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發熱

小兒之熱,有心肝脾肺腎五臟之不同。虛實溫壯,四者之不一。及表裡血氣、陰陽浮陷,與夫風濕痰食,各當詳之。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或壯熱飲水,已午時益甚。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尋衣捻物,多怒多驚,四肢困倦,寅卯時益甚。脾熱者鼻上先赤,怠惰嗜臥,身熱飲水,遇夜益甚。

肺熱者右頰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熱飲水,日西熱甚。腎熱者頦下先赤,兩足熱甚,骨蘇蘇如蟲蝕,熱甚不能起於床,夜間益甚。仍當辨其虛實,實則面赤氣粗,口燥唇腫,作渴飲冷,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啼暴叫,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宜用表下。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虛冷,噓氣軟弱,喜熱惡寒,泄瀉多尿,或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泄,夜則虛汗,屈體而臥,睡露睛,手足指冷,宜用調補。壯熱者肢體大熱,熱不已則發驚癇。

溫熱者手體微熱,熱不已則發驚搐。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以手輕捫之則熱重,按之不熱,此皮毛血脈之熱,熱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則熱,輕手則不熱,此筋骨之熱,熱在裡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此肌肉之熱,熱在表裡之間也。以虛實分屬表裡而言之,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也。

壯熱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飲湯,為津液短少,里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銷爍,里之實熱也。若夫內外皆熱,則喘而渴,齒乾煩冤腹滿,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能冬不能夏,是皆陽盛陰虛也。脈尺寸俱滿為重實,尺寸俱弱為重虛,脈洪大,或緩而滑,或數而鼓,此熱盛拒陰,雖形症似寒,實非寒也。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陽,雖形症似熱,實非熱也。

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兼目痛鼻乾者,此血虛發躁也,當補其血。如不能食而熱,自汗者,氣虛也,當補其氣。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症,禁不可發汗。加飲食勞役,雖病發熱,誤發其汗,則表必虛也。身熱而汗出者,風也。

發熱身疼而身重黃者,濕也。增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胸痞者,痰也。發熱頭痛,脈數者,食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入陰中則發熱,陰陽不歸其分,則寒熱交爭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則安靜,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至若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癉瘧也。

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溫病也。若四肢發熱,口舌咽乾,是火熱乘土位,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若身體沉重,走注疼痛,乃濕熱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也。心熱則用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肝熱則用瀉青丸、柴胡飲子。脾熱則用瀉黃散。肺熱輕則用瀉白散;重則用涼膈散及地骨皮散。

白話文:

小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是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問題,也可能是虛症、實症、溫熱或壯熱,這些狀況都不一樣。此外,還有表裡、血氣、陰陽、浮沉,以及風、濕、痰、食等因素,都必須仔細辨別。

心熱的症狀是額頭先變紅,心煩、心痛,手掌發熱且會嘔吐,或發高燒想喝水,通常在中午或下午更嚴重。肝熱的症狀是左臉頰先變紅,排便困難、抽筋,會亂抓東西、容易生氣、驚嚇,四肢困倦,通常在清晨時段更嚴重。脾熱的症狀是鼻頭先變紅,精神不佳、喜歡躺著,身體發熱想喝水,晚上會更嚴重。肺熱的症狀是右臉頰先變紅,會揉眼睛、抓眉毛,喘咳、發冷發熱、想喝水,傍晚時發熱會更嚴重。腎熱的症狀是下巴先變紅,雙腳發熱嚴重,骨頭有如蟲咬般的痠痛,發熱嚴重時甚至無法下床,夜晚會更嚴重。

還要分辨發熱是虛證還是實證。實熱的症狀是臉色紅、呼吸粗、口乾唇腫、口渴想喝冷水、大小便困難,或會掀開衣服、吵鬧、伸直身體睡覺、睡覺時眼睛半睜、手腳指尖發熱,這種情況適合用發散或通便的方式治療。虛熱的症狀是臉色青白、精神恍惚、說話有氣無力、口中虛冷、喜歡溫熱、怕冷、容易拉肚子、頻尿,或時冷時熱、焦慮不安、上身熱下身冷、晚上盜汗、蜷曲身體睡覺、睡覺時眼睛半睜、手腳指尖冰冷,這種情況適合用調理補養的方式治療。壯熱是指身體發高燒,如果持續不退,可能會引發驚厥。溫熱是指身體微微發熱,如果持續不退,可能會引發抽搐。陰虛會導致體內發熱,陽盛則會導致體表發熱。

用手輕輕觸摸感覺很熱,但按壓下去反而不熱,這是皮膚、毛髮、血脈的熱,熱在表層。如果用力按壓到筋骨時感覺熱,輕觸反而不熱,這是筋骨的熱,熱在內裡。不輕不重按壓都感覺熱,這是肌肉的熱,熱在表裡之間。

從虛實的角度來說,發高燒且怕冷,是因為元氣不足,屬於表虛熱。發高燒但不怕冷,是因為外邪入侵,屬於表實熱。發高燒想喝湯,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屬於裡虛熱。發高燒想喝水,是因為體內火熱旺盛,屬於裡實熱。如果內外都發熱,會喘氣、口渴、牙齒乾燥、心煩意亂、腹脹、四肢發熱,一吹到風就如同被火烤一般,這種情況是屬於陽盛陰虛,冬天還好,夏天就受不了。

脈象如果寸關尺三處都呈現飽滿有力,屬於重實證;寸關尺三處都呈現虛弱無力,屬於重虛證。脈象洪大、或緩而滑、或數而搏動,這是熱邪盛,陽氣過盛導致陰氣不足,雖然症狀看起來像寒,但實際上不是寒。發熱且脈象快,但按壓下去脈搏不鼓動,這是體內寒氣盛,陽氣被排斥在外,雖然症狀看起來像熱,但實際上不是熱。

發熱、怕熱、非常口渴、煩躁、肌肉發熱、不想穿衣服,脈象洪大但按壓下去無力,或同時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等症狀,這是血虛引起的躁熱,應該要補血。如果發熱且食慾不振、自汗,這是氣虛,應該要補氣。張仲景認為,內外不足導致發熱、自汗的症狀,絕對不可以發汗。如果因為飲食或勞累而發熱,卻誤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會導致體表虛弱。身體發熱且出汗,這是風邪引起的。發熱、身體疼痛且感覺沉重、皮膚發黃,這是濕邪引起的。發冷發熱、怕風、自汗、脈象浮、胸悶,這是痰邪引起的。發熱、頭痛、脈象快,這是飲食積滯引起的。

寸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陰氣侵入陽氣之中,所以會怕冷。尺脈微弱,表示陰氣不足,陽氣侵入陰氣之中,所以會發熱。陰陽不調和,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氣之中;白天發熱煩躁,晚上安靜,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應該趕快瀉掉陽氣,並大補陰氣。如果身體發熱、脈象弦數,身體發抖但不怕冷,這是癉瘧。發熱怕冷、脈象浮數,這是溫病。如果四肢發熱、口舌乾燥、喉嚨乾痛,這是火熱侵犯脾胃,濕熱相合,所以會煩躁悶亂。如果身體沉重、游走性疼痛,這是濕熱相搏,風熱被鬱積而無法疏散。

心熱可用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治療。肝熱可用瀉青丸、柴胡飲子治療。脾熱可用瀉黃散治療。肺熱較輕微可用瀉白散治療,嚴重則可用涼膈散或地骨皮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