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7)
第三章·兒科特徵 (7)
1. 第三節·口症
(五)清胃散,治脾胃濕熱,中脘作痛,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痛引頭腦,或惡寒發熱,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滿面發熱大痛,喜寒惡熱,小兒重舌馬牙,吐舌流涎。
升麻(五分),生地黃(酒洗),當歸(酒洗。各四分),川黃連(炒),丹皮(各三分)
研為細末,清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細細呷之。如痛未止,可量加石膏;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飲食少思,或嘔吐困睡,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則宜用五味異功散。雖證狀相類,而虛實判然,其治法不同如此。
(六)柴胡葛根湯,治傷寒及痄腮。
柴胡,葛根,石膏,天花粉,黃芩(各二錢),生甘草(五分),牛蒡子(炒研),連翹(去心),桔梗(各一錢),升麻(三分)
清水二鍾,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七)托裡消毒散,治瘡瘍氣血俱虛,腫不能潰,潰不能斂。
人參,生黃耆,白朮(炒),茯苓,白芍,當歸(酒拌),川芎,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炙),連翹(各五分)
一方無川芎,一方有陳皮一錢,皂角針、桔梗各五分。此為外科內服之要方,有加減應用法甚多。
(八)四順清涼飲,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蓄熱,頰赤作渴,五心煩熱,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腸胃不調,大小便澀,欲發驚癇,或風熱結核,頭面生瘡,目赤咽痛,瘡疹餘毒,泄瀉不止。
赤芍,當歸,甘草(炙),大黃(酒蒸。各一錢五分)
銼碎,加薄荷葉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時服。
(九)當門子塗頂法,預防螳螂子。
當門子,硃砂
共研細末,用水調和,塗小兒囟門(即頭頂跳躍處),惟須於產後五小時內塗用,可防螳螂子發生。
白話文:
(五)清胃散,主要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症狀,像是胃脘(上腹部)疼痛、嘴唇和口腔腫痛、牙齦潰爛、疼痛牽連到頭部,或者出現怕冷發熱、口渴想喝冷飲、口腔和舌頭長瘡、滿臉發熱劇痛、喜歡涼爽厭惡熱的症狀。也適用於小兒的重舌(舌下腫脹)和馬牙(牙齦上的白色小點)、吐舌頭流口水等情況。
藥材組成:升麻(5分),生地黃(用酒洗過),當歸(用酒洗過。各4分),川黃連(炒過),丹皮(各3分)。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煎煮至一半的量,去除藥渣,等藥液冷卻後慢慢飲用。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可以酌量增加石膏。如果是因為脾胃氣虛,寒涼的藥物損傷脾胃,或者虛熱上行導致口腔和舌頭長瘡,舌頭不停亂動發熱、食慾不佳,或者嘔吐嗜睡、大便稀溏、流口水牙齦潰爛等情況,就應該使用五味異功散。雖然症狀看起來相似,但虛實的狀況明顯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
(六)柴胡葛根湯,主要治療傷寒和腮腺炎。
藥材組成:柴胡、葛根、石膏、天花粉、黃芩(各2錢),生甘草(5分),牛蒡子(炒過後研磨)、連翹(去心)、桔梗(各1錢),升麻(3分)。
加兩碗清水煎煮至八分,不拘時間服用。
(七)托裡消毒散,主要治療瘡瘍(皮膚上的腫塊、潰瘍)因氣血虛弱導致腫脹難以消退,或潰破後難以收口的情況。
藥材組成:人參、生黃耆、白朮(炒過)、茯苓、白芍、當歸(用酒拌過)、川芎、金銀花(各1錢),白芷、甘草(炙)、連翹(各5分)。
另一種配方不含川芎,但含有陳皮1錢,皂角針、桔梗各5分。這個方劑是外科內服藥的重要方劑,有很多加減應用的方法。
(八)四順清涼飲,主要治療小兒血脈壅塞、臟腑積熱引起的症狀,如臉頰發紅口渴、手心腳心發熱煩躁、睡眠不安穩、四肢抽搐,以及腸胃不適、大小便不順暢,即將發生驚厥,或風熱形成的腫塊、頭面部生瘡、眼睛紅腫咽喉疼痛、麻疹等病癒後遺留的毒素未清、腹瀉不止等情況。
藥材組成:赤芍、當歸、甘草(炙)、大黃(用酒蒸過。各1錢5分)。
將藥材切碎,加入薄荷葉一起煎煮八九次後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服用。
(九)當門子塗頂法,用於預防新生兒出現螳螂子(一種小兒疾病)。
藥材組成:當門子、硃砂
將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成糊狀,塗抹在小兒囟門(即頭頂部柔軟跳動的地方),必須在產後五小時內塗抹使用,才能預防螳螂子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