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八章·瘧痢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八章·瘧痢論治 (2)

1. 第三節·痢疾述要

甲、概況

痢疾亦稱滯下,以大便下黏液之物,裡急後重,滯而不暢也。下赤色者,謂之赤痢,下白色者,謂之白痢,赤白兼下者,謂之赤白痢。通常下痢,大都赤白兼有,下純白或純赤者則較少也。痢疾之輕者,糞中雜痢,次數不多,滯急之狀,亦不甚劇;痢疾之重者,純痢無糞,日夜臨圊常數十百次,欲下則滯痛甚劇而終於所下無幾。

白話文:

痢疾又稱為滯下,是指大便中有粘液物質,裡急後重,無法順暢排出。大便呈紅色者,稱為赤痢;大便呈白色者,稱為白痢;赤白兼有者,稱為赤白痢。通常痢疾患者,大都會同時有赤痢和白痢的症狀,單純只有白痢或赤痢的患者比較少見。痢疾的輕症患者,糞便中夾雜有痢疾物質,次數不多,裡急後重的症狀也不太嚴重;痢疾的重症患者,糞便中只有痢疾物質,沒有糞便,日夜上廁所的次數高達數十次甚至上百次,想要排出時感到劇烈疼痛,但實際排出的量很少。

又痢疾之輕者,常發於秋初,痢疾之重者,多發於秋深,然痢疾之重輕,猶未可全恃乎此以為斷也。痢疾之出入,恆在發熱之甚否,其有初起發熱而入後漸減漸無者。縱腹痛滯下,次數極多,證狀雖劇,必有可愈之道。若身熱漸發漸高,旋退而又增,縱腹痛尚緩,次數尚少,證狀雖差,必有危險之虞,此昔人所以有熱不休死不治之說也。

白話文:

痢疾的輕重,通常取決於發病的季節。較輕的痢疾,通常發生在初秋;較重的痢疾,則多發生在深秋。但痢疾的輕重,也不能完全依據季節來區分。痢疾的輕重,關鍵在於發熱的程度。如果最初發病時出現發熱,但後來逐漸減退以至於消失,那麼即使腹痛嚴重、腹瀉次數很多,症狀雖然劇烈,但還是有痊癒的可能。然而,如果發熱逐漸加重,反覆退燒又升高,即使腹痛還不算嚴重、腹瀉次數還不多,症狀似乎比較輕微,但也可能預後不佳。這也是古代醫家提出「熱不休死不治」的原因。

又痢疾之不能飲食者謂之噤口痢,亦屬重證,偏實者為腸胃灼熱所致,偏虛者為津液枯涸所致。久痢不止而不食者,常為不治。痢之時止時作者謂之休息痢,雖非危證,然常經年累月而不愈,多由初起失於通利,致濕熱之邪留舍不去所致,若不謹慎調攝,恐其永成痼疾,皆不可以不慎也。

白話文:

痢疾不能吃東西的稱為禁口痢,也是屬於嚴重的疾病,偏陽實證是由於腸胃灼熱所引起的,偏陰虛證是由於津液枯竭所引起的。痢疾很久都不好而且不吃的,通常是不能治癒的。痢疾時好時壞的稱為休息痢,雖然不是危險的疾病,但常經年累月不痊癒,多是由於初期時沒有使它暢通,導致濕熱的邪氣滯留不去所引起的,如果不謹慎調養,恐怕會永遠成為不治的疾病,都不可不謹慎。

痢疾之起源,雖由時令之偏,口腹感染所致,然必腸中傳化失職,濕熱內伏先為其因,以致時邪乘之,津液受傷,遂變化為痢,成此奔迫下注之狀。所以腹痛滯下者,以濕邪膠結,氣不足以引之外達,氣欲行而難行故痛,濕欲去而又留故滯也。大抵濕熱之邪傷其氣分者,則腐化而為白痢,濕熱之邪傷其血分者,則下潰而為赤痢,氣血俱傷者,赤白皆齊下。然腸中迂迴細小之地,病則氣血未有不並傷者,故患痢者亦以赤白兼下為多。

白話文:

痢疾的根源,雖然是時令不調,飲食不潔造成的,但必然是腸道傳化功能失常,濕熱蘊結於內是其主要原因,導致時邪乘虛而入,津液受損,最終轉化為痢疾,呈現出這種腹瀉奔迫的狀態。所以腹痛便溏,是濕邪膠結,氣不足以引導其排出,氣想運行卻難以運行,所以疼痛,濕想排出卻又滯留,所以便溏。一般來說,濕熱之邪損傷其氣分,就會腐化而變為白痢疾,濕熱之邪損傷其血分,就會潰爛而變為赤痢疾,氣血俱傷的,赤痢疾和白痢疾都會同時出現。然而腸道迂迴細小,患病時氣血必然同時受損,所以痢疾患者也多是赤痢疾和白痢疾同時出現。

休息痢疾,則以瘀熱留伏於膜油隱匿之地,蒸腐日久,不復能分赤白,故多見似凍之濁物,泄下後則外結灰色之衣而已。此外有腸中發赤發腫,以致潰爛膿血者,謂之膿血痢,亦有僅見純血者,謂之純血痢。然膿與血不必僅見於痢疾,如腸癰、腸風及泄瀉等證中,亦多有之,固不可混統指為痢疾,以致臨證貽誤也。

白話文:

休息痢疾,是由於淤熱停留在膜油隱匿的地方,蒸腐日久,不能再分辨赤白,所以常常看到像凍了一般混濁的東西,泄下之後,就只剩下外層包覆的灰色薄膜而已。另外有腸中發紅發腫,以致潰爛流膿血的,稱為膿血痢,也有隻見純血的,稱為純血痢。然而膿與血不只見於痢疾,如腸癰、腸風及泄瀉等症中,也多有出現,所以不能混為一談,認為都是痢疾,以致於臨牀診斷時出錯。

乙、治法

痢疾初起,概忌止澀而宜通利。蓋痢為腸腑之病,濕熱之邪,非通利不能引之外出也。惟通利之法,約有數端,熱重者通之以苦降,濕重者通之以分利,滯甚者通之以攻下,而初起尚有糞便未盡化痢者,則宜以消食行滯之法為之治,更不必先用苦降也。至於痢疾經久,確為滑脫不禁,無滯下急痛之實象而有腸腹㽲痛之虛象者,乃可以言止澀。

白話文:

痢疾剛開始的時候,一般不建議使用止澀的方法,而應該採用通利的治療方法。因為痢疾是腸道疾病,由濕熱邪氣引起,不通利就不能將這些邪氣排出體外。通利的方法大約有幾種:如果熱邪較重,就用苦寒藥物來通利;濕邪較重,則通過分利的方式;如果積滯嚴重,就需要用攻下的方法來處理。對於剛開始還有未完全變成痢便的情況,應該採取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此時不需要先用苦寒藥物。至於長期的痢疾,確實出現了滑脫不止的情況,沒有明顯的積滯、急痛症狀,而是表現出腸腹隱痛的虛弱症狀時,這時才適合使用止澀的方法。

故通因通用之法,治痢之新病而實者也,塞因塞用之法,治痢之久病而虛者也。治赤痢宜和血,治白痢宜調氣,赤白痢下,和血調氣。通治方有芍藥湯,赤白皆治,氣血並顧,為痢疾初起之主方。惟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間者,可用神麯、焦楂肉、焦麥芽、檳榔、陳皮、枳殼之類以消食行滯,不必作痢治,而胃氣一醒,腑氣一通,痢疾竟有消滅於無形者。若滯下甚急,身熱亦壯,來勢頗盛者,則不能不專作痢治矣。

白話文:

所以通因通用之法是治療痢疾的新病而實證的,塞因塞用之法是治療痢疾的久病而虛證的。

治療赤痢應當和血,治療白痢應當調氣,赤白痢下,和血調氣。通用方有芍藥湯,赤、白痢皆治,兼顧氣血,是痢疾初起的首選方。

只有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間者,可以用神麯、焦楂肉、焦麥芽、檳榔、陳皮、枳殼之類來消食行滯,不必作為痢疾治療,而胃氣一恢復,內臟氣機一通暢,痢疾就有可能不治而愈了。

如果腹瀉很急,發熱很嚴重,來勢很猛烈,那麼就不能不專門作為痢疾來治療了。

凡痢之熱重積多,滯下不暢者宜木香檳榔丸;痢之濕與熱俱重,須祛濕行滯並行者,宜枳朮導滯丸;痢之熱甚渴甚後重滯下者,宜白頭翁湯;白痢之偏於熱者,宜芍藥湯加杏仁、桔梗;偏於濕者宜胃苓湯加木香、砂仁;偏於虛寒者宜大棗加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日久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者,宜附子理中湯;氣虛滑脫不禁者,宜用人參、黃耆以補氣,御米殼以固腸;由白痢而變赤白者宜戊已丸;赤痢之偏於熱者,宜白頭翁湯加黃芩炭、槐花炭;偏於濕者,宜蒼朮地榆湯;偏於虛寒,服涼藥而下愈甚者,宜四君子湯加木香、肉豆蔻、炮薑炭、地榆炭;赤痢久而不止,虛而欲脫者,宜八珍湯加黃耆、升麻之類;手足厥冷,脈漸微細者,宜附子理中湯;休息痢疾,通治方宜駐車丸;氣虛者加補中益氣湯;單方用龍眼肉一枚包苦參子七粒,日日吞之,頗為有效。

白話文:

  1. 對於熱重、積多、滯下不暢的痢疾,可以使用木香檳榔丸。

  2. 對於濕與熱都重的痢疾,需要祛濕行滯並行,可以使用枳朮導滯丸。

  3. 對於熱甚、渴甚、後重滯下的痢疾,可以使用白頭翁湯。

  4. 對於白痢偏於熱的,可以使用芍藥湯加上杏仁、桔梗。

  5. 對於白痢偏於濕的,可以使用胃苓湯加上木香、砂仁。

  6. 對於白痢偏於虛寒的,可以使用大棗加上炮薑、焦朮、厚朴、木香、砂仁。

  7. 對於日久下痢清白,手足厥冷,腹痛不已的,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

  8. 對於氣虛滑脫不禁的,可以使用人參、黃耆來補氣,御米殼來固腸。

  9. 對於由白痢而變赤白的,可以使用戊已丸。

  10. 對於赤痢偏於熱的,可以使用白頭翁湯加上黃芩炭、槐花炭。

  11. 對於赤痢偏於濕的,可以使用蒼朮地榆湯。

  12. 對於赤痢偏於虛寒,服涼藥而下愈甚的,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木香、肉豆蔻、炮薑炭、地榆炭。

  13. 對於赤痢久而不止,虛而欲脫的,可以使用八珍湯加上黃耆、升麻之類。

  14. 對於手足厥冷,脈漸微細的,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

  15. 對於休息痢疾,通治方可以使用駐車丸。

  16. 對於氣虛的,可以加上補中益氣湯。

  17. 單方可以用龍眼肉一枚包苦參子七粒,日日吞之,頗為有效。

凡休息痢之積滯未清者,宜香連丸加白朮、枳實等以消其滯,積滯已清者,宜人參黃耆加椿根白皮、御米殼之類以塞其脫。由下痢而轉下膿血者,宜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虛者宜純陽真人養臟湯;純血痢之稠厚鮮紅而多者屬熱,宜用黃連、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類;稀淡色瘀而少者屬寒,宜黃土湯。

白話文:

  1. 對於休息痢疾病中,積滯沒有清除乾淨的人,應該使用香連丸加上白朮、枳實等藥物,來消除積滯。積滯已經清除乾淨的人,應該使用人參、黃耆加上椿根白皮、御米殼之類的藥物,來止住腹瀉。

  2. 由於腹瀉而轉變成為下膿血的人,應該使用阿膠梅連丸、黃連阿膠湯。身體虛弱的人,應該使用純陽真人養臟湯。

  3. 純粹血痢,痢疾稠厚鮮紅而多的人,屬於熱性,應該使用黃連、槐角、淡芩、白芍、生地、犀角之類的藥物。

  4. 純粹血痢,痢疾稀淡顏色瘀滯而少的人,屬於寒性,應該使用黃土湯。

至時時便血,隨感隨發,血清而色鮮,下則四射如濺者,是為腸風便血;下膿血而腹皮腫脹,按之則痛轉側不便者,是為腸癰。此均非痢疾而有似於痢,臨證時不可不細辨之。總之治痢之大要:一曰初起忌溫補而宜通利,蓋通利則腸中膠結之邪熱可去,而溫補則使熱愈盛使氣愈滯,必至變壞;二曰宜通利而不宜急下,蓋邪熱膠結,類乎溝渠之壅塞,惟宜磨鑿疏通,庶可逐漸開啟,若急下則徒損胃氣,無濟於事也;三曰不可妄用發表,蓋痢疾邪在於腸,非發表所能開泄,即有身寒發熱者,乃內毒熏蒸,自內達外,固非表邪使然也;四曰不可過於分利,蓋分利乃止瀉之法而非治痢之道,過於分利,濕邪雖去而津液受傷,必致纏綿不已也。

白話文:

到了時常出血,隨時想拉就拉,血色鮮紅,噴射而出,這就是腸風便血;拉出膿血,腹皮腫脹,按壓會疼痛,轉身側睡都不方便,這就是腸癰。這些都不是痢疾,但很像痢疾,在診斷時不可不仔細辨別。總之,治療痢疾的大原則有四點:一、剛開始忌用溫補藥,宜用通利藥,因為通利可以使腸內的熱毒瘀結得以去除,而溫補會使熱氣更盛,氣滯更嚴重,最終導致病情惡化;二、宜用通利藥,但不可急下,因為熱毒瘀結,就像溝渠堵塞一樣,只能慢慢疏通,才能逐漸打開,如果急下,只會損傷胃氣,無濟於事;三、不可盲目使用發表藥,因為痢疾的病邪在於腸內,不是發表藥所能開泄的,即使有身寒發熱的症狀,也是內毒燻蒸,自內達外,並非表邪所致;四、不可過度分利,因為分利是止瀉的方法,而非治療痢疾之道,過度分利,濕邪雖然去了,但津液受傷,必定會纏綿不已。

至於小兒患痢,尤多過貪口腹,及恣食瓜果生冷,積滯不行而致,若用止澀之法,最足貽誤大事。此皆不可不知者也。

附方

(一)芍藥湯,治痢下膿血,及後重窘痛。

白話文:

至於小兒患痢疾,大多是過度貪圖口腹之慾,以及放縱地食用瓜果生冷之物,導致積滯在體內無法排出而引起的。若使用止瀉收斂的方法,最容易貽誤大事。這些都是不可不知曉的。

白芍(炒,二兩),當歸尾,黃連(炒),黃芩(炒。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炙。各三錢),每服五錢,清水煎服。

(二)木香檳榔丸,治一切滯氣,心胸腹脅痞滿,二便澀滯。

白話文:

白芍(炒製過的,二兩),當歸尾,黃連(炒過的),黃芩(炒過的,各五錢),檳榔,木香,甘草(烤炙過的,各三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清水煎煮服用。

木香,檳殼,枳殼(麩炒),青皮,陳皮,蓬莪朮(煨切),黃連(同吳茱萸炒。各一兩),黃柏(酒炒),香附(醋炒),大黃(酒蒸。各三兩),牽牛頭末(四兩)

白話文:

木香、檳榔殼、枳殼(用麩皮炒過)、青皮、陳皮、蓬莪朮(煨過切碎)、黃連(和吳茱萸同炒。各一兩)、黃柏(用酒炒過)、香附(用醋炒過)、大黃(用酒蒸過。各三兩)、牽牛頭末(四兩)

研為細末,朴硝泡水和丸,如豌豆大。

(三)枳朮導滯丸,治脾胃困於濕熱,不得運化,胸悶腹痛,積滯泄瀉。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用朴硝泡水調和成丸,大小如同豌豆。

枳術導滯丸,用於治療脾胃受濕熱影響,不能正常運化,出現胸悶、腹痛、積食和腹瀉等症狀。

枳實(五錢),白朮(土炒),黃芩(酒炒),茯苓,黃連(薑汁炒。各三錢),澤瀉(二錢),神麯(五錢),大黃(一兩)

白話文:

枳實(五錢),白朮(用土炒至微黃),黃芩(用酒炒至微黃),茯苓,黃連(用薑汁炒至微黃。各三錢),澤瀉(二錢),神麯(五錢),大黃(一兩)

共研細末為丸。

(四)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下重及下利,脈沉弦,渴欲飲水者。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五)胃苓湯,見第七章第三節。

(六)二陳湯,見第六章第三節。

(七)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八)戊己丸,治脾胃受濕,下痢赤白,腹痛,米穀不化。

川黃連,吳茱萸,白芍藥(各等分)

研末和丸。

(九)蒼朮地榆湯,治脾經受濕下血。

蒼朮,地榆

(十)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一)八珍湯,見本章第二節。

(十二)駐車丸,治陰虛發熱,下利膿血,及休息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丸劑。

(四)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厥陰熱性腹瀉,伴有裏急後重和下痢,脈象沈弦,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八)戊己丸適用於脾胃受濕導致的痢疾,出現紅白痢疾、腹痛以及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狀。由等量的川黃連、吳茱萸、白芍藥研磨成末,混合製成丸劑。

(九)蒼朮地榆湯用於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便血。

(十二)駐車丸用於治療因陰虛引起發熱,排泄物中有膿血,以及間歇性痢疾。

阿膠(搗碎,蛤粉炒成珠為末,以醋熬成膏,十五兩),黃連(一斤十四兩),當歸(十五兩),乾薑(十兩)

白話文:

阿膠(搗碎後,與蛤粉炒至凝結成顆粒,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熬煮成膏狀,共十五兩)、黃連(一斤十四兩)、當歸(十五兩)、乾薑(十兩)

研為末,搗篩,醋煮阿膠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餘丸。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杵臼搗碎,篩選後與醋煮阿膠膏混合成丸藥,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幾丸。

(十三)補中益氣湯,見第四章第四節。

(十四)香連丸,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五)阿膠梅連丸,治陰虛下痢,至夜發熱。

白話文:

(十三)補中益氣湯,請參閱第四章第四節。

(十四)香連丸,請參閱第四章第一節。

(十五)阿膠梅連丸,用於治療陰虛引起的腹瀉以及夜晚發熱的症狀。

阿膠,黃連(各三兩),烏梅肉,黃柏(炒黑),赤芍,當歸(炒),赤苓(各一兩五錢),乾薑(一兩)

白話文:

阿膠、黃連(各三兩),烏梅肉、炒黑的黃柏、赤芍、炒當歸、赤苓(各一兩五錢),乾薑(一兩)

研為細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餘丸。

(十六)黃連阿膠湯,治久痢不止。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多丸。

(十六)黃連阿膠湯,用於治療長期不止的痢疾。

黃連(炒),阿膠(炒),黨參,白朮,茯苓(各一錢),乾薑(炒),甘草(灸。各五分),木香(七分),烏梅(三個)

加生薑、大棗,清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 黃連(炒)

  • 阿膠(炒)

  • 黨參

  • 白朮

  • 茯苓(各一錢)

  • 乾薑(炒)

  • 甘草(灸。各五分)

  • 木香(七分)

  • 烏梅(三個)

(十七)純陽真人養臟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或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濕毒便血。

白話文:

「真人養臟湯」專治冷熱失衡導致的腹瀉,症狀包括赤白便、膿血便、魚腦狀便、里急後重、臍腹疼痛,以及脫肛、酒毒濕毒導致的便血。

人參,白朮,當歸,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五錢),御米殼(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白話文:

參、朮、歸、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五錢,御米殼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每服四錢,清水煎服。

(十八)黃土湯,治吐血衄血,先便後血,及婦人血崩,產後下痢。

灶中黃土,甘草(炙),乾地黃,白朮,附子,阿膠,黃芩

(十九)痢疾初起方(自制),治腸胃積滯,濕熱熏蒸,身熱,赤白痢下,腹痛滯急。

川樸,黃芩(炒),白芍,鬱金,檳榔,青皮,神麯,銀花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十八)黃土湯,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先便後血,以及婦女血崩和產後下痢。

成分包括灶中的黃土、炙甘草、乾地黃、白術、附子、阿膠和黃芩。

(十九)初起痢疾方(自創),適用於腸胃積滯、濕熱熏蒸所引起的發熱、紅白痢疾、腹痛急迫等症狀。

配方有川樸、炒黃芩、白芍、郁金、檳榔、青皮、神曲和銀花。

加左金丸。清水煎服,咳嗽不爽,兼須開肺者加桔梗、前胡赤多於白者加當歸炭、槐花炭、淡芩、銀花俱炒炭用;口渴甚者去川樸、加蘆根、藕汁;小便少者,加赤苓、澤瀉。

(二十)痢疾熱重方(自制),治痢疾身熱不退,腹痛滯急,噁心拒食。

白話文:

加入金錠丸。用清水煎服,如果咳嗽不順暢,兼有需要疏通肺部的,就加入桔梗、前胡。赤色的金錠丸多於白色的,就加入當歸炭、槐花炭、淡芩,還有銀花,都要炒成炭再用。口渴得很厲害的,去掉川樸,加入蘆根、藕汁。小便少的,加入赤苓、澤瀉。

黃連,竹瀝製半夏,白芍,石蓮肉,粉菖蒲,羚羊角,枳實,淡芩炭,銀花炭,花檳榔,鮮佩蘭

服藥後動噁心者,細呷玫瑰花露一杯以定之。

白話文: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濕熱痢疾、泄瀉等症。

  • 竹瀝製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消暑除煩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暑濕瀉痢等症。

  • 白芍:具有養陰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陰虧、月經不調、盜汗自汗等症。

  • 石蓮肉:具有清熱化痰、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吐血咯血等症。

  • 粉菖蒲: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胸痹心痛、跌打損傷等症。

  • 羚羊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驚癇、中風、狂躁等症。

  • 枳實: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腹脹腹痛、便祕等症。

  • 淡芩炭: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痢疾、瘡瘍腫毒等症。

  • 銀花炭: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痢疾、瘡瘍腫毒等症。

  • 花檳榔: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腹脹腹痛、泄瀉痢疾等症。

  • 鮮佩蘭: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暑熱感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二十一)陳萊菔菜,萊菔菜經風霜雨雪後,曬乾收藏,小兒患痢疾,可取用數錢,加生薑一二片煎湯服,有效。

白話文:

(二十一) 收藏陳年的蘿蔔乾,蘿蔔乾經過風霜雨雪之後,曬乾收藏起來,小兒患痢疾,可以用幾錢,加上生薑一兩片煎湯服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