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2)

回本書目錄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2)

1. 傷食發搐

凡小兒飲食過度。致傷脾胃。嘔吐多睡。不思乳食。忽然而搐者。此因傷食得之。宜消食丸。若食既消而前症仍作。或見虛象者。此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宜六君子加釣藤鉤以健脾。平肝。慎勿肆用消導。而致變壞症也。

白話文:

小孩如果吃東西過量,導致脾胃受損,會出現嘔吐、嗜睡、不想喝奶或吃東西的狀況,然後突然發生抽搐,這就是因為吃太多東西引起的。應該服用幫助消化的藥丸。如果消化後,之前的症狀仍然出現,或者出現虛弱的樣子,這就是脾土受損,導致肝木過旺。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加上釣藤鉤來健脾、平肝,要小心不要過度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以免病情惡化。

2. 潮熱發搐

小兒潮熱發搐,謂因潮熱不已,血虛筋急而發搐也。所謂潮熱者,謂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如江海之潮汐,而罔或愆期也。原其所自,由於因熱而致搐,不由驚嚇而致病。若妄作荒誕之驚風施治,則大誤矣。主治之法,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者而已。假如病因於肝,

其候則身體壯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生熱涎,頸項強急,當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若兼作渴飲冷便結,屬肝膽經虛熱,用柴芍參苓散。若更兼自汗盜汗,屬肝膽經血虛,用地黃丸。若口吻流涎,屬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湯主之。假如病因於心,其候則心惕,目上視,

白睛赤,牙關緊急,口內涎生,或渴而飲水,手足動搖,當用導赤散以治心,地黃丸以補肝。若渴而飲湯,體倦不乳,屬土虛木旺,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於肺,其候則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視,身熱如火,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黃水,當用益黃散以補脾,瀉青丸以治肝,

導赤散以治心。若身體微熱,屬脾肺虛熱,用異功散。若喘瀉不食,手足逆冷,屬脾肺虛寒,用六君子加炮姜木香。若久病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地黃丸主之。假如病因於腎,其候則不甚搐而臥不穩,身體溫壯,目睛緊斜,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省,當用益黃散以補脾,

導赤散以治心。若吐瀉不乳,厥冷多睡,屬寒水侮土,用益黃散,不應者,用六君子加薑桂主之。大都治搐之法,皆當以固脾肺之氣為先。蓋土旺金生,則肝木有制,不來乘脾,其搐自止。治者審焉。宜兼詳虛實二論。

白話文:

小兒出現潮熱發搐,是因為持續潮熱,導致血虛、筋脈緊張而抽搐。所謂的潮熱,是指發熱有規律的時間,時間到了就發熱,時間過了就退燒,每天固定時間發作,就像潮汐一樣準時。這種情況是因為熱而引起的抽搐,不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生病。如果誤以為是驚風而用錯誤的方法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

治療方法不外乎虛、實、寒、熱這四個方面。如果病因在肝,症狀會是身體發熱、眼睛向上看、手腳抖動、口中流出熱涎、脖子僵硬,這時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用瀉青丸來治療肝。如果還口渴想喝冷飲、大便乾結,這是肝膽經虛熱,要用柴芍參苓散。如果又出現自汗、盜汗,這是肝膽經血虛,要用地黃丸。如果口中流涎,是肝木剋脾土,要用六君子湯來治療。

如果病因在心,症狀會是心悸、眼睛向上看、眼白發紅、牙關緊閉、口中流涎,或口渴想喝水、手腳抖動,這時應該用導赤散來治療心,用地黃丸來補肝。如果口渴想喝熱湯、身體疲倦、不喝奶,這是脾虛肝旺,要用六君子湯合地黃丸來治療。

如果病因在肺,症狀不會很抽搐,但會喘、眼睛稍微斜視、身體發熱像火一樣、睡覺時眼睛睜開、手腳冰冷、大便呈淡黃色水狀,這時應該用益黃散來補脾,用瀉青丸來治療肝,用導赤散來治療心。如果身體稍微發熱,這是脾肺虛熱,要用異功散。如果喘、腹瀉、不進食、手腳冰冷,這是脾肺虛寒,要用六君子湯加炮薑、木香。如果久病導致元氣虛弱,要用六君子湯合地黃丸來治療。

如果病因在腎,症狀不會很抽搐,但會睡不安穩、身體溫熱、眼睛緊斜、喉嚨有痰、大便呈銀褐色、消化不良、嗜睡不醒,這時應該用益黃散來補脾,用導赤散來治療心。如果又出現嘔吐、腹瀉、不喝奶、四肢冰冷、嗜睡,這是寒水侵犯脾土,要用益黃散,如果沒有效果,就要用六君子湯加薑、桂來治療。

總之,治療抽搐的方法,應該以固護脾肺之氣為優先,因為脾土強盛,肺金就能得到滋養,這樣肝木就會受到抑制,不會反過來侵犯脾土,抽搐自然就會停止。醫生在治療時要仔細辨別虛實兩種情況。

3. 將見痘疹發搐

凡小兒於將見痘疹之時,必先發熱。熱甚則陰分受傷,或心移熱於肝,以致風火相搏,而見手足搐搦、口眼歪斜者,亦常有之。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蓋心主熱,熱甚則肺經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熱則生風,風火相搏,神氣不安,故驚惕而發搐也。

苟或妄以驚藥治之,則心寒而肌斂,毒必內陷,害可勝言哉。主治之法,當察其所屬而調劑之。如發熱無汗,表邪甚而搐者,柴歸飲,或惺惺散之類主之。煩渴飲冷,裡熱甚而搐者,導赤散,或辰砂六一散之類主之。肝膽熱甚,大便秘結,煩躁而搐者,瀉青丸主之。熱甚見血而搐者,

犀角地黃湯主之。風熱既退,則痘隨出而搐自止矣。然此皆治實之法。此外有因稟賦素虛,心脾不足而搐者,但當以面色青白,神氣怯弱為辨,宜七福飲,或養心湯,或六氣煎,加棗仁主之。

白話文:

小孩子在快要長痘疹的時候,一定會先發燒。如果發燒很嚴重,就會傷害到身體的陰液,或者心臟的熱傳到肝臟,導致風和火互相搏鬥,進而出現手腳抽搐、口眼歪斜的情況,這也是很常見的。醫書上說,所有因風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的問題;又說,所有疼痛、搔癢、瘡瘍,都屬於心的問題。因為心臟主導熱,熱得很嚴重就會讓肺經受到壓制,無法控制肝木的生長,熱就會產生風。風和火互相搏鬥,使得精神不安,所以會驚恐害怕而抽搐。

如果隨便用鎮驚的藥來治療,反而會讓心臟受寒而使肌肉收縮,毒素會往身體裡面跑,造成的傷害難以言喻。治療的方法,應該要仔細觀察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如果是發燒沒有汗,表示體表的邪氣很嚴重而抽搐,可以用柴歸飲或惺惺散之類的藥來治療。如果是口渴想喝冰冷的東西,表示體內的熱氣很嚴重而抽搐,可以用導赤散或辰砂六一散之類的藥來治療。如果是肝膽的熱很嚴重,大便不通,煩躁不安而抽搐,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是熱得很嚴重,導致出血而抽搐,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當風熱退去之後,痘疹就會順利長出來,抽搐也會自然停止。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體質虛弱,心脾功能不足而抽搐,要以臉色蒼白、精神萎靡為判斷依據,可以用七福飲、養心湯或六氣煎,加入酸棗仁來治療。

4. 太陽病變痙

仲景先生云。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柔痙。

又曰,太陽病,發汗過多,因致痙。小兒肌膚嫩薄,腠理不密,血液未充,易於感冒,往往初傳太陽一經,便覺身強多汗,筋脈牽動,人事昏沉,是即變痙症也。良由熱甚傷陰,汗多傷液,血氣內虛,筋失所養,以致此耳。

主治之法,若初病便痙,表邪未解,陰虛無汗身熱者,宜人參羌活散,或三柴胡飲,或四柴胡飲之類主之。若因汗出太多,或過事表散,陽氣虛甚者,宜參附湯,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主之。若汗出兼火,脈見洪滑,證見煩躁,或痰熱甚者,用丹溪人參竹瀝之法主之。若身微熱,脈不緊數,此表邪已隨汗解,不必再用發散,只宜專顧正氣為要,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大虛而脈見沉細陰勝者,宜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其次,有以誤下傷陰,或泄瀉過度,或濕症誤汗,或瘡家誤汗,或亡血過多,或婦人產後,或傷暑,或中風之類,種種不一,皆能致痙。奈何世醫不明此理,以小兒太陽初病變痙,而謬名之曰急驚風。以汗下過度,神氣微弱,口開眼張,而名之曰慢驚風。以婦人產後,血虛發痙,而名之曰產後驚風。以損傷亡血過多變痙,而名之曰破傷風。以暑傷正氣,汗多厥逆,而名之曰暑驚風。以及體虛非風之類,不知皆屬極虛之症。動以驚風為名,輒投開關鎮墜之品,致使真氣益虛,邪反內陷,死亡相繼。何生民之不幸,若此其甚也。

業幼科者,毋得以頭搖口噤,反張搐搦,便妄作驚風施治,以致誤人不救也。

白話文:

仲景先生說,身體發熱但腳卻冰冷,頭部和脖子僵硬緊繃,有時怕冷但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白佈滿血絲,只有頭部和臉部搖晃,突然間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反張,這些都是痙病的症狀。發熱但沒有出汗,反而怕冷,這稱為「剛痙」;發熱且出汗,不覺得怕冷,這稱為「柔痙」。

又說,太陽病如果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小孩子的皮膚嬌嫩,毛孔不緊密,氣血尚未充足,容易感冒。通常剛開始是太陽經受邪,就會覺得身體僵硬、出很多汗、筋脈抽動、意識不清,這就是轉變成痙病的症狀。主要是因為熱邪太盛而損傷陰液,汗出太多而耗傷津液,導致氣血內虛,筋脈失去濡養,才會這樣。

治療方法方面,如果剛發病就出現痙病,體表邪氣還沒解除,而且陰液虛損又沒有出汗,身體發熱,應該使用人參羌活散,或是三柴胡飲、四柴胡飲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出汗太多,或過度發散體表邪氣,導致陽氣虛弱,應該用參附湯、參歸湯、人參建中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出汗同時有火熱之象,脈象洪大滑數,症狀有煩躁,或是痰熱很盛,可以用丹溪人參竹瀝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身體只是稍微發熱,脈象不緊張也不數,這表示體表邪氣已經隨著汗液解除了,不需要再用發散的方法,只需要專心顧護正氣為主,可以用五福飲之類的方劑來治療。如果身體很虛弱,脈象沉細表示陰邪偏盛,應該用大營煎、大補元煎、十全大補湯之類的方劑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些情況也會導致痙病,像是因為誤用攻下藥而損傷陰液,或是腹瀉過度,或是濕病誤用發汗,或是瘡瘍病人誤用發汗,或是失血過多,或是婦人生產後,或是中暑,或是中風等等,各種不同的原因都可能導致痙病。但是現在的醫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把小兒太陽病初起轉變成痙病,錯誤地稱之為「急驚風」;把因為發汗攻下太過,導致神氣微弱,口開眼張的症狀,稱之為「慢驚風」;把婦人生產後因為血虛而發生的痙病,稱之為「產後驚風」;把因為損傷失血過多而轉變成的痙病,稱之為「破傷風」;把因為中暑而傷到正氣,出汗過多而導致昏厥的症狀,稱之為「暑驚風」;以及其他體虛但並非風邪引起的痙病,不知道這些都屬於極度虛弱的症狀。動不動就用「驚風」來命名,隨便投用開竅、鎮驚、墜痰的藥物,導致正氣更加虛弱,邪氣反而內陷,造成接連死亡,這是何等不幸啊!

因此,從事兒科的醫生,千萬不要看到病人有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身體反張抽搐就隨意當作驚風來治療,導致誤診而無法救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