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彙精

《古方彙精》一書,乃清代醫家愛虛老人於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重新編輯並補充內容而成的醫學著作。此書彙集歷代及當時流傳的有效方劑與醫學理論精華,分門別類,旨在為醫者及有志於醫者提供一部實用且全面的參考書,以便臨床查閱與學習。作者以「匯精」為名,已開宗明義地表明其編纂宗旨,即非泛泛收錄,而是精心篩選、匯聚各家之「精」,去蕪存菁,力求實效。

從弁言可知,愛虛老人認為醫學精髓固然難以言傳,但其顯著的體現則在於方書。他慨嘆自古青囊、肘後之術未廣泛流傳,而流播於世的古方也常難以闡發其真意。但他並不認為醫道精髓不可得,反而強調「方之精」的重要性,認為治病之藥若不通曉性命之理,則難竟全功。因此,他致力於參考諸方、推求善本,將古人的良法美意匯聚一堂,使其精華得以重現,這便是《古方彙精》編纂的由來與核心理念。他將此書與孫思邈的《千金翼方》、陶弘景的《集驗五卷》相媲美,足見其對此書實用價值及流傳意義的期許。

此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卷,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以及其他類別,是對傳統中醫學科體系的一次系統性梳理和呈現。這種分卷體例,使得讀者能夠根據病症的性質,迅速定位到相應的學科門類,極大地提高了查閱效率。

第一卷為內科,是中醫臨床最廣泛涉及的領域。從目錄中可見,此卷涵蓋了中醫史上最為重要的幾部經典及代表性醫家著作,如傷寒學派的《傷寒論》、雜病學的《金匱要略》,溫病學派的代表作《溫病條辨》,以及後世各具特色的醫家學說,如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側重滋陰降火)、景岳全書(張景岳,側重溫補)、喻嘉言的《醫學心悟》(理論與臨床並重)。此外,還收錄了《古今醫案》,提供了豐富的臨床實例。內容部分進一步細化,顯示每個經典或著作下都包含「原文」、「註解」和「醫案」。這種編排方式極具價值。它不僅提供了原始文本,讓讀者得以窺見經典的原貌;更重要的在於「註解」和「醫案」。「註解」體現了愛虛老人或其所參考的善本對經典條文的理解與闡釋,有助於讀者深入領會經典的精髓;而「醫案」則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橋樑,通過具體的病例,展示方藥的應用方法與療效,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可感。內科門的「內症」小引中提到,內科病因複雜,既有七情、六氣等內外因素,也有飲食、勞郁等雜病因素。特別是強調清代時人元氣日益虧虛,體質普遍較弱。因此,此卷在制方用藥上,明確指出以「固養元氣為主」,「補益與和解並重」,而「攻下者間存一二」,且要「中病而止,無敢過任克伐」。這一原則貫穿於內科乃至全書的治療思想中,反映了當時醫家對時代體質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治療方法的謹慎態度,避免過度耗傷患者本已不足的元氣。卷首提供的幾個處方例,如大造丸(治腎虛)、坎離既濟丹(治心腎不交)、五益膏(治諸虛百損)、回元飲(治虛損)、益元煎(治食積氣弱)、贊化血餘丹(大補氣血)等,無不體現出「固養元氣」、「補益」的治療思想,驗證了凡例和小引中所述的編纂原則。

第二卷為外科,同樣匯集了當時流行的外科著作,如《外科正宗》、《外科大成》等。外科在中醫體系中,主要處理體表的瘡瘍、腫瘤、創傷、骨折等病症。此卷的編纂,旨在為外科病症提供系統性的診斷與治療方案。雖然提供的內容細節不如內科詳盡,但可以推斷其結構應與內科類似,亦應包含原文、註解及醫案,以呈現各家外科理論與臨床經驗。凡例中提及「內外諸方,婦兒通用」,說明某些基礎方藥是跨學科的,但外科有其獨特的局部治療方法和用藥特點,此卷正是這些知識的載體。

第三卷為婦科,專門討論婦女特有的生理病理及疾病。從《婦人良方》、《婦人大全》等收錄的書名來看,此卷涵蓋了從經、帶、胎、產到產後諸病的治療。凡例特別指出「婦人胎產,小兒初生,尤為緊要,特採錄達生論變蒸考於後」,表明作者對圍產期母嬰健康的重視,這部分內容可能作為婦科或兒科的補充或附錄,體現了其臨床的實用導向。婦科疾病複雜多樣,常與氣血、衝任、胞宮功能失調有關,因此,婦科方藥在調理氣血、平衡陰陽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此卷應是這方面知識的集大成。

第四卷為兒科,聚焦於小兒疾病。小兒生理有其特殊性,如「稚陰稚陽」、「易虛易實」、「變化迅速」等,診治難度較大。此卷收錄了多部以「小兒藥證直」開頭的著作,如《小兒藥證直訣》,這些都是兒科史上的重要文獻。選擇這些「直訣」、「直解」、「直指」等著作,暗示了作者希望提供清晰、直接、易於掌握的兒科診療方法,尤其對於「小兒藥證」的辨識和用藥。與婦科類似,兒科也是中醫體系中專業性較強的分支,此卷的編纂對於普及兒科知識、提高兒科臨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卷為其他類別,這個分類看似籠統,實則內容極為重要。它收錄了《本草綱目》以及前四卷中部分經典著作的「註解」。《本草綱目》是中醫藥學的巨著,是所有方藥的基礎,收錄於此卷,強調了藥物學知識對於理解方劑、正確用藥的基石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多部重要經典(《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醫學心悟》、《丹溪心法》、《景岳全書》、《古今醫案》)的「註解」被單獨列出於此卷。這可能意味著這些註解是獨立於原文或更為詳盡的闡釋,或是出於不同醫家之手,需要單獨查閱比對。將本草與經典註解置於「其他」卷,或許是將其視為輔助理解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資源,而非直接的臨床診療內容,但也恰恰說明了愛虛老人在匯集方劑的同時,並未忽視理論基礎的鞏固。這部卷的設置,使得《古方彙精》不僅是一部方劑集,更包含了藥學知識和理論闡釋的元素,為讀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學習資源。

除了以上按學科劃分的四卷及基礎類別的第五卷外,凡例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奇急一門」。這一門收錄「症非常見,倉猝奇險,遲則難救」的病症及方藥。這部分內容可能以應急、搶救為主要目的,其特點是「有形症,無名目,未列號數」。這種編排方式反映了臨床實際中,面對危急重症時,往往首先需要根據患者的形症表現迅速判斷和施治,而非拘泥於疾病的命名或固定的序號。這「奇急」一門是此書實用性的一大亮點,為處理突發、罕見或危險病症提供了應急方案,極大拓展了此書的臨床應用範圍。

《古方彙精》在編纂方法上也體現了愛虛老人的匠心。凡例中明確指出,所選方劑皆是「屢效屢驗者」,並參考諸書、擇其善本,「詳加校訂,以免訛錯」,體現了對內容準確性和有效性的高度負責。對於習見的經典方劑,如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雖然在其他書中常見,但因其臨床應用極廣,本書仍予收錄,並編定號數,以便讀者查閱。這反映了作者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力求提供最大的便利性。此外,凡例中關於「望聞問切,缺一不可」的論述,雖指出書中側重「形症」而略去難言的「脈理」,強調「按症求治」,這或許是為了降低入門門檻,使更多人能夠依據明顯的症狀來選方用藥,尤其考慮到「村居僻處,醫遠難求」的情況。但同時,這也提醒使用者,完整的診斷仍需結合四診信息。

書中還考慮到實際用藥的便捷性,鼓勵讀者對於膏、丹、丸、散等不易臨時配製的方劑,如能預擇「道地藥材」修制貯存,隨時見症施治,將「利濟無窮」。這顯示了此書不僅是理論與方劑的匯集,更是一部指導實際用藥和備藥的臨床手冊。

綜觀《古方彙精》全書,其價值不僅在於匯集了清代以前乃至當時眾多醫學著作的精華方劑,更在於其清晰的結構、務實的編纂原則和對臨床實用性的高度重視。它反映了清代中醫學術「集大成」和「重實效」的特點,特別是其強調「固養元氣」的治療思想,與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體質問題相契合。愛虛老人的編纂工作,使得這些寶貴的醫學遺產得以系統化、條理化地呈現,降低了學習和應用經典方藥的難度,對於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學、服務當時乃至後世的醫療需求,都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此書可被視為一部濃縮了中醫各科精髓、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兼具經典性與實用性的醫學寶典。


弁言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