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四章·痧痘論治 (5)

回本書目錄

第四章·痧痘論治 (5)

1. 第五節·痘證分類

痘證之種類,據方書所載,都凡百餘種,各有專名,然繁雜無富,反是以淆學者之志,惑病家之心,茲擇要述之,庶免此弊:曰痘疔,此由感時行疫毒,發生於諸痘中,其形獨大,或黑或白,或先紫後黑,如疔瘡狀,色黃者亦號痘母,其在痘初來者,多見於頭面,中間來者,多生於腹背,黶後來者,多生於足股。一經現出,則諸毒不能宣發,痘瘡不能成漿,故為惡候。

白話文:

痘瘡的種類,根據醫書記載,總共有上百種,各別都有專門的名稱,但是種類繁雜不切實際,反而會使學者們的志向受到阻礙,令患者們的心中感到疑惑,所以在此簡要地說明,以便避免此種弊病:一種是痘瘡中的毒瘡,這是因為受到時下流行的疫毒感染,發生在痘瘡當中,形狀特別大,顏色可能是黑色或是白色,或是先紫後黑,就像毒瘡的樣子,如果顏色是黃色的也稱為痘母,痘瘡剛發作時多半會出現在頭部或臉上,到了中間階段則多半會長在腹部或背部,最後則是多半會長在腳底或大腿。一旦毒瘡出現,毒素就不能宣洩,痘瘡也不能成膿,因此是屬於惡性徵候。

治法宜於初見紫黑獨大之點時,即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然後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復視,若再硬脹,仍然刺破,以前藥敷之,必轉紅活方已。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則為已成,須用針從四邊刳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疔,有半寸長,拔去後,仍以前藥敷滿瘡口。曰臭痘,痘瘡之有臭氣者,由火迫所致。

白話文:

在治療方法中,當最初看到紫黑且獨大的膿點時,應立即以銀針刺破,吸出黑色的血液,然後敷上拔疔散。第二天再觀察,如果膿包再次硬脹,仍以銀針刺破,並敷上拔疔散。膿包一定會轉紅、恢復活力後纔算痊癒。如果用針挑不動,用手捏有硬塊,則說明膿包已形成,需要用針從四邊挖開,用小鉗子夾出。膿包的形狀就像疔瘡,有半寸長。拔出後,再用拔疔散敷滿瘡口。臭痘,是指帶有臭味的痘瘡,是由火熱逼迫所引起的。

然陽明之毒,因此而泄,故臭而紅活,膿血流溢者,臭而不燥不癢者,臭而皮肉不黑爛者,臭而口無惡氣者,皆非死證,宜用芫荽艾葉燒煙,闢其穢氣,並用升麻湯加紫蘇揩挹其臭處,內服定金湯,自獲安全。曰干皮痘,痘之形微紅而乾枯帶黑者,此由氣少血枯所致,急宜調補氣血。

白話文:

但是陽明所患的痘瘡,因此而發泄出來,所以散發出惡臭而且紅活著,膿血流溢出來的,有臭味但不乾枯不發癢的,有臭味但皮肉沒有發黑腐爛的,有臭味但口裡沒有惡氣的,這些都不是死症,應該用芫荽、艾葉燒煙,消除其穢氣,同時用升麻湯加上紫蘇擦拭並塗抹在有臭味的地方,內服定金湯,自然能夠獲得安全。所謂「幹皮痘」,痘瘡的形狀微紅而乾枯帶黑色,這是由於氣少血枯所致,急需調補氣血。

,曰白漿痘,痘之初起發時,其頂即有白漿者,以挾疫癘之氣所致。初起宜刺出其漿,若遍身如此者難治。曰水晶痘,痘之色似蘆花者,此由氣血兩虛之故,急宜大補。曰空倉痘,痘之外似肥滿而中實幹枯,無膿血者,由於氣盛而血虧,或以前又失於解毒,致毒火內熾。

白話文:

有一種痘瘡,稱為「白漿痘」,剛開始發作時,痘痘頂端就會有白色的液體,這是因為挾帶著疫癘之氣所導致的。在痘瘡初起時,應該刺破痘痘並擠出裡面的液體,如果痘瘡遍佈全身都有這樣的現象,治療起來就很困難。

還有一種痘瘡,稱為「水晶痘」,痘瘡的顏色類似蘆花,這是因為氣血兩虛所造成的,需要立即進行大補。

另外還有一種痘瘡,稱為「空倉痘」,痘瘡的外觀看起來很飽滿,但裡面實際上很乾枯,沒有膿血,這是因為氣盛而血虧,或者之前沒有將毒素完全清除,導致毒火在體內熾盛。

宜用川芎黃耆白芷牛蒡肉桂各八分,歸身、鹿茸各二錢,大生地三錢,白朮一錢,穿山甲四分,連進二服,俟有漿腳,乃去牛蒡,而以補血為君,補氣為臣,其漿自足。曰四圍痘,痘起發之際,四畔有小痘攢簇,或形如粟米者,此痘不待灌漿,即加瘙癢而死。曰咽關痘,此痘與鎖項痘無異,鎖項痘病在環繞,而咽關痘病在攢簇。

白話文:

應該使用川芎、黃耆、白芷、牛蒡、肉桂各八分,歸身、鹿茸各二錢,大生地三錢,白朮一錢,穿山甲四分,連續服用兩劑,等到有膿液排出時,就去除牛蒡,而以補血為君藥,補氣為臣藥,膿液就會自己產生。

四圍痘,痘瘡發作時,四週有小痘瘡聚集,或狀似粟米者,此痘不必灌漿,就會加重搔癢而死亡。

咽關痘,此痘與鎖項痘沒什麼不同,鎖項痘病情集中在頸部,咽關痘病情發生在纏繞處。

曰鎖項痘,痘之連串環繞於項者,治法與咽關痘同。宜於見點之初,即用清金攻毒飲,並以胭脂膏貼之。此由肺熱所致,若咽啞嗆水,於法為不救。曰血痘,痘之初出紅紫如硃筆點於周身者,此內根已腐,外苗必萎。

白話文:

「鎖項痘」是指痘疹成串環繞在頸項上的情況,治療方法與「咽關痘」相同。宜在痘疹剛出現時,服用清金攻毒飲,並在痘疹上貼上胭脂膏。這是由於肺熱所致,若出現咽啞嗆水等症狀,則難以救治。

「血痘」是指痘疹剛出現時呈紅紫色,如硃筆點在身上,這是由於內部根源已腐敗,外部痘苗必然萎縮。

曰兩頭痘,痘之見標於胸以上臍以下,中間則一粒俱無者,此由寒毒壅盛,氣血相離,不能交會,故陽參於上則頭面多,陰滯於下則腿足密,宜於見點時急用生黃耆、當歸赤芍桔梗防風荊芥續斷、白芷、山楂木通黃豆三十粒並煎服,至中間痘出,方可無虞。

白話文:

說的這種是兩頭痘,痘痘表現在胸部以上臍部以下,中間區域完全沒有痘痘,這是因為寒毒壅盛,氣血分離,不能交會,所以陽氣上頭,痘痘多長在頭部和臉部,陰氣積存在下半身,痘痘多長在腿部和腳部,適合在痘痘剛出現的階段趕緊服用生黃耆、當歸、赤芍、桔梗、防風、荊芥、續斷、白芷、山楂、木通,以及三十粒黃豆一起煎煮後服用,等到痘痘在中間部位長出來的時候,纔是安全的。

曰瘟痘,瘟痘起發時不語昏睡,不知飲食,手足牽掣,早出晚沒,宜急按證治療,而以解疫毒為主。曰逆痘,痘之上身少而下身多者。曰樣痘,痘之由他人傳染者。此外又有「水痘」一種,由風熱鬱於肌表而發,初時發熱,由紅點而變水泡,頂色白亮,腳根散大,有紅盤,漿色淺白,頂無痘眼,皮薄色嬌,不似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且自見點至起脹灌漿結痂,止於五六日之間。此由邪氣輕淺之故。

白話文:

瘟痘:當瘟疫痘瘡發作初期,(小孩)不說話、昏睡、不思飲食,手腳緊握,(痘瘡)早出現卻晚退,應該趕快根據症狀治療,主要是解毒。逆痘:痘瘡在上半身(頭臉)少,下半身(手腳)多。樣痘:由他人傳染來的痘瘡。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水痘,是由風邪鬱積於皮膚表面而發作,初期發熱,先出現紅點然後變成水泡,水泡頂部顏色蒼白明亮,水泡根部較大,周圍有紅暈,水泡內的液體顏色淺白,水泡頂部沒有痘眼,水泡皮薄顏色嬌嫩,不像正常痘瘡的痘根(痘瘡頂部的痘疤)圓潤乾淨、緊實。而且從出現痘跡到水泡腫脹、充滿液體、結痂,只經過五到六天。這是因為邪氣較輕淺的緣故。

惟熱甚不解,二便秘澀,煩悶不寧者,宜用大連翹湯。近時種牛痘後而再出痘者,多為此種。有「痘夾丹」者,由血熱所致。色紅紫者為極熱,色白者為痰濕,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發而痘後見者,宜紫草升麻、牛蒡、蟬衣、川芎、荊芥、防風、桔梗、乾葛之屬,升提發散之;痘出三四日而後見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屬,以涼血解毒;挾痰濕者,酌用前胡、紫蘇、半夏陳皮之屬。有「痘夾疹」者,其先見疹而中夾粒似水痘者,此為正痘。

白話文:

當熱症非常嚴重、大便乾硬不易排泄、煩躁不安時,應使用大連翹湯治療。近來,種牛痘後再次出痘的人,多為此症狀。有些患者出現「痘夾丹」症狀,這是由血熱引起的。其中,顏色紅紫者為極熱,顏色白色者為痰濕,顏色青黑色者則無法治癒。治療方法:如果丹症狀發作在前,痘症狀在後,應使用紫草、升麻、牛蒡、蟬衣、川芎、荊芥、防風、桔梗、乾葛等藥物,以升提發散之功;如果痘症狀先出現三四天,然後纔出現丹症狀,則應使用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等藥物,以涼血解毒;如果夾雜痰濕症狀,則可酌量使用前胡、紫蘇、半夏、陳皮等藥物。有「痘夾疹」症狀者,一開始先出現疹塊,中間夾雜著類似水痘的顆粒,這是正痘。

因疹出時耗去榮血,故白似水痘,但宜發散疹子,則疹散而痘自齊。痘初起時即見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發疹,疹出即解,自可兩安。痘疹並見,又兼發斑者,總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按之痘中夾疹,昔稱二虎蹲欄。蓋痘多宜補而不宜瀉,疹多宜瀉而不宜補,故同時並見,最宜審慎將事者也。

白話文:

因為麻疹發出來時消耗了健康的血液,所以白色像水痘,但應使麻疹發散,則麻疹散開,痘疹自然齊發。痘疹剛開始發時即見麻疹的患者,治療方法宜透發扶託,既能將痘疹發出體外,又兼發出麻疹,麻疹發出即解,自然可以兩全。痘疹並發,又兼發出斑疹的患者,總要散去火邪,同時活血解毒。根據中醫說法,痘中夾著麻疹,古時候稱為「二虎蹲欄」。因為痘疹多應補充而不宜瀉下,麻疹多應瀉下而不應補充,所以同時並發,最應仔細小心地處理。

附方

(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硇砂白礬硃砂,食鹽

白話文:

硇砂:

硇砂是一種天然礦物,呈紅色或褐色,主要成分是氧化汞。

白礬:

白礬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呈白色或微黃色,主要成分是硫酸鋁鉀。

硃砂:

硃砂是一種天然礦物,呈紅色或褐色,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食鹽:

食鹽是一種天然礦物,呈白色或微黃色,主要成分是氯化鈉。

如法制,研細末。

(二)定金湯,治臭痘。

黃耆,人參,白朮,當歸,白芍,生地,茯苓甘草,白芷,防風,荊芥,升麻

白話文:

  1.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益氣固脫、利尿消腫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虛弱、盜汗、尿崩等症狀。

  2.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虛弱、疲勞、失眠等症狀。

  3.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腹瀉、水腫等症狀。

  4.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閉經、痛經、便祕等症狀。

  5.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平肝熄風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月經不調、頭痛等症狀。

  6.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止血斂瘡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陰虛、出血等症狀。

  7. 茯苓:具有益氣補脾、健脾祛濕、寧心安神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脾虛、腹瀉、水腫、心悸失眠等症狀。

  8.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虛弱、疲勞、感冒發熱等症狀。

  9. 白芷:具有散寒通竅、解表止痛、消腫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鼻塞、瘡腫疼痛等症狀。

  10.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鼻塞、肌肉疼痛等症狀。

  11. 荊芥:具有疏風解表、辛溫解肌、活血調經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鼻塞、月經不調等症狀。

  12. 升麻:具有升舉陽氣、清熱解毒、透發散邪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鼻塞、麻疹等症狀。

加芫荽一握,白銀一塊,燈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飲,治疫喉腐爛,鎖項咽關諸痘。

生地,茵陳,黃芩,鮮石斛,犀角,石膏枳殼,紫草,人中黃,麥冬,馬勃

白話文:

*生地(生地黃):一種藥草,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潤燥的作用。

*茵陳(茵陳蒿):一種藥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疸的作用。

*黃芩:一種藥草,具有清熱燥濕、涼血止血的作用。

*鮮石斛:一種蘭科植物,具有滋陰清熱、益胃生津的作用。

*犀角:犀牛角,具有清熱涼血、明目退翳的作用。

*石膏:一種礦物,具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的作用。

*枳殼:枳樹的果實,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導滯的作用。

*紫草:一種藥草,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

*人中黃:一種藥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麥冬:一種百合科植物,具有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的作用。

*馬勃:一種蘑菇,具有止血、化瘀、散結的作用。

加蜜炙枇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