砂有毒之藥治之,亦能取效。緣治平之時,其民夷靜,故雖以熱攻熱,亦少後患。至於擾攘之時,其民勞苦,內火與外火俱動,不可遽用大毒大熱之藥。若以熱攻熱,熱甚則轉為吐血、泄血、癰疽瘡瘍、嘔吐之疾。豈可與夷靜之人同法而治哉。又富貴之人,勞心役智,不可驟用砒石大毒之藥,止宜先以白虎湯加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之類頓服,立解。或不愈者,可服神佑丸,減用神芎等。甚者可大小承氣湯下之五七行,或十餘行,峻泄夏月積熱暑毒之氣。此藥雖泄而無損於臟腑,乃所以安臟腑也。次以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量虛實加減而用之。此藥皆能治寒熱往來,日晡發作,與治傷寒其法頗同。更不愈者,以常山散吐之,無不愈者。余嘗用張長沙汗下吐三法,愈瘧極多。大忌錯作脾寒,用暴熱之藥治之,縱有愈者,後必發瘡疽下血之病,不死亦危。瘧病除嵐瘴一二發必死,其餘五臟六腑瘧皆不死。如有死者,皆方士誤殺之也。
劉宗厚,曰:或問:俗以瘧為脾寒,何也?曰:此亦有理。天地之間,唯吳楚閩廣人患此至多,為陽氣之所盛,其地卑濕,長夏之時,人多患暍、瘧、霍亂、瀉痢,傷濕熱也。本暑盛陽極,人伏陰在內,脾困體倦,腠理開發,或因納涼於水閣木陰,及泉水澡浴,而微寒客於肌肉之間,經所謂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迫之是也。或勞役飢飽內傷而即病作,故指肌肉屬脾,發則多惡寒戰慄,乃謂之脾寒爾,實由風寒濕暍之邪鬱於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氣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病勢如凌虐人之狀,所以名瘧。即四時之傷寒,故十二經皆能為病。古方治法,多兼於理內傷取效,脾氣和而精氣疏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此實非脾病也。但病氣隨經升降,其發早暮日次不等,經具病例已詳。季世以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也。又曰:既瘧本夏傷於暑為病,世有不服藥餌,或人與符咒厭之亦止,何也?曰:此夏時天地氣交,百物生髮,濕熱熏蒸,禽蟲吐毒之際,人因暑熱汗出,神氣虛耗,感得時間乖戾之氣為病,故與厭之亦止,若移精變氣之謂也。然古人稱瘧不得為脾寒者,正恐人專於溫脾之說,不明造化之源,而失病機氣宜之要故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瘧疾就像嚴酷的刑罰一樣殘忍,是在夏天遭受酷暑形成,進而產生痰熱導致的瘧疾。另外,還有痎瘧(也就是長期隨時發作的老瘧,民間稱為妖瘧),這種病年復一年無法痊癒,這是肝經中過剩的氣積聚所致,大多位於左側肋骨下方,形狀像一個倒扣的杯子,這就是痎瘧,如果長久無法治癒,會讓人變得消瘦。《內經》認為夏季受暑熱是瘧疾的成因,為什麼後世的醫生都用治療脾寒的方法來治療它呢?醫生不明白邪熱深度蓄積會導致寒戰,便以為寒戰是由寒冷引起的,又不懂得邪熱進入身體後再從表面發散出來,會導致口乾舌燥,便以為這是因為身體內外的邪氣交爭所致。因此,他們用薑、附、硫磺、平胃散、異攻散、交解飲子等藥物治療,千百人中可能只有一個人見效。更嚴重的是,有些人把瘧疾歸咎於鬼怪作祟,這不是很荒謬嗎?又或者因為夏天過度飲用冷飲,食用生硬的食物,便認為這是食瘧,這也是錯誤的。《內經》的觀點並非如此,夏天受到暑熱,到了秋天遇到秋風,加上勞累而出汗,毛孔被風侵襲,再遇冷水,風邪閉塞在身體裏面,停留在腸胃外面,跟著營氣和衛氣一起循環,白天在體表活動,晚上在體內活動,邪熱淺顯就會每天發作,邪熱深重就會隔天發作,深入體內就會發熱,停留在表面就會感到寒冷。這樣看來,根本跟脾臟無關。從時代的角度來看,在社會安定的時期,瘧疾患者比較少,而在社會動蕩的時期,瘧疾患者比較多。在社會安定的時候,即使使用砒霜、辰砂等有毒的藥物治療,也能取得效果。因為在社會安定的時候,人們的生活平靜,即使使用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疾病,後遺症也較少。然而,在社會動蕩的時候,人們生活艱苦,體內的火氣和外界的火氣同時被激發,不可以立即使用劇毒劇熱的藥物。如果使用熱性藥物治療熱性疾病,病情嚴重的話,可能會轉為吐血、出血、膿腫、嘔吐等疾病。怎麼可以跟社會安定的人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呢?另外,對於富裕階層的人,他們腦力勞動過度,不可以立即使用劇毒藥物,應該先服用白虎湯加上人參、小柴胡湯、五苓散等藥物,一次大量服用,馬上就能緩解。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服用神佑丸,減少使用神芎等藥物。病情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讓病人排泄五到七次,或者十多次,猛烈地排出夏季積累的暑熱和毒素。這種藥物雖然會引起排泄,但是不會對臟腑造成損傷,反而有助於保護臟腑。接下來可以使用桂苓甘露散、石膏知母湯、大小柴胡湯、人參柴胡飲子等藥物,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適當地加減使用。這些藥物都能治療寒熱交錯、傍晚發作的疾病,與治療感冒的方法有些相似。如果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可以使用常山散催吐,基本上都能治癒。我曾經使用張仲景的汗法、下法、吐法三種方法,治癒了很多瘧疾患者。最忌諱的就是誤診為脾寒,使用極熱的藥物治療,即使病情有所好轉,之後也會出現膿腫、出血等疾病,即便不死,也會非常危險。瘧疾除了瘴氣導致的一兩次發作就可能致命的情況,其他的五臟六腑引起的瘧疾都不會致命。如果有死亡的情況,都是醫生誤診導致的。
劉宗厚說,有人問:為什麼民間普遍認為瘧疾是脾寒造成的呢?他回答說,這個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天地之間,吳楚閩廣地區的人最容易患上瘧疾,因為那裡陽氣旺盛,地勢低窪潮濕。長夏時節,人們容易患暍、瘧、霍亂、瀉痢等疾病,這都是因為濕熱造成的。原本暑熱氣候陽氣極盛,人體內伏陰氣,脾氣受困,身體疲倦,毛孔開放,如果在水閣樹蔭下乘涼,或者在泉水中洗澡,那麼微寒就會侵入肌肉之間,這就是經典中所說的「夏氣淒滄」的小寒侵襲所致。或者因為勞累、飢餓、飽食等因素導致身體內部受傷,隨即患病,因此把肌肉歸屬於脾臟,發病時往往伴隨著惡寒、戰慄等症狀,於是被稱為脾寒。實際上,這是因為風寒濕熱等邪氣鬱積在皮膚腠理之間,夏天毛細孔通暢時不會發病,到了秋季氣候收斂,表邪無法發散,因此病情反覆不斷,寒熱交錯,病情像酷刑一樣殘酷,因此被稱為瘧疾。這就是四季傷寒的表現,十二條經絡都可能發病。古代的治療方法大多結合內傷治療,調和脾氣,使精氣流通,陰陽和諧,各種邪氣就會消散,實際上並不是脾臟有問題。只是病氣會隨著經絡上下升降,發作的時間早晚不同,經典中已經詳細記載了病例。末代的治療方法,包括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等方法,也不一定專注於燥脾。他又說,既然瘧疾是夏季受到暑熱所致,為什麼有些人不用藥物治療,或者使用符咒等方法也能停止發作呢?他回答說,這是因為夏季天地氣候交匯,萬物生長發育,濕熱蒸騰,禽獸昆蟲吐出毒氣,人們因為暑熱出汗,精神氣息虛弱,受到外界的邪氣侵襲而患病,因此使用符咒等方法也能停止發作,這就是所謂的「移精變氣」。然而,古人之所以不把瘧疾稱為脾寒,是擔心人們過分強調溫脾的理論,不瞭解大自然運作的根源,從而忽視了疾病的真正原因和氣候適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