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1)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瘧痢論治 (1)

1. 第一節·瘧痢概說

寒熱交作,起迄有時謂之瘧。赤白利下,裡急後重謂之痢。瘧疾有似乎寒熱,然寒熱之止作無定,內傷外感,並皆有之,與瘧疾之由寒而熱,一日一作,二日一作,或三日一作者迥不相同也。痢疾有似乎泄瀉,然泄之或多或少,或清或稀,皆有臭穢汙水雜出其間,與痢疾之黏液似凍,類膿非膿,類血非血,赤白相間,欲下不下,裡急後重者,迥不相同也。

白話文:

寒熱交替發作,發作時間有規律的,叫做瘧疾。赤白黏液便下,裡急後重,叫做痢疾。瘧疾類似於風寒感冒,但是風寒感冒發作沒有規律,內傷外感都會引起,與瘧疾由寒轉熱,一天發作一次,兩天發作一次,或三天發作一次有明顯的不同。痢疾類似於腹瀉,但是腹瀉的次數或多或少,便質或清或稀,都有臭味,汙水混雜其中,與痢疾的黏液似凍,像膿卻不是膿,像血卻不是血,赤白相間,想拉卻拉不出來,裡急後重的症狀有明顯的不同。

此二證者,雖四季皆有,而獨盛於夏秋,則以夏秋之天時,轉變靡常,時令之偏勝,釀醞時邪亦最盛,而人當此期,正精神疲憊,腸胃薄弱之際,衛氣最易失守,故時邪得而乘之也。

白話文:

這兩種疾病,雖然四季皆有,但夏季和秋季特別多,這是因為夏季和秋季的天氣變化多端,時令偏勝,導致時邪最盛,而人在此時正值精神疲憊、腸胃薄弱之際,衛氣最容易虛弱,所以時邪得以乘虛而入。

二證之起因,雖皆由時邪,然因所感之不同,及受處之各異,證狀遂為懸殊,瘧疾所感為風氣之邪,受處為營衛之間,故其病為陰陽交併,寒熱交爭;痢疾所感為濕氣之邪,受處為腸腑之間,故其病為傳化失職,鬱蒸滯下。

白話文:

瘧疾和痢疾這兩種疾病的起因,都是由當時流行的邪氣引起的,但是由於受到感應的邪氣不同,以及受到邪氣侵擾的部位不同,因此症狀也大不相同。瘧疾是受風氣之邪侵襲,受到侵襲的部位是營衛之間,所以病情表現為陰陽交併,寒熱交爭。痢疾是受濕氣之邪侵襲,受到侵襲的部位是腸腑之間,所以病情表現為傳化失職,鬱蒸滯下。

不僅此也,同一瘧證,因身體不同居處不同感受之深淺不同,而瘧遂有多端,病淺者發於三陽,病深者發於三陰,久瘧則成瘧母而不時發作;同一痢證,因身體不同、居處不同、感受之深淺不同,而痢遂有多端,病淺者赤白滯下,病深者發熱不休,久痢則成休息而不時發作。

白話文:

不僅如此,同一個瘧疾,因為身體不同、居住環境不同,對疾病的感受程度也不同,因此瘧疾有很多種。病情較輕的,發作於三陽經;病情較重的,發作於三陰經;長期的瘧疾會變成瘧母,而不時發作。同一個痢疾,因為身體不同、居住環境不同、對疾病的感受程度也不同,因此痢疾也有很多種。病情較輕的,呈現紅色或白色的粘滯性分泌物;病情較重的,發熱不止;長期的痢疾會變成痢疾,而不時發作。

凡瘧、痢之經久,邪動則病,邪伏則已,正氣不能伸張,病邪留舍不去,於是瘧、痢兩證,遂為四季皆有之病矣。又瘧之為病,可藉飲食物及蚊蟲為傳染,痢之為病,可藉飲食物及糞便為傳染,甚者則感其氣息而亦病,沿門闔境,謂之疫瘧、疫痢焉。其病成人患之,已覺虧乏,小兒感染,倍覺困頓。

茲因其證雖不同,而其起伏之處,頗有似之者,故同類而共論之。

白話文:

長期的瘧疾和痢疾,當邪氣活動時疾病就會發作,而邪氣潛伏時病情則會暫時平息。正氣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病邪留在體內不走,因此瘧疾和痢疾這兩種病症,在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另外,瘧疾可以通過飲食和蚊蟲傳播,痢疾則通過飲食和排泄物傳播,甚至有時接觸到患者的氣息也會被感染,這樣的疾病在整個地區蔓延,就被稱為疫瘧或疫痢。成人患病已經感到非常虛弱,小兒若受到感染,情況會更加嚴重。

由於這些病症雖然表現不同,但其發展過程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這裡將它們放在一起討論。

2. 第二節·瘧疾述要

甲、概況

瘧疾一證,通常皆寒熱交作,起迄有時。亦有名之為痎瘧者,則夜發曰痎,晝發曰瘧也。其病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有但寒而熱甚微者,有但熱而寒甚微者,其間雖有寒熱多少之不同,隱顯之各異,然為寒熱交作而起迄有時則一也,故均屬於瘧。瘧之一日一作者為輕,間日一作者為重,三日而作一次者是為最深,多由久瘧失治所致。

白話文:

瘧疾這一病症,通常都是寒熱交替發作,有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還有一種被稱為「痎瘧」的,夜裡發作叫痎,白天發作叫瘧。這種病症有寒症多熱症少的情況,有熱症多寒症少的情況,有隻有寒症而熱症非常輕微的情況,有隻有熱症而寒症非常輕微的情況,雖然寒症和熱症的多少不同,隱性和顯性各不相同,但都是寒熱交替發作,而且有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所以都屬於瘧疾。瘧疾一天發作一次的是較輕的,間隔一天發作一次的是較重的,而隔三天發作一次的是最嚴重的,大多是由於長期的瘧疾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所致。

又瘧疾之寒熱多少不平者亦為較重,瘧之熱勢不清者亦為較重,瘧之由重而漸輕,大率為寒熱由不平而漸平均,由期長而漸縮短,反之則為病方增也。瘧疾之起源,雖由時令之偏,然感之而足以致病者,必其身體有預伏之因,交相為瘧以成功,或預伏暑邪,成為暑瘧,或預伏濕邪,成為濕瘧,或預伏風邪,成為風瘧,或預伏寒邪,成為寒瘧;而積痰積食,亦多能致瘧。

白話文:

此外,瘧疾的寒熱如果時多時少、忽高忽低,病情也較重;如果瘧疾的發熱表現不清楚,病情也較重。瘧疾由重逐漸變輕,通常是寒熱由不均勻逐漸平均,發作的週期由長逐漸縮短。反之,則是病情加重。瘧疾的發生,雖然是因時令偏頗所致,但受到感應而足以致病,必定是身體已有潛伏的病因,相互作用才能致成瘧疾。或者潛伏暑邪,形成暑瘧;或者潛伏濕邪,形成濕瘧;或者潛伏風邪,形成風瘧;或者潛伏寒邪,形成寒瘧;而痰食積滯,也多能導致瘧疾。

伏邪重者瘧亦重,伏邪輕者瘧亦輕,故秋深之瘧,恆較夏日為重,以伏邪重,故一發則纏綿而不易愈也。又瘧疾之輕重,更須視脾胃之強弱,脾胃強則衛氣振作而能鼓邪以外出,脾胃弱則衛氣不振而使病邪得久留,故瘧疾之易愈與否,又常視脾胃之強弱與否以為斷也。

白話文:

伏邪(體內隱伏的邪氣)重的,瘧疾也重;伏邪輕的,瘧疾也輕,所以秋天的瘧疾,通常比夏天的嚴重,因為伏邪重,所以一發作就纏綿綿不絕,不易痊癒。此外,瘧疾的輕重,還需要看脾胃的強弱,脾胃強則衛氣振作,能夠鼓動邪氣排出體外,脾胃弱則衛氣不振,使病邪得以長期停留,所以瘧疾是否容易痊癒,通常也看脾胃的強弱來判斷。

此病當發作之時,為病邪乘機以外出,故治瘧得當者,當使其每發一次,則病邪減退一次,庶幾漸發漸輕而易愈,否則截瘧過早,則有閉塞邪氣之患,截瘧過遲,則有元氣衰憊之慮,是不可不慎之於始也。

乙、治法

白話文:

這種疾病在發作時,由於病邪伺機在體外,所以,正確治療瘧疾,應該讓它每次發作後,病邪就減弱一次,這樣逐漸發作逐漸輕微,就可以痊癒了。否則,過早截住瘧疾,就會出現閉塞邪氣的毛病,過晚截住瘧疾,就會有元氣衰敗的顧慮,這一點從一開始就要慎重考慮。

瘧疾之治法,初起常為疏導開泄,而疏導開泄之中,則宜分別其暑濕風寒之因,辨其熱重寒重之狀,對證以下藥。大率因暑而發者,但熱而少寒,體若燔炭,煩渴而嘔,便艱或傍流,治宜清涼之劑。有汗者人參白虎湯加減,無汗者香薷飲加減。通治宜杏仁、滑石、竹葉、花粉、麥冬、知母、川貝、陳皮、甘草;濕重痰多,宜以大棗出入為法;熱重煩躁,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屬。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方法,在初期通常是疏導開泄,但在疏導開泄的過程中,應該區分是暑、濕、風、寒等原因引起的,並辨別是熱症重還是寒症重,然後根據證狀來用藥。一般來說,因暑而發病的,只有熱症而少寒症,身體像火炭一樣灼熱,煩渴而嘔吐,大便困難或腹瀉,治療應以清涼的藥劑為主。有汗的人可以服用人蔘白虎湯加減,沒有汗的人可以服用香薷飲加減。通治宜用杏仁、滑石、竹葉、花粉、麥冬、知母、川貝、陳皮、甘草;濕重痰多,宜以大棗出入為法;熱重煩躁,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屬。

因濕而發者,多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嘔逆脹滿,舌膩或糙,治宜解表除濕,濕重而痰多熱少者,用胃苓湯加羌活、柴胡、紫蘇之類;濕漸化熱者,用四苓散加減;濕已化熱者,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薄荷等輕清之劑,濕重化熱者則從熱治。

白話文:

因為濕氣而發病的人,大多會有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嘔吐反胃、腹脹、舌頭發膩或粗糙等症狀。治療應以解除表證、除去濕邪為主。如果濕邪較重,痰多熱少,可以使用胃苓湯加羌活、柴胡、紫蘇等藥物。如果濕邪逐漸化熱,可以使用四苓散加減治療。如果濕邪已經化熱,可以使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薄荷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濕邪重而化熱,則要以治療熱證為主。

因風而發者,多煩躁頭疼,惡風自汗,或先熱而後寒,治宜解表泄風,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蘇、川芎、細辛、白芷、檳榔、生薑之屬,若唇舌乾燥口渴,不宜過用燥劑者,用桂枝加桑葉、銀花之類和之;因寒而發者,但寒無熱,或寒多熱微,頭項腰背疼痛,治宜辛溫解散,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寒盛而痰多者加常山、草果、檳榔、厚朴之屬。虛者數發後即用附子理中湯。

白話文:

因為風寒而引發的疾病,患者多煩躁,頭痛,怕風,自汗,有時先發熱,然後才怕冷。治療時應發散風寒,可以使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蘇、川芎、細辛、白芷、檳榔、生薑等藥。如果患者嘴脣乾燥,口渴,不宜使用過多燥熱的藥物,可以改用桂枝加桑葉、銀花等藥物。因寒氣而引發的疾病,患者只有怕冷,沒有發熱,或怕冷的症狀比較明顯,發熱的症狀較輕,頭部、頸部、腰部和背部疼痛。治療時應溫暖身體,驅散寒氣,可以使用柴胡、桂枝、乾薑湯等藥。如果患者怕冷的症狀比較嚴重,痰液較多,可以加入常山、草果、檳榔、厚朴等藥物。如果患者體虛,反覆發病,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

至於治瘧總法,有瘧疾第一方、瘧疾第二方、瘧疾第三方,可以量證酌用。通治之方又有二陳湯與平胃散,因瘧不離乎痰濕,故以治痰治濕為主也。又有小柴胡湯,因瘧不離乎少陽,故治從少陽和之也。然平胃偏燥,熱甚者宜加黃芩、黃連、青皮之屬;小柴胡湯有補,初病者宜去人參、甘草、大棗之屬。

白話文:

至於治療瘧疾的總體方法,主要有瘧疾第一方、瘧疾第二方、瘧疾第三方,可以根據症狀適當選用。另外,通治瘧疾的方劑還有二陳湯和平胃散,由於瘧疾與痰濕相關,因此主要以治療痰濕為主。還有小柴胡湯,因為瘧疾與少陽相關,因此治療上從少陽入手,以求和解。然而,平胃散性質偏燥熱,如果患者熱症較重,應添加黃芩、黃連、青皮等藥物;小柴胡湯具有補益作用,初發病的患者應去掉人蔘、甘草、大棗等藥物。

而黃芩、黃連不宜於寒證,附子、乾薑不宜於熱證,初起必宜發表,久瘧宜顧脾胃,此皆不可不知者也。又凡瘧之一日一作者,因其暑濕風寒,酌用疏導開泄之劑,數服可愈;瘧之間日一作者,開泄之後,宜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扶其正氣,則庶可有濟;瘧之三日一作者,謂之三陰瘧,必須補氣養血,外貼三陰瘧疾膏,瘧乃可止,瘧愈之後,仍須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出入以為培補,否則難免有復發之慮也。又瘧疾經久,結為癥瘕,在於脅際者謂之瘧母,治宜瘧母丸,或鱉甲煎丸以化之。

白話文:

黃芩、黃連不宜用於寒性證狀,附子、乾薑不宜用於熱性證狀。瘧疾初期應以發散表邪為主,久瘧則應顧護脾胃,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另外,所有瘧疾中,一日發作一次的,應根據暑、濕、風、寒的不同情況,酌情使用疏導開泄的藥劑,服用幾次即可痊癒;一日之間隔日發作的瘧疾,在開泄之後,應使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物來扶助正氣,這樣纔有可能奏效;三日一發作的瘧疾,稱為三陰瘧,必須補氣養血,外敷三陰瘧疾膏,瘧疾纔可停止,瘧疾痊癒後,仍須服用八珍湯或人參養榮湯等藥物來調補身體,否則很難避免復發的顧慮。另外,瘧疾經久不愈,結成了癥瘕,長在脅部者稱為瘧母,治療宜用瘧母丸,或鱉甲煎丸來化解它。

脾虛不任攻伐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鱉甲。總之瘧之熱重而實至於便結譫語者,亦可用硝、黃攻下,瘧之虛而寒熱微微往來者,亦可用參、耆峻補,固非僅疏導開泄之法,一成到底而不變者也。

白話文:

脾虛而無法承受攻伐治療的瘧疾患者,宜採用補中益氣湯並且夾用鱉甲。總之,瘧疾熱症嚴重並且實熱到導致大便祕結、胡言亂語的患者,也可以用硝石、黃連攻下治療。瘧疾虛證而寒熱微微往來的患者,也可以用人參、黃耆大量補益,所以治療瘧疾的方法並非僅僅是疏導和瀉下即可,而是一直根據病情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

余如熱多寒少之瘧亦名癉瘧,熱高而不覺其寒者,亦名溫瘧,但寒少熱者,亦名牝瘧,脾虛而嘔吐痰水者,亦名痰瘧,腹大而疼,飢不欲食者亦名食瘧,立名雖異,而治法固不脫乎上述以為之變化也。又小兒初次患瘧,謂之胎瘧,既不可截瘧過早,更不可遷延過久,必須培養盡善,庶免脾胃受傷,腹脹肌瘦,浸假入於怯損之途也。

附方

(一)人參白虎湯,治熱渴。

白話文:

就像我上面說的,發熱多發冷少發病的瘧疾,也叫假性瘧疾。發熱高卻不覺發冷的,也叫溫熱瘧疾。只有發冷很少發熱的,也叫陰性瘧疾。脾虛,嘔吐痰水的,也叫痰熱瘧疾。肚子大而疼痛,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的,也叫食瘧。雖然名字不同,但治療方法一定不會脫離上面所說的而有所改變。此外,小兒初次患瘧疾,叫做胎熱瘧疾,既不能過早截斷瘧疾,也不能拖延過久,必須培養得很好,才能避免脾胃受傷,腹脹肌瘦,逐漸進入虛弱的道路。

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白話文:

人參、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壯實之人,或邪盛之人,瘧初起不宜補者去人參;略有惡寒而汗者加桂枝;腹脹大便不通,譫語悶亂者,酌加大黃、黃芩。

白話文:

身體強壯的人,或是邪氣旺盛的人,瘧疾初起不宜補, 就將人參去掉;略微有惡寒而有汗的,加桂枝;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言語錯亂,神志昏亂的人,酌情加大黃、黃芩。

(二)香薷飲,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暑熱乘之,陽氣為陰邪所遏,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引飲,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吐瀉者。

白話文:

(二)香薷飲:

主治:夏季或秋季,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制,暑熱侵襲,陽氣被陰邪所阻,導致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喜喝水、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香薷(三錢),厚朴(一錢),白扁豆(錢半),甘草(炙,一錢)

清水煎服。

白話文:

香薷3錢,厚朴1錢,白扁豆1錢半,炙甘草1錢。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此方為暑瀉要藥。寒熱交作,加陳皮、茯苓各二錢,青皮、淡芩各一錢。病發前二小時服,無汗熱服,有汗冷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治療暑瀉的主要藥物。如果出現寒熱交作的症狀,可以添加陳皮和茯苓,各兩錢;青皮和淡芩,各一錢。在症狀發作前兩個小時服用。如果沒有出汗發熱,就服用熱藥;如果有出汗發冷,就服用涼藥。

(三)二陳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四)胃苓湯,見第七章第三節。

(五)四苓散,見第七章第四節。

(六)桂枝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白話文:

(三)二陳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四)胃苓湯,見第七章第三節。

(五)四苓散,見第七章第四節。

(六)桂枝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以上內容已經是指示性的語句,並沒有使用古代文言文表述。如果您的意圖是將這些中藥方劑的名字轉換為更通俗的表達方式,那麼這些名字本身已經是約定俗成的名稱,通常不會改變。如果您需要的是對這些章節位置的現代說法,可以這樣表述:

(三)關於二陳湯的內容,請查看第一章的第四小節。

(四)胃苓湯的相關信息,請查閱第七章的第三小節。

(五)有關四苓散的資料,在第七章的第四小節中可以找到。

(六)桂枝湯的詳情,請參考第四章的第四小節。

(七)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及傷寒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心下煩。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用於治療瘧疾,其臨牀表現為,寒症明顯,偶有輕微發熱,或僅有寒症而無發熱,以及傷寒發汗後又使用讓症狀加劇的藥物,導致胸脅部位滿悶不舒、輕微結聚、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頭部出汗、寒熱交替、心煩。

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

便溏去栝蔞根、淡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九)瘧疾第一方,治瘧。平胃消痰,理氣除濕。

白話文:

柴胡、桂枝、黃芩、乾薑、牡蠣、甘草、栝蔞根。

如果患者有便溏的情況,去掉栝蔞根和黃芩,加上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湯,可以在第五章第四節找到。

(九)這是治療瘧疾的第一個方劑,用於治療瘧疾。它能夠平胃消痰,調理氣機,去除濕氣。

陳皮,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柴胡,黃芩,製蒼朮,厚朴(各八分),青皮,檳榔(各六分),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陳皮、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1錢),柴胡、黃芩、製蒼朮、厚朴(各8分),青皮、檳榔(各6分),甘草(炙,3分)。

加生薑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頭痛加白芷一錢,二三服後,再服第二方。

(十)瘧疾第二方,治瘧。補瀉互用,虛實參半。

白話文:

加入三片生薑,用井水和河水各一半煎煮服用。如果頭痛,可以加一錢白芷,服用兩三次後,再服用第二個方劑。

(十)瘧疾的第二個方劑,用於治療瘧疾。這個方劑同時使用補益和瀉下的方法,針對虛弱和實證的情況都有考慮。

生首烏(三錢),陳皮,柴胡,白茯苓,黃芩(各八分),白朮(炒),當歸,威靈仙(各一錢),知母,鱉甲(醋炙酥,研為粉。各二錢),甘草(炙,三分)

加生薑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十一)瘧疾第三方,治瘧疾之因於虛者,使元氣充實,愈後不發。

白話文:

生首烏(15公克),陳皮、柴胡、白茯苓、黃芩(各4公克),炒白朮、當歸、威靈仙(各5公克),知母、醋炙酥的鱉甲粉(各10公克),炙甘草(1.5公克)

人參,白朮(炒。各一錢),黃耆(炙),當歸(各一錢二分),陳皮,柴胡(各八分),甘草(炙,三分),升麻(四分)

白話文:

人參、炒白朮(各一錢),炙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陳皮、柴胡(各八分),炙甘草(三分),升麻(四分)

加生薑一片,大棗一枚,清水煎服。便堅加首烏二錢,炒知母二錢。

(十二)平胃散,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三)小柴胡湯,見第三章第七節。

(十四)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五)補中益氣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十六)三陰瘧疾膏,外用。治三陰瘧疾,寒熱不止。

白話文:

加一片生薑,一枚大棗,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便秘,再加上二錢的首烏和二錢炒知母。

(十二)平胃散,詳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三)小柴胡湯,詳見第三章第七節。

(十四)四君子湯,詳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五)補中益氣湯,詳見第四章第四節。

(十六)三陰瘧疾膏,外用。用於治療三陰瘧疾,症狀為寒熱交替不止。

麝香(一分五釐),冰片(一錢),附子(生漂曬乾,二錢),白胡椒,肉桂(各錢半),公丁香(一錢)

白話文:

  • 麝香:0.15克

  • 冰片:3.75克

  • 附子:6克(生漂曬乾)

  • 白胡椒:1.5克

  • 肉桂:1.5克

  • 公丁香:3克

研為極細末,用膏藥一張,上藥末一分,於發日五更空腹未發之時,烘熱貼於臍上,手揉百轉,睡去片時,方可食物。忌食生、冷、油膩、蛋、面、菱、芋、魚腥發物。

(十七)八珍湯,調和榮衛,滋養血氣,治陰虛內熱,脾胃虧損,肌肉消瘦。

白話文:

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一張膏藥,在膏藥上塗抹一分藥末,在長瘡那天凌晨五點前空腹未長瘡的時候,將膏藥加熱後貼在肚臍上,用手揉動一百次,睡一會兒,纔可以進食。忌食生冷、油膩、蛋、面、菱、芋、魚腥等發物。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

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 **當歸:**滋補氣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行氣活血

  • **白芍:**養血調經、緩解疼痛、柔肝理氣

  • **熟地:**滋陰補血、益精填髓、補腎益氣

  • **人參:**補氣固脫、益氣生津、養陰培元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化痰止瀉

  • **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化痰安神

  • **甘草(炙):**扶正培本、益氣益陰、調和諸藥

(十八)人參養榮湯,升陽,滋陰。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發黃,或潰瘍氣血虧弱,寒熱不退,肢體瘦倦,面黃,食少氣短,瘡口不斂,及病後咳嗽自汗,潮熱,口乾食少,心虛驚悸,下利等證。

白話文:

(十八) 人參養榮湯,既能提升陽氣,又能滋養陰液。用於治療脾肺虛弱,發燒畏寒,四肢消瘦倦怠,食量減少且腹瀉,黃疸病,或潰瘍瘡口久不斂口,導致氣血虧損,寒熱交替不退,四肢消瘦倦怠,臉色蠟黃,食量減少並伴有氣短,瘡口不癒合,以及因疾病而引起的咳嗽、自汗、潮熱、口乾、食慾不振、心虛驚悸、腹瀉等症狀。

人參,陳皮,黃耆(炙),桂心,當歸(酒拌),白朮,甘草(炙。各一錢),白芍(酒洗,一錢五分),熟地(酒拌),五味子(炒杵),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

加生薑、大棗,清水煎服。

(十九)瘧母丸,治瘧痞結於左脅硬痛者。

白話文:

人參、陳皮、炙黃耆、桂心、酒拌當歸、白朮、炙甘草(各一錢),酒洗白芍(一錢五分)、酒拌熟地、炒杵五味子、茯苓(各七分五釐)、遠志(五分)。

鱉甲(醋炙,三兩),青皮(炒),桃仁(炒),神麯(炒),麥芽(炒。各一兩),三稜(醋煮),蓬莪朮(醋煮),海珠粉(醋煮。各五錢),香附(醋煮,二兩),紅花(三錢)

白話文:

鱉甲(用醋炙烤,三兩),青皮(炒過),桃仁(炒過),神麴(炒過),麥芽(炒過。各一兩),三稜(用醋煮過),蓬莪朮(用醋煮過),海珠粉(用醋煮過。各五錢),香附(用醋煮過,二兩),紅花(三錢)

共研末,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鱉甲煎丸,治瘧母。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用神曲調和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

(二十)鱉甲煎丸,用於治療瘧疾長期不愈形成的症狀。

鱉甲(炙,一兩二錢),鼠婦(熬),黃芩(各三分),柴胡,蜣螂(熬。各六分),乾薑,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半夏,阿膠,芍藥,丹皮,䗪蟲(熬。各五分),葶藶(炒),人參(各一分),烏扇(燒),瞿麥,蜂窠(炙,各四分),赤硝(一錢二分),桃仁(二分)

白話文:

  • 鱉甲(炙烤,一到二錢)

  • 鼠婦(熬製)

  • 黃芩(各三分)

  • 柴胡

  • 蜣螂(熬製,各六分)

  • 乾薑

  • 大黃

  • 桂枝

  • 石韋(去除絨毛)

  • 厚朴

  • 紫葳

  • 半夏

  • 阿膠

  • 芍藥

  • 丹皮

  • 䗪蟲(熬製,各五分)

  • 葶藶(炒製)

  • 人參(各一分)

  • 烏扇(燒製)

  • 瞿麥

  • 蜂窠(炙烤,各四分)

  • 赤硝(一錢二分)

  • 桃仁(二分)

如法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一日三次,忌食生、冷、雞蛋、豆、麥等物。

(二十一)金雞納霜,治一切瘧疾,久瘧不止,及三陰瘧疾。

白話文:

按照方法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七丸,一天三次,忌食生冷、雞蛋、豆類、麥類等食物。

金雞納霜可以治療各種瘧疾,包括長期不愈的瘧疾以及三陰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