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章·兒科特徵 (6)

1. 第三節·口症

重齦、重齶,由胃中有熱,熏蒸而作,治宜先用針頭刺破,流去紫血,以鹽湯拭淨,外敷牛黃散或一字散,內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三者,多由心脾積熱所致,重者皆能殞命,宜急治之。重舌用竹瀝浸黃柏一宿點舌上,木舌用蓖麻子油蘸紙捻,點火吹滅,以煙燻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螻蛄或如臥蠶,急於腫處砭去血,以鹽醋調釜底煤或井花水調釜底煤厚敷之,脫去再敷,用真蒲黃頻刷舌上亦愈。弄舌輕者燈芯煎湯與服,重者黃連煮湯與服。

痄腮治法,用蜒蚰一條,硃砂錢許同研爛,搽腫硬處,勿令擦去,即消,或用染坊靛青花敷之亦消。內服初起宜柴胡葛根湯,口渴便秘者宜四順清涼飲,勢將成膿者宜托裡消毒散托之。

滯頤之治法,因於脾虛不能攝津者,宜用白朮、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錢,為末麵糊丸黍米大,一歲每下十丸服之。由於脾熱津泛者,宜用白朮、滑石各五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為末,燈芯湯調下,每服一錢。

螳螂子之治法,俗尚割治,手術宜清潔靈敏,乃可無礙,然割不得其法,反致危殆。宜用青黛、硼砂各一錢,玄明粉三錢,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同研,細擦口內兩頤,一日四五次,治之可愈。

一方用斑蝥三個,蠍尾五個俱炙脆存性(不可太焦,致藥無力),研極細,麻黃一錢煎湯少許去渣,入棗肉一粒收干,麻黃汁打爛和斑、蠍末丸如桐子大,放小膏藥上貼兒印堂及左右兩頤,一周時三處皆起泡,毒泄即愈。

至於一般口症通治之法,內服俱宜清涼解毒如黃連、生地、木通、當歸、石膏、玄明粉、甘草、連翹、梔子、黃芩、黃柏、大黃、丹皮、赤芍之屬斟酌用之,外治則兒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馬牙硝、石膏、黃連、黃柏、犀黃、麝香之屬斟酌配合為末調敷之。

附方

(一)如聖散,治小兒口症,時時摻之。

鉛霜(鉛合水銀製成),牛黃,太乙玄精石,硃砂(水飛曝乾。各二錢五分)

研為極細末,和勻,入白龍腦五分,再研勻即成。

(二)一字散,治口內白腐。

硃砂,硼砂(各五分),龍腦,朴硝(各少許。)

研為極細末,每用少許,蜜調,鵝翎蘸刷口內,嚥下無妨。

(三)三黃湯,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脈浮,狐惑,疹痢。

黃連(酒煮),黃芩(酒炒),大黃(酒浸。各等分)

每服一錢五分,清水煎服,或不用酒製俱生用,為小兒落地常用之方,或以大黃易黃柏。

(四)牛黃散,療口瘡。

牛黃,白龍腦,硃砂(各一分),鉛霜(五錢),太乙玄精石(一兩)

研為細末,先於腫處以鈹針刺出血,鹽湯洗淨,然後摻藥。

白話文:

口部疾病

牙齦、上顎腫脹,是因為胃裡有熱氣,向上蒸發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先用針刺破腫脹處,讓紫色的血流出來,再用鹽水擦拭乾淨,然後外敷牛黃散或一字散,內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這三種疾病,大多是由於心脾積熱造成的,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應該及時治療。重舌可以用竹瀝浸泡黃柏過夜,然後塗抹在舌頭上。木舌可以用蓖麻子油蘸濕紙捻,點燃後吹滅,用煙燻一下就可消退。如果舌下有像螻蛄或蠶一樣的腫塊,要立即在腫處用砭石放血,再用鹽醋調和鍋底灰或用井花水調和鍋底灰厚敷,脫落後再敷,也可以頻繁地用真蒲黃刷在舌頭上來治療。弄舌輕微的可以用燈芯草煎湯服用,嚴重的用黃連煮湯服用。

腮腺炎的治療方法,可以用一條蜒蚰和少許朱砂一起研磨爛,塗抹在腫脹硬結的地方,不要擦掉,就能消腫。也可以用染坊的靛青花敷在上面也能消腫。內服藥方面,剛開始發病宜服用柴胡葛根湯,口渴便秘的宜服用四順清涼飲,如果病情發展將要化膿,宜用托里消毒散來托毒。

滯頤的治療方法,如果是由於脾虛不能輸佈津液引起的,應該用白朮、陳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錢,研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小米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十丸。如果是由於脾熱導致津液泛溢,應該用白朮、滑石各五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黃連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研成粉末,用燈芯草煎湯調服,每次服用一錢。

螳螂子的治療方法,民間習慣用切割手術來治療,手術應該乾淨俐落才能平安無事,但是如果切割方法不對,反而會導致危險。應該用青黛、硼砂各一錢,玄明粉三錢,薄荷五分,冰片一分,一起研磨,仔細擦在口內兩頰,一天四五次,就可以治癒。

有一個偏方,用斑蝥三個、蠍尾五個都烤乾脆存性(不要烤焦,否則藥效會減弱),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麻黃一錢煎湯少許去渣,加入一顆棗肉揉爛成泥,麻黃湯汁和斑蝥蠍尾粉末一起揉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放在小膏藥上,貼在印堂和左右兩頰,大約一週左右,這三個地方都會起泡,毒素排出後就會痊癒。

至於一般口部疾病的通用治療方法,內服藥都應該選用清涼解毒的藥物,例如黃連、生地、木通、當歸、石膏、玄明粉、甘草、連翹、梔子、黃芩、黃柏、大黃、丹皮、赤芍等等,可以斟酌使用。外用藥則可選用兒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馬牙硝、石膏、黃連、黃柏、犀黃、麝香等等,斟酌配合研成粉末調敷。

附方

(一) 如聖散,治療小兒口部疾病,可以時常撒在患處。

鉛霜(鉛和水銀製成),牛黃,太乙玄精石,硃砂(水飛後曬乾。各二錢五分)

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混合均勻,加入白龍腦五分,再次研磨均勻即可。

(二) 一字散,治療口內白色腐爛。

硃砂,硼砂(各五分),龍腦,朴硝(各少許。)

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用少許,用蜂蜜調勻,用鵝毛蘸取刷在口內,吞嚥下去也無妨。

(三) 三黃湯,治療三焦實熱,煩躁便秘,脈浮,狐惑病,疹病痢疾。

黃連(用酒煮),黃芩(用酒炒),大黃(用酒浸泡。各等分)

每次服用一錢五分,用清水煎服,也可以不用酒製直接生用,這是小兒落地後常用的方子,也可以用黃柏代替大黃。

(四) 牛黃散,治療口瘡。

牛黃,白龍腦,硃砂(各一分),鉛霜(五錢),太乙玄精石(一兩)

研磨成細末,先用鈹針刺破腫脹處出血,用鹽水洗乾淨,然後撒上藥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