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6)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6)

1. 第六節·痘後證治

痘證證前施治合法,痘後余恙,可以盡無,所患者不過虛。則調補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則痘後余恙滋多。茲擇要述之如下。

一痘後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後愈甚者,此脾胃氣虛,宜七珍散補之。又痘前能進食,痘後又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脾虛傷食也,宜木香大安丸調之。

一痘後唇不遮齒者,此由氣血兩虛,急宜大補,否則必成慢驚之證。

一痘後自汗盜汗者,此由衛氣弱榮血熱所致,宜保元湯當歸六黃湯間服,兼服敗蒲散

一痘後咳嗽者,此肺中餘邪未盡,宜甘桔湯瀉白散,加馬兜鈴等清之。有鼻淵者,宜用絲瓜藤燒灰吹之,內服絲瓜黃芩梔子牛蒡甘草之屬。

一痘後嘔吐者,此證多由余熱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宜益黃散。凡心煩作渴,食乳甚急,聚滿胸中,然後吐出如射,面色帶赤,手足心熱,居處喜涼者,此熱吐也,宜橘皮生薑竹茹之屬。至傷食而嘔,聞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後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潤,忽爾作痛,喜用手按摩,此為虛宜培補。至於傷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後泄瀉者,能食、口渴、脈盛為熱入大腸,宜黃芩湯加川連。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裡氣虛不能禁固水穀也,宜四君子湯訶子、肉豆蔻之屬。

一痘後吐蛔者,由熱毒聚於腸胃而蛔不安也,宜黃芩湯加半夏烏梅、川椒之屬。

一痘後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者(與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氣血不能榮養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補湯去地黃、茯苓,加川斷或川烏之屬。

一痘後出血者,此因餘毒邪熱,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後痘發熱、乳腫、發癰三症,雖似輕恙,最為難治,忽視之,每成危證。發熱由於餘熱留流。凡病後餘熱最不易退,痧痘之後為尤甚,治宜分別虛實。凡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宜先用四順散之屬,以解裡熱,後用升麻葛根湯地骨皮以解表熱;凡大便不閉,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進者,此虛熱也,宜保元湯加知母、麥冬,甚則可加乾薑附子。浮腫多由虛而脾氣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難下,當理氣為主,宜人參五皮散

其有感濕而腫者,多足下先腫,其形光亮,按之有窩起,好飲而小便赤澀,當健脾利水為主,宜用蒼朮木通厚朴車前滑石瞿麥澤瀉豬苓苓皮大腹皮之屬,俟小便自利,其腫自消;因感冒而腫者,多頭面先腫而身熱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車前、防風、大腹皮、甘草、薑、蔥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腫自退;因血不行而腫者,其皮;膚之內,隱隱皆有血路,當活血為主,用四物湯人參陳皮香附、木通、茯苓。

總之,浮腫一證,初起能表則表,繼則以五皮湯為主方,而至浮脹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虛,宜培土健運為主。發癰由於痘瘡餘毒,留藏經絡,失於解利,外不得泄於皮膚,內不得入於臟腑,致東流西注,一有著處即成癰毒,多生於肌肉空虛處,或肢節動搖處。毒淺者,只生結核瘡癤,毒重者,頭項、胸脅、手足、肢節一齊焮腫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輕則潰筋脫骨,為殘廢之疾,重則竟致死亡。治宜人參敗毒散五福化毒丹

大都腫而不潰者,氣血兩虛宜托,已成膿者宜清解,潰後宜清補兼施,而潰後不愈,則培土健運扶氣以使其收斂。至於詳悉治法,則宜參考外科醫籍也。

附方

(一)七珍散,開胃養氣,溫脾進食。

人參,白朮黃耆(蜜炙),山藥,茯苓,粟米,甘草(各等分)

研為細末,加薑、棗,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治脾虛食積,嘔吐泄瀉。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連翹,神麯,麥芽(炒),砂仁萊菔子(各一錢五分)

(三)當歸六黃湯,治血虛盜汗,內熱晡熱。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炒,二錢)

(四)敗蒲散,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燒存性)

研細末,烏梅湯下。

(五)益黃散,治小兒脾胃虛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陳皮,青皮,訶子,甘草,丁香

(六)十全大補湯,治氣血兩虛。方見本章第四節。

(七)人參五皮散,治痘後浮腫,由於脾氣不行者。

人參,大腹皮,陳皮,桑皮,姜皮,白朮,茯苓皮,官桂,麥冬,木香,澤瀉,車前子,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