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15)
第三章·兒科特徵 (15)
1. 第六節·疳證
小兒腸胃受傷,變生諸證,以疳證為最劇,亦最為複雜難治。推其起因,實由初生調護無方,其後飲食失節所致。一由小兒一面吃乳,一面恣食肥甘,積鬱既久,熱傷腸胃;一由小兒食不運化,積久生蟲,蟲既內生,雖能食而不肥;一由小兒數歲,猶戀乳食,生養不足,脾胃之氣暗耗;一由小兒吐瀉之後,妄施攻伐之藥,津液枯竭,腸胃疲憊;一由乳母喜怒失常,飲食乖度,或交合之後以乳哺兒,均足致此。
疳證之初起,常現身體發熱、面黃肌瘦之象,及時治之,十愈八九;其已成者,多見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鬥牙咬甲,焦渴自汗,尿濁瀉酸,腹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鹹酸、炭、米、泥土等物,諸般證狀,此時按證施治,亦可十愈六七。若因循坐誤,或治失其法,則生生之氣日薄,未有不由重而危,由危而不救者。
或日在大人為癆,在小兒為疳,疳者干也,明為精血敗竭之病,故疳之一證,其造因雖為腸胃受傷,而其流所及,變化無窮,若病至腳指觸物不知痛,手足垂軃無力,身無暖氣,瀉青涎或沫不止,項筋舒展無力者,均屬不治。茲將疳之類別如五疳、疳積、雜疳各證,條列於後。
一、五疳
疳證名目繁多,而治法總不離乎脾胃。曰五疳者,有心疳、脾疳、肝疳、肺疳、腎疳等症,其病狀雖間有出入,而其源初無大異也,心疳者,多見身體壯熱,面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口渴飲冷,喜眠於地,下痢膿血,時有盜汗、齧齒、虛驚等狀;脾疳者,多見面色痿黃,頭大項小,喘促氣粗,多啼咳逆,困倦喜睡,乳食懶進,目生白膜,唇赤發焦,口鼻常干,胸膈壅滿,喜暗憎明,晝涼夜熱,口渴引飲,腹脹腳弱,吐逆乏力,水穀不消,泄下酸臭,喜食泥土,合面覆臥等狀;肝疳者,多見搖頭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臥,面色青黃,發竦頭焦,筋青腦熱,周身瘡癬,腹中積聚,膈上伏熱,痰涎壅塞,下利頻仍,或下鮮血,或下青苔,若肝風入目,則赤腫翳生,眵淚爛眶,昏暗雀盲,痛癢揉擦等狀;肺疳者,多見咳嗽氣逆,皮毛乾焦,多涕時啼,咽喉不利,壯熱憎寒,唇邊赤癢,腹內氣脹,乳食漸稀,口有腥氣,面色㿠白,手足枯細,皮膚起粟,腸胃不和,頻頻泄利,鼻下生瘡等症;腎疳者,多見肌骨消瘦,齒齦生瘡,寒熱時作,口鼻乾燥,腦熱如火,腳冷如冰,遍身瘡疥,喜臥冷地,乳食減少,瀉利頻仍,肛門潰爛,或生濕瘡,牙縫潰爛,傳為走馬疳等狀。茲將其治法述下。
二、五疳之治法
疳證之治法,初起宜健脾消積,清熱殺蟲,及其已成,體實者宜正本清源,先用攻下殺蟲之劑,後用培本養元之法,體虛者宜攻補兼施,慎用峻利之藥,此中消息,則寒熱之辨別,以及虛多實少、實多虛少之分,尤宜詳察。
白話文:
第六節·疳證
小兒腸胃受損,會導致各種疾病,其中疳證最為嚴重且複雜難治。其根本原因,大多是出生後照護不當,以及之後飲食不節制所造成的。例如:小兒一邊吃奶,一邊又吃肥甘厚味的食物,長期積累,熱邪就會傷害腸胃;小兒消化不良,積久產生蟲積,即使能吃東西,也長不胖;小兒幾歲了還依賴奶水,營養不足,脾胃之氣就會暗耗;小兒拉肚子嘔吐後,又亂用攻伐的藥物,導致津液枯竭,腸胃虛弱;哺乳母親情緒不穩定,飲食不規律,或性交後立即哺乳,都可能導致疳證。
疳證初期,常表現為身體發熱、面黃肌瘦,及時治療,大多都能痊癒;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則常見頭皮油光發亮,頭髮稀疏焦黃,腮幫子凹陷,鼻子乾燥,口渴唇白,眼睛昏暗,揉鼻子皺眉頭,脊背隆起,皮膚發黃,咬牙啃指甲,口渴多汗,小便混濁,大便酸臭,腹脹腸鳴,時有發熱,極度嗜食瓜果、酸鹹食物、炭灰、米飯、泥土等異物。此時對症治療,也有很大幾率痊癒。但如果延誤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則生機日漸衰弱,病情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危及生命。
大人患癆病,小孩則患疳證。「疳」字意為「幹」,說明這是精血耗竭的疾病。雖然疳證的成因是腸胃受損,但其發展變化卻無窮無盡。如果病情嚴重到腳趾觸物無知覺,手腳無力下垂,身體冰冷,不停地吐出青色涎沫,脖子後筋無力鬆弛,那就屬於不治之症了。以下將詳細介紹疳證的類型,如五疳、疳積、雜疳等。
一、五疳
疳證名稱很多,但治療方法都離不開調理脾胃。所謂五疳,是指心疳、脾疳、肝疳、肺疳、腎疳等五種疾病,雖然症狀略有不同,但病因大致相同。心疳:多見身體發熱,面紅唇紅,口舌生瘡,胸悶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喜歡睡在地上,下痢膿血,偶爾盜汗、磨牙、驚嚇等;脾疳:多見面色萎黃,頭大頸細,呼吸急促,哭鬧咳嗽,嗜睡倦怠,不愛吃奶,眼睛生白膜,嘴唇發紅焦乾,口鼻乾燥,胸悶,喜歡陰暗的地方,討厭明亮,白天涼爽晚上發熱,口渴多飲,腹脹腳弱,嘔吐乏力,消化不良,大便酸臭,愛吃泥土,喜歡趴著睡;肝疳:多見搖頭揉眼,全身出汗,喜歡趴著睡,面色青黃,頭髮豎起乾燥,筋脈青紫,腦門發熱,全身瘡癬,腹部積聚,膈上伏熱,痰涎阻塞,腹瀉頻繁,有時排出鮮血或青苔狀大便,若肝風入目,則眼睛紅腫,眼瞼發炎,分泌物增多,視力模糊,甚至失明,伴隨疼痛瘙癢;肺疳:多見咳嗽氣喘,皮膚乾燥粗糙,流鼻涕哭鬧,咽喉不適,發熱怕冷,嘴唇周圍發癢,腹部脹氣,奶水攝入減少,口中有腥味,面色蒼白,手腳瘦小,皮膚起雞皮疙瘩,腸胃不和,腹瀉頻繁,鼻下生瘡;腎疳:多見身體消瘦,牙齦生瘡,時冷時熱,口鼻乾燥,腦門發熱,腳冷如冰,全身瘡疥,喜歡睡在冷的地方,奶水攝入減少,腹瀉頻繁,肛門潰爛,或生濕疹,牙縫潰爛,有的會發展成走馬疳。以下將介紹其治療方法。
二、五疳的治療方法
疳證的治療,初期應以健脾消積、清熱殺蟲為主;病情嚴重後,體質較好者應先從根本上治療,先用攻下殺蟲的藥物,再用滋補元氣的方法;體質虛弱者則應攻補兼施,謹慎使用峻猛的藥物。治療過程中,必須仔細辨別寒熱虛實,以及虛多實少、實多虛少的不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