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14)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14)

1. 第五節·弱症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

研為細末,溫湯調,以鵝翎蘸塗患處,小兒米醋調塗緋帛上,貼囟上,炙手頻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外用,治囟腦開張,咳嗽鼻塞。

柏子仁,防風,天南星(各四兩)

研為細末,每用一錢,豬膽汁調勻,稀稠得所,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乾,時時以湯潤動。

(二十丸)三辛散,外用,治小兒解顱。

細辛,桂心(各五錢),乾薑(七錢五分)

研為末,薑汁和敷貼顱上,面赤即愈。

(三十)烏附膏,外用,治囟門陷。

生川烏,生附子(各五錢),雄黃(二錢)

研為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爛杵,入前藥末同煎,作成膏,貼陷處。

(三十一)金液丹,治陰極發躁,厥冷脈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陰結畏寒,二便不通,及小兒脾胃虛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氣冷,將成慢驚。

舶上硫黃(五兩)

研細水飛,入沙罐內,鐵盞蓋定,鐵線纏口,鐵釘旋緊,水調赤石脂封口,鹽泥固濟,候乾埋地坑,以三足釘釘於地,將罐置釘上,另用一盞,盛水置罐上,再用鹽泥固濟,慢火燒養七日夜,再加頂火,用炭十斤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於乳缽中研細,每末一兩,用蒸餅(小麥面加酵糟蒸成之物品)一兩,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時熟湯或薑湯或米飲送下。

(三十二)固真湯,治吐瀉痢後,胃虛脾慢,四肢口鼻氣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參,附子,茯苓,白朮(各二錢五分),黃耆(蜜炙),山藥,肉桂,甘草(濕紙裹煨透。各二錢)

每服二三錢,清水加薑棗煎服。

(三十三)生乾地黃丸,治小兒十歲不行。

生地黃,當歸(焙),防風,酸棗仁(微炒),赤苓,黃耆,川芎,羚羊角,羌活,甘草(炙微赤),桂心(各等分)

搗爛,和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溫酒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白話文:

第五節·弱症

  • **天南星末外敷法:**將較大的天南星,稍微用熱水泡過後去皮,磨成細粉,用溫水調和,再用鵝毛蘸取塗抹在患處。如果是小孩,則用米醋調和後塗在紅色的布帛上,貼在囟門處,然後用熱手頻繁熨燙,很快就會見效。

  • **王氏封囟散:**這個藥散是外用的,治療囟門開張、咳嗽、鼻塞的症狀。 藥材包括柏子仁、防風、天南星各四兩,磨成細粉,每次取一錢,用豬膽汁調勻,調成稀稠適中的糊狀,攤在紅色的絲綢布上,根據囟門的大小剪裁後貼上,一天更換一次,不要讓藥糊變乾,要時常用熱水潤濕。

  • **三辛散:**這個藥散是外用的,治療小兒解顱(顱骨縫裂開)的症狀。 藥材包括細辛、桂心各五錢,乾薑七錢五分,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後敷貼在頭顱上,如果臉色變紅就表示有效。

  • **烏附膏:**這個藥膏是外用的,治療囟門凹陷的症狀。 藥材包括生川烏、生附子各五錢,雄黃二錢,磨成細粉。將新鮮的蔥,連根帶葉切碎搗爛,加入之前的藥末一同煎煮,製成藥膏,然後塗在囟門凹陷處。

  • **金液丹:**這個藥丸治療陰氣過盛引起的煩躁、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指甲和嘴唇發青、自汗、嘔吐腹瀉、小便失禁,或者陰氣凝結而畏寒、大小便不通暢,以及小兒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嗜睡、眼睛睜開、口鼻氣息冰冷,即將轉為慢驚風的症狀。 製作方法:將舶來硫黃五兩磨成細粉,用水淘洗過後,放入沙罐中,用鐵盞蓋好,再用鐵線纏緊,用鐵釘旋緊,用赤石脂用水調和封口,再用鹽泥加固,待乾後埋入地坑中,用三隻腳的釘子固定住罐子,再用一個盞盛水放在罐子上,再用鹽泥加固,用慢火燒煉七天七夜,然後再加頂火,用炭十斤左右,待冷卻後取出,用柳木槌在乳缽中磨細。每用藥末一兩,用蒸餅(用小麥麵粉加酵母蒸成的食品)一兩,搗成糊狀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在空腹時用熱水、薑湯或米湯送服。

  • **固真湯:**這個湯劑治療嘔吐腹瀉之後,胃虛脾弱、四肢口鼻氣息冰冷、昏迷不醒人事的情況。 藥材包括人參、附子、茯苓、白朮各二錢五分,黃耆(用蜂蜜炙過)、山藥、肉桂、甘草(用濕紙包裹煨透)各二錢。 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加入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

  • **生乾地黃丸:**這個藥丸治療十歲孩童還不會走路的症狀。 藥材包括生地黃、當歸(烘烤過)、防風、酸棗仁(稍微炒過)、赤茯苓、黃耆、川芎、羚羊角、羌活、甘草(炙烤至微紅)、桂心(各等分)。 將藥材搗爛,與蜂蜜混合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丸,在飯前用溫酒送服,可以根據兒童的大小適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