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1)

回本書目錄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1)

1. 辨驚風之誤論第九

小兒急慢驚風之說。古書不載。後人妄立名目。概用金石腦麝之品。貽害至今。殺人不知凡幾。雖代有名哲。因世俗膠結既久。猝難更正。故著作之家。不得不仍以驚風二字目之矣。夫小兒形氣未充。易生恐怖。又何嘗無驚嚇之症。是凡驟聞異聲。驟見異形。或跌撲叫呼。雷聲鼓樂。

雞鳴犬吠。一切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皆能致病。治法急宜收復神氣為要。此即內經所謂大驚猝恐之症是也。但當以驚嚇二字立名。不當以驚風二字目之矣。此立名之妄。其誤一也。其次。亦有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用藥但宜瀉心平肝。其病自已。亦非金石腦麝所宜投。

其誤二也。至於慢驚。或因吐瀉。或因病後。或因過服克伐之劑。或脾胃素虛。以致臟腑虛損已極。全屬虛寒敗症。急宜溫補。無風可逐。無驚可療。而名之曰慢驚。更屬謬妄。其誤三也。此外。如傷風發搐。傷食發搐。潮熱發搐。將見痘疹發搐。太陽病變痙。以及天釣。內釣。

癇症之類。皆有搐掣反張強直之狀。世人不知。昧於分別。往往亦混作驚風施治。且或委之於無知婦人之手。致令無辜赤子。橫遭夭折。其誤四也。今將以上各條。辨症論治之法。匯列於後。俾臨症者有所指歸。一洗從前陋習。庶幾登赤子於壽域矣乎。

白話文:

關於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的說法,古籍中並沒有記載,是後人隨意創造的名目,並且普遍使用金石、麝香等藥物來治療,以至於遺害至今,不知害死了多少人。雖然歷代都有明白事理的人,但因為世俗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一時之間難以改變,所以著書的人不得不仍然使用「驚風」這兩個字。

小兒的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容易受到驚嚇,而且確實會有受到驚嚇的症狀。凡是突然聽到怪異的聲音、突然看到怪異的形狀、或是跌倒呼叫、雷聲鼓樂、雞鳴狗叫等,一切沒聽過或沒看過的事物,都可能導致生病。治療方法應以迅速收斂神氣為首要,這就是《內經》所說的「大驚卒恐」的症狀。但應該用「驚嚇」這兩個字來命名,而不應該稱之為「驚風」,這是命名的錯誤,第一點錯誤。

其次,也有因為驚嚇而導致肝、心二臟的病變,呈現木火皆病的情況。用藥時應當以瀉心火、平肝氣為主,病情自然會痊癒,也不適合使用金石、麝香等藥物,這是第二點錯誤。

至於慢驚,有的是因為嘔吐腹瀉、有的是因為病後虛弱、有的是因為過度服用攻伐藥物、有的是因為脾胃本來就虛弱,以致臟腑虛損到極點,完全屬於虛寒敗症,應該立即溫補。根本沒有風邪可以驅散,也沒有驚嚇可以治療,卻把它叫做「慢驚」,更是荒謬,這是第三點錯誤。

此外,像是感冒發搐、吃壞東西發搐、發燒發搐,以及將要出現的痘疹發搐、太陽病變為痙證,還有像天釣、內釣、癲癇等疾病,都會有抽搐、反張、強直的症狀。世人不明就裡,不善於區分,常常也把它們混為一談當作驚風來治療,甚至還交給無知的婦人處理,導致無辜的嬰兒枉死,這是第四點錯誤。

現在將以上各種情況的辨證論治方法,匯集整理在後,希望能讓臨床醫師有所依循,洗刷從前的陋習,讓孩子們都能健康長壽。

2. 大驚猝恐

小兒氣怯神弱。猝見異形。猝聞異聲。最傷心膽之氣。內經云。大驚猝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又驚則氣散。又恐傷腎。驚傷膽。其候則面青糞青。多煩多哭。睡臥驚惕。振動不寧。治法急宜收復神氣為要。

宜秘旨安神丸。或獨參湯。茯神湯之類主之。若妄進金石腦麝之品。是猶落井而又下之以石矣。

白話文:

小孩如果體質虛弱、精神不佳,突然看到奇怪的形狀或聽到異常的聲音,最容易傷到心膽之氣。《黃帝內經》說,受到極大的驚嚇或恐懼,會導致氣血分離、陰陽失調、經絡阻塞、脈道不通,陰陽之氣互相違逆,使得經脈空虛、血氣運行失常,失去原有的規律。另外,驚嚇會使氣散亂,恐懼則會傷到腎,驚嚇也會傷到膽。這些情況出現時,小孩會臉色發青、大便青色,常常煩躁哭鬧,睡覺時容易驚醒、身體顫動不安。治療的原則是趕緊收斂恢復精神元氣。

適合服用秘旨安神丸,或是獨參湯、茯神湯之類的藥方。如果隨意使用金石類或麝香等藥物,就好像人掉到井裡,又再丟石頭下去一樣,只會更加惡化。

3. 因驚嚇而致肝心二臟木火俱病者

乳兒之母。嗜食肥甘。或酒後乳兒。或將護失宜。衣衾太暖。致令小兒邪熱鬱蒸。積於心而傳於肝。蓋心藏神而肝藏魂。猝被驚觸。神魂恐怖。心肝之氣亦傷。心虛則邪熱得以乘之。肝虛則內風旋繞。以致夜臥不穩。或笑或哭。忽爾悶絕。目直上視。牙關緊急。口噤不開。手足搐掣。

身熱面赤。脈數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或秘。搐而有力。為邪氣實。宜導赤散。更加乾地黃防風竹葉。連進三服。或兼辰砂抱龍丸。少少與之。用以導心經之邪熱。息肝臟之虛風。其病即愈。倘肆用香散走竄。或寒涼攻伐之劑。必變為虛寒敗症。不治者多矣。宜兼詳虛實二論。

白話文:

嬰兒的母親如果喜歡吃油膩甜膩的食物,或喝酒後餵奶,或是照顧不周,像是給嬰兒穿太暖的衣服、蓋太厚的被子,就會使嬰兒體內產生邪熱,積聚在心臟,進而傳到肝臟。因為心臟主導神志,肝臟主導魂魄,如果突然受到驚嚇,神魂恐懼,心肝的氣也會受傷。心氣虛弱,邪熱就會侵入;肝氣虛弱,體內就會產生內風旋繞。這樣就會導致嬰兒晚上睡不安穩,有時笑有時哭,突然間昏厥,眼睛直直向上看,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手腳抽搐。

身體發熱、臉色潮紅,脈搏跳得很快、想要喝水,口中呼出的氣很熱,大小便顏色黃赤,有時便秘。抽搐時若手腳很有力,表示是邪氣實,應該使用導赤散,再加入乾地黃、防風、竹葉,連續服用三次,或搭配辰砂抱龍丸,少量餵食,用來引導心經的邪熱,平息肝臟的虛風,病就會好。如果隨意使用氣味芳香、走竄的藥散,或寒涼攻伐的藥劑,病情一定會轉變為虛寒敗症,多半無法治癒。應該同時詳細了解虛症和實症這兩種情況。

4. 虛寒敗症

凡小兒病後,或吐後瀉後,或脾胃素虛,或誤服藥餌,或過服克伐之劑,或感受風寒,而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手足厥冷,身體或冷或熱,或吐或瀉,涎鳴氣促,口鼻氣冷,驚跳瘛瘲,搐而無力,乍發乍靜,面色淡白,或眉唇青赤,脈象沉遲散緩,或細數無神,此蓋舉世共詫為慢驚風者是也。

殊不知病本於虛,臟腑虧損已極,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全屬虛寒敗症,不必盡由驚嚇而致。蓋脾虛不能攝涎,故津液妄泛而似痰;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冷;木虛故搐而無力。每見世醫狃於陋習,輒作驚風施治,致令百無一救。此無他,良由前人立名之不慎以致此耳。若更乞靈於無知婦人,

則其死更速。蓋斯時一點真氣,已屆半續半離之際,一經動搖,鮮有不隨手而脫者。籲可哀也。主治之法,急宜溫補脾胃為要。如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加當歸酸棗仁、東垣黃耆湯。若脾土虛寒甚者,六君子加炮姜木香。不應者,急加附子。脾腎虛寒之甚,或吐瀉不止者,

附子理陰煎,或六味回陽飲。若但泄瀉不止者,胃關煎。若元氣虧損已極,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百會在頭頂正中。取之之法,用線量前後髮際及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兼服金液丹。凡此貴在辨之於早,而急為溫補之,始克有濟。倘稍涉遲疑,則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宜兼詳虛論。

白話文:

凡是小孩生病後,或是嘔吐、腹瀉後,或是原本脾胃就虛弱,或是誤吃了藥物,或是吃了太過於剋伐的藥劑,或是感受了風寒,而導致精神萎靡、反應遲鈍、昏睡眼睛半睜、手腳冰冷、身體忽冷忽熱、時而嘔吐時而腹瀉、口中痰聲不斷、呼吸急促、口鼻氣息冰冷、出現驚跳、抽搐卻無力、時而發作時而靜止、臉色蒼白、或是眉毛嘴唇青紫,脈象沉緩遲滯、散亂無力、或是細弱而快但無神,這就是世人普遍認為的「慢驚風」。

但其實,病根源於虛弱,是五臟六腑已經虧損到極點,並不是真的有風邪可以驅逐,也不是真的有驚嚇可以治療,完全屬於虛寒敗症,不一定都是因為驚嚇導致。因為脾虛不能固攝津液,所以津液亂流才會像有痰一樣。陽氣虛弱所以身體寒冷、口中氣息冰冷。肝木虛弱所以抽搐無力。常見庸醫墨守成規,把這種病當成驚風來治療,導致百無一救。這沒有其他原因,實在是因為前人命名不夠謹慎才導致這樣。如果再求助於無知的婦人,那麼死亡就會更快。因為這個時候,一點點真氣已經到了快要斷絕的狀態,一旦受到任何動搖,幾乎都會馬上散失。實在是令人悲哀。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溫補脾胃為重點,例如使用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加上當歸和酸棗仁,或是東垣黃耆湯。如果脾土虛寒嚴重,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和木香,如果沒效,就要趕緊加上附子。如果是脾腎虛寒嚴重,或是嘔吐腹瀉不止,就要用附子理陰煎,或是六味回陽飲。如果只是腹瀉不止,就要用胃關煎。如果元氣虧損到了極點,以至於昏迷不醒,要趕緊灸百會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取穴的方法是用線量前後髮際線和兩耳尖,取中間點就是穴位),同時服用金液丹。總而言之,貴在及早辨識病情,及時進行溫補,才能有救治的可能。如果稍有遲疑,必定導致不治,務必謹慎!

同時應該詳細了解虛證的各種情況。

5. 傷風發搐

凡小兒身熱脈浮。口中氣熱。呵欠頓悶。手足搐搦者。此因傷風而得之。宜大青膏。或人參羌活散之類主之若搐而肢體倦怠。口氣不熱。則屬虛矣。宜異功散以補脾。釣藤飲以制肝。則搐自止矣。若月內小兒。搐而鼻塞。亦屬風邪所傷。宜用蔥白七莖。生薑一片。細擂攤紙上。

合置大人掌中令熱。急貼囟門。(案方書。頂中央旋毛中為百會。百會前一寸為前頂。百會前三寸即囟門。)少頃即搐止而鼻亦利矣。尋常小兒傷風。亦可用之。愈後取去。仍當以綿胭脂一片。周圍以熱麵糊護之。以蔽大人口鼻之氣為善。

白話文:

凡是小孩身體發熱、脈象浮起,口中呼吸的氣息很熱,打呵欠時顯得精神不濟,手腳抽搐抖動,這些都是因為受風寒引起的。應該使用大青膏或人參羌活散之類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抽搐的同時肢體疲倦無力、口中呼吸的氣息不熱,那就屬於虛症,應該用異功散來補脾,用釣藤飲來平肝,抽搐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是未滿月的小嬰兒,抽搐的同時還鼻塞,也是因為受了風邪侵襲。可以用七根蔥白、一片生薑,一起搗爛後攤在紙上,放在大人手掌中使之溫熱,趕緊貼在嬰兒的囟門處。(註:根據醫書記載,頭頂中央的髮旋處是百會穴,百會穴前方一寸是前頂穴,百會穴前方三寸就是囟門。)過一會兒抽搐就會停止,鼻子也會通暢。一般小孩受風寒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痊癒後取下,然後用一片胭脂棉,四周用熱麵糊包圍保護,來遮蔽大人呼出的氣息,這樣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