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三章·兒科特徵 (5)
第三章·兒科特徵 (5)
1. 第三節·口症
一、口症之原因
初生小兒為純陽之體,甚少虛症,其由胎中火旺,或胃中有熱者,嬰孩生下,多患口症。蓋胎毒發動,最易上攻,而胃中火邪,亦最易凌上也,惟口症發生,種類甚多,治法亦因之各異。茲將各證證狀治法分志如下。
二、口症之症狀
口症之最著者,有雪口、懸癰、乳蕈、牙疳、重齦、重齶、重舌、木舌、弄舌、痄腮、滯頤、螳螂子等。雪口又名鵝口白屑,小兒患之最為普遍,嬰孩初生百日中,口中有白點旋拭旋生,滿口纏遍,內竄入喉,甚至有啼哭不能乳者是也。懸癰一名垂癰,凡喉里上齶腫起,如蘆籜盛水狀者是也。
乳蕈者,口中有肉腫起,高如菌狀者是。馬牙疳者,牙齦處生白泡者是也,又有走馬牙疳者,則牙床腐爛,崩潰甚速,若已出牙,牙齒能依次脫落,此為險惡之症。重齦、重齶,又名齦腫、齶腫,頰裡及上齶牙床浮腫,或腫如水泡者是也。重舌之狀,為舌底作脹,如重出一舌之狀,舌根之肉,壅腫疊出,短小如舌者是也。
木舌之狀,舌尖腫大,塞滿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轉掉者是也。弄舌之狀,舌出掉弄如蛇也。痄腮之狀,小兒兩腮腫硬有核,或在一邊,兒面常現黃色,鼻端起黑瘰,令吮乳困難,啼哭無度。滯頤者,涎自口角流出,滯於頤間,故名。螳螂子者,月內小兒多患之,兩內腮腫硬,口噤不乳,啼聲難出,其狀與痄腮大同小異,惟痄腮面部之外面高腫,而螳螂子則口內腫硬。此口症各種證象之一斑也。
三、口症之治法
雪口多由於先天胎毒,及脾胃二經之積熱,故治法宜以清熱解毒為主,內服宜三黃湯及梔子、石膏、生地之屬,外治宜用甘草、黃連等分煎湯,以帛裹指輕輕拭去白屑,取桑皮中汁塗之即愈。或用枯礬、硃砂各二錢半,馬牙硝五錢,研極細,再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頤頰內亦可。《簡易方》用鵝口中水一鍾,作數次服之亦效。然未悉其何所取義也。
懸癰由胎毒而肺胃之熱上蒸,故發生於喉間,治法宜以針刺破之,流出毒血,泄去毒氣,即可自愈。若一日未消,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能消盡,若延久不刺,令毒聚而皮亦難破,故不可姑息從事也。刺後宜用鹽湯洗拭,急用如聖散或一字散摻刷之。
乳蕈、馬牙疳多因腸胃之火而發生,治法宜清涼消毒,內服可用三黃湯及石膏、知母之屬,外治宜以指摘去其頭,倘有血出,以帛或藥棉拭去之,輕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以直殭蠶三條去絲嘴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許,研細擦患處,略停片刻,用藥棉花蘸苦茶洗淨,再擦,日三四次自愈。
如未愈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兒茶分半,藥珠一分為細末和入前藥,每日洗擦三四次無不愈者。《簡易方》以馬齒莧根瓦上焙,少加雄黃研末擦。至於走馬牙疳,則其病勢凶險,又迥乎不同,蓋其發生之因,由於胃中毒火燎原,而其崩潰齒落之時,每已不及救也。內服宜以綠豆煎濃汁頻飲,使化毒從小便而出,外以人中白四分,醋製銅綠、杏仁各二分,冰片少許,為細末敷患處。此症痧後餘毒不消,最易發生,即或得治,常有唇缺腮穿之禍也(參看第四章)。
白話文:
第三節·口症
一、口症之原因
新生兒屬陽氣旺盛之體質,較少出現虛症。若因胎兒時期肝火旺盛,或胃中積熱,則出生後容易患上口症。這是因為胎毒易向上蔓延,胃火也易上攻所致。口症種類繁多,治療方法也因症而異,以下將分述各種症狀及治療方法。
二、口症之症狀
常見的口症包括:雪口、懸癰、乳蕈、牙疳、重齦、重齶、重舌、木舌、弄舌、痄腮、滯頤、螳螂子等。
雪口,又稱鵝口瘡,是嬰兒最常見的口症,多發生於出生後百日內,口腔內出現白色斑點,擦掉後又會再生,蔓延至整個口腔,甚至蔓延至喉嚨,嚴重者會影響嬰兒吸吮乳汁。
懸癰,又稱垂癰,是指喉嚨上齶腫脹,形似蘆葦葉盛水狀。
乳蕈,是指口腔內長出肉瘤,形狀如菌類。
馬牙疳,是指牙齦上長出白色水泡。走馬牙疳則是指牙床腐爛,潰瘍迅速擴散,甚至已長出的牙齒也會脫落,此為危急症狀。
重齦、重齶,又稱齦腫、齶腫,是指頰部和上顎牙床腫脹,或腫脹如水泡。
重舌,是指舌底腫脹,如同長出另一條舌頭,舌根腫大堆積,舌頭短小。
木舌,是指舌尖腫大,塞滿口腔,或僵硬如木,無法活動。
弄舌,是指舌頭伸出翻動如蛇。
痄腮,是指小兒兩頰腫硬,有硬塊,可能單側或雙側,面部常發黃,鼻尖出現黑色瘰癧,影響吸吮乳汁,哭鬧不止。
滯頤,是指唾液從嘴角流出,停留在下巴處。
螳螂子,多發生於月內嬰兒,兩側內腮腫硬,張口困難,吸吮乳汁困難,哭聲微弱,症狀與痄腮相似,但痄腮面部外側腫脹明顯,而螳螂子則主要在口腔內腫硬。以上僅為口症的部分症狀表現。
三、口症之治法
雪口多因先天胎毒及脾胃積熱所致,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內服三黃湯及梔子、石膏、生地等藥物;外治可用甘草、黃連煎湯,用布裹住手指輕輕擦拭白屑,再塗抹桑皮汁即可痊癒。或用枯礬、硃砂、馬牙硝研成細末,加水調成糊狀塗抹舌頭、口腔內頰部。另有以鵝口瘡患者口中唾液服用之法,但其療效機理不明。
懸癰由胎毒及肺胃熱氣上蒸所致,治療宜用針刺破腫脹處,排出毒血毒氣,即可痊癒。若一日未消,次日可再次針刺,最多三次即可痊癒。若延誤治療,毒氣積聚,則難以破潰,故不可輕忽。針刺後應用鹽水清洗,再塗敷如聖散或一字散。
乳蕈、馬牙疳多因腸胃積熱所致,治療宜清熱解毒。內服三黃湯及石膏、知母等藥物;外治可用針挑破膿頭,如有出血,用布或藥棉擦拭。輕者用京墨塗抹即可痊癒;重者可用直殭蠶、人中白、冰片研末塗抹患處,稍停片刻,用藥棉蘸苦茶水清洗,每日三四次。若未痊癒,可加入硼砂、血竭、青黛、兒茶、藥珠等藥物,每日清洗三四次。另有以馬齒莧根焙乾,加雄黃研末塗抹之法。至於走馬牙疳,病情凶險,病因是胃火熾盛,潰瘍迅速擴散,常在牙齒脫落時才發現,此時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內服綠豆湯解毒,外敷人中白、醋製銅綠、杏仁、冰片等藥物。此症常發生於痧症痊癒後餘毒未清之時,即使治癒,也常留下唇裂、腮穿等後遺症(詳見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