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瘧疾」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瘧疾是中醫古代稱為「瘴瘧」的疾病,是一種由蚊子叮咬傳播的疾病。瘧疾的症狀包括發熱、寒顫、頭痛、肌肉酸痛、噁心和嘔吐。在嚴重的病例中,瘧疾可能導致昏迷和死亡。

中醫認為,瘧疾是由體內的「瘧邪」引起的。瘧邪是一種由瘧疾蚊子叮咬後進入人體的病邪。瘧邪會在人體內循環,並導致發熱、寒顫、頭痛等症狀。

中醫治療瘧疾的方法包括使用中藥、針灸和推拿。中藥可以用來清除瘧邪,緩解症狀,並增強患者的免疫力。針灸和推拿可以幫助緩解疼痛和不適。

瘧疾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可以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您懷疑自己患有瘧疾,請立即就醫。

以下是中醫對瘧疾的證候基本介紹:

  • 發熱:瘧疾患者通常會出現高燒,體溫通常會在一天內上升和下降。
  • 寒顫:瘧疾患者在發燒之前或發燒期間可能會出現寒顫。
  • 頭痛:瘧疾患者通常會出現頭痛,頭痛通常在發燒期間最嚴重。
  • 肌肉酸痛:瘧疾患者通常會出現肌肉酸痛,肌肉酸痛通常在發燒期間最嚴重。
  • 噁心和嘔吐:瘧疾患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和嘔吐,這些症狀通常在發燒期間最嚴重。
  • 腹瀉:瘧疾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瀉通常在發燒期間最嚴重。
  • 昏迷:在嚴重的病例中,瘧疾患者可能會昏迷。

如果您有任何上述症狀,請立即就醫。瘧疾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可以通過早期診斷和治療得到有效控制。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皇漢醫學》:「瘧疾,熱多寒少,肢體惰痛者,五七發之後,擇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先發時溫覆發大汗,則一汗即愈。若渴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皆截瘧之良劑也。
  • 2.《經方實驗錄》:「顧(左,住方斜路,十月二十一日),寒熱交作,一日十數度發,此非瘧疾,乃太陽病,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本仲景此論,可知本方能適應於腸傷寒、感冒、往來寒熱諸病(例如瘧疾等)及腦、心臟、呼吸器、胃腸、腎臟等諸疾患矣。
  • 2.《皇漢醫學》:「柯氏曰:「小柴胡湯為脾家虛熱、四時瘧疾之聖藥。」
  • 3.《類證治裁》:「〔瘧疾〕,小柴胡湯,見一卷溫。
  • 4.《醫法圓通》:「一治瘧疾。夫瘧之為病,多緣外邪伏於少陽,不能從轉輸而出,少陽居半表半裡,邪欲從陽明而出則熱,欲從太陰而入則寒。諸書云瘧不離少陽,皆是明少陽之經氣不舒,轉樞失職,邪故伏而不去。小柴胡湯力能伸少陽之氣,少陽之氣伸,轉樞復運,邪自從此而出,病自愈而人自安也。
  • 5.《証治準繩‧幼科》:「_小柴胡湯_,治傷寒溫熱,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往來寒熱,脅痛耳聾,嘔噦痰實,中暑、瘧疾,並服之。(方見傷寒少陽病。)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瘧疾身熱汗多者,有石膏劑證也,不可混同。」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又瘧疾熱多寒少,目痛,多汗,脈大者,則以此方微利為度。
  • 2.《醫方簡義》:「治瘧疾熱多寒少。舌苔黃厚。便秘。
  • 3.《幼科折衷》:「_大柴胡湯_,見瘧疾症內。
  • 4.《幼科折衷》:「_大柴胡湯_,見瘧疾症內。
  • 5.《幼科折衷》:「_大柴胡湯_,見瘧疾症內。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孕婦患瘧疾,難為用藥,但只可與草果飲,兼用平胃散,入鹽少許,用溫酒調服。瘴瘧瘥後,吃粥或爛飲。更常調和脾胃,可與黃耆建中湯、四君子湯、嘉禾散、參苓白朮散、曹脾散、撾脾散、健脾湯、平胃散、和氣散、思食丸、大、小養脾丸。切忌生冷、酒、果、房色,洗浴半月。
  • 2.《祖劑》:「即平胃散加常山、檳榔,治一切瘧疾初起氣壯者。
  • 3.《祖劑》:「即平胃散加柴胡一方,加藿香治瘧疾。
  • 4.《祖劑》:「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治山嵐瘴氣諸般瘧疾及四時傷寒、頭目、肢節疼痛、腹脹、嘔吐、痰嗽、痢疾等症。
  • 5.《祖劑》:「即本方合平胃散治瘧疾。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成方切用》:「)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渴心煩。以上三方,並加薑棗煎。
  • 2.《醫方集解》:「又有因飲食所傷而泄者,法當消導;因風飧泄者,當解散;因痰積上焦,致大腸不固而泄者,當除痰;有脾胃氣虛而泄者,當補中益氣,使胃氣升騰,而泄自止)。本方合黃連香薷飲,名薷苓湯:治傷暑泄瀉。本方合小柴胡湯,名柴苓湯:治泄瀉發熱口渴,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
  • 3.《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五苓散_,治瘧疾小水不利,用此分理陰陽。(方見濕門。)
  • 4.《幼科折衷》:「_五苓散_,見瘧疾症內。

白虎湯

  • 1.《祖劑》:「即白虎湯去甘草、粳米,加白芷(一兩),治瘧疾熱多寒少,下後微邪未盡者。
  • 2.《祖劑》:「即白虎湯去甘草、粳米,加桂枝、黃芩,治瘧疾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者。
  • 3.《儒門事親》:「凡田野貧寒之家病瘧,為飲食粗糲,衣服寒薄,勞力動作,不與膏粱同法。臨發日,可用野夫多效方中溫脾散治之。如不愈,服辰砂丹治之,必愈矣。如吃罷此藥,以長流水煎白虎湯服之,不服食熱物,為瘧疾是傷暑伏熱故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
  • 4.《方機》:「瘧疾。身熱骨節疼煩渴欲飲水者。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於本方內。加桂枝三兩(三分。)上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八升。去滓。溫服。(煮如本方。以上皆以紫丸時時攻之。)

甘草湯

  • 1.《驗方新編》:「一噎隔,貼胃口,並服七丸。一吐血、鼻血,貼兩腳心,並服甘草湯。一中風,用瓷調羹撬開口,滾水灌下七丸。一豉脹,貼臍下丹田,並服七丸。一癆病有蟲,貼背脊、尾閭、肚腹,飲甘草湯,七日癆蟲盡死。一瘧疾一二三等日,俱貼肚臍,飲甘草湯。如發過四五次者,早晨時服下七丸,飲熱酒數杯,即日便止。
  • 2.《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一治瘧疾,一日、二日、三日,俱貼肚臍,飲甘草湯。如發過四五次者,作早晨服下,飲熱酒數杯,即日而止,勿飲甘草水。

麻黃湯

  • 1.《存粹醫話》:「古人立方大都主治一症,各走一經,故藥少而氣純,力專而效速。一方有一方之妙用,一方有一方之特長,豈可妄行增損,致失本旨。然時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強弱,邪有淺深,病有輕重。若氣虛概進以四君,血虧概補以四物,風寒概施以麻黃湯,瘧疾概投以小柴胡,曰此古人成法焉,古人不任其咎也。

桂枝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一、產後寒熱往來,蓋因敗血傷心則熱,傷脾則寒,狀如瘧疾,或腹痛,溫米湯、桂枝湯任下。
  • 2.《孕育玄機》:「產後寒熱往來。蓋因敗血傷心則熱,傷脾則寒,傷狀如瘧疾,或腹痛,溫米湯、桂枝湯任下。

大承氣湯

  • 1.《醫學實在易》:「_當歸四逆湯_(見腹痛),_倉廩湯_(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_小柴胡湯_(見瘧疾),_大承氣湯_(奇恆並用)

理中湯

  • 1.《虛損啟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2.《古方彙精》:「(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3.《虛損啓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逍遙散

  • 1.《醫宗說約》:「蓐勞之症乍寒熱,喘乏自汗久不歇,莫作瘧疾並外感,逍遙散用真奇絕。逍遙當歸甘草炙,白芍酒炒柴胡入,茯苓白朮加丹(皮)(山)梔,水煎服後疾如失。

藿香正氣散

  • 1.《刪補頤生微論》:「_藿香正氣散_,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 2.《蘭臺軌範》:「_藿香正氣散_(《局方》),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 3.《秘珍濟陰》:「_藿香正氣散_,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逆,凡感嵐障不正之氣者,並宜增減用之。
  • 4.《校註婦人良方》:「_藿香正氣散_,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 5.《大方脈》:「_藿香正氣散_,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壯熱憎寒,頭痛嘔逆,胸滿痞悶,氣喘咳嗽,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感冒山嵐瘴氣,皆可服此。
▼ 展開更多

牡蠣湯

  • 1.《方機》:「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以水二合四勺。先煮麻黃蜀漆。得一合八勺。內一味。煮取六勺。)瘧疾惡寒甚胸腹動劇(紫丸)者。

白虎加桂枝湯

  • 1.《仁齋直指方論》:「白虎加桂枝湯(《活人方》)治瘧疾,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瘧疾,身熱,骨節疼煩,渴欲飲水者。」

瓜蒂散


二陳湯

  • 1.《濟陽綱目》:「_二陳湯_,治一切瘧疾,隨證加減。
  • 2.《醫學集成》:「瘧疾之脈有數者,其證若止作俱數,而兼弦滑,此肝邪乘脾土,有痰有食也,平胃散合二陳湯,倍加柴胡,少加青皮、草果、檳榔;或追瘧飲。若止後不數、不弦、不滑,牛膝煎或何人飲。
  • 3.《醫學傳心錄》:「瘧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名牡瘧,當責之寒,蜀漆散。瘧發時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寒多熱少,脈濡者,名濕瘧,柴平湯。……因感疫癘之氣,發時乍寒乍熱、一身沉重,名瘴瘧,平胃散加藿香、石菖蒲、生薑。瘧疾痰多胸滿,發時昏亂譫語,脈弦滑者,名痰瘧,二陳湯加常山、草果、黃芩、柴胡。
  • 4.《金匱翼》:「二方俱補虛散邪之劑。楊仁齋云:有中年人,臟腑久虛,大便常滑,忽得瘧疾,嘔吐異常,惟專用人參為能止嘔,其他瘧藥並不可施,遂以二陳湯加人參、縮砂,倍用白豆蔻一二服,病人因自覺氣脈頓平,於是寒熱不作。蓋白豆蔻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寒熱自平也。

獨參湯

  • 1.《醫學綱目》:「〔丹〕一男子年三十五歲,因連日勞倦,發啖,發為瘧疾,醫與瘧藥,三發後變為發熱,舌短,言語不辨,喉間痰吼有聲,診其脈洪數似滑,遂以獨參湯加竹瀝兩蚶殼許,兩服後吐膏痰三塊,舌本正而言可辨,餘證未退,遂煎人參黃耆湯服,半月而諸證皆退,粥食調補兩月,方能起立。
  • 2.《証治準繩‧雜病》:「丹溪治一男子三十五歲,因連日勞倦發喊,發為瘧疾,醫與瘧藥,三發後變為發熱舌短,言語不辨,喉間痰吼有聲,診其脈洪數似滑,遂以獨參湯加竹瀝兩蚶殼許,兩服後,吐膠痰三塊,舌本正而言可辨,餘證未退,遂煎人參黃耆湯,服半月而諸證皆退,粥食調補兩月,方能起立。針灸喑有二法:其一取脾。

補中益氣湯

  • 1.《醫家心法》:「凡六經內傷外感,及暑月勞倦發熱,或汗出不止,當用本方加白芍一錢。痢疾腹痛已除,瀉猶不止,是脾氣下陷也,加酒炒白芍三錢。瘧疾發久,形體尩羸,無論六經,皆當加半夏一錢。即有外感,不過加黃芩一錢。凡婦女胎前氣虛,以致胎動不安,小產崩漏,或產後血虛發熱,加酒炒白芍二錢。
  • 2.《醫門棒喝》:「按脈已無,舌苔灰黃厚滯。乃詢病由,其令兄代云,本患瘧疾,自服補中益氣湯,瘧止數日。後復發,改服景岳何人飲,不效。又服熟地理陰煎,忽沉重如此。余曰,本因伏暑發瘧,邪欲外出,得補中益氣,邪遂暫伏,故旋即復發。更進熟地等膩補,將邪斂裹膠結,一身氣血不行,經脈盡閉,故無脈而成悶痧之證。
  • 3.《醫學實在易》:「_補中益氣湯_(見瘧疾),_桂附八味丸_(見痰飲)
  • 4.《醫學實在易》:「_補中益氣湯_(見瘧疾)
  • 5.《目經大成》:「後人不明其理,徒以是湯妙在升麻升地氣於右,柴胡昇天氣以左,乃大力如人參、耆、術輩,絕不提起。凡陽虛下陷及中州虛損,似瘧疾而類感冒,偏出參、耆,倍入此二物,害不旋踵。前注未妥,再為發明,且以警慣用升柴殺人之不悟者。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折肱漫錄》:「立齋云:「凡停食泄瀉之症,若食已消而泄未已,宜用異功散以補脾胃,如不應,用補中益氣以升發陽氣。凡泄利色黃,脾土虧損,真氣下陷,必用前湯加木香、肉豆蔻溫補,如不應,當補其母,宜八味丸」。又參之瘧疾門,有云:凡停食症宜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厚朴;若食已消而不愈用六君子湯。
  • 2.《幼科折衷》:「_六君子湯_,見瘧疾症內。
  • 3.《幼科折衷》:「_六君子湯_,見瘧疾症內。
  • 4.《幼科折衷》:「_六君子湯_,見瘧疾症內。

六味地黃丸

  • 1.《女科撮要》:「一婦人久患瘧,形體怯弱,內熱晡熱,自汗盜汗,飲食少思,月事不行,服通經丸,虛症悉具,此因虛而致瘧疾,因瘧而致經閉,用補中益氣及六味地黃丸,各百餘劑,瘧愈經自行。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前方證(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湯』)兼停飲而渴者,又有停飲而嘔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為心下痞滿之誤』)或頭眩者,有效。總之,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日而食不進者,此方倍加生薑,能奏效。」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當瘧疾之往來寒熱時,發強劇惡寒而續發微弱的發熱,或但惡寒而不發熱者,以本方為主治之意也。而寒多有微熱者,為發方中之熱藥乾薑證強,而現冷藥之柴胡、黃芩、瓜蔞根證弱也。而但寒不熱者,由於乾薑證強度,而柴胡等證全被壓伏也。因是本方治惡寒作用頗有力,但治發熱作用則至微弱也。

桂枝二麻黃一湯

  • 1.《皇漢醫學》:「瘧疾,熱多寒少,肢體惰痛者,五七發之後,擇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先發時溫覆發大汗,則一汗即愈。若渴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皆截瘧之良劑也。

芍藥湯


養胃湯

  • 1.《女科切要》:「產後瘧疾,宜分別施治,有寒熱相兼,有熱多寒少,草果飲子,或青皮飲,寒多,養胃湯,或四獸飲之類。
  • 2.《邯鄲遺稿》:「胎前瘧疾,宜養胃湯、草果飲、青皮飲。若停食感冷而發瘧者,宜驅邪散治之。
  • 3.《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胎前瘧疾,惟養胃湯一方加減。

四君子湯

  • 1.《成方切用》:「六君子加竹瀝麥冬,治四肢不舉。(脾主四肢。)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薑棗煎。名四獸飲。(三因和四臟以輔脾。故名。)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六君子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名十味人參散。治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
  • 2.《醫方集解》:「六君子加烏梅、草果等分,薑、棗煎,名四獸飲(《三因》,和四臟以補脾,故名)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亦治瘴瘧。本方加黃耆、山藥,亦名六君子湯:為病後調理,助脾進食之劑。本方加生薑、酸棗仁(炒:)治振悸不得眠(胡洽居士)。
  • 3.《幼幼集成》:「_四君子湯_,方見卷三瘧疾門。
  • 4.《幼幼集成》:「_四君子湯_,方見卷三瘧疾門。
  • 5.《幼幼集成》:「_四君子湯_,方見卷三瘧疾門。
▼ 展開更多

桃仁承氣湯

  • 1.《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外證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蓄血,發熱如狂。及血於胃痛腹痛肋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少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忽忽如狂,至夜發熱;及瘀血胃痛,血結胸中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畜血急痛;並能治敗血留經,通月事。
  • 3.《大方脈》:「_桃仁承氣湯_,治傷寒外症不解,熱結膀胱,小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譫語,血發熱如狂,及血瘀胃痛、腹痛、脅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蓄血急痛。
  • 4.《退思集類方歌註》:「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少腹脹滿,大便黑,小便利,燥渴,忽忽如狂,至夜發熱;及瘀血胃痛,血結胸中痛,瘧疾實熱夜發,痢疾畜血急痛;並能治敗血留經,通月事。

一陰煎

  • 1.《成方切用》:「(景岳),此治水虧火勝之劑,故曰一陰。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及陰虛動血等證。或瘧疾傷寒,屢散之後,取汗既多,脈虛氣弱,而煩渴不止,潮熱不退者,此以汗多傷陰,水虧而然也,皆宜用此,加減主之。

五積散

  • 1.《邯鄲遺稿》:「產後瘧疾,如惡露未盡者,以五積散加桃仁、紅花、山楂、神麯治之;如已盡者,以養胃湯加消食藥治之,蓋瘧雖不瀉,然須預防脾胃為要,故用此劑也;如兼瀉者,用之尤妙;熱多寒少,以生熟飲、養胃湯治之;久而不已者,以七寶飲治之。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瘧疾,如惡露未淨者,五積散加桃仁、紅花、山楂、神麯之類;惡露已淨者,服養胃湯,柴胡、青皮、香附不可缺,不必問其瀉與不瀉。然產後須護脾胃為主,故五積散、養胃湯皆可服,若兼瀉者,尤為對症之藥也。

保和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瘧疾將愈,飲食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用消積丸、保和丸、異功散,調理脾胃而愈。後飲食不節,寒熱吐瀉,先用胃苓散,吐瀉止;又用異功散、柴胡、升麻寒熱愈。

香砂養胃湯

  • 1.《明醫指掌》:「香砂養胃湯(方見瘧疾。)

達原飲

  • 1.《先哲醫話》:「瘧疾用達原飲加柴胡,其他九味清脾飲類,伍草果者最可也。陰瘧別無治,方用達原飲類,迨病發於晝間宜截之。
  • 2.《薛氏濕熱論歌訣》:「濕熱阻遏於膜原,寒熱分爭如瘧狀。檳榔,厚朴,草果,柴胡,蒼朮,藿香,菖蒲,半夏六一散達原仿。(濕熱阻遏膜原,舌苔必白,心胸必痞,發為瘧疾,是名「濕瘧」,與秋風成瘧有間,故仿吳又可達原飲加減,以達膜原之邪,合入不換金正氣散意,祛嵐瘴濕熱也。)

香蘇散

  • 1.《醫學心悟雜症要義》:「「瘧者,暴瘧之狀,因形而得名也。經曰:陰陽相搏而瘧作矣。陰搏陽而為寒;陽搏陰而為熱。如二人交爭,此勝則彼負,彼勝則此負,陰陽互相勝負,故寒熱並作也。善治瘧者,調其陰陽,平其爭勝,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藥得宜,應手可愈。大法:瘧疾初起,香蘇散散之,隨用加減小柴胡湯和之。

聖愈湯

  • 1.《不知醫必要》:「_加減聖愈湯_,補,治寒熱往來,非若瘧疾之發,有定候者。

清脾飲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嚴用和《濟生方》),治瘧疾熱多寒少,口苦嗌乾,小便短赤,脈來弦數。
  • 2.《考證病源》:「清脾飲(瘧疾),清脾飲柴芩,甘草厚青陳。棗姜並草果,痰食瘧相應。
  • 3.《證治針經》:「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症,法當清解,宜用清脾飲和之。
  • 4.《身經通考》:「_清脾飲_,治瘧疾初發,寒熱交戰者。
  • 5.《刪補頤生微論》:「_清脾飲_,治壯盛人瘧疾,熱多寒少,小便澀,脈弦數。
▼ 展開更多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老友謝登之年七十餘矣。偶於途中遇雨疾趨而歸,繼發瘧疾甚危,遇發隨必大便,遇便隨必昏暈欲絕,伊親投以疏散,而勢愈甚。余曰:冒雨果受寒,而宜疏散矣。獨不思《經》曰: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五臟俱傷矣。

蘇合香丸

  • 1.《雜病心法要訣》:「【注】瘧在夜發,名曰三陰瘧疾。初熱宜用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四物湯方合劑,以杏仁易桃仁,增損汗之,汗解之後,余同前法。鬼瘧亦多在夜發,由屍氣注之,比三陰瘧疾、則夜多惡夢,時生恐怖,宜用蘇合香丸治之。
  • 2.《証治準繩‧幼科》:「_蘇合香丸_,治傳屍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 3.《嬰童百問》:「_蘇合香丸_,治傳屍骨蒸,諸項勞瘵,順氣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瘧疾,霍亂吐瀉,赤白下痢,小兒驚搐。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瘧疾將愈,飲食過多,腹脹發熱,大便不通,用消積丸、保和丸、異功散,調理脾胃而愈。後飲食不節,寒熱吐瀉,先用胃苓散,吐瀉止;又用異功散、柴胡、升麻寒熱愈。

柴平湯

  • 1.《祖劑》:「即本方合平胃散治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