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十六 (1)

1.

虞氏論,曰:經曰: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疝者,寒氣結聚所為。脈急者,挾肝邪。脈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脈,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居之,故當病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病疝而心脈搏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肺脈沉搏者,寒挾肝邪乘肺也)。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凡脈急者,皆邪盛也)。又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任脈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裡,故為病如此)。夫所謂七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㿉者是也。

子和,曰: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名便癰。得之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號哭怒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有此,名曰偏墜,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內踝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畫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宜以逐氣流濕之劑下之。㿉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虞氏論中提到,經書上說腎脈和肝脈都急而沉,都是疝氣。疝氣是寒氣積聚引起的,脈急是挾帶肝邪,脈沉是在陰分,沉急而大表示陰邪盛。肝腎的脈絡連通小腹,聚集在陰器,寒邪停留在那裡,就會得疝氣。心脈搏動滑而急是心疝,肺脈沉而搏是肺疝。疝氣伴隨心脈搏動滑而急,是寒邪挾帶肝邪入侵心臟,肺脈沉而搏是寒邪挾帶肝邪入侵肺臟。三陽脈急是瘕,三陰脈急是疝。太陽經受寒,血凝固就形成瘕。太陰經受寒,氣積聚就形成疝。凡是脈急的,都是邪氣盛。

又說,任脈生病,男子會內結七種疝氣。任脈從前陰上毛際開始,行走在腹內,所以會這樣生病。這七種疝氣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㿉疝。

子和說,寒疝症狀是囊袋冰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牽扯睪丸疼痛,是由於久坐濕地、寒月涉水、冒雨雪、坐臥磚石、或在風冷處使內過勞導致,可以用溫劑治療。久而無子是水疝,症狀是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如水晶,或囊癢搔出黃水,或少腹按之作水聲,是由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遇風寒濕之氣,積聚在囊中,導致水多,容易導致卒疝,可以用逐水之劑治療。筋疝症狀是陰莖腫脹,或潰爛或化膿或疼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作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小便排出,是由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導致,可以用降心之劑治療。血疝症狀是像黃瓜一樣在少腹兩側,橫骨兩端中間,俗稱便癰。是由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膀胱囊,停留不去,結成癰腫,腫少血多,可以用和血之劑治療。氣疝症狀是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而氣鬱脹。號哭怒罷,則氣散。有一種治療方法是用針刺放氣而愈,但針刺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治療。或小兒有此,名曰偏墜,是由於父親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內踝上五寸,腨分肉中,灸五壯。狐疝症狀是像瓦片一樣,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畫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往來上下,正與狐狸相似。也與氣疝大同小異,可以用逐氣流濕之劑治療。㿉疝症狀是陰囊腫大,如升如斗,不癢不痛。是由於地氣卑濕所生,所以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有之,可以用去濕之劑治療。女子陰戶突出,雖然也是此類,但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認為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

蔭按: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但其處方,一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既曰多由房勞致虛而作,豈可一例施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為病,若非房勞所致,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於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於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等藥為治,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

夫熱鬱於中,而寒束於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再詳焉,況葉氏曰:氣因寒聚為疝,其名有七,寒、水、筋、血、氣、狐、㿉是也。初發熱,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

白話文:

古人對於七疝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已有詳細論述,但其處方主要以攻下之法為主,難免讓人有所疑慮。既然七疝病多因房事勞累導致虛弱而起,為何一味用攻下之法呢?事實上,七疝病的病因,除了房勞之外,還可能是長途跋涉、涉水涉冰,導致熱血受寒凝結於小腸和膀胱的交界處,或是濕熱趁虛而入侵足厥陰經脈。古方一概認為是寒症,而用烏頭、附子等藥物治療,丹溪先生獨具慧眼,認為是濕熱所致,這正是古人沒有發現的地方。

濕熱蘊積於內,寒氣束縛在外,才會出現劇烈的疼痛。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以驅散本經的濕熱,消導下焦的痰血為主,用寒因熱用的方法,配伍藥物治療,這樣就能快速消除病邪,減輕病症。至於攻下之法,我還不敢嘗試,希望能有識之士進一步探究。此外,葉氏認為,氣因寒凝而導致疝氣,分為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和㿉疝。發病初期,患者可能發熱、頭痛、身熱,或畏寒發熱,嚴重者還會出現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冰冷、脈象沉急等症狀。

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邪氣伏而病易退也。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傾者鮮矣,學者宜致思焉。(痛有定處,即有形之積,非濕熱死血而何。若無形之氣作痛,則走注滿腹而流散遍身矣)

丹溪,曰:疝氣,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無形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其初致濕熱之故,蓋太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性急速,火性又暴烈,為寒所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有用川烏頭、梔子等分作湯服之,其效亦敏。後因此方隨形證加減與之,無不驗。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子仁治內郁之熱也。又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朮為君,疏導藥佐之。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元胡索、丁香、木香之類。宜灸大敦穴,在足大脂爪甲後,一韭葉聚毛間。食積與瘀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為末,川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下部㿉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用藥唯促其壽。若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已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惟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月寒熱,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㿉疝屬濕多,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南星。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神麯糊丸。

白話文:

治療疝氣,首先應以祛散寒邪的藥物,輔以疏肝消疝的藥方,使邪氣伏藏,病情容易消退。若按照滋補和攻下的方法治療,恐病未除而先傷元氣,不易痊癒,學者應該仔細思考。疼痛有固定部位,就是有形的積聚,非濕熱、死血之症而何?若無形的氣痛,則會蔓延至腹部,並散佈至全身。

丹溪認為,疝氣是指睪丸連同小腹急痛的病症。有的疼痛在睪丸,有的疼痛在五樞穴附近,都是足厥陰經的病變。有的無形無聲,有的有形如瓜,有的有聲如蛙,從《素問》以來,都認為是寒邪所致。因為寒性收引經絡,受寒則經絡收縮而不通暢,所以會產生疼痛。但也有人終身不患此病,因為體內沒有熱邪。總之,疝氣病症的起因是濕熱在經絡中鬱積日久,又遇寒邪外束,不得疏散,所以才會疼痛。若只從寒邪角度論治,恐失之偏頗。

疝氣初期濕熱的產生,多因勞累过度導致筋脈生火,或飲食過度導致胃中生火,或房事過度導致腎火旺盛,或大怒導致肝火上升,火鬱日久,濕氣盛行,濁液凝聚,混入血脈,流入厥陰經。肝屬木,性急躁,火性又暴烈,遇寒邪束縛,故疼痛劇烈而急驟。用川烏頭、梔子等分量煎湯服用,療效迅速。之後,可根據病情變化加減藥量,無不有效。川烏頭治寒邪外束,梔子仁治內郁之熱。

也有虛證導致疝氣的,其脈象不沉緊而寬大無力,疼痛較輕,只是感到沉重墜脹牽引,應該以參術為主藥,疏導藥物為輔。疏導藥物包括桃仁、山楂、枳實、梔子仁、茱萸、川楝、元胡索、丁香、木香等。宜灸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指甲後緣,一韭葉聚毛間。

食積與瘀血導致疼痛者,用梔子、桃仁、山楂、枳實、茱萸研末,用川流水加入薑汁調服。

下部濕氣不痛的方劑,細思量,非停止房事和厚味飲食不可,用藥只能延年益壽。若用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等藥物,人們看到這些藥物,都認為是便宜貨,就心生輕視,又不能斷絕慾望以保護自身根本,不僅無益,反而被其危害的很多。而且這些藥物應該根據季節寒熱變化,再按君臣佐使加減。總之,疝氣屬濕邪較多,用蒼朮、神麯、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南星等藥物。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朴硝半兩,秋冬加吳茱萸二錢半,神麯糊丸。

葉氏,曰:疝病,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子和、丹溪專主肝經而言,其理大同。蓋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發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堅弦。繞臍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

白話文:

葉氏說道:疝氣,古時候的方劑,有些認為是小腸氣,有些認為是膀胱氣,唯獨和子、丹溪專門從肝經的角度來解釋,其道理大同小異。

因為小腸氣,是小腸的病症。膀胱氣,是膀胱的病症。疝氣,是肝經的病症,三者顯然不同。過去有人將小腸氣、膀胱氣當成疝氣,這是錯誤的。

其實不知道足厥陰經,環繞陰部,到達小腹,人若患此病,會出現睪丸腫脹疼痛,並且連帶小腹疼痛,由此可見疝氣的確與肝經有關。

而且小腸氣,俗稱橫弦,堅弦,繞著肚臍走,在小腹部位劇烈刺痛;而膀胱氣則位於毛髮邊緣之上,小腹部位分區疼痛,這都與疝氣的症狀不同。疝氣有形狀像瓜,聲音像蛙,有時上至腹部,有時下至陰囊。

只是小腸和膀胱的經絡與厥陰經相連,因此受病會連帶影響肝經,進而向下控制引發睪丸疼痛。然而,這只是二經的病症,不能當成疝氣。

李氏,曰:疝氣本屬濕熱,標則屬寒。蓋緣醉飽,勞役,房欲,忿怒動火,火鬱久則生濕,津液凝為痰瘀,流入肝經,肝性急速又暴,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有專言寒者,論其標耳。大要熱者,遇熱則發,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急。寒者,遇寒則發,二便皆利,脅腹清冷,外腎緊縮。又有冷熱不調者,外腎、小腹或冷或熱,二便或閉,或利,《局方》多以為小腸氣、膀胱氣。腎氣者,亦自其標末而言,其實主於肝也。蓋肝環陰器而上入小腸,又肝腸所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腎與膀胱為臟腑,其氣相通,運為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相連相會。然肝主經睪丸,雖名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纂戶。經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控,引也。睪,陰丸也。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衝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肓臍睪系之間也。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及論三臟脈,皆以滑為疝。每云風疝者,非外風也,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論三陽疝發寒熱,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肝而後為疝。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陰部分,可見疝主肝經。小腸,多氣少血之經。忿怒憂思起於肝,而心氣因之鬱結,心與小腸為表裡,膜外氣聚無出,攻及膀胱,腎納氣,房勞過度,敗精蓄為邪水,氣滯入里,包絡真氣,膀胱氣脹。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發病不特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脅,或遊走胸背,或搶心痛或繞臍痛,男子遺精,女子不月,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食少嘔吐吞酸,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疝有睪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感冷觸怒則塊氣逆上囊根。心和氣平,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㿉疝有四種,腸㿉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卵㿉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或癰,二證出水不止者,死。氣㿉,素有濕熱,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氣疝飲、萸連梔石丸。寒冷者,五積散、蟠蔥散、當歸四逆湯、木香勻氣散、青木香丸、茱萸內消丸、黑錫丸。水㿉,外腎腫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癢,得於卑濕,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丸、單竹葉湯。熱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㿉疝之中又有木腎者,有偏墜者。木腎堅硬頑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腎水不溫,活腎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單用雄楮樹葉,不結子者是,曬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又有跌傷驚氣,與敗血攻入者,當消瘀血。偏墜腫有大小,偏左,多瘀血、怒火或腎氣虛橫;偏右,多濕痰食積。是知㿉疝證兼七疝,治宜詳審,故特細言之。外治摩腰膏。小兒偏墜,牡丹皮散。婦人子宮突出,有寒濕者,澤蘭葉散、金液丹。有熱則不固者,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龍膽草、青皮。疝雖濕熱,然生於陰,起於下四氣,每先傷足三陰部分,所以遇外感而發。風證,小腸陰筋注痛,甚有汗身痛,烏頭桂枝湯。有泄者,四君子湯加羌活、附子。寒證,心痛筋縮肢冷,食已則吐,古梔附湯,五積散加吳茱萸、小茴及食鹽少許,四制茱萸丸、硫荔丸。暑證,小腹脹急,溺澀,香薷飲加瞿麥、木通。濕證,身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五苓散最妙。濕熱入里,暴痛難當者,加減柴苓湯、加減八正散。濕盛者,導水丸、三白散或復元通聖散加黑醜。虛者,十味蒼柏散。在表有寒熱者,柴胡桂枝湯。七情疝,乍滿乍減,濕熱者,氣疝飲、古萸連丸;寒冷者,蟠蔥散、生料木香勻氣散。通用五苓散,豬苓、澤瀉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白朮利腰臍間濕及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則枯,故用以伐肝木,風換桂枝;寒加紫蘇、生薑、鹽少許;暑加白芍藥;濕加白朮;小腸氣加小茴香;膀胱氣加金鈴子、橘核;腎氣加檳榔、木通少許。凡疝痛走注無形,屬氣痛。有常處有形,乃濕痰、食積、瘀血下聚而成。痰疝,海石、香附二味,薑汁調服。痰飲食積者,守效丸。食積瘀血者,梔桃枳楂散、失笑散。食積挾熱者,積疝丸。食積挾虛者,八味茴香丸。虛疝暴癢,四君子湯加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山梔。按之不痛者,加肉桂、薑汁。按之不定者,用桂枝、烏頭、山梔為末,薑汁糊丸,薑湯下,大能劫痛,久者三萸內消丸。凡虛疝,不宜預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必瀉其所蓄之熱,而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此也。虛甚,上為吐逆,下有遺精者危。要知濕熱為病,俱宜瀉南補北,不可妄用剛劑。久成癥瘕,腹滿氣積如臂者,白蔥散或理中湯加阿魏。腹痛有塊加臍傍者,聚香飲子、葫蘆巴丸。腹痛有塊,附臍下者,金鈴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甘湯。奔豚疝痛者,大七氣湯加炒牽牛,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積加枳實、山楂,熱加山梔,痛加橘核,瘀血加元胡索、桃仁,郁加木香、茴香、川楝子,痛甚加乳香、沒藥、荔枝核。腎大如斗加茴香、青皮、昆布、海藻為丸服。水疝加豬苓、澤瀉以逐水。筋疝加黃連、白朮、茯苓以降火。血疝合四物湯以調血。不愈,清肝益榮湯,或清暑益氣湯。氣疝加柴胡、青皮、香附行氣。狐疝加青皮、香附、蒼朮逐水流經,更以蜘蛛十四枚,桂枝五錢為末,蜜丸,米飲下。㿉疝加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煎調荔枝散。寒疝加吳茱萸、薑、桂溫散。常用辛平破血消痰積之劑,橘核散辛溫散氣,溫散之劑五炒川楝丸、四炒川楝丸、金鈴丸、四味茴香散、古元蠍散、辰砂一粒丹、神聖代針散選用。

白話文:

李氏曰:疝氣本屬濕熱,標則屬寒。

李氏說:疝氣的本質是濕熱,但表現出來的症狀卻是寒性。

蓋緣醉飽,勞役,房欲,忿怒動火,火鬱久則生濕,津液凝為痰瘀,流入肝經,肝性急速又暴,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

這主要是因為過度飲食、勞累、房事、生氣而導致火氣上升,火氣鬱結久了就會產生濕氣,津液凝聚形成痰瘀,流入肝經。肝性急躁又易於暴發,再加上外寒的束縛,所以疼痛非常劇烈。

有專言寒者,論其標耳。

有些人只說疝氣是寒性的,那只是針對表現出來的症狀而言。

大要熱者,遇熱則發,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急。

總體來說,熱性的疝氣,在遇到熱的時候就會發作,大小便顏色深紅,小便和肛門都感覺到熱,陰囊下垂,陰莖勃起疼痛。

寒者,遇寒則發,二便皆利,脅腹清冷,外腎緊縮。

而寒性的疝氣,在遇到冷的時候就會發作,大小便都比較通暢,脅肋和腹部感覺冷,陰囊收縮。

又有冷熱不調者,外腎、小腹或冷或熱,二便或閉,或利,《局方》多以為小腸氣、膀胱氣。

還有些疝氣患者,寒熱交替,陰囊和小腹忽冷忽熱,大小便時而閉塞,時而通暢,古代醫書《局方》中多將其歸類為小腸氣和膀胱氣。

腎氣者,亦自其標末而言,其實主於肝也。

至於說腎氣,也是從症狀的末端來論述,實際上疝氣主要與肝有關。

蓋肝環陰器而上入小腸,又肝腸所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腎與膀胱為臟腑,其氣相通,運為外腎,繫於睪丸,此三經相連相會。

因為肝經環繞著生殖器,向上連接小腸,肝和小腸都屬於下焦,與衝、任、督脈相連,腎和膀胱是臟腑,其氣息相互通暢,運行到陰囊,連接到睪丸,這三條經脈相互連接交匯。

然肝主經睪丸,雖名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纂戶。

雖然肝經主導睪丸,並被稱為外腎,但它並不是由厥陰經環繞引導的。與陰莖沒有伸縮關係,在女性則為陰戶。

經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控,引也。睪,陰丸也。小腸連於小腹,若其邪盛則厥逆,自下上衝心肺,熏於肝胃,引於腰脊下及肓臍睪系之間也。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及論三臟脈,皆以滑為疝。

經書上說:小腹控制著睪丸,連接到腰脊,向上衝擊心臟。如果邪氣停留在小腸,就會連接到睪丸,屬於腰脊,貫穿肝臟和肺臟,絡脈心臟。氣盛則逆行,向上衝擊腸胃,熏蒸肝臟,散布到肓部,聚集在臍部。(控,牽引的意思。睪,睪丸的意思。小腸連接到小腹,如果邪氣盛盛就會逆行,從下向上衝擊心肺,熏蒸肝胃,連接到腰脊下方,以及肓、臍、睪丸之間。肓,指的是腔腹肌肉組織之間,上下空隙的地方,都稱為肓。)還有關於三臟脈的論述,都將滑脫的症狀視為疝氣。

每云風疝者,非外風也,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

有些人說有風疝,這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肝木陽氣亢盛而形成的風。

論三陽疝發寒熱,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肝而後為疝。

關於三陽疝發作寒熱,書中說膀胱並不是病變的地方,必須傳到肝經才會形成疝氣。

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厥陰部分,可見疝主肝經。

古代醫書《明堂穴法》中,治療疝氣的方法都針對厥陰經的部分,由此可見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

小腸,多氣少血之經。忿怒憂思起於肝,而心氣因之鬱結,心與小腸為表裡,膜外氣聚無出,攻及膀胱,腎納氣,房勞過度,敗精蓄為邪水,氣滯入里,包絡真氣,膀胱氣脹。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發病不特外腎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脅,或遊走胸背,或搶心痛或繞臍痛,男子遺精,女子不月,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食少嘔吐吞酸,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

小腸經氣多血少,而生氣、憂慮都是由肝臟引起,心臟因此鬱結,心和小腸互為表裡,膜外氣聚積無法排出,就會攻向膀胱。腎臟吸納氣息,房事勞累過度,精氣衰敗,積聚成邪氣,氣滯入里,阻礙真氣運行,膀胱氣脹。這些都是由肝臟主導,所以疝氣的發病不僅僅是陰囊和小腹疼痛,還有可能疼痛蔓延到腰脅、胸背,甚至出現心痛、臍周痛,男性遺精,女性月經不調。還會出現消瘦乏力、發冷發熱、食慾不振、嘔吐吞酸,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暴吐,嚴重者還會出現角弓反張、咬牙、戰慄、冷汗不止,難以治療。

疝有睪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感冷觸怒則塊氣逆上囊根。心和氣平,則塊物自循膋系歸入囊中。

疝氣有的表現為睪丸疼痛,有的連帶小腹疼痛,遇到寒冷或生氣就會出現氣塊逆行上衝到陰囊根部。如果心神安定,氣血平和,氣塊就會順著筋脈回到陰囊中。

㿉疝有四種,腸㿉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卵㿉玉莖腫硬,引臍絞痛,甚則陰縮肢冷,囊上生瘡,或癰,二證出水不止者,死。氣㿉,素有濕熱,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睪丸能左右相過,氣疝飲、萸連梔石丸。寒冷者,五積散、蟠蔥散、當歸四逆湯、木香勻氣散、青木香丸、茱萸內消丸、黑錫丸。水㿉,外腎腫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癢,得於卑濕,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丸、單竹葉湯。熱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

㿉疝分為四種:腸㿉,就是小腸氣下垂,陰囊偏墜腫脹發癢。卵㿉,陰莖腫硬,連帶臍部絞痛,嚴重者陰囊收縮,肢體冰冷,陰囊上生瘡或癰,這兩種情況如果持續流膿不止,就會危及生命。氣㿉,原本就存在濕熱,由於生氣而激發相火,出現昏眩、手足抽搐、面黑,睪丸可以左右移動,可以用氣疝飲、萸連梔石丸治療。寒性的氣㿉,可以用五積散、蟠蔥散、當歸四逆湯、木香勻氣散、青木香丸、茱萸內消丸、黑錫丸治療。水㿉,陰囊腫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癢,是因為濕氣下注引起的,可以用五苓散加小茴香韭汁丸、單用竹葉湯治療。熱性的水㿉,可以用三白散、橘核散治療;時間長了可以用橘核丸治療。

㿉疝之中又有木腎者,有偏墜者。木腎堅硬頑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腎水不溫,活腎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單用雄楮樹葉,不結子者是,曬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㿉疝中還有木腎和偏墜兩種:木腎,堅硬頑固,沒有疼痛,這是因為心火不降,腎水不溫引起的,可以用活腎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治療,或者單獨使用雄楮樹葉,不結子的那種,晒乾研磨成粉末,用酒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淡鹽水送服。

又有跌傷驚氣,與敗血攻入者,當消瘀血。偏墜腫有大小,偏左,多瘀血、怒火或腎氣虛橫;偏右,多濕痰食積。

還有一些情況是跌傷、驚嚇、敗血入侵,就應該消散瘀血。偏墜腫有大有小,偏左邊,多半是瘀血、怒火或者腎氣虛弱引起的;偏右邊,多半是濕痰食積。

是知㿉疝證兼七疝,治宜詳審,故特細言之。外治摩腰膏。小兒偏墜,牡丹皮散。婦人子宮突出,有寒濕者,澤蘭葉散、金液丹。有熱則不固者,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龍膽草、青皮。

由此可知,㿉疝症狀與七種疝氣都有關聯,治療時應當仔細辨證。外用摩腰膏。小兒偏墜,可以用牡丹皮散治療。婦人子宮突出,寒濕者,可以用澤蘭葉散、金液丹治療。熱性不固者,可以用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加龍膽草、青皮治療。

疝雖濕熱,然生於陰,起於下四氣,每先傷足三陰部分,所以遇外感而發。風證,小腸陰筋注痛,甚有汗身痛,烏頭桂枝湯。有泄者,四君子湯加羌活、附子。寒證,心痛筋縮肢冷,食已則吐,古梔附湯,五積散加吳茱萸、小茴及食鹽少許,四制茱萸丸、硫荔丸。暑證,小腹脹急,溺澀,香薷飲加瞿麥、木通。濕證,身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五苓散最妙。濕熱入里,暴痛難當者,加減柴苓湯、加減八正散。濕盛者,導水丸、三白散或復元通聖散加黑醜。虛者,十味蒼柏散。在表有寒熱者,柴胡桂枝湯。

雖然疝氣屬濕熱,但它產生於陰氣,起源於下焦的四氣,往往先傷足三陰經,所以遇到外感就會發作。風證,小腸陰筋疼痛,甚至伴隨全身發汗,可以用烏頭桂枝湯治療。有泄瀉者,可以用四君子湯加羌活、附子治療。寒證,心痛、筋脈收縮、肢體冰冷,飯後就吐,可以用古梔附湯、五積散加吳茱萸、小茴香和少許食鹽、四制茱萸丸、硫荔丸治療。暑證,小腹脹滿急迫,小便澀滯,可以用香薷飲加瞿麥、木通治療。濕證,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大便溏洩,五苓散最有效。濕熱入侵,劇烈疼痛難忍,可以用加減柴苓湯、加減八正散治療。濕氣盛者,可以用導水丸、三白散或者復元通聖散加黑醜治療。虛證,可以用十味蒼柏散治療。表證有寒熱者,可以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七情疝,乍滿乍減,濕熱者,氣疝飲、古萸連丸;寒冷者,蟠蔥散、生料木香勻氣散。通用五苓散,豬苓、澤瀉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白朮利腰臍間濕及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則枯,故用以伐肝木,風換桂枝;寒加紫蘇、生薑、鹽少許;暑加白芍藥;濕加白朮;小腸氣加小茴香;膀胱氣加金鈴子、橘核;腎氣加檳榔、木通少許。

七情疝,時而腫脹,時而減退,濕熱者,可以用氣疝飲、古萸連丸治療;寒冷者,可以用蟠蔥散、生料木香勻氣散治療。五苓散是通用的方劑,豬苓、澤瀉分陰陽以調和心和小腸,白朮利腰臍間的濕氣和瘀血,茯苓利膀胱水。木遇到桂枝就會枯萎,所以用桂枝來抑制肝木,風邪用桂枝代替;寒證加紫蘇、生薑和少許食鹽;暑證加白芍;濕證加白朮;小腸氣加小茴香;膀胱氣加金鈴子、橘核;腎氣加檳榔和少許木通。

凡疝痛走注無形,屬氣痛。有常處有形,乃濕痰、食積、瘀血下聚而成。痰疝,海石、香附二味,薑汁調服。痰飲食積者,守效丸。食積瘀血者,梔桃枳楂散、失笑散。食積挾熱者,積疝丸。食積挾虛者,八味茴香丸。虛疝暴癢,四君子湯加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山梔。按之不痛者,加肉桂、薑汁。按之不定者,用桂枝、烏頭、山梔為末,薑汁糊丸,薑湯下,大能劫痛,久者三萸內消丸。凡虛疝,不宜預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必瀉其所蓄之熱,而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此也。虛甚,上為吐逆,下有遺精者危。

如果疝氣疼痛遊走不定,沒有固定位置,屬於氣痛。如果疼痛位置固定,有形體,就是濕痰、食積、瘀血下聚而形成的。痰疝,可以用海石、香附,用薑汁調服。痰飲食積,可以用守效丸治療。食積瘀血,可以用梔桃枳楂散、失笑散治療。食積挾熱,可以用積疝丸治療。食積挾虛,可以用八味茴香丸治療。虛疝伴有劇烈瘙癢,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山梔治療。按壓不痛的,加肉桂和薑汁。按壓位置不固定的,用桂枝、烏頭、山梔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成丸子,用薑湯送服,可以很好地止痛。時間長了的,可以用三萸內消丸治療。凡是虛疝,不應該提前補益。經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氣血必然虛弱,邪氣停留不去,病就會轉為實證,必須先瀉掉積聚的熱邪,然後再補益。所以很多方劑都借用巴豆的瀉熱之氣,這就是原因。虛證嚴重,上吐下瀉,伴隨遺精,就會很危險。

要知濕熱為病,俱宜瀉南補北,不可妄用剛劑。久成癥瘕,腹滿氣積如臂者,白蔥散或理中湯加阿魏。腹痛有塊加臍傍者,聚香飲子、葫蘆巴丸。腹痛有塊,附臍下者,金鈴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甘湯。奔豚疝痛者,大七氣湯加炒牽牛,通用二陳湯加薑汁,積加枳實、山楂,熱加山梔,痛加橘核,瘀血加元胡索、桃仁,郁加木香、茴香、川楝子,痛甚加乳香、沒藥、荔枝核。腎大如斗加茴香、青皮、昆布、海藻為丸服。水疝加豬苓、澤瀉以逐水。筋疝加黃連、白朮、茯苓以降火。血疝合四物湯以調血。不愈,清肝益榮湯,或清暑益氣湯。氣疝加柴胡、青皮、香附行氣。狐疝加青皮、香附、蒼朮逐水流經,更以蜘蛛十四枚,桂枝五錢為末,蜜丸,米飲下。㿉疝加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煎調荔枝散。寒疝加吳茱萸、薑、桂溫散。

應該知道濕熱是病邪,治療時應該瀉南補北,不要亂用峻猛的藥物。如果時間長了形成癥瘕,腹部脹滿,氣積如臂者,可以用白蔥散或者理中湯加阿魏治療。腹痛伴有腫塊,靠近臍周者,可以用聚香飲子、葫蘆巴丸治療。腹痛伴有腫塊,靠近臍下者,可以用金鈴丸治療。有奔豚症狀者,可以用茯苓桂甘湯治療。奔豚疝痛者,可以用大七氣湯加炒牽牛治療,常用的方劑是二陳湯加薑汁,食積加枳實、山楂,熱證加山梔,疼痛加橘核,瘀血加元胡索、桃仁,氣鬱加木香、茴香、川楝子,疼痛嚴重者加乳香、沒藥、荔枝核。腎臟腫大如斗,可以用茴香、青皮、昆布、海藻研磨成丸子服用。水疝可以用豬苓、澤瀉利水。筋疝可以用黃連、白朮、茯苓降火。血疝可以配合四物湯調血。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用清肝益榮湯,或者清暑益氣湯治療。氣疝可以用柴胡、青皮、香附行氣。狐疝可以用青皮、香附、蒼朮逐水流經,另外用蜘蛛十四枚、桂枝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㿉疝可以用白朮、蒼朮、豬苓、澤瀉煎湯,然後調入荔枝散。寒疝可以用吳茱萸、薑、桂枝溫散。

常用辛平破血消痰積之劑,橘核散辛溫散氣,溫散之劑五炒川楝丸、四炒川楝丸、金鈴丸、四味茴香散、古元蠍散、辰砂一粒丹、神聖代針散選用。

常用的方劑是辛平破血,消痰積的藥物,比如橘核散辛溫散氣。溫散的藥物有五炒川楝丸、四炒川楝丸、金鈴丸、四味茴香散、古元蠍散、辰砂一粒丹、神聖代針散,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