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五章·諸驚論治 (1)

回本書目錄

第五章·諸驚論治 (1)

1. 第一節·驚風概說

驚風之名,不見於古,迨至近世,其說始盛,後之附會者,益廣增名目,巧立治法,於是今日之兒科,驚風一證,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嘗考驚風之立名,其初不過就其病狀,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範圍,故於驚啼作哭,名之曰驚,手足抽掣,亦名之曰驚,譫語悶亂,名之曰驚,角弓反張,亦名之曰驚,痰湧喘急,名之曰驚,目痙斜視,亦名之曰驚,其證既非盡因驚得,亦非悉由風來,以其形之似驚而狀之如動風者,則概加以驚風二字,於是世俗之醫,遂妄立七十二種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藥亂治,誤人不淺。

白話文:

「驚風」一詞在古書中並沒有記載,直到近世才開始流行。後人附會該詞的說法,並增列許多病名,創造出各種治療方法,因此今日兒科學中,「驚風」一病佔有重要的地位。

考究「驚風」一詞的命名,不過是根據病徵,隨意取的名字,既沒有探究病因,也沒有明確界定範圍。因此,只要是啼哭不止,就叫做「驚」;手足抽搐,也叫做「驚」;胡言亂語、精神恍惚,叫做「驚」;身體僵硬、四肢反張,叫做「驚」;痰多氣喘,叫做「驚」;眼睛痙攣、斜視,叫做「驚」。這些病證不一定都是因為受驚引起的,也不一定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只是因為它們的症狀看起來像受驚,而表現出的樣子又像中風,所以都統稱為「驚風」。

於是世俗的醫生胡亂列出了七十二種「驚風」的病名,以此來炫耀自己、欺騙他人。他們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治療,誤人甚多。

其實即以所謂手足抽掣,角弓反張之驚風而論,亦只有虛實二種,實證即急驚風,虛證即慢驚風是也。其他如驚之狀,則凡小兒發熱之甚者,或發熱過久者,不論何證,皆每每見之,若果悉以為驚風,則百病皆為驚風矣,此驚風二字之所以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其實像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的驚風,也只有實證和虛證兩種。實證就是急驚風,虛證就是慢性驚風。此外,像是驚嚇的狀況,凡是小孩發燒很嚴重,或是發燒很久,不論是何種疾病,常常都會出現,如果真的都以為是驚風,那麼所有疾病都會變成驚風,這兩個字就沒有辦法分辨了。

本章所述,既以世人對於驚風之證,確認已久,則為便利起見,姑仍沿其名,別為急驚風、慢驚風兩證,分論其治法,其後則增入類驚一證,以資與急慢驚風相比量而參看,若繁雜不當之名,概無取焉。

白話文:

本章所要討論的,由於世人對於驚風的疾病,確實早已認識,為了求得方便,姑且還是沿用這個名稱,然後再將驚風分成急驚風、慢驚風兩種疾病,分別討論它們的治療方法,在後面再加入似驚風的一種疾病,藉此與急驚風、慢驚風相比較,並參照作為參考,若是那些繁雜、不適當的名稱,一概不採用。

2. 第二節·急驚概要

一、急驚起源

小兒臟腑薄弱,氣血未充,內因飲食之所傷,外受時邪之所侵,正氣偶衰,邪從虛襲,初由口鼻以潛入,繼由經絡以傳布,病勢鴟張,熱自內生,熱甚侵肝,肝升風動,於是發為驚狀,此為驚風之起因。

白話文:

小孩子的臟腑體質都很弱,氣血也沒有充足,內在因為飲食不當而受到傷害,外在受到病邪的侵襲,身體的正氣漸漸衰弱,病邪就會趁虛而入,病邪首先從口鼻進入體內,然後沿著經絡傳播,導致病情加重,體內產生熱的證狀,熱邪侵犯肝臟,肝臟的陽氣上升並引動風氣,於是出現驚嚇的症狀,這就是驚風發作的原因。

驚風之作,既由肝升風動,故其勢剽疾,筋受熏灼,則驟見四肢瘛瘲,抽搐無定;風循脊背,則驟見角弓反張,脊硬項強;風升巔頂,則驟見頭痛如劈,目痙神昏;痰隨風升,則驟見喘息不勻,喉中鳴響。病勢既疾,病狀至急,此急驚風之所由名也。顧何以別於慢驚風乎?曰:急驚風之證狀,全由邪實所致,邪勢益實,正氣益亟,不治其邪,病必不愈;慢驚則得之也漸,元氣早虧,動見虛象。無實可攻,無熱可清,自與急驚風有天淵地隔之別矣。

白話文:

驚風的發作,由於肝氣上升引發風動,所以發病迅速猛烈,筋脈受到灼燒,導致四肢突然抽搐,抽搐沒有規律;風沿着脊背而行,則突然出現角弓反張,脊背僵硬,脖子僵硬;風升到頭頂,則突然出現頭痛裂如劈,眼睛抽搐,神志昏迷;痰液隨着風上升,則突然出現呼吸不勻,喉嚨裏有鳴響。病情來勢兇猛,病狀十分危急,這就是急驚風得名的原因。那麼急驚風與慢驚風有什麼區別呢?急驚風的證狀完全是由實性邪毒引起的,邪勢越實,正氣越衰竭,如果不治療邪毒,病情一定不會好轉。而慢驚風則是逐漸形成的,元氣早已虧虛,往往呈現出虛象。沒有實邪可攻,沒有熱邪可清,這與急驚風有天壤之別。

至近今有所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者,雖成人亦有感染,而患者究以小兒為多,病之急者,不過一二日而亡,此蓋急驚風之尤重者,歲時不正,時邪必盛,一經感染,不易施治。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證之所以多死亡累累也。雖然,驚風之起源既明,則觸類旁通,活法在人,因勢利導,病非必不可痊者,是在司命者之審慎從事耳!

二、急驚病理

白話文:

直到最近出現所謂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即使是成年人也有感染的可能,但患者大多是小孩子。病情嚴重的,不到一兩天就死了,這可能是急驚風最嚴重的一種。每年時令不正常,時邪一定會盛行,一旦感染,就難以治療。這就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證死亡人數眾多的原因。話雖如此,只要瞭解急驚風的起因,就能觸類旁通,治療方法就在於醫生,要順應病情進行治療,疾病不一定不能治癒,就看醫生是否審慎地進行治療了!

小兒為純陽之體,諸邪感受,化熱至速。小兒又多血氣未充,肝虛易為邪乘。準是二因,故急驚之病理,率為肝升太過,肺失清降,昔人所謂木旺無制,金氣不伸也。因肝升之太過,故熱勢上炎,病多面紅目赤,下肢反冷;因肺失清降之權,故關竅不通,邪無泄路,郁久化火,上侵腦府,中爍肺胃,當其初起之時,邪循太陽之經,故多惡寒項強,寒熱無汗,繼則由少陽而轉屬陽明,或徑襲陽明之經,故或由發熱惡寒而漸見壯熱,或驟見壯熱不清之證,此時雖有汗出,邪已內傳,故患是症者,恆多有汗而熱不解者。

白話文:

小兒的身體屬純陽,容易受到邪氣侵犯,且化熱快速。小兒大多氣血未足,肝臟虛弱,容易被邪氣乘虛而入。基於以上兩因,急驚症的病理通常是肝氣升發過度,肺氣失去清降的作用,古人所說的「木旺無制,金氣不伸」就是這個意思。由於肝氣升發過度,熱勢上炎,所以病人多半臉紅、眼睛發紅,但下肢卻發冷;由於肺氣失去清降作用,所以關竅不通,邪氣無法宣泄,鬱積日久化熱,向上侵犯頭腦,中間灼爍肺胃,在疾病初期,邪氣循著太陽經,所以多半惡寒、頸部僵硬、寒熱無汗,之後由少陽轉屬陽明,或者直接侵襲陽明經,所以有的病人會由發熱惡寒逐漸轉為壯熱,有的病人會突然出現壯熱不清的症狀,此時即使出汗,邪氣也已經內傳,所以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往往多汗卻熱度不退。

邪既內傳,肝升風動,輕者痰升嘔吐,肺胃受病,重者神志昏瞶,心君為蒙,故患是症者,恆見發熱而渴,有痰,及神昏不語之狀也。至於頭痛項強,角弓反張,四肢抽掣,目竄或痙,則以太陽經脈所屬,由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絡腎,下屬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終足小指,此諸證狀之所以疊現也。劇者太陽之本病未解,邪反愈趨愈深,熱勢不退,津液告竭,神氣不續,終至虛脫。

輕者邪從汗解,熱從溲泄則霍然以愈。此急驚風病理之大概也。

三、急驚症狀

白話文:

邪惡進入體內,肝氣上升而動作,輕微的會痰液上升,嘔吐,肺和胃受到疾病的侵害,嚴重的會神志昏迷,思維混亂,失去心智,所以患有這種病的人,常常會發熱而口渴,有痰,以及神志昏迷而不能說話的症狀。至於頭痛、項部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眼睛突出或痙攣,則是由於太陽經脈所屬,從眼睛內眥向上額交巔,從巔部進入絡腦,再出來分別從頸項下降。沿著肩、膊內側,挾脊抵腰中,進入絡腎,下屬膀胱,沿著大腿外側,下至踝,終結於足小指,這就是諸多症狀不斷出現的原因。病情嚴重的,太陽經的本病沒有解除,邪惡反而愈演愈烈,愈來愈深,熱勢不退,津液耗竭,神氣不續,最終至虛脫。

小兒初起,有惡寒微熱之象,繼則驟然四肢抽掣,牙關緊閉,項背強硬,漸至壯熱無汗,面紅目赤,痰升氣促,此急驚風也。甚者頭痛如劈,起臥不安,角弓反張,手足厥冷,其間或兼嘔吐,或兼泄瀉,或大便堅結,或小溲不利,則因人而互異,亦有僅見搐搦之狀,而無口噤反張之象者,則感寒、傷風、痧痘將發每多有之,非急驚風也。急驚風最重之證,狀見目睛翻轉,手足攣急,頭反至背,口噤不開者,多屬不救。

此急驚風症狀之一斑也。

四、急驚治法

白話文:

小兒在剛發病時,會有怕冷、輕微發燒的症狀,接著突然間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脖子和背部僵硬,接著逐漸發高燒且不流汗,臉紅眼睛發紅,有痰且呼吸急促,這就是急驚風。嚴重的會有頭痛如劈的症狀,無法安穩躺臥,身體像弓一樣反張,手腳冰冷,有可能會合併嘔吐、腹瀉、大便硬結、小便不通的情況,這些因人而異,也有隻見抽搐的症狀,而沒有牙關緊閉及身體反張的情況,這通常是感冒、受風寒、痧痘快要發作時常有的情況,並不是急驚風。急驚風最嚴重的症狀是眼睛翻白,手腳突然抽搐僵硬,頭往後仰到背部,嘴巴緊閉無法張開,大多數屬於無法救治的情況。

急驚風之原因及病理,既如上述,則急驚風之治法,固可推想而知,要不外解表祛邪,清熱平肝而已。昔賢有云:小兒急驚,屬肝木風痰有餘之症,宜平肝鎮心,驅風消痰,降火勢,清內熱。寥寥數字,亦足以盡急驚風之治法也。惟病有淺深,治有先後,初起宜發表以祛邪,寒重則辛以兼溫,熱重則辛以兼涼,繼則熱勢內盛,宜內清外澈,表裡並治。重證神昏痙厥,宜平肝鎮心;危證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此其綱也。

至於自始至終,病變繁複,臨機應變,則有下列諸法:

白話文:

既然急驚風的原因和病理已經如上所述,那麼急驚風的治療方法自然可以推想而知了,總的來說不外乎發汗祛邪,清熱平肝。古人說:小兒急驚風,是肝木風痰過多的症狀,應該平肝鎮心,祛風化痰,降低火勢,清除內熱。寥寥數字,也足以概括急驚風的治療方法。但是疾病有輕有重,治療也有先後順序,初期宜發汗以祛邪,寒重則辛以兼溫,熱重則辛以兼涼,然後火勢內盛,宜內清外澈,表裡並治。重症神昏痙厥,宜平肝鎮心;危症邪深津耗,宜解毒生津,這就是它的綱領。

(一)初起表邪頗重,形寒,熱不壯,手足抽掣,項強或頭痛,苔薄白者,宜葛根湯。

(二)初起發熱惡寒,驚風煩悶,痰熱作搐者,宜參蘇飲。

白話文:

(一)一開始表邪很重,身體發冷,發熱不強,手腳抽搐,脖子僵硬或頭痛,舌苔薄白,適合服用葛根湯。

(三)驚風一二日,寒微熱甚者,宜葛根湯去麻黃、生薑之辛溫,易豆豉、蔥白之辛涼。肝膽熱甚,心肺受灼者加黃芩;熱而作嘔者,加竹茹、黃連;濕滯身重者加蒼朮、茯苓。

白話文:

(三)發病一、二天的驚風症狀,患兒怕冷,但體溫卻很高,可以服用葛根湯,但必須去掉辛溫的麻黃、生薑,改用辛涼的豆豉、蔥白。若是患兒肝膽火氣很大,心肺受到灼熱,則在葛根湯中加入黃芩;若是患兒經常嘔吐,則在葛根湯中加入竹茹、黃連;若是患兒身體沉重,則在葛根湯中加入蒼朮、茯苓。

(四)驚風形寒壯熱,便阻腹脹,抽掣口噤,表裡俱實者,宜防風通聖散。寒熱如瘧者,宜不食;疫癘之氣,流行頗盛者,酌加玉樞丹。

白話文:

(四)如果驚風的患者,出現身體怕冷、發高燒,且伴有腹脹、抽搐、口不能張的症狀,通常是因為表裡兩方面都有實熱,這時候適合使用防風通聖散。如果寒熱交替發作,像瘧疾一樣,則應暫時禁食;如果疫癘之氣正在流行且十分猖獗,則可以酌情加入玉樞丹來治療。

(五)驚風數日,壯熱欲狂,大便秘結者,宜用調胃承氣湯。熱盛口渴,灼筋成痙,不宜遽下者,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白話文:

(五)驚風症狀經數日,壯熱甚至欲狂,大便便祕者,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來調理。因發熱而感到口渴,筋脈灼熱導致痙攣,不應急於瀉下者,應使用葛根湯與白虎湯合用。

(六)驚風發表祛邪無效,其人血虛內寒者,手足冷,脈遲細,宜當歸四逆湯。其人體實者,汗出不解,內熱仍蒸,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白話文:

(六)驚風發生的時候,用發表祛邪的治療方法卻無效,如果這個人屬於血虛內寒的,手腳冰冷,脈搏遲緩而細弱,應該使用當歸四逆湯。

如果這個人體質健壯,汗出不止,體內熱氣蒸騰,應該使用葛根湯和白虎湯合用來治療。

(七)驚風角弓反張,神識似明似昧者,宜梔豉湯中加開鬱發表之劑,熱重者再加清熱之劑。

白話文:

(七)患有驚風、角弓反張,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模糊的症狀時,宜在梔豉湯中加入宣散風熱的藥物,如果病人體內有較多熱症,再加入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物。

(八)驚風昏厥者,宜辛涼解表,清涼退熱,加羚羊角以平肝鎮心。痰多者加鮮菖蒲、竹茹;便堅者加天花粉、栝蔞;血熱者加鮮生地、犀角;邪重勢盛者,犀角宜磨服多用,庶能有效。其他開泄之劑如至寶丹、紫雪丹之類,解毒之劑如玄參、板藍、菊花之類,均可量症酌加。

白話文:

(八)驚風昏厥之人,宜以辛涼之藥清散表邪,清涼之藥退燒,加羚羊角以平肝鎮心。痰多的人再加鮮菖蒲、竹茹;大便堅固的人則再加天花粉、栝蔞;血熱者加鮮生地、犀角;邪氣嚴重,勢力強盛的人,犀角宜磨碎服多用,這樣纔能有效。其他開泄之劑例如至寶丹、紫雪丹之類,解毒之劑例如玄參、板藍、菊花之類,都可以根據病情適量添加。

(九)抽掣略減,神識略清者,宜天麻、鉤藤以熄風鎮痙,生地、丹皮以養血清熱,羚羊、白芍以清熱舒筋,玄參、麥冬以養陰退火,他如石決明、西洋參、知母、石斛之類,皆可量症酌加。

(十)急驚搐搦之時,不可把持不令動,宜放臥地上,任其動作。

白話文:

(九) 抽搐、痙攣症狀略有減輕,神志略微清爽的患者,適合使用天麻、鉤藤來平息風邪、鎮靜痙攣,生地、丹皮來養血清熱,羚羊角、白芍來清熱舒筋,玄參、麥冬來養陰退火,其他的像石決明、西洋參、知母、石斛之類的藥物,都可以根據症狀酌情加入。

(十一)病後餘邪不清,血中有熱,朝涼夜熱者,宜青蒿鱉甲湯清之。其有急驚重證,僥倖得愈,往往筋絡偏廢或變成癡呆者,終身不治。至於用藥大體,初起不可輕易即用走竄開泄之劑,病之中期,不可過用消導攻下之劑,病後不可過用滋膩之劑,此其大端也。

附方

(一)通關散,治小兒驚風搐搦,關竅不通。

白話文:

(十一)病情過後,殘餘的邪氣未清,血中有熱症狀,早晨涼爽夜晚發熱,應服用青蒿鱉甲湯來清熱解毒。如果得了急驚重病,僥倖治癒,常常會出現筋脈偏廢或變成癡呆的症狀,終身難以治癒。至於用藥的大體原則,疾病初期不要輕易使用走竄開泄的藥劑,病情中期不要過度使用消導攻下的藥劑,病情過後不要過度使用滋膩的藥劑,這是一些基本原則。

天南星(炮),殭蠶(炮。各一錢),麝香(少許),豬牙皂角(一枚),赤腳蜈蚣(炙,一條)

白話文:

天南星(經過炮製),殭蠶(經過炮製,各一錢),麝香(少許),豬牙皁角(一枚),赤腳蜈蚣(經過炙烤,一條)。

共研細末,以手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

(二)神效搐鼻散,治番痧臭毒,腹痛如絞,氣閉神昏。

白話文:

將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手沾取少量薑汁,然後蘸取一些藥粉,用來擦拭牙齒。

神效搐鼻散可以治療因感染引起的嚴重腹痛、氣閉和意識模糊。

燈芯灰(一兩),羊躑躅(三錢),北細辛,蟾酥,牙皂(各二錢),牛黃,梅片,麝香(各一錢)

白話文:

燈芯灰一兩,羊躑躅三錢,北細辛、蟾酥各二錢,牛黃、梅片、麝香各一錢。

共研極細,瓷瓶緊裝,毋令泄氣,每用少許,吹入鼻中,得嚏則生。

(三)嚏驚散,打嚏,醒睡,急救卒死。

半夏(一錢),豬牙皂角(五分)

研為末,每用如一豆許,以管子吹入鼻,立醒。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放入瓷瓶中密封保存,不要讓氣味散失。每次使用時取少量,吹入鼻子裡,如果能打噴嚏就表示還有生機。

嚏驚散可以使人打噴嚏、清醒過來,用於急救突然失去意識的人。

配方包括:半夏(一錢),豬牙皂角(五分)。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約一小粒豆子大小的量,通過管子吹入鼻孔,人會立刻醒來。

(四)葛根湯,治太陽與陽明合病,或利,或嘔,或小便少,或發熱無汗,或喘滿不食,或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白話文:

(四)葛根湯,用於治療太陽與陽明合病,症狀包括腹瀉、嘔吐、尿量減少、發熱無汗、喘滿不能飲食、口噤不能言語,即將發生四肢抽搐。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

白話文:

葛根:味甘,性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達表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頭痛、口乾舌燥、麻疹透發不暢等症。

麻黃: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症。

桂枝:味辛,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頭痛、肌肉痠痛、四肢麻木等症。

白芍:味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之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腹痛、四肢疼痛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喘息、心悸怔忡等症。

生薑: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發熱頭痛、嘔吐腹瀉、胃寒腹痛等症。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

(五)參蘇飲,治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憎寒,驚風煩悶,脘悶嘔惡,痰熱作搐,咳嗽氣逆,涕唾稠黏,脈弱無汗。

白話文:

(五)參蘇飲,可以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發燒畏寒、驚風煩悶、胸悶噁心、痰熱引起抽搐、咳嗽氣喘、鼻涕和痰液粘稠、脈搏微弱無汗等症狀。

人參,紫蘇梗葉,乾葛,前胡,半夏,赤苓,枳殼,陳皮,桔梗,甘草,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人參:增強元氣,提振食慾,改善疲勞

紫蘇梗葉:解除表邪,緩解感冒症狀,減輕咳嗽

乾葛:清熱生津,益氣止渴

前胡:疏散風熱,化痰止咳,改善胸悶

半夏:化痰止嘔,緩解胃部不適

赤苓:利尿消腫,改善水腫

枳殼:理氣導滯,改善消化不良,緩解腹脹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排膿

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生薑:發汗解表,溫中止嘔

大棗:益氣補血,緩解疲勞

(六)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濕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斑癮疹等證。

白話文:

(六)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一切風濕暑濕,飢餓飽食勞累役使,無論是身體內部還是外部遭受各種邪氣侵犯,氣血怫鬱,表裡三焦俱實,畏寒發熱,頭目昏花,視物昏亂,面色潮紅,眼睛發紅疼痛,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適,唾液黏稠,咳嗽氣喘,大便祕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手足瘛瘲,驚慌失常,發疹等症。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酒炒),大黃(煨),蘇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生甘草,荊芥穗,白朮,梔子,加蔥白,生薑

(七)達原飲,治時疫邪氣,初犯募原,及疫瘧壯熱,多汗而渴者。

白話文:

防風、川芎、當歸(酒炒)、大黃(煨)、蘇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桔梗、滑石、生甘草、荊芥穗、白朮、梔子,再加上蔥白和生薑,合在一起組成達原飲。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時疫邪氣剛開始入侵人體,以及疫瘧引起的發熱、多汗、口渴等症狀。

黃芩(錢半),甘草,白芍,厚朴,草果(各一錢),知母,檳榔(各二錢),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 黃芩(半錢):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的作用。

  • 甘草(一錢):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的作用。

  • 白芍(一錢):具有養血、舒筋、緩解疼痛的作用。

  • 厚朴(一錢):具有行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 草果(一錢):具有行氣、暖胃、止痛的作用。

  • 知母(二錢):具有清熱、滋陰、生津的作用。

  • 檳榔(二錢):具有殺蟲、利水、化痰的作用。

  • 加上生薑和大棗,可以增強藥效,緩解藥物苦寒之性。

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蔥白等,可量證酌加。

(八)玉樞丹,治一切喉毒,時痧時疫。

白話文:

可以使用柴胡、桂枝、葛根、豆豉、菖蒲、蔥白等藥材,根據病情適量添加。

玉樞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喉部疾病以及流行性瘟疫。

山慈菇,五倍子(各二兩),大戟,千金子(去油用淨末,各一兩),蚤休,雄黃(各五錢),麝香(三錢)

白話文:

山慈菇、五倍子(各二兩),大戟、千金子(去除油脂,用淨末,各一兩),蚤休、雄黃(各五錢),麝香(三錢)

共為末,每服三五分。

(九)調胃承氣湯,治太陽證汗後惡熱,譫語心煩,中滿脈浮者。

大黃,甘草,芒硝

(十)白虎湯,治陽明證汗出,渴欲飲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及中暍煩熱而渴。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十一)梔豉湯,開暢胸膈。治虛煩懊憹。

梔子,豆豉

(十二)至寶丹,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三)紫雪丹,見第四章第一節。

白話文:

(九)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發汗後出現的酷熱,神智迷亂、心煩意亂,腹部脹滿,脈搏跳動顯得浮起的情況。

大黃,甘草,芒硝

(十) 白虎湯,適用於陽明病出現大量出汗、口渴想喝水,脈搏洪大或浮滑,不畏寒反而畏熱,以及中暑後感到燥熱口渴的情況。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十一) 梔豉湯,能開放胸部和膈肌。適用於虛火引起的煩躁不安、情緒焦慮的情況。

梔子,豆豉

(十二) 至寶丹,詳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三) 紫雪丹,詳見第四章第一節。

(十四)青蒿鱉甲湯,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

青蒿(二錢),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知母(二錢),丹皮(三錢)

白話文:

(十四)青蒿鱉甲湯,用於治療溫病,症狀為夜間發熱,清晨退熱,退熱時無汗,熱邪由陰而生的情況。

(十五)礞石滾痰丸,治實熱老痰結核異證。小兒急驚熱痰上潮,阻塞欲死。

白話文:

(十五)礞石滾痰丸,用於治療因實熱而引起的頑固痰結核等證。小兒突然發作急驚熱,痰上潮,阻塞氣道,危及生命。

青礞石(煅飛),沉香,百藥煎,川大黃,黃芩

白話文:

  • 青礞石:將青礞石煅燒飛揚。

  • 沉香:一種芳香的樹脂,產自東南亞的熱帶地區。

  • 百藥煎:一種由多種藥材熬製的湯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 川大黃:一種產於四川的藥材,具有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

  • 黃芩:一種產於中國的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共為細末,水泛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錢。

(十六)已風丹,祛諸風,退驚。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用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到二錢。

(十六)已風丹,用於驅除各種風邪,平息驚厥。

天竺黃,防風,鉤藤,白殭蠶,干全蠍,白附子(各五錢)

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二丸。

白話文:

天竺黃: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等症狀。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發汗散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頭痛、惡寒等症狀。

鉤藤:具有平肝息風、祛風解痙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風內動、癲癇、抽搐等症狀。

白殭蠶:具有清熱熄風、鎮靜安神、消積導滯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驚風、癲癇、小兒疳積等症狀。

幹全蠍:具有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瘡瘍、腫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白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陽虛證、虛脫證、心腎陽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